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向思辨更深处漫溯

2021-12-23沈群

语文教学之友 2021年11期
关键词:学科素养作文教学思维能力

摘要:作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核心,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出台,高中作文教学的重心也转向了“立德树人”,教学方式和策略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高考作文对学生思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注重学生学科素养及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作文教学;思维能力;学科素养

2021年高考语文作文题与往年一样,备受社会关注。纵观2021年高考语文作文题,从形式和内容与新课标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是相吻合的,强调和体现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注重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考查学生的学科素养和能力。2021年高考语文作文题除全国甲卷、北京卷采用“材料+命题”形式外,其它均为材料作文题。无论是采用哪一种形式的作文写作形式,命题所选的材料本身就具有思辨的特性。在写作方面材料作文给了考生更大的思辨空间。对于材料,考生见仁见智,产生了不同的观点。同时在写作中,表达出自己提炼的独特观点,进行具有辩证性的论证与表达。

行文的思辨性是2021年高考语文作文材料和写作的重要特性,即要求考生行文议论的主客体要具有思辨性,文章要能够体现学生主体的思辨能力,这种思辨能力就是思考、辨析、区别、质疑、分析的能力,是较高层次的思维能力。这种思辨能力表现为分析问题时,采取具体分析的思路,考虑具体的人,具体的事件,具体的细节,具体的结果等;在面对对与错、好与坏、善与恶、进步与落后等话题时,能辩证看待,即从正面分析之后,还要从反面分析其合理性,反之亦然;在说理论证时,要学会从多个侧面,多个领域,用多种理由说理。简单地说,思辨能力也就是分析问题时变笼统为具体、变绝对为辩证、变平面为立体,从不同角度说理的能力。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作文题原题呈现: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这是一道富有思辨色彩的作文题,要求考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思考材料中所蕴含的道理,找出各观点蕴含的矛盾,它们或为并列关系,或为互补关系,或为对比关系,或为递进关系,考生可在弄清楚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后,进而确定最佳立意角度,最后以联系的、发展的眼光来进行理性分析。

解析材料可知:“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这一句是对“体育之效”的直观表达,耳聪目明,就是体育锻炼之效。学生作文不能空对空只谈体育,行文主体要围绕“体育之效”展开;“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这一句意思上的转折。身体强,但若滥用其强,那么“至强”则会变为“至弱”。不可滥用其强,说明躯体强健,要用在正确的地方。强调了身体“强”的价值所在。这里有兩点值得注意:一是强弱的互转,有辩证思维;另一个是从反面角度强调强的意义价值。“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这一句指体质弱的人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体质,由弱变强。“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这一句是对上面两句话的总结。之所以说强者不必自喜,是因为如若滥用其强,则将变弱;之所以说弱者不必自悲,是因为通过体育锻炼,可以由弱变强。躯体强弱的辩证关系在这里阐释得很明白,即不以强喜,不以弱悲。很明显写作要强调强弱转化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但很多学生忘记了强弱转化的条件,这与高中作文教学存在的忽略思维的完整性相吻合。现阶段高中作文备考不足主要呈现为两种状况:一是教师放手,任由学生自由准备;二是教师按照自己的理解,开展自导自演的讲解。这两种类型的操作都存在致命缺陷——脱离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引领,缺乏对学生思辨性的指导。事实上,这种备考收效甚微。

可以说,经过多年的材料作文探索后,材料作文在命题上已渐趋成熟。这些材料也体现了高考命题改革的走向。我国正在推进的高考命题改革,要求重点考查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而具备这些能力,也就能适应考题的变化。当然,这要求作文教学要转变应试思路,学生也不要再有应试作文套路。从2020年开始,我国已经取消中高考的考试大纲,其目的就是希望基础教育的教学能摆脱应试倾向,从2021年高考语文作文题也可以看出高考更为重视考查学生的学科素养。

一、立足需求,明晰思维素养培育方向

当前因需而动已然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在高考作文备考这一领域,也应该以“需”为教学的起点。不过,在谁“需”这一块,先要进行清晰的界定。

从高考作文试题角度来看,命题者是直接的需求者。命题者是国家课程实施的考查人,在高考作文命题中,他们肩负着检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效度的使命。从这个层面来看,高考作文不是单纯地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而是要检验学生在语文学科四大素养层面发展的水平。表现在思维层级,最先考查的是学生对作文材料的审视能力。

