APP下载

高校研究生管理模式改革初探

2021-12-24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研究生评价能力

王 祺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 110034)

1978 年,我国恢复研究生招考。随着研究生教育不断发展与创新,我国的研究生培养和管理也由最初的单一培养模式向当前的多元化培养模式转变。特别是2000 年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实力显著提升、信息技术革命快速发展及家庭教育支出比例逐渐增大,我国研究生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学生整体素质提升和成长环境的变化,使当下的研究生群体产生了鲜明的个性特征,在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明显提升的同时,少数学生也出现了知识结构分散化、集体观念较差、身心抗压能力较弱等问题。为应对这些新情况,高校须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做好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完善和改革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

一、高校研究生管理现状

(一)培养模式多元化

2016 年,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我国开始在全国统招考试中招收非全日制研究生。非全日制研究生不再是以前的在职研究生,在招生、录取、学籍管理、教学培养、学业论文质量、论文答辩、社会实践等环节的要求与全日制研究生基本一致,只是在学习方式、修业年限等方面有所区别。学术型研究生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也有差异。学术型研究生以理论学习为导向,注重理论性学习,重在培养某一领域的科研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实践为导向,注重实践育人,重在培养学生实践与应用的能力。不同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培养方式、培养目标上各有清晰的定位,因此,体现在教学方式、管理模式、评价标准等方面也有所不同。

(二)培养方式网络化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研究生网络化管理在经历了初期建设阶段后,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诸如教学信息管理系统、论文评阅信息系统、学籍管理信息系统、图书管理信息系统等多种网络信息系统,以及用于日常管理的微信群、QQ群、各种会议软件、APP等信息化工具,均得到普遍应用。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网络教学、网络自学、网络开题、网络答辩、网络会议等教学管理方式得到迅速发展,使得原来面对面的研究生教学管理方式向网络与面对面相结合的教学管理方式转变。

(三)管理制度严格化

2020 年9 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学位〔2020〕 19号),强调严格规范研究生考试招生工作,严抓培养全过程监控与质量保证,加强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管理,强化指导教师质量管控责任。该意见的发布,意味着研究生培养的招生录取、课程考试、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学位论文答辩等全程均须遵循规律,强化监督机制,把学术道德、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作为必修内容纳入研究生培养环节,敢于让不合格的研究生毕不了业,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使研究生管理更为规范化和严格化。

二、当前高校研究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日常管理难度较大

研究生个体差异较大,一般存在年龄结构、专业基础、生活阅历等方面的不同。此外,高校研究生的思维方式多数较为发散化,基础专业呈现分散化特点,年龄层次也参差不齐,加之研究生自主管理意识较强,一些高校也缺乏针对性强的管理机制,使得部分学生主体接受高校教育的意识不够积极,在思想和态度上往往容易对自己放松要求,使得研究生服务管理工作长期处于“高沟通成本、低配合度”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日常工作效率和质量。面对当前研究生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校应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机制,切实加强对研究生尤其是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服务与管理[1]。

(二)日常管理创新不足

当前,一些高校对研究生的管理比较粗放,未能针对学生特点做到与时俱进,而是延续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主要表现在成绩管理与学科管理上,管理内容有时不精细、不全面,学科管理作为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重心,对整体管理工作的辐射作用不足[2]。例如,有的高校研究生管理人员缺乏专业培训,往往还兼任其他职务,易产生多头管理、职责交叉、工作重心不明确的现象;有的高校研究生思想教育延续了本科生教育模式,有的没能及时跟进,导致一些研究生的科研热情低下,提高研究成果质量较为困难。

(三)信息化管理滞后

信息化时代特别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传统的研究生教育面对面教学方式发生改变,网络教学与自学相结合教学方式所占比重不断提升,但部分高校研究生管理方式比较落后,信息化管理应用不足。在大数据背景下,高校需要及时调整研究生人才培养计划,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管理员要及时掌握、汇集学生信息数据。这些变化给高校和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3]。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在开展网络教学尤其是公共课程教学时,教学质量不高、互动性较差,未能形成明确的考核评价机制;有的研究生管理员收集学生数据手段单一,更新效率较低,应急处置能力较差。

(四)能力培养实践性不足

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创新发展,对各层次实用型人才需求日渐急迫,但部分高校研究生培养教育针对性不强,培养模式和管理方式有本科化趋向,不能真正体现专业特征和学校自身的特色。个别教师固守着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模式,缺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一些管理人员仍然沿用传统管理手段,主动性不强,忽视了研究生的个性化发展,难以调动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的教学和管理模式,易导致研究生实践能力不强,适应性不强,难以适应社会新兴行业、升级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五)评价标准滞后

评价标准是检验研究生学业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衡量培养管理模式有效性的重要尺度。现阶段,一些高校研究生培养评价主要以单科考试成绩、毕业论文答辩结果作为最终学位评价标准[4]。这就促使一些研究生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毕业论文撰写上,为了论文而写论文,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学习内容、方式存在单一、滞后的问题。

三、高校研究生管理模式改革思考

(一)紧跟时代步伐,品学俱进

发挥导师在研究生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建立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内容的导师负责制、专岗管理人员辅助管理制的二元教育管理模式。同时,明确职责,严格考核,努力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渊博学识、有奉献之心的研究生导师和管理人员队伍。针对研究生各年龄段和成长环境的不同特点,重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采用点面结合、重点群体重点教育的方式,自觉把党中央各时期尤其是当前阶段的重要思想融入日常教育工作。导师和管理人员应加强对研究生的学术指导和人文关怀,增强其爱国、爱校意识,努力培养品学研行兼修的社会人才。

(二)转变传统观念,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

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当下,管理者要高度重视对研究生进行信息技术、数字媒介等技术素养的管理和培养。充分利用网络信息集成性、交互性、快捷性、创新性的特点,实行个性化教育,引导研究生树立大数据思维,做到独立思考、兼收并蓄。一些日常工作,如招生录取、日常会议、专业培养、学习反馈、科研实践、论文撰写、就业指导等,都可借助APP、微信、QQ等工具进行管理和指导,使有关问题能够及时传达、沟通、处理,减少中间环节,压缩管理层级,从而提高研究生管理效率和质量。

(三)创新培养方式,培育实践性人才

教育管理者应根据社会和市场需求,积极进行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新替换陈旧滞后的教学内容,引导研究生不拘泥于单一思想和学说,强调百家争鸣,汲取不同观点、方法的论证经验,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建立以课题论辩、合作论证、调查研究、社会实践为主的引导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互动性为主,以与政府机关、企业、社会组织合作为辅,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搭建平台。启迪研究生思维,增强动手能力,培养研究生批判思维能力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多途径、多方式提升研究生综合素养,着重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5]。

(四)合理确立评价标准,适应社会需求

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不断修正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当下的研究生教育,应在注重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着重考查研究生理论素养、专业技能、社会实践等能力的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避免单一地把考试和论文通过作为评价标准。因此,在注重结果的同时,要更加重视过程的实践性培养。引入社会评价机制,发挥用人单位需求的导向作用,在考评研究生基础理论知识、实践能力、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程度基础上,引导社会各方有效参与,深化改革,建立新时代研究生一体化考核评价模式。

猜你喜欢

研究生评价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