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伦理型领导、道德人格对隐性知识共享作用机制研究

2021-12-21许颖杨龙

河南教育·高教 2021年11期
关键词:知识共享

许颖 杨龙

摘 要:隐性知识连接权力与地位并维持组织竞争,为了应对复杂问题和保持竞争力,组织内共享隐性知识成为非常普遍的现象。知识团队成员间愿意并通过某种方式将自身研发心得、体会与团队成员共享,是知识团队成功的关键,也是知识团队管理的主要目标。知识团队的使命在于新知识创造,其仰仗于知识团队中隐性知识共享行为。本研究通过对伦理型领导、道德人格对隐性知识共享作用机制进行分析,以期提高组织内隐性知识共享的合作行为。

关键词:伦理型领导;道德人格;知识共享

隐性知识存在无形、内隐、短期评估的特质,在组织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连接权力与地位并维持组织竞争。为了应对复杂问题和保持竞争力,组织内共享隐性知识已成为非常普遍的现象,且在知识团队中变得尤为重要。同时,个体和团队之间共享隐性知识的意愿被认为是个体道德价值观的外显。因此,在知识团队中群体和个体隐性知识共享的道德判断研究能对管理实践与理论界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一、伦理型领导、道德人格以及隐性知识共享相关研究现状

(一)伦理型领导研究现状

笔者从以往文献中发现,作为一种正面的和高度契合社会伦理规范的领导方式——伦理型领导,能积极强化下属员工的正面工作态度和行为,如员工工作满意度、员工之间的互帮互助、心理安全感知、组织公民行为、创新行为等,同时能降低下属员工的负面态度和行为,如反生产力行为、工作越轨行为等。但是,伦理型领导的研究仍然存在着两个局限:一是伦理型领导对隐性知识共享的作用机制仍未得到有效探索,仅有一篇研究探索了组织伦理氛围与知识共享的相关性,且其中间作用机制尚未被探索;二是伦理型领导对知识团队道德判断的“精致历程”尚未被关注,伦理型领导对群体和个体隐性知识共享中的中间作用机制尚未被关注。

(二)道德人格研究现状

道德人格强调个体对客体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影响。有关道德人格的研究仍有局限,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一是道德人格在道德判定“自动历程”的作用机制尚未得到研究,已有研究都是在工作情境中检验道德人格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且道德人格在对道德倾向的作用机制尚未被有效检验;二是道德人格对个体隐性知识共享的因果关系和作用机制尚未被检验,尽管已有研究检验了个体在工作场所内获得职业发展、角色外行为等,但道德人格对隐性知识共享的因果关系及作用机制尚未被有效检验。

(三)隐性知识共享研究现状

隐性知识多由个人创造,故较难以制度化和形式化的方式传递,大都透过个人的经验、印象、熟练程度、文化及习惯等方式表现出来。部分学者发现具有高度组织公民行为的员工,其隐性知识共享意愿也会较高,而员工对组织支持的知觉感受提升,则可能提高其对组织的认同程度,透过长时间良性互动的结果,低知识共享时所可能产生的抗拒阻力,能激发员工隐性知识共享的意愿。

综合目前的研究,笔者发现隐性知识共享研究还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局限:一是仍然没有实证研究去验证隐性知识共享的影响过程,二是已有研究没有从个体隐性知识共享向跨层次的知识共享推进。

二、伦理型领导、道德人格对隐性知识共享作用机制研究假设的提出

(一)伦理型领导对团队及个体层次隐性知识共享的多层次影响

隐性知识大都是个体经验和观念,这些个体经验和观念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积累并依附于组织中少数人身上的,拥有隐性知识的一方处于主动和强势地位,表现在通过分享和施教等活动有意愿地帮助他人去发展新的行为能力。基于此,隐性知识共享行为可以被看作利组织行为,伦理型领导在工作中应该通过展现道德标杆行为,激发下属道德行为。此外,道德规范还可能在群体内部成员间传递。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伦理型领导与个体知识分享行为有显著正向作用。

假设2,伦理型领导与群体知识分享行为有显著正向作用。

(二)道德人格对个体层次知识分享的影响

道德人格被定义为负责任的道德自我,其表现为对个人行为的后果关注,个人行动会对环境的稳定和持续性的行为倾向产生影响。高道德人格会积极影响环境,而低道德人格则可能不愿挑战现状,继而被动适应环境。道德人格与一系列的个体产出密切相关,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3,道德人格对个体知识隐性知识共享行为有显著正向作用。

