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四五”时期继续教育现代化推进策略研究

2021-12-24张晓昀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十四五学习者现代化

张晓昀

(辽宁教育学院,辽宁沈阳 110031)

2021 年3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明确提出到2035 年“建成教育强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的发展愿景。“十四五”时期是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的关键期,加快推进继续教育现代化,是提升全民素质、实现教育现代化、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有之义。

一、继续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教育现代化不是一种固化的制度形式,而是一种现象和状态。继续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动态过程,是继续教育为主动适应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而实现的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化升级过程,是继续教育观念、体制、策略、方法等全面优化的过程,也是全面提高受教育者整体素质、实践终身教育理念的过程。

(一)继续教育现代化是对传统继续教育的超越

继续教育现代化的实质,是打破传统继续教育观念,构建具有创新性、先进性的新机制,实现继续教育由传统向现代的形态转化。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传统继续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适应逐渐显现,教育观念、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得传统继续教育阻碍了一些受教育者充分发挥其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满足学习者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上有所欠缺。因此,传统继续教育走向现代化是一条必然之路,继续教育现代化意味着对传统继续教育的改造和创新、扬弃和超越,是对传统继续教育继承、优化和发展的过程[1]。

(二)继续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现代化不是一个孤立线性的增长现象,而是整体泛化的转化升级。同样,继续教育现代化也是一种整体现代化,结构复杂、内容丰富,不单是某一方面或某一要素的现代化。继续教育现代化并不只体现在物质层面,如教学设施和学习工具的先进化,更是制度层面和知识层面的现代化,如继续教育内涵的深化。继续教育的内部和外部、微观和宏观,都体现着这种复杂性和系统性。

(三)继续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

人是现代化的主体与基础,更是现代化的根本目标。现代化进程中的人,不再是单纯的劳动力,而是一种宝贵的社会资源。从世界发展来看,人力资源消耗将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而越来越快,人才资源的更替将愈发频繁,劳动者只有不断掌握新技术、新技能,才不会为社会发展所遗弃。人力资源的再生必须依赖继续教育。为社会发展输送大规模、高质量的人才资源正是继续教育的根本任务,继续教育现代化的核心使命即是实现人的现代化。

二、继续教育现代化的主要特征

(一)继续教育理念的现代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八次大会上发布的《教育2030行动框架》中,将“迈向全纳、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和全民终身学习”作为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提出“促进终身学习,包括成年人在内的所有年龄段的群体都应享有学习和继续学习的机会”[2]。继续教育现代化将迎合教育社会化、社会学习化的发展理念,服务于社会发展中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助力每个人的终身发展。继续教育的教师观、学生观也将发生转变,教育者不再是知识的来源,而是引导人们寻求知识,为学习者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学习者由传统的从教师处获取知识,转变为在实践和群体中学,一生不断学习。

(二)继续教育功能的现代化

继续教育功能定位不再只是传统的学历补偿教育,而转变为满足社会成员在学校教育后对知识更新、技能拓展和素质提升等方面的广泛需求。当前,继续教育重心逐渐向与就业相关的、以职业资格更新和提升为目的的方向转变。面向未来,各领域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的职业发展和精神文化需求快速增长,更将促使继续教育从较边缘位置转变为终身学习体系的支柱,服务社会成员更新知识、提升技能的职业发展需求和个性化、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继续教育体系的现代化

现代化教育体系将实现学校教育与继续教育相互隔离的双轨教育体系,向衔接沟通和并轨融合的终身教育体系转变。终身教育发展到现在,已成为一个融合了校内与校外教育、正规与非正规教育、正式与非正式教育的综合性概念。现代化继续教育体系将破除普通教育与成人教育之间的壁垒,提高学校的主体作用和开放程度,使各类学习成果得到有效认证、评价、积累、转换,继续教育和学校教育会实现双向互认、开放共享,社会成员将获得更广泛的学习机会和更广阔的成才空间。

(四)继续教育手段的现代化

面向2035 年,继续教育现代化将从传统课堂教学手段向深度融合的信息化学习手段转变,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云计算、移动互联、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将在优化继续教育手段上发挥巨大的作用。一方面,信息化教学手段将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从一个优秀教师服务几十个学习者扩大到服务成千上万个学习者。另一方面,互联网的交互性将打通区域、行业、时空的局限,使跨界融合成为可能。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将逐步消除传统的因地域、时间和师资局限而导致的继续教育发展不均衡。

三、“十四五”时期我国继续教育现代化推进策略

(一)大力发展职后继续教育,全面提升劳动力素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我国劳动人口就业面临总量大、供需矛盾突出、就业质量较低的局面。一是劳动力供给总量持续高位运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16—59 岁劳动年龄人口为8.8 亿人,劳动力人口资源仍然充沛,预计到2035 年,劳动力人口会保持在8 亿以上的水平。2021 年,全国需在城镇就业的新增劳动力在1500 万左右,高校毕业生达909 万人。劳动人口总量持续高位运行,既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的优势,又将带来巨大的就业压力。二是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用人单位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旺盛,求人倍率保持在2 左右的高水平,招用面临短缺。同时,也存在年龄大、技能低的劳动者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技能与实际用工需求不匹配等情况。三是劳动者的就业质量有待提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成员对美好生活的不断向往,劳动者的就业观由“好就业”向“就好业”转变,更趋向于工作条件好、劳动报酬高、发展空间大的岗位。

