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新闻:社交媒体时代新闻生产的专业回归

2021-12-18武采雯

传播与版权 2021年12期
关键词:新闻生产社交媒体

武采雯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已成为改变媒介生态的重要力量。社交媒体在为新闻生产提供便利的同时,滋生了重速不重质、求快不求真的快新闻负效应,进而消解新闻专业主义,导致虚假新闻和反转新闻成为一种传播常态,“内容为王”逐渐被“流量为王”所取代。因此,社交媒体时代的新闻生产必须立足“快媒介”“快阅读”的文化环境,以慢新闻慢、准、精、深的信息优势,重塑专业新闻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回归新闻的公共价值和服务意识,构建快慢互补的多元传播格局,完成新闻生产的专业回归。

[关键词]社交媒体;新闻生产;慢新闻

一、社交媒体时代新闻生产的新背景

(一)人人新闻时代促使新闻生产范式更替

依托Web2.0技术建立的社交媒体,是互联网上基于用户关系的内容生产与交换平台。社交媒体重塑社会生活,消解传统媒体的话语权,改变新闻业生态—人人新闻时代,促使新闻生产范式更替[1]。社交媒体时代新闻生产范式的变化主要包括传播主体、传播渠道、内容生产、审核流程四个方面。

1.传播主体的草根化和扁平化

社交媒体的易得性和易操作性降低了新闻生产传播的门槛。这使得“人人都有麦克风”,公民记者涌现,新闻话语权由业界精英向平民草根转移[2],打破了传统媒体对新闻的垄断。

2.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和互动性

传统媒体不再一家独大,内容分发格局呈现人工、算法、社交“三足鼎立”的局面。占主导地位的社交分发依托关系链,基于用户需求驱动新闻生产和传播,注重与用户的交流互动,传播效率较高。

3.内容生产的碎片化和浅显化

社交媒体时代,信息交替周期加快,新闻内容生产和用户信息消费呈碎片化趋势。为争抢新闻头条,新闻媒体获取基本事实的“5W”要素后快速编辑,一键发送,导致新闻内容浅显化。碎片化和浅显化的内容往往使新闻报道缺乏独特性和差异性,同质化现象泛滥。

4.审核流程的“先发表后过滤”

社交媒体时代,新闻生产流程的突出特点是媒体“把关人”角色的让渡或置后。一手的新闻信息往往来自当事人或目击者的传递和分享,媒体生产的新闻不再新和独家[3]。为了抢新闻,媒体往往压缩审核流程,以换取新闻报道速度;“人人”作为新闻生产者所带来的海量信息内容,进一步加剧媒体把关的泛化和缺位。

(二)快新闻的负效应困局

社交媒体时代,媒体为吸引公众注意力,走上快新闻之路。过去新闻所奉行的“新闻工作的实质是用核实进行约束”原则不敌时效性压力逐渐让位,事实核查在实践中被压缩,在生产上被取消[4]。新闻低质失真、后真相、反转新闻等负效应凸显。

新闻重速不重质,求快不求真。社交媒体时代,新闻生产存在真实性原则和时效性原则的冲突与矛盾,新闻因追求“第一”而牺牲“准确”。真实性原则是新闻的灵魂。在科瓦齐和罗森斯蒂尔归纳的新聞十大基本原则中,第一条便是“新闻首先对真相负责”[5]。追求速度而忽略真实,新闻就会因失真而难以“存活”,因快速而“营养不良”。

“后真相”困扰着新闻业。社交媒体时代是一个情绪影响力超过事实的“后真相”时代,新闻真实正让位于情绪、感觉和迎合大众的观点,事实不再在人们的观念序列中居于首位。“后真相”模糊新闻价值排序,消解新闻专业主义,使得新闻报道中屡屡出现标题党、贩卖焦虑、塑造冲突对立等现象。

反转新闻频发。为抢夺一手新闻,一些媒体在新闻事件发生后会进行捕风捉影式地收集信息、编发报道,而这些快速呈现的新闻很可能只展现事件的一面或一角,甚至是对事实的曲解或背离。待新闻事件发生反转之时,这些媒体的公信力备受公众质疑,并引起网络舆论场的转向与混乱。

综上所述,社交媒体时代,快新闻的负效应正消解新闻专业主义,瓦解媒体的公信力,影响新闻业态的健康发展。既然快新闻的路径行不通,我们为什么不换一种思路,让新闻“慢”下来呢?

