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阅读的时代价值及其实现方法

2021-12-18沈秀 张建

新阅读 2021年12期
关键词:批判创造性

沈秀 张建

摘要:阅读是理解和把握世界的重要方式,文本阅读、体系阅读、结构阅读、批判阅读和建构阅读,是阅读的五个层次。文本阅读重视对文本内容的把握,体系阅读重视文本的体系性,结构阅读重点在于文本的内外结构,批判阅读重心在于展开学术批判,建构阅读主要推动文本的再生产。五种阅读方式是互相支撑、逐渐深入的关系。

关键词:建构阅读 创造性 批判

在当代社会中,网络传播技术日新月异,严肃性、思想性的讨论变得越来越稀薄,而娱乐性、即时的快感式阅读逐渐成为普遍性现象。刘悦笛在分析网络审美问题时发现:“网民的新型民粹化取向看似让审美得以普泛化从而得以民享,但却具有‘反智主义’的消极倾向。”[1]“当人人都开始审美参与审美创生的时候,他们在提升生活之审美品质的同时,也投入市场的怀抱,从而使得审美消费为市场准则所规制与掣肘。”[1]所以,在当代科技一日千里、社会日益复杂的背景下,主体的人容易被支配,唯有通过认真阅读和思考,才能重新唤醒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价值。

阅读的时代价值

人既是社会的基本构成者,也无法离开社会而存在。不同主体间的交往构成了人的社会性。主体在与交往对象、与社会发生关系时,会产生日用而不知及自觉能动两种关系类型。日用而不知作为一种交往方式和行为类型,指的是主体对自身为什么选择某类交往对象、某类行为方式,自身并没有清晰和自觉的判断,仅仅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通过揣摩、模仿等方式而得出结论。从结构与行动的关系性视角看,这类主体无力也无法改变外在于自身的结构。自觉能动的交往方式和行为类型,则是将自身的行动及实践放置特定目的、理念的涵摄之中,虽然同样不能避免外在的结构对自身构成的限制,但其能理解外在于自身的结构是何种结构、行为为何及其内在规律等。且能通过自身的行动而改变外在于自身的结构,推动外在结构的再生产。

一般主体对社会现象及社会问题的理解停留在“知道”层面,但不知道事情因何而起、内在规律及未来走向。恩格斯就曾指出,“人离开侠义的动物越远,就越是有意识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未能预见的作用、未能控制的力量对这一历史的影响就越小,历史的结果和预定的目的就越加符合。”[2]因此,对研究对象的理解,须建立在深刻认识其内在规律的基础上。同时,不同主体由于理解能力不同,作出的说明也存在区别。而对事物把握层次的深浅、高低及维度,与主体自身的阅读层次则有着内在的关联性。

阅读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改变世界的功能。知识具有作为工具的沟通价值,也具有正当性赋予功能,还具有赋予意义的功能,即通过知识建构世界的意义,使主体能够从中寻找到存在的依据。主体相互间的错解、误会,使得平稳运行的社会出现紊乱甚至失序。以知识为线索从上述三个维度切入,则有助于社会秩序的平复。在此过程中,阅读就体现了理解、解释和解决的功能。

世界是由主体构成的世界、社会交往是主体间的交往,主体是世界和社会交往的发起者及建构者。在启蒙运动之前,西欧和中国对世界及交往的理解,都与德性紧密地关联着,形成了从德性角度来审视世界及交往的习惯。启蒙运动则将主体从作为道德的规制对象转换至评判一切的主体,主体的欲望所具有的正当性得到了承认,主体逐渐从功利、结果等角度来审视世界和交往的思维。故而,阅读的最高层次就在于能够让阅读者通透地理解人生,推动阅读者在思考世界、交往及自身行为时,能够从更长的历史维度、更全面地视角、更高的层次去体悟人生及其所衍化出来的诸多问题。

理解性阅读的基本方法

按照阅读能否形成知识增量的准则,可以将阅读分为理解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理解性阅读侧重于对文本的内容、内涵、结构和意义进行理解和把握,其本身并不具有知识创造的功能;创造性阅读侧重于对既有文本的批判与反思、构建新知识,其能够有效地推进知识的创造和再生产。理解性阅读是创造性阅读的基础,创造性阅读是理解性阅读的高端状态。

