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精准扶贫理念在十八洞村的生动实践与深刻启示

2021-12-23刘建武

毛泽东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洞村总书记精准

刘建武

位于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武陵山脉腹地的十八洞村曾是一个贫穷落后和默默无闻的苗寨小村庄。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进行扶贫调研,同村民们一起商量如何尽快摆脱贫困的问题,并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明确提出了十八洞村的脱贫要“不栽盆景,不搭风景”“不能搞特殊化,但不能没有变化”的要求。从此,十八洞村以“精准扶贫”首倡地的担当和作为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决战中冉冉升起的一颗亮丽明珠,并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十八洞村群众七年来脱贫致富的成功实践和宝贵经验,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重要指示的必然结果,是当代中国摆脱贫困、走向全面小康的一个生动缩影。

一、坚持因地制宜,在“精准”二字上下功夫

脱贫致富的关键是要有一个好思路和好办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的核心是“精准”两个字。为了把“精准”的要求落实到位,十八洞村从本村的实际出发,坚持在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和脱贫成效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

(一)精准识贫:找准“穷根子”,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搞清楚

多年来扶贫成效不理想是与扶贫工作中长期存在的大水漫灌、心中无数状况联系在一起的,主要是没有在“精准”上出实招、下实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准扶贫,关键的关键是要把扶贫对象摸清搞准,把家底盘清,这是前提。心中有数才能工作有方。如果连谁是贫困人口都不知道,扶贫行动从何处发力呢?”①《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59页。为了做到精准识贫,十八洞村扶贫工作队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十八洞村精准扶贫贫困户识别工作办法》,提出了“九个不评”的具体意见。为了切实做到既不遗漏一户真正的贫困家庭,也不把非贫困人口纳入扶贫对象,十八洞村还形成了“五步工作法”。这样在全村225户中精准识别出了136户贫困家庭,成为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与此同时,对贫困户致贫的原因进行具体分析,搞清楚“穷在哪里?为什么穷?有哪些优势?哪些自力更生可以完成?哪些需要依靠上面帮助和支持才能完成?”②习近平:《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的讲话》,《求是》2021年第4期。通过深入细致挨家挨户的工作,十八洞村摸清了家底,从而为精准帮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精准施策:开对“药方子”,做到对症下药、靶向治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准扶贫,一定要精准施策,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对不同原因、不同类型的贫困,采取不同的脱贫措施,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60页。为了把“精准”的要求落到实处,十八洞村始终坚持从本村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一是因地制宜发展以猕猴桃、烤烟、野生蔬菜、冬桃、油茶为主的种植业和以蜜蜂、湘西黄牛、稻田养鱼为主的养殖业,帮助贫困户快速脱贫。二是依托本地得天独厚的良好生态环境与迷人的自然景观,发展乡村旅游。随着年均30多万人次的游客和年均300余万元收入的旅游业发展,带动贫困户通过民族特色餐饮、民宿和旅游服务获得了稳定的收入。三是通过技能培训、就业服务和劳务输出,每年积极帮助村里200多名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这些外出人员年均有2万多元的务工收入,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四是把留守在家的90多名妇女组织起来,发挥苗族妇女擅长苗绣、蜡染、花带、古花蚕丝织布的特长,开发民族工艺品产业,实现了身在家中就能就业,足不出户就可以增收。五是针对那些依靠自身能力无法脱贫的特殊困难群体实施社会救助“兜底”。现在十八洞村的每个家庭都根据自身的实际找到了各自的致富门路:擅长种植、养殖的搞种植和养殖,有一技之长的开饭店、办民宿、当导游,年纪大一些的可以做环卫,或是在家门口摆货摊。