二、逆流而上的慢新闻

慢新闻这一概念首次进入大众的视线是在2007年,苏珊·格林伯格撰写《慢新闻》一文发表在英国政治文化刊物《前景》上。她认为,慢新闻是指“一类遵循新闻规律和坚守新闻道德,花费更多时间去深入挖掘事实、关注人们易忽略的细节和故事,并用最高标准来传播的新闻”[6]。同年,《卫报》记者大卫·李在《记者职业危在旦夕吗?》一文中表示,慢新闻尊重记者作为事实采集者、真相挖掘者和谎言揭发者的角色,体现了记者的独立性和专业性[7]。随着慢新闻思潮的兴起和发展,慢新闻于2014年被收录进《牛津新闻词典》,其的定义为“是视质量、深度和准确性重于速度的新闻概念”[8]。至此,慢新闻正式迈进新闻学的大门。

在慢新闻由理念认知走向实践的过程中,欧美国家的一些慢新闻媒体,如《延迟满足》杂志等,主要对3个月以前甚至更久的“烟尘落幕”的新闻进行深挖和解析,给读者“延迟满足、慢慢品读新闻的乐趣”,不介意做“新闻的最后报道者”[9]。《重庆晚报》打造了我国首个慢新闻App,旨在慢中求精、求深、求新,把产品做到极致[10]。目前,我国发展中的慢新闻正在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

慢新闻始终坚守专业本位的核心价值和“慢、准、精、深”的关键特征:其一,慢新闻坚守专业本位,遵循新闻规律、恪守新闻准则,扮演信息告知者和监督者的角色;其二,慢新闻选材、制作的慢并不意味着放弃时效性,而是不被“速度”牵着鼻子走;其三,慢新闻尊重事实、还原真相,避免众声喧哗下的真相失焦;其四,慢中求精,慢新闻提供知识性和人文性兼具的优质内容给读者;其五,慢中求深,慢新闻侧重对新闻要素中“Why”和“How”的挖掘,对事实的认知呈现“深一层”的厚度;其六,慢中求新,慢新闻的慢让其可以在纵览“已知”后寻求“未知”,为新闻生产提供一个再思考的可能,用新视角报道新闻,用新形式呈现新闻。

三、专业回归:慢新闻的时代价值

(一)专业性重塑:新闻业的“自我救赎”

从慢新闻的英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其是对专业新闻(Professional Journalism)和新闻专业主义(Profes-sionalism)的一种传承与回归。

新闻自诞生之日起,一直扮演着信息提供者和告知者的角色。专业新闻所带来的成就感给新闻业营造了一个幻象—做有质量的新闻,便可以赢得社会、经济等多重效益。新闻业的成功固然与其坚守专业本位分不开,但这种胜利的背后却有潜藏的危机因素,即传统新闻媒体对新闻的垄断。报纸、广播、电视都被垄断控制,大众只能通过传统新闻媒体来获取新闻。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出现深刻影响和改变了新闻业。第一,传统新闻媒体的新闻垄断地位被打破。社交媒体以其新闻来源的多渠道和易得性、对用户连接与用户体验的重视,使得传统新闻媒体受众流失。第二,传统媒体的新闻获取渠道失灵,新闻质量有待提升。一方面,社交媒体时代,媒体信息发布速度以“快”见长,在“抢新闻”方面传统媒体失去独家优势;另一方面,社交媒体时代快新闻的负效应反噬新闻媒体,一些传统新闻媒体疏忽新闻质量,导致自身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下降。

有人认为在社交媒体时代,传统新闻媒体已日薄西山,新闻业和新闻专业主义将由时代重新定义。然而,媒体的演进更迭并不等于新闻业的衰落,更不等于新闻专业主义的失败,二者不可混为一谈。从媒介的发展史来看,新闻专业主义随报纸的发展兴起,与广播和电视时代无缝衔接,可见,不一定新媒介的出现就必然需要新的媒介伦理。社交媒体时代虽颠覆了原有媒介格局,改变了新闻范式,但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价值是一以贯之的。正如彭兰认为,无论传媒业的边界与版图发生怎样的变化,它的环境监测、舆论监督、社会整合、文化传承等功能都不应消失,其职责的履行仍须由专业性支持[11]。社交媒体时代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需要新闻业自由、独立和专业。坚守专业站位的慢新闻是对新闻专业主义的一种继承和回归,是新闻专业性重塑的关键实践。

慢新闻对新闻专业主义的继承和回归,不是停留原地的照搬照抄,而是从专业新闻出发,对传统新闻价值观的扬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慢新闻是对时新性的反叛。时新性是新闻本体“新”的含义,包括时间性和新鲜性两个层面。社交媒体的时代语境将新闻变得更快,时新性一度成为新旧媒体新闻之争的焦点。慢新闻则反其道而行之,以专业性为第一,新闻的好坏重于报道的快慢。第二,慢新闻坚持独立性。慢新闻即使生产周期长、投入成本高,也坚决反对广告等商业经济对新闻的操控。慢新闻只对新闻事实负责、服务公众,必要时会采取众筹新闻的方式,让用户“出力”,并参与监督慢新闻制作全程。第三,慢新闻强调主体性。慢新闻坚持专业站位,根据专业判断和事实核验,为受众提供必须了解和应该了解的新闻。同时,我们也应明白,今日新闻是明日历史,慢新闻应承担起专业责任,认真核实记录新闻,对历史负责[12]。