例如,2020年八省大联考作文主题“铭记历史 迎接挑战”主题写作,对抗美援朝历史的铭记,需要学生从思辨方面考虑,就是要从抗美援朝的主流方面考虑,看到它的重要意义。从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角度来看,学生是最本质的需求者,思维的发展和提升是绝大多数学生成长过程的必需;从高考作文备考角度来看,教师是特殊的需求者,教师只有明晰学生需要怎样的核心素养,才能在备考方面大有所为。

从需求的关系来看,命题者是国家课程评价的代言人,学生是被动的检测者,教师是领会国家课程实施意见和帮助学生通过检测的人。从高考作文备考的角度出发,教师责任重大,必须引导学生弄清楚需要培育哪些基本素养。就2021年的高考语文作文题的反馈情况来看,学生在审题方面出现了思维混乱的情况,把握不住材料的主旨;在选材方面出现了思维低幼化的情况,表现为还在延用老旧的材料;在立意方面出现了思维简单化的情况,表现为对作文材料进行低级的演绎……为此,就高考作文备考工作而言,思维能力的提升应突出准确性、多样性、创造性等方面的训练。

二、做实供给,明确思维素养提升路径

有了明确的备考方向,后续的工作就是考验教师的供给了。供给什么、怎么供给等都应该是教师在学生作文思维能力提升方面的思考重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深入思考目标的达成路径。

高中作文教学对学生思维训练应以综合性训练为主线、单向性强化为辅助、差异性提升为弥合。作文思维训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需要综合训练这种仿真情境。只有在综合训练中执教者才会发现学生在单项思维方面存在的不足,继而为后续的单项训练明晰方向。如在一个材料作文訓练中,学生在审题、立意等方面表现出的思维能力没问题,但是在选材方面出现了偏差。这时教师就可以据此设定一个“课题——选材”思维精准化训练。鉴于作文材料内容的偶然性,学生会在持续的训练过程中呈现出思维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如有的学生在思维的精确性方面存有不足,有的学生在思维的创造性方面表现不好……针对这些差异性表现,教师就要思考如何对不同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于是,更为复杂的思维个性化训练就成为教学的必需。这项工作做好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就会从差异性趋向共同性,就逐渐呈现出“齐步走”的态势。由此可见,一个可行的训练路径是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基本保障。

三、多向互动,明确思维素养进阶关口

学生作文思维训练是一项系统工程,任何轻视它的做法都不可取。在思维训练方面,以多向互动为最佳选择。任何教学活动,仅有教师的单向给予或者学生的单向努力都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教学活动从来都是关涉教者与学生双方的,教师和学生的双向努力,产生基于教学活动的碰撞,教的激情才会迸发、智慧才会闪现,学的动力才会持续、契机才会呈现。以基于材料作文的议论文写作训练为例,不少学生出现了例证不当的情况:或者是事例不能证明论点,或者是事例不具有典型性……实际上,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论证思维方面出现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选择先将评判权交给学生,让其自己讲述作文的论证思路,再听听同学的评判,查找作文思维准确性、严密性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只有在学生发现一些或者全部不足之后,教师才可以发挥教的作用。在这个环节,教者不可以完全单干,而应导引学生逐步发现自身在论证思维方面出现的问题。在师生就论证思维不足达成一致认识之后,教师的“授”才会有所为。在这方面,教者可以引入思维导图的知识,教会学生学写思维提纲,引导学生弄清楚论点、论据、论证之间的思维关联。之后,教者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巩固,简单画出已写作文的思维导图,并在论点的准确性、独特性,论据的佐证性、典型性,论证的充分性、严密性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检验。存有不足的,就是学生在作文思维能力提升方面的关口,继而借助思维导图进行有针对性、持续性的校正。最后,教者还要跟进监控,导引学生发现自身不足并加以适时点拨、纠正。

在高考作文备考方面,特别是江苏第一年使用全国语文卷后,留给我们反思的东西很多,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阶段应紧紧围绕提升学生思维的训练上展开,这样才能应对以后的全国作文写作。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升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要基于各项需求,明晰提升的方向;要做足供给工作,形成提升的最佳路径;要主导多向互动,明了提升的关口并加以有效攻克。

参考文献:

[1]赵栋.新课改下高中作文“有序化”教学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28).

[2]丁培勤.语文学科视野中的关键能力研究——评《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语文学科能力研究》[J].语文建设,2019(9).

[3]王东平.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19).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科院“十三五”规划办课题“基于语文学科素养下以培养思辨能力为核心的议论文写作路径教学研究”的中期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为D/2020/02/208】

作者简介:沈群(1974— ),男 ,江苏省泗洪中学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作文写作教学。

猜你喜欢

学科素养作文教学思维能力
从历史文物古迹到架构学科活动的探讨
教师学科素养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探索多媒体在情趣作文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