(三)精准治贫:阻断“返贫基因”,确保农民日子越过越红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既要看数量,更要看质量,……要把防止返贫摆在重要位置”④习近平:《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19年第16期。。为了彻底摆脱过去那种“年年扶贫年年贫”的现象,十八洞村坚持把救急纾困、短期脱贫和激发内生动力、实现长期发展结合起来,在拓展脱贫成果和防止返贫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坚持把扶贫与扶志结合起来,增强贫困户的自我发展意识和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阻断返贫的思想意识。意识贫困比物质贫困更可怕,针对贫困户知识水平和文化程度较低、学习新知识和接受新信息能力较弱、承担市场风险意识欠缺、对如何脱贫畏难情绪较重而存在的观望与依赖心理等问题,扶贫工作队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引导贫困户从改变思想观念开始,形成了依靠自身力量摆脱贫困的良好精神状态。这些年来,十八洞村脱贫致富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没有停留在“等靠要”上面,形成了“投入有限、民力无穷、自力更生、建设家园”的十八洞精神。二是坚持把家庭建设摆在重要地位,以追求家庭幸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阻断返贫的家庭环境。针对苗族群众家庭观念浓厚和家庭责任感强烈的情况,村里开展了家庭建设“五星级评价”,并实行挂牌管理,极大地调动了村民建设道德高尚、幸福美满家庭的内在动力。特别是帮助30多个因长期贫穷而不能成婚的“光棍汉”及时组建了新家庭,不仅改变了光棍汉们的命运,而且改变了整个家庭的命运。三是通过解决“读书难”的问题,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为了改变村里小学设施简陋、师资力量薄弱的状况,村里建立健全了教师交流和支教机制,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学校基本教学设施显著改善,大大提升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条件。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及低保户的子女每年给予1500~3000元生活补助,对考取了本科、专科的大学新生给予3000~5000元的资助,想方设法让贫困家庭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四是解决好村民“看病难”的问题,阻断困难群众因病返贫的渠道。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的基础上,为解决好患病群众及时有效治疗的问题,村里对卫生室进行了提质改造,添置了必需的药品和器械等,让所有的患病贫困人口都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自2017年年初十八洞村实现脱贫以来,再没有发生过一例返贫的现象。

(四)精准脱贫:增强“造血”功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因地制宜探索精准脱贫的有效路子,确保贫困地区的持续健康发展,关键是要“增强‘造血’功能,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①《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77页。。十八洞村从自身实际出发进行探索,坚持在建立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上下功夫,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一是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协会等形成了农民互助合作的机制。村里采取“农户+合作社+公司”的模式,先后组建了苗绣合作社、养蜂合作社、猕猴桃种植合作社、油茶种植合作社、果桑种植合作社等,使农民走上互助合作的发展道路,不仅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有效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而且带动农户在进一步增收的同时增强了抵御风险的能力。二是通过股份合作形成了农民获得长期稳定收益的机制。以本村和产业园区土地流转、按比例出资的形式与花垣县苗汉子合作社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不仅使村民每年人均获得1000多元的稳定收入,而且解决了一部分村民的就近就业问题。三是通过“互助金”制度形成了促进农户自我发展的机制。村里按照“民有、民用、民管、民享,周转使用,滚动发展”和“不出村、不吸储”的原则,通过多种形式扩大“互助金”规模,破解了贫困人口筹措发展资金难的问题,提高了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四是通过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形成了依靠集体力量抗击风险的机制。村里通过提高资产管理水平、项目投资、土地流转和严控非生产性开支等多种途径,使村集体经济收入从几乎为零增加到2020年年底的200多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的不断增加使群众增强了抵御风险的依靠。五是通过发展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特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形成了吸引外出能人、高校毕业生和各类人才回乡创业就业的机制。300多名过去在外地打工的人员回村创业就业,一些大学毕业生也开始回家乡工作,回来的能人已经开始成为村里各方面的领头人。

二、激发内生动力,把摆脱贫困与实现长期发展有机统一起来

十八洞村脱贫致富的成功实践,不仅生动地回答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而且找到了一条深度贫困地区因地制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长效发展的好路子,走出了一条主要依靠自身力量摆脱贫困实现富裕的正确道路。

(一)把利用外力与激发内力结合起来,主要依靠贫困地区群众自身的力量脱贫致富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贫困群众是扶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党和政府有责任帮助贫困群众致富,但不能大包大揽”,要“激发内生动力,调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积极性。……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①《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37、49页。。十八洞村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始终坚持“两手抓”,一手抓“用好外力”,一手抓“激发内力”。一方面,利用党的精准扶贫政策带来的政策红利和发展机遇,抓紧扶贫资金落实、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培育、社会帮扶对接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的工作,在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下,有效地改善了村里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另一方面,抓好激发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的工作。为了防止“等靠要”的思想,村里在精准识贫阶段就明确提出“救穷不救懒、扶贫不扶懒”,对那些因好吃懒做、嗜赌成性、不务正业而导致贫困的家庭不但不能评为贫困户,而且还要进行批评教育和思想帮扶。在帮扶过程中,也不是简单地给钱给物,而是通过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提供就业机会帮助实现就业、发放小额贷款解决发展资金、提供技术指导解决发展难题、改变思想观念拓宽发展路径、搭建发展平台提供发展机会的办法,为困难群众走出困境出谋划策、提供支持,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扶贫工作刚开始的时候曾经在会场吵着要钱要物的贫困户,现在成了村里的养蜂大户,带动村里十多户人家养蜂致富。内力与外力交互作用,不仅实现了贫困人口的快速脱贫,而且形成了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内在动力。十八洞村新修订的村规民约开篇第一句话就是:“雨露阳光,润我家乡,饮水思源,自立自强。”“自立自强”是十八洞村脱贫致富的底气、秘诀和灵魂。实践证明,只要有志气、有信心、有干劲,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二)把短期脱贫与长期发展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地走可持续发展的脱贫致富之路