(二)专业再出发:慢新闻的可持续性

1.媒体自身发展需要慢新闻

慢新闻提高了新闻的含金量,重塑了新闻媒体的价值。慢新闻否定了“技术至上”的判断,新闻业仍然坚持“专业本位”和“内容为王”。慢新闻始终秉持正确大于第一的原则,将内容准确性作为新闻的第一落点,不断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同时,面对后真相、假新闻、反转新闻等负效应冲击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慢新闻使媒体更好地扮演“把关人”角色,肩负起事实核查、信息过滤等责任,重塑新闻媒体的价值和权威。

慢新闻有利于媒体构建快慢互补的多元传播格局。互补包含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在内容方面,我们对慢新闻的提倡并不意味着媒体面对一切新闻事实均采取慢新闻的报道形式,新闻报道仍须因“闻”制宜,快、慢新闻互为补充。在形式方面,慢新闻可以同现代传播方式有机结合,采用“慢新闻内容+新媒介平台”的形式,使优质的慢新闻内容获得迅速广泛的传播,从而扩大新闻媒体的影响力。

2.公众需要慢新闻

社交媒体时代,公众在面对海量内容时,会感到迷茫和无措。这要求新闻媒体扮演好鉴定者和释义者的角色。慢新闻成就了新闻媒体上述的角色定位,满足了公众有效获取信息的需求[13]。

慢新闻是鑒定者。多渠道、海量化的信息会让公众产生信息失焦感。慢新闻的“慢”为媒体鉴定和判断新闻事实提供了时间和空间,媒体以其专业视角对事件、现象进行价值判断,对海量信息进行过滤、提纯,筛选出可信和准确的信息。

慢新闻是释义者。一是由浅入深的释义。慢新闻不只告诉公众发生了什么,还进一步阐明整个新闻事件及其背后的意义,揭示有关新闻事实更深层的信息。二是由一到多的释义。围绕公众兴趣偏好进行的新闻生产传播,易使公众陷入信息茧房中,造成信息的窄化和主观偏见的强化。慢新闻不仅提供公众想知道的新闻信息,还向公众阐释其不感兴趣但应该知道的新闻,保持媒体的公共立场和专业站位。

3.社会进步需要慢新闻

慢新闻是公共调查者。互联网中海量的信息让许多“黑暗事实”得以藏身或逃脱,而这些“黑暗事实”会侵蚀社会,阻碍社会健康发展。社会需要慢新闻作为公共调查者,履行社会监督的使命,去揭露被隐藏的事实或不法行为。同时,慢新闻坚持专业立场,深入调查后,其要回答新闻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问题,告知公众,警示社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慢新闻是社会见证者。社交媒体时代,新闻焦点更新频繁。这使许多新闻快讯发布后“转瞬即逝”,媒体不深究、公众易遗忘,负面事件易被新一轮的新闻热点遮盖,社会注意力转移。社会需要慢新闻,慢新闻的存在体现了新闻媒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纵有快新闻报道在前,慢新闻报道也会紧随其后,全面完整地还原真相,减少负面新闻转移公众视线、侥幸逃脱的机会。因此,慢新闻有利于社会的有序健康发展。

四、结语

慢新闻反其道而行之,是新闻业一次新的专业实践。慢新闻不注重速度,坚持新闻真实和专业底色,用有深度、厚度、温度的内容与“短、平、快”的新闻一较高下。慢新闻对在社交媒体时代弥补传统媒体失灵、重塑专业新闻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回归新闻的公共价值和服务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有利于构建快慢互补的多元新闻生态和传播格局。

[参考文献]

[1]吴果中,刘佩.回归公共论坛:“解困新闻”及SJN的实践路径[J].中国出版,2018(04):22-25.

[2]克莱·舍基.人人时代:无组织的组织力量[M].胡泳,沈满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彭增军.新闻业的救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4]南塬飞雪,胡翼青.后真相时代新闻专业主义的危机[J].青年记者,2017(16):12-14.

[5]比尔·科瓦齐,汤姆·罗森斯蒂尔.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新闻从业者须知和公众的期待[M].刘海龙,连晓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6]Susan Greenberg.Slow Journalism[J].Prospect Magazine,2007.

[7]David Leigh.Are reporters doomed?[EB/OL].(2007-11-12)[2021-10-20].https://www.theguardian.com/media/2007/nov/12/mondaymediasection.pressandpublishing3.

[8]Tony Harcup.A Dictionary of Journalism[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4.

[9]刘自雄,陈黎明.“慢新闻”的传播理念、地方实践及其发展前景[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06):52-58.

[10]赵盼盼.快时代下“慢新闻”的坚守与创新:以重庆晚报《慢新闻》APP为例[D].南宁:广西大学,2018.

[11]彭兰.无边界时代的专业性重塑[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05):1-8.

[12]彭增军.慢新闻:回归还是反叛[J].新闻记者,2018(11):42-47.

[13]比尔·科瓦齐,汤姆·罗森斯蒂尔.真相:信息超载时代如何知道该相信什么[M].陆佳怡,孙志刚,刘海龙,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新闻生产社交媒体
社交媒体视域下弱势群体舆情表达研究
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在线社交变迁及动因分析
基于社交媒体的广告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双微时代”的危机传播趋势和影响因素研究
网络新闻生产中的道德绑架现象与规避
今天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有了哪些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