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两级导师的大学生指导机制构建

2021-12-21刘冠华陈眯眯周丽亚姜艳军

化工时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学业导师班级

刘冠华 陈眯眯 贺 莹 马 丽 周丽亚 姜艳军*

(1. 河北工业大学 化工学院,天津300130; 2. 河北工业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天津 300401)

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提出要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即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这四个“回归”是新时代每一位师生需要深刻认识、准确把握的使命要求[1]。虽然“以本为本”为强化本科教育,扭转高校对本科生不够重视的风气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我们发现,人们对大学生培养还缺乏全面和深入的理解,多停留在表面认知上,这很有可能影响大学生教育发展乃至教育建设长远之计。现有大学生教育理论体系中多强调任课教师要上好课,以学生分数为重要评价标准,但事实上,基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的综合素质已成为决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高等院校教育要以知识能力为重。教育学生学会其知识能力,学会手脚脑并用,学会生活生产生存,学会用心做人,脚踏实地做事。”在学生阶段,大学生除了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外,更需要具备实践能力[2]。在实践中,大学生可以锻炼综合素质,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培养沟通交流、团队协作等能力,进而完善职业规划。班导师和学业导师掌握本专业发展前沿,可全程跟踪学生发展,在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班导师与学生接触时间较长,但难以像中学班主任一样全天候管理;学业导师负责学生较少,有利于进行创新实验等活动的全程指导,但对班级建设作用有限。因此,对大学生导师制度进行改革,优化基于两级导师(班导师和学业导师)制度的大学生指导机制建设,从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显得尤为紧迫。

1 大学生指导制度的现状

1961 年,教育部颁布的《高教六十条》第一次以文件的形式规定了在高校设置班主任,即为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在低年级设政治辅导员或班主任,从专职的党政干部、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其他青年教师中挑选有政治工作经验的人担任,近年来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班导师制度[3]。近年来,针对大学生教育特别是本科生教育,政府密集采取了一系列发展新举措,出台了一系列新政策,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高等学校也积极行动起来,按照相关政策和会议精神,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在重视和发展大学生教育问题上形成了一股推动力。

然而社会、学校等层面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强化方面的有力举措尚有待加强提高,由于受高校排名规则、教师评价体系等方面的限制,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多的群体,导师指导本科生的积极性不够高,仍多流于形式,仍需优化制度以充分调动。在实践中表现出的具体问题如下:

(1) 高校排名指标大多关注规模指标,比如各类教师数量、论文数量、经费数等,没有对大学生素质给予应有的关注,部分排行榜将少数比赛纳入排名体系,但真正能参与并获奖的学生较少。高校在奖励绩效分配中也多是关注教师的科研水平和成果,造成对大学生关注不够。

(2) 教师上课十分重要,但现有大学管理模式中,教授重科研、轻教学,存在与大学生联系周期短、层次浅的情况。教授对大学生的指导通常局限在讲授课本知识,课下联系较少。

(3) 辅导员是与大学生紧密联系的教师角色,各高校都会配备。然而辅导员管理的学生数少则一百,多则三百甚至更多,要负责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建设、生活及心理辅导,难有精力关注到每个学生,遑论个性化的指导。

(4) 班导师是一个班级的领导者、组织者及教育者,是学生中学时代班主任角色的延续,在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和发展成长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通常模式下,一个班级配备一位班导师,难以顾及每个同学的特点和发展情况,而教师较多,班级较少,也难以保证每个教师都有合适的班导师角色。并且现实情况下学业导师多是系部自发行为,学校层面鲜有配套激励措施提高班导师和学业导师的积极性,造成班导师和学业导师指导有限且效果不高。

因此探寻新时代新要求背景下高校导师工作的客观规律,建立班导师和学业导师两级导师制度,提高其内在积极性,并做好与辅导员的沟通协调,掌握大学生导师工作的精湛艺术,指导大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动手实践中,提升高校大学生导师“管理育人”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是我们亟需探讨的问题。

2 大学生指导机制构建

2.1 加强导师与学生协调发展

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不仅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肩负着人才培养、知识和科技创新的双重使命。在多元学业评价及科研绩效考核体系下,大学生需要多元发展、创新发展,教师同样需要强化大学生教学、管理和指导职能,发展新的创新型成果。教师与学生加强沟通、强化联系的一个有效方式就是大学生导师制度,导师与学生协调发展,相互促进,可实现大学生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的双赢。特别是通过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建立本科生全程化、全覆盖、个性化的指导机制,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4]。

具体来说,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潜质,提早进入学业导师或班导师的实验室在其指导和答疑解惑下体验科研生活,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科研项目中,增加对专业的理解和兴趣,培养创新能力、沟通交流和团队合作能力,开发创新成果[5]。进而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专业学科竞赛,相关成果可以成为导师工作成效的一部分,同时可提高班级整体科技创新活动参与氛围,推动班导师的班级建设。与此同时,本科学生的专业创新活动通常与导师和研究生的课题相关,本科学生参与能够加快课题实验进度,推动项目进展。此外,老师与学生通常有一定年龄差距,课堂主要内容又以传授知识为主,难以形成有效互动。而在互联网极大普及的当代,大学生的视野越来越开阔,个性越来越鲜明,老师与学生沟通不足将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要求,影响大学生人才培养质量。在两级导师制度下,导师与学生课下沟通交流的机会大大增加,有利于导师了解当代学生的思想动态等信息改进教学方法,也有利于学生获得导师的综合指导提升自身素质。班导师、学业导师的指导工作可以与学生的成长形成双赢局面。两级导师制度的有效设计和实施,可从思想层面上提高班导师、学业导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形成共同促进的氛围和内生动力,这是有效实现基于两级导师的大学生指导机制构建的基础。