打好脱贫攻坚战,既要有“短平快”的项目,让贫困人口快速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同时更要有长远的打算和目标,以具有竞争力和自生能力的中长期产业发展,助推贫困群众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致富之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多给贫困群众培育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多给贫困群众培育可持续脱贫的机制,多给贫困群众培育可持续致富的动力”①《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74页。的要求,十八洞村探索出了一条立足当下、着眼长远的发展路子。

一是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依靠农业种植为单一收入来源的状况,在因地制宜发展养殖业的同时,通过发展家庭民宿、农家乐、苗绣织品和山区果业等,形成多元发展的良好态势。二是利用村里的天然好水与步步高集团合作开发了“十八洞山泉水”,以饮用水为产业,打造出了“十八洞山泉水”这一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金字招牌,使村里每年按“50+1”的分红模式获得了长期固定的收益。三是利用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大力发展旅游业,成立了“十八洞村农民旅游合作社”,并引入首旅华龙旅游实业公司、消费宝(北京)资产管理公司,斥资6亿元打造以十八洞村为核心的“蚩尤部落群”旅游景区,探索出了直接从事旅游经营、参与接待服务、出售农副土特产品、土地流转获得租金、入股分红等生态旅游扶贫机制,使昔日的绿水青山变成了今天的金山银山,走上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把个人致富与共同致富结合起来,依靠互助合作解决农村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如何处理好个人富裕与共同富裕的关系始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十分重大的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②《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3、23页。

为了做到一个不能少、一个不掉队,在脱贫攻坚实践中,十八洞村通过互助合作的形式对如何互帮互助、共同发展的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比如,针对农民生产经营过程中零星分散、各自为战、技术落后、不成规模、销售困难和缺乏竞争力的情况,成立了各种类型的农民生产合作社,依靠这些专业合作社把单个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有计划地按订单或合同进行生产,扩大了经营规模,提高了市场竞争力,有效解决了政府“包”不了、集体“统”不了、单家独户“办”不了的许多事情,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又比如,针对农民建设新房、改造旧房和环境整治过程中单靠一家一户无法完成又没有钱雇工的情况,把村里年轻力壮的劳动力组织起来,组建了“十八洞村青年突击队”。突击队的任务是只干活出力,不要工资报酬,几年来村民自愿投工投劳3000多个工日,你家干完我家干。通过这种互助合作的形式,既解决了村里一家一户无法办成的大事,又极大地节约了成本。还比如,针对贫困群众贷款难、筹资难的问题,通过以财政扶贫资金、农户入社资金、无偿社会帮扶资金或捐赠资金、占用费转入本金“四位一体”的聚资方法,建立村级“互助金”,通过内部的互助合作,解决了农民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资金需求。

这些年来,十八洞村通过互助合作的探索,在最基层用自身的实践对个人致富与共同致富这个时代大课题进行着有益探索。

(四)把民族文化与现代文明结合起来,在传统与当代的良性互动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苗族在其悠久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以特色建筑、服饰、节日、饮食和语言为标志的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十八洞村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践中,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不栽盆景,不搭风景”的嘱托,确立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与原生态协调统一,建筑与民族特色完美结合”的建设总原则,坚持把改变苗乡贫穷落后面貌与继承开发苗族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了民族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深度融合。