因此,无论从社会形势还是从劳动者个体出发,入职后继续教育都是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关注与大力发展的重点。面向2035 年,需要进一步提高劳动力人口继续教育参与率,加强面向从业人员的职业继续教育与培训。支持高校和职业院校开展各类职业培训,扩大继续教育培训资源供给,丰富职后继续教育内容,提供公平优质的培训机会,增强从业人员创新创业能力。关注农村劳动力群体,加强农村从业人员培训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建设农村继续教育公共服务网络,科学分配教育资源,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提升农村劳动者素质。关注弱势群体,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针对性免费培训[3]。

(二)关注老年群体,拓展功能,应对“银发浪潮”

除劳动力人口外,老年人口是继续教育面向的另一庞大群体。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正面临急速老龄化阶段的到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 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 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8.7%。据预测,到2035 年,我国老年人口将突破4 亿,占总人口比重接近29%[4],且老年抚养比将因劳动人口减少及老年人口大幅增长而攀升至50%。同时,随着医疗水平和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人口平均寿命也逐渐延长。老年人群的扩大和人均寿命的延长,使得人们对安度晚年产生了更高的追求,老年教育和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实现继续教育现代化必须面对的课题。

我国的老年教育一直与社区教育紧密结合,其内涵普遍被认为是养老教育和休闲教育,主要目的在于充实老年人退休后的闲暇时光。而未来,老年教育应注重开发老年人群的潜能,助力其适应并参与社会变革。应进一步完善社区教育网络,扩大面向老年人群的社区学习资源供给,结合居家养老新形势,就近为老年人群提供支持服务。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扶持等方式,推动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开放教育资源,利用自身条件和办学优势举办老年教育,开发有特色的老年教育课程,接收有学习需求的老年人入校学习。推动各级开放大学举办老年教育,建立老年学习网点,向城乡社区和农村地区延伸覆盖。扩大互联网及数字化设备在老年教育中的应用,提升老年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行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加强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培训,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建立养教结合的老年教育新模式。

(三)建立资格框架,实现学习成果积累与转化

2010 年以来,国家提出“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制定国家资历框架”“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推进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职业技能等级学分转换互认”等发展任务。这些既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继续教育发展亟待破解的难题,也是实现继续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指标。一是要建立学历与能力并重的国家资历框架。二是要建立个人学习账户制度。记录社会成员参与各级各类教育的学分或学时,作为认定能力等级、颁发资格证书、授予资助奖励、晋升职务层级以及升学进修的参考依据。三是要建立不同教育间的学习成果互认与转换制度。在继续教育体系内部实现学分互认、学段衔接,推进不同性质学历教育间的连接沟通。加强对非正规、非正式学习成果的认证,特别是对学习者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认证,进而推动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相互融通。在此基础上,推进继续教育与其他教育类型的衔接沟通,逐步建立将非学历教育成果、相关职业资格和技能资格转换为普通学校学分的制度[5]。

(四)应用人工智能,推动信息化时代继续教育变革

当前,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已为经济社会各领域带来了变革,必将在继续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巨大作用。国际知名管理咨询公司埃森哲预测,到2035 年,人工智能将拉动中国经济年增长率从6.3%提高至7.9%,并有望推动中国劳动生产率提高27%[6]。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人们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时间,专注于创造性工作,但也因此,社会各领域将有大量的人类工作被人工智能取代,出现颠覆性的变革[7]。这使得终身学习成为人们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必然选择。一方面,人们迫切需要通过终身学习提升自我,学习不同技能,适应未来变化;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又将变革学习方式,为人们参与继续教育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人工智能将解决学习者个性化、差异化学习需求无法满足这一困扰继续教育发展的难题,在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开展良好的协调与对接,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

人工智能助力继续教育现代化发展,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做好总体设计,充分认识人工智能的潜能和应用价值。建立开发、应用、评估、安全、支持、保护等多方面制度,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支持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研究与实践。二是创建继续教育与人工智能相融合的学习体系。继续教育实施机构可基于原有互联网学习平台,整合远程教育、在线教育资源,创建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人工智能学习体系,在学习者需求匹配、教学交互、考试评价、学分积累等环节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解决方案,满足学习者的差异化学习需求。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加强人工智能专业人员与教育工作者的交流合作,组建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团队;另一方面,培养继续教育教师人工智能应用的意识和能力,有效利用相关工具和资源,实现人工智能手段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猜你喜欢

十四五学习者现代化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发达国家审计发展及其对中国审计治理现代化的启示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