2.2 做好导师遴选与学生分配

在系、教研室研讨过程中对班导师、学业导师和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进行宣传引导,有利于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为导师遴选打好基础。选择年富力强、积极性高的教师担任班导师,本专业在读学生中,每位班导师最多带一个班级。以往有带班级经验,并且班级建设效果好的班导师可优先选择。在学业导师的遴选上,可以根据教师意愿,综合考虑年龄等因素为学业导师分配相应的学生名额,名额总数覆盖每一位学生。同时班导师和学业导师最好有一定经费,能够开放实验室让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进行综合素质提升锻炼。

在新生见面会上设置相应环节,由系主任对专业和教师进行介绍,并介绍设置班导师和学业导师的具体情况。然后由班导师与学生见面,介绍本人经历、表达帮助学生共同成长的意愿,拉近师生关系,培养大学生对专业的情感,让学生在入学伊始感受到家的感觉。最后由专业老师进行自我介绍,根据本专业实际情况采用随机组合或编制在线表格方式确定学生的指导关系。

2.3 做好两级导师分工

在实际工作中,两级导师要做好分工与合作,班导师和学业导师的具体定位、职责分工与协调配合需要以文件形式明确,建立相应的指导机制。以河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系基于两级导师的大学生指导机制(图1)为例。班导师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思想动态方面做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关注班级整体舆论氛围,引导学生喜欢所学专业,在专业培养目标下顺利成长成才;引导建立崇尚学习、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的班风;建立负责任、愿奉献、有效果的班委集体,具体负责班级管理;通过本专业建立的各类校企合作实践基地,主动联系对接、带队班级同学参加实习实践活动,拓展学生视野;支持学生参加各类等级证书考试;班导师还可以联系科研人员、优秀学长学姐等为班级同学开展专业前沿、发展经验、保研考研方面的拓展讲座。此外,班导师每学期至少参加一次班会、查一次宿舍、听一次课,以增加对学生的了解和指导。

图1 基于两级导师的大学生指导机制

学业导师主要负责关注自己所带学生的个人发展情况,根据个人能力和个性特点做好定位与发展规划。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跟踪,提高专业认同,调动学习兴趣,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情况、综合素质和心理状态上出现的问题,并进行客观评价及纠正。将任课教师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跟踪结果与学业导师对学生的情感、思想状态等跟踪结果进行综合分析,重点帮扶困难学生,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状态。为有兴趣的学生提供条件参与科研课题,进行论文发表与专利申请,利用已有成果参加科技竞赛或开展新课题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进而实现学生的专业特色发展,为学生丰富个人经历。此外还可以根据学生兴趣、能力来设计合适的毕业设计课题,学生可在教师指导下提前进行课题研究。在高年级阶段,利用对学生的了解为学生量身定制合适的毕业发展方向,同时给出毕业去向的建议,比如保研、考研、工作或出国留学等。此外,学业导师每学期至少联系所带学生两次,进行谈心谈话,对进入实验室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每个月至少指导一次。

2.4 建立两级导师与辅导员和学生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班导师在做好本职工作,直接联系学生的基础上,通过班导师群和辅导员加强沟通交流,适时提出工作内容和方法上的意见建议。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以学生培养为中心,制定辅导员和两级导师面对具体任务的工作方案。班导师和学业导师要主动利用QQ、微信和见面等方式保持沟通,此外在系、教研室会议等场合定期设置固定环节讨论班级建设和本专业学生发展情况。专业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鼓励老师们将教学热情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在关注自己,也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所学专业。使学生在学业导师指导下,建立相应的小组,加强自主学习和组员间的合作讨论、互帮互助。在导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可以找寻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节奏,同时根据导师提供的资源和学生的意愿反馈,极大地丰富科技创新内容,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进行自主学习、开展科技创新项目、参与竞赛等。

2.5 建立持续改进机制

2016年6月,中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的正式成员,成果导向的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OBE)被提高到教育评价的核心位置[6]。同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明确提出要建立基于OBE的持续改进机制。大学生的培养质量取决于培养过程的质量,而培养过程的质量取决于科学规范的机制体系,因而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评价并改进基于两级导师的大学生指导机制。图2是基于两级导师的大学生指导机制的持续改进,其核心是学生毕业前的内循环和学生毕业后的外循环。

图2 基于两级导师的大学生指导机制的持续改进

内循环主要是指,学生毕业前分阶段指导环节结束后,要将指导效果,即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比对所在专业的毕业要求能力要素进行评价,分析存在问题,提出进一步持续改进的措施,不断改进导师指导环节的内容和方式方法,使班导师和学业导师的指导效果螺旋上升。

外循环主要是指,选择已毕业的本专业校友、用人单位、代表性行业或企业专家等召开研讨会,针对毕业生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与用人单位社会需求等方面满意度进行调查反馈和持续改进,对培养方案修订提出意见,从而指导下一届两级导师的具体指导环节,采用方式为会议座谈或走访调查及问卷调查等。

要定期召开导师与学生座谈会,畅所欲言,就指导环节的内容和方法、专业课程、实践活动、学科竞赛等各方面提出意见建议,持续改进导师制工作方法。

3 结论

设计和实施基于班导师和学业导师的两级导师制度,可以有效调动专业老师和学生积极性,建立良性互动关系,使学生个人特色发展与高校教师创新行为之间起到正向调节作用,成就一流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坚持产出导向,做好工作成效的反馈和持续改进,逐步建立适应于本专业发展的基于两级导师的大学生指导机制,将有效促进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专业创新能力。

猜你喜欢

学业导师班级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艰苦的学业
班级“四小怪”
班级英雄
谈学业不良学生的教育策略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V eraW an g
爱情导师
36位导师的创业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