一是在民居改造过程中把苗族建筑风貌与当代居住要求统一起来。按照“统一规划、保持原貌、节俭实用、协调美观”的思路,在不大拆大建、不破坏既有格局的同时,“一户一案”精准规划,既完成了水、电、路、房、通信、环境治理“六到户”和改厨、改厕、改圈、改池、改浴的“五改”任务,又留住了苗族村寨的原始风貌,村容村貌古色古香,村居环境焕然一新,实现了“投入少、见效快、原生态”的目标,圆了苗族百姓祖祖辈辈的“安居梦”。2018年十八洞村获得了“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的称号。二是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彰显苗乡民族文化魅力。随着游客的不断增多,不仅苗家腊肉、苗家豆腐、苗鱼、苗鸭、苗果的销售越来越好,而且苗绣、苗染、苗节以及“蚩尤部落群景”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从而推动苗族文化产品和苗乡特色农产品变成了优质的旅游商品,使村民们的荷包越来越鼓,实现了继承、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与发展乡村旅游的有机统一。三是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把苗族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的传统与现代绿色发展、低碳生活的要求结合起来。在脱贫致富过程中,十八洞村不仅十分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绿色生活方式的养成,而且十分重视原生态农业产品的生产。现在,十八洞村生产的猕猴桃、野生蔬菜、冬桃、油茶等绿色农产品,通过中国邮政的“邮三湘”网络平台、微信公众号、淘宝店和果树的自由采摘,源源不断地流向消费者手中,谱写着“传统”与“现代”和谐互动的优美乐章。

(五)把基层党组织建设与“互助五兴”实践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中的引领带动作用

“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①《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31页。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贯彻落实党的脱贫攻坚政策的战斗堡垒。如何在苗族山寨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十八洞村进行了一系列创造性的探索,其中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把加强支部建设同推进“互助五兴”结合起来,以支部建设带动“互助五兴”,以“互助五兴”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基层贯彻落实。

一是以建设“好支部”为目标,把支部“五化”建设要求落到实处。村党支部不仅注重发展优秀青年入党,而且及时向村内经济组织选派党建指导员,实现了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不仅恢复了党员正常的组织生活,而且实现了主题党日、“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等为主要内容的党内政治生活规范化和制度化;不仅注重党员的日常教育管理,而且注重对全体村民的影响和带动作用,推动了村民议事、教育培训、便民服务、文化娱乐活动的开展。二是以“党建引领、互助五兴”活动为抓手,把建设服务型党支部落到实处。为了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坚强领导核心,真正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村支部要求每一名党员干部联系五户群众,从“学习互助兴思想、生产互助兴产业、乡风互助兴文明、邻里互助兴和谐、绿色互助兴家园”五个方面互促互助互学。“互助五兴”活动既有效地发挥了党员干部的引领带动作用,又有效地打通了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到不了“神经末梢”的问题,实现了党组织政治功能与服务功能的统一,党员干部联系群众与服务群众的统一,调动党员积极性与调动群众积极性的统一,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极大地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感召力。群众对党员干部的满意度也由开始的68%上升到了98%,村党支部在2016年被评为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三、精准扶贫给十八洞村带来的沧桑巨变与历史跨越

作为“精准扶贫”的首倡地,十八洞村干部群众团结一心、顽强奋斗,使这个昔日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在七年多的时间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沧桑巨变,不仅成功解决了祖祖辈辈无法解决的贫困问题,而且人们的精神面貌、生活水平以及村容村貌都发生了令人惊叹的历史跨越。

(一)从心散意懒走向了团结互助

“十八洞村”是2005年飞虫村和竹子村两个行政村合并之后的新村名,但当时两村的整合并没有带来加快发展的新机遇,反而出现了一系列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主要是党员、干部意见不合,组与组之间、寨与寨之间,村民们各有“算盘”,各村之间离心离德,党支部和村委会缺乏凝聚力。村民们将这种现象称之为“村合心不合”。在这种情况下,能力强一些的人纷纷外出,村里形成了严重的空壳化现象,陷入了“贫困逼人走,人走更贫困”的困境。由于长期的物质贫困问题不能解决,进一步导致了意识的贫困,常年戴着“贫困帽”,普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村民们对未来普遍缺乏信心。人心不齐、自由散漫成了村里的常态。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对村级两委班子进行了调整,一些有志向、有能力、有干劲的年轻人和致富能手成了村里的带头人。同时,把回村发展的年轻人组织起来,以“互帮互助、共同发展”为目标,依靠共同努力,在迅速改变村里落后面貌的同时,形成了积极向上、团结互助和艰苦奋斗的良好精神状态。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爆发时,村民们自发捐款14800元,这是十八洞村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也是过去不可想象的事。