(三)团队道义取向和团队结果取向在伦理型领导、团队与个体层次隐性知识共享的中介作用

伦理型领导既能够在团队中营造道义取向氛围,也善于运用积极的社会交易理论来惩罚那些保持结果取向的消极行为的员工,因此在团队中逐渐减少团队结果取向。如果个体在道德倾向中获得正强化,就会采取义务取向将隐形知识共享的策略,同时如果不断从伦理型领导中获得负强化,就可能减少结果取向从而将个体的隐性知识共享。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4,团队道义取向对伦理型领导与群体隐性知识分享行为有中介作用。

假设5,团队道义取向对伦理型领导与个体隐性知识分享行为有中介作用。

假设6,团队结果取向对伦理型领导与群体隐性知识分享行为有中介作用。

假设7,团队结果取向对伦理型领导与个体隐性知识分享行为有中介作用。

(四)个体的义务取向和功利取向在伦理型领导与个体知识分享的中介作用

個体的义务取向一直被认为是在组织内部利益最大化的倾向,而功利取向则被视作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倾向。伦理型领导在团队中促进个体的义务导向,从而降低个体的结果导向,这是基于伦理型领导在团队中倡导以组织核心利益为重,而个体的义务导向表现的就是以组织利益为重,结果导向则是以个人利益为重,甚至合理地利己损人。基于此,伦理型领导会运用社会奖惩体系来奖励那些合作的成员并惩罚那些为了个人利益而不顾集体利益的个体,从而促进个体的合作导向,并降低个体的竞争导向。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8,个体的义务取向对伦理型领导与个体知识分享行为有中介作用。

假设9,个体的功利取向对伦理型领导与个体知识分享行为有中介作用。

(五)个体的义务取向和功利取向在道德人格与个体隐性知识分享的中介作用

如假设3所示,高道德人格的个体在社会两难困境中会积极地改变团队环境,他们会以积极态度和行为改变所处的环境,继而实现团队功能。道德人格的个体会积极采取各种行为,试图改变环境产生积极的变化。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0,个体的义务取向对道德人格与个体知识分享行为有中介作用。

假设11,个体的功利取向对道德人格与个体知识分享行为有中介作用。

三、研究结果及展望

笔者拟从道德心理学视角来揭示团队和个体隐性知识共享的前因及作用机制,致力于从管理系统(伦理型领导)和个人特质(道德人格)中寻找解决方案来探究隐性知识分享的道德判断,从而有利于提高组织内隐性知识共享的合作行为。研究的最终结果可以提出一系列促进知识团队的群体和个人隐性知识分享的对策与建议,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从道德判断视角探索知识团队的隐性知识共享,丰富了隐性知识共享的研究理论。笔者从道德判断视角来解析个体和群体隐性知识共享,为隐性知识共享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第二,针对团队和个体的道德判断历程,提出一项整合认知和情绪的理论模式,即“双重历程模式”。该模式认为,人们的道德判断包含两种心智历程:“自动历程”和“精致历程”。“自动历程”可以快速且下意识地处理信息,如道德人格作为人格特质下意识地影响道德倾向,继而作用于隐性知识共享;“精致历程”则是有意识和主动处理信息,如伦理型领导作用于团队的道德倾向,团队成员之间会有意识地主动处理从伦理型领导感受到的信息,继而作用于团队和个体的隐性知识共享。笔者关于隐性知识共享作用机制的描述,对于突破隐形知识共享的瓶颈,促进有价值信息和隐形知识流动具有指导意义。

第三,下一步拟采用实验室研究和跨层次方法相结合,使得两种方法相得益彰。道德判断作为个体的心路历程,在研究中往往采用实验室研究对其进行检验。伦理型领导作用于隐性知识共享的相关研究往往采用调查问卷法,大多数研究是基于同源和横截面研究,从而在研究方法上存在些许缺陷。笔者拟将实验室研究和调查问卷法相结合,继而采用跨层次和多源问卷设计对相关假设进行检验,以期弥补研究方法的不足。

参考文献:

[1]秦红霞,蒋鹏举,陈华东.企业知识共享伙伴选择的信号传递模型研究[J].情报杂志,2018(1).

[2]丛海涛,唐元虎.隐性知识转移、共享的激励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2007(1).

[3]魏峰,王艺霏,李然.伦理领导影響员工工作结果的“滴漏模型”:关怀型伦理氛围的调节作用[J].财经论丛,2019(11).

[4]李佳宾,朱秀梅,汤淑琴.知识共享研究述评与未来展望.情报科学[J],2019(5).

责编:桃 子

猜你喜欢

知识共享
基于关键词分析的国外LIS领域信任研究进展
价值网络关系结构跃迁中知识共享模式演变
西部独立学院教师知识共享现状与对策研究
基于ISM和AH的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研究
信息自由与版权法的变革
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
基于“知识共享”背景下的高校教师教学角色新定位
员工知识共享行为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
高职校企合作模式下的知识共享激励机制研究
“经管之家”用户知识共享及社会资本影响因素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