(二)从深度贫困走向了家给民足

十八洞村一直在贫困和反贫困中艰难跋涉。2011年,人均纯收入仅1280元,为湖南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9.49%。2013年,全村近千口人的主要收入来源大体上由这样几个方面构成:水稻40万元、玉米5万元、烤烟32万元和西瓜28万元,外出务工等收入60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几乎为零,村民收入来源主要靠外出务工。这一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是8896元,而该村人均纯收入仅有1668元,不及全国农民人均收入的五分之一。在2014年的扶贫对象识别中,共有贫困户136户542人,贫困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57.7%。虽然经过几轮扶贫,十八洞村始终在深度贫困的泥潭中难以自拔,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自身的贫困问题,与村外的发展差距也越拉越大,陷入了“年年扶贫年年贫”的不良循环之中,十八洞村成为扶贫攻坚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然而,在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指示精神的指引下,十八洞村走上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经过三年多时间的艰苦奋斗,到2017年2月,十八洞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顺利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当年全村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的1668元增加到了10180元,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的56.76%降至1.17%。到202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进一步增长到18369元,七年间人均收入增长了10多倍,村民们终于过上了蒸蒸日上、富裕康宁的好日子。

(三)从路泞屋破走向了“醉美乡村”

十八洞村是一个纯粹的苗族自然村,由梨子、竹子、飞虫、当戎四个依山而建的苗寨组成。从自然环境看,这里山高谷深,溶岩地貌形态明显,特别是十八叉大溶洞景观奇特,自然风景优美,森林覆盖率很高,素有“云雾苗寨”之称。从生存环境看,因山地广阔、居所分散,村内基础设施长期以来破败落后,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可以说是一片凋敝的景象。由于长期贫穷落后,当地的青年人娶媳妇都成了一大难题。2013年时,村里40多个大龄青年找不到媳妇,有的家庭兄弟两三个都是光棍汉。为了尽快改变村里的落后面貌,十八洞村依靠扶贫攻坚过程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五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特色民族村寨建设等项目,实现了水、电、路、房、通信、环境治理“六到户”。经过几年的建设,村民的居住和生活环境发生了根本性改善。十八洞村先后被评为“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全国文明村”,成了远近闻名的“醉美乡村”。

(四)从偏远闭塞走向了现代文明

十八洞村虽然距县城和州府所在地只有不到40公里的距离,但由于交通很不方便,农网改造没有完成,宽带网络也进不了村,一直与外界联系不畅,几乎与世隔绝。村内的竹子小学,校舍非常简陋,只有一名教师,实行隔年招生,适龄儿童就读不便,辍学现象时有发生。全村989人中,文盲161人,小学文化程度403人,初高中文化程度394人,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31人。大多数村民只接受过小学或初中教育,全村外出务工人员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5.37%。“交通难”“读书难”“看病难”“保障难”问题非常突出。经过七年多的建设,现在村里不仅有了连通内外的柏油大道,而且有了连通全国及全球的邮局、银行和宽带网络;不仅孩子们有了宽敞明亮的教室、食堂、厕所和运动场,而且村里面有了各种各样的培训中心、技能中心和村民学习娱乐场所;不仅使丧失劳动能力的孤寡老人、特殊困难户有了“兜底”保障,而且村里有了设施完备的标准卫生室,确保患病村民能够得到及时救治。十八洞村已彻底告别了昔日的偏僻闭塞,迈进了现代文明的新天地。

(五)从封闭保守走向了开放自信

贫穷落后与封闭保守是一对孪生兄弟,长期的发展迟缓、交通受阻和信息不畅,必然使人们封闭保守、闭目塞听和丧失自信。十八洞村作为一个纯粹的苗寨村落,群众的整体文化素质不高,不少人家里连电视都没有,对外面的世界了解甚少,甚至有不少苗族老人连普通话都听不懂,难以与外界交流。我们现在看到的那张习近平总书记来十八洞村在石拔专家里握着她的手嘘寒问暖的照片,其实还有一段趣闻。当时,石拔专并没有认出来眼前握着她手拉家常的人是谁,是从哪里来的,当别人给她提示和解释的时候,她也没有完全反应过来,理解不了“总书记”在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其实,石拔专当时也只有64岁。由此可见,当时村里是一个什么样的封闭状态。七年多的时间过去了,村民们学会了同全国各地的开发商搞合作,有了十八洞村自己叫得响的“品牌”。如今来到这里,人们再不用担心交流不畅的问题,村民们不仅格外热情,而且在他们的言谈和笑容中展现着一种特有的自信和骄傲。石拔专也成了村里颇有人气的“代言人”和“形象大使”。

四、十八洞村脱贫致富的深刻启示

十八洞村脱贫致富的成功实践作为习近平精准扶贫理念在脱贫攻坚战中的一个经典案例,是新时代脱贫攻坚伟大事业的生动写照,不仅提供了一个困难群众摆脱贫困、共享全面小康的鲜活样本,而且走出了一条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地区主要依靠自身力量脱贫致富的新路子,为继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提供了深刻的现实启示。

(一)党的坚强领导是实现脱贫致富的根本政治保证

脱贫致富,加强领导是关键。贫困地区要摆脱贫困,加快发展,关键要靠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贯彻落实党的扶贫开发工作部署的战斗堡垒。抓好党建促扶贫,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经验。”①《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32页。习近平总书记不仅亲自来到十八洞村进行调研指导,而且时刻惦记着十八洞村的发展变化,他的心里总是装着十八洞村老百姓的事。为了把贫困地区的事办好,湖南省主要领导每年都要来到十八洞村和乡亲们商量如何脱贫与发展,州委书记、县委书记、镇党委书记严格落实第一责任人的责任,驻村的三任扶贫队长和第一书记接力奋斗,成了落实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脱贫的一个生动缩影。正是有了各级党组织的坚强领导和广大干部的亲力亲为,才确保了脱贫攻坚任务的高质量完成。

(二)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是实现脱贫致富的主要力量

党和政府有责任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但不可能也做不到大包大揽,离开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再多的扶贫资金也只能是管一时,而不可能管长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如果凭空救济出一个新村,简单改变村容村貌,内在活力不行,劳动力不能回流,没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这个地方下一步发展还是有问题。”②习近平:《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的讲话》,《求是》2021年第4期。“只有用好外力、激发内力,才能形成合力。”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139页。十八洞村的党员干部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按照“一户一门增收技术,一户一个增收项目,一户一个产业工人”的要求,激活了广大群众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和顽强的意志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十八洞村脱贫致富经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靠自身的力量摆脱贫困、走向富裕。

(三)以“精准”为核心的制度设计是实现脱贫致富的有效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方略,指出:“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④《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58页。在脱贫攻坚决战中,瞄准“精准”二字进行谋划和施策,精准解决了扶持谁、谁来扶的问题,精准解决了怎么扶的问题,精准解决了如何退的问题。“这个制度体系中,根本的是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从中央到地方逐级签订责任书,明确目标,增强责任,强化落实。”⑤《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224页。从而形成了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脱贫攻坚制度体系,为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十八洞村在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的特殊地位和标志性意义就在于,它既是习近平总书记最早明确提出“精准扶贫”方略的地方,又是因地制宜、全面落实“精准扶贫”制度要求而率先脱贫致富的地方。

(四)人才是实现脱贫致富的核心资源和第一财富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世上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宝贵的,一切创新成果都是人做出来的。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①《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468页。人才是脱贫攻坚的第一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在人的观念、能力、干劲。贫困地区最缺的是人才。……要吸引各类人才参与脱贫攻坚和农村发展。”②《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233页。十八洞村走上脱贫致富之路是从重视人才、选用人才、补齐人才短板和发挥人才作用开始的。一是及时派出以懂农村、有技术、会管理的人才组成精准扶贫工作队;二是选出有知识、有能力的大学生村官和致富带头人为新一届村支书和村主任;三是调动和发挥致富带头人、“土专家”“田秀才”等乡土人才的积极性和引领作用;四是促进在外务工人才回村创业和吸引毕业大学生人才回村工作。因为有了人才,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村里各项事业的发展,形成了“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良性互动局面。正是一支不断壮大的乡村人才队伍,组成了一支“不会离开的扶贫工作队”,开启了一场“不会落幕的乡村振兴大戏”。

(五)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这一点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大家要深刻理解“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句话的含义,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八洞村的实践是新时代把共同富裕的远大目标与脱贫致富的具体实践有机统一起来的实践,村民们在脱贫致富中开展的互助合作、示范引领、共同发展等多种形式的探索,使我们清醒地看到,脱贫致富的实践与共同富裕的目标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要我们坚定不移沿着共同富裕方向前进,人民群众的好日子就会越过越红火。

十八洞村用短短几年的时间,成了当代中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村级样本”和告别贫困、实现全面小康的生动典型。当然,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实现全面小康不是终点,而是稳步走向共同富裕目标的一个新起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③《习近平回信勉励云南贡山独龙族群众》,《人民日报》2019年4月12日。

猜你喜欢

洞村总书记精准
十八洞村:苗寨风光惹人醉
十八洞村 精准扶贫首倡地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扶贫工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花垣县十八洞村为例
习近平总书记论守初心
十八洞村的大变化
把对总书记的深厚感情转化为工作动力
精准的打铁
习总书记“下团组”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