理解性阅读可经由文本阅读方法、体系阅读方法和结构阅读方法等三种具体方式来加以实现。

文本阅读就是对文本所包含的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是阅读过程中最为基础的方法,可分成三个基本阶段:一是对文本内容的把握,二是对文本内涵的把握,三是对不同文本的比较。对文本内容的把握,就是对作为阅读对象的文本所包含的信息全面、有层次的把握。以文字形式呈现出来的文本内容,仅是主体意识及思考高度凝练后的产物,而字里行间所呈现出来的深层含义和内在判断,则需要通过更高、更深层面的阅读来获取。对文本内涵的把握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单纯文本阅读可能出现的问题,对文本内涵的把握就是要领会文本生产者所传递的想法及意图。但是,有些文本也是在生产者无立场或立场混乱的情景中生产的,其文内本容不能呈现出清晰的价值和意图,这时更需要阅读者进行艰辛阅读和思想凝练。比较性阅读是文本阅读过程中的最高阶段,这种比较既可能是在内容层面上进行的简单的文本内容比较,也可能是在思想、内涵层面上进行的深层次比较。文本内涵比较是较高层面的比较,不同文本内在思想、叙述方式、回应问题的方式都可以作為比较的对象。只有将文本比较从平面推进至立体,才能真正地把握和理解文本,实现文本比较的目的。

体系阅读是系统把握某种类型知识的过程,是阅读者走向专业化必不可少的环节,包含三种基本方法:一是以人物为中心的阅读,二是以问题为中心的阅读,三是以思想为中心的阅读。以人物为中心的阅读是体系阅读中最初步、最简捷的方式,包括对人物自身的各类文献及相关评判文献的阅读。时间性是阅读过程中不应被忽略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对某个人物的思想进行把握时,应该将时间性考量纳入阅读的过程中,一如高广旭所言:“时间不仅仅是一种空间化和逻辑化的时间,时间还具有内在差异性和异质性。”[3]现在是由过去缔造的、现在又正在缔结未来。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思考者都是将思考的时间点作为现在而展开思考的。无论对某个人物的文本阅读的秩序如何,自身都应形成明确的关于问题意识的时间性观念,即对该人物的观点、思想及内容等进行历时性把握。问题意识是构造经典文本的内在核心,以问题为中心的阅读是体系阅读法常用的另一种方式。问题包括即时性问题和经典性问题。即时性问题是某个特定时空中的问题,经典性问题则是超越时空的问题,即时性问题是经典型问题在特定时空的表象。以问题为中心的阅读应以具有普遍性、超越时空的问题作为基本线索,注意问题展开的内在逻辑及其蕴涵的经典性问题。以思想为中心的阅读与以问题为中心的阅读很容易混淆,但两者存在根本性区别。一般地,学术研究是在特定思想的支配下展开,但以问题为中心的阅读采用兼容并蓄的方式,并不在乎文本回答问题时使用的学术思想。学术流派、思想流派之所以能够产生,是因为“以共同范式为基础进行研究的人,都遵守同样的规则和标准”[4]。在此过程中,推进和深化自身的立场、观点及概念体系等,故而以思想为中心的阅读则意味着立场和观点的选择,延展至阅读中则意味着文本选择的限制性。[5]值得注意的是,以思想为中心的阅读与以人物为中心的阅读也是相互支撑的,人物一定是思想流派中的人物,思想一定是人物历时性地创造的。但两者各有侧重,以思想为中心的阅读强调思想流派的演进,以人物为中心的阅读要求对人物思想进行整体而全面的把握。

结构阅读是在上述基础上进行的深化阅读,包含两种基本方式:对文本的内在结构开展阅读和将文本嵌入外在的环境结构中开展阅读。对文本的内在结构开展阅读,可从独立文本与文本群两个层面切入加以分析。任何独立的文本都是一个特定的逻辑叙述体系,思考者可能会由于诸多的原因对文本结构进行不同的处理。比如,施特劳斯就认为,“一本显白的书就含有两种教诲:一种是具有教谕性质的大众教诲,处在前台;另一种是关于最重要的问题的哲学教诲,仅仅透过字里行间暗示出来。”[6]在体系阅读过程中,无论是基于人物抑或问题、思想的阅读,都会形成大量的文本,这些文本构成了文本群。文本群也需要依照特定的逻辑进行区分和把握,这种区分和把握就可以视为对文本群的结构阅读。每个文本都是对自身所处时空问题进行回应的产物,墨顿在对研究兴趣发生转移的依据进行分析时就发现,“有一点至少也是合乎情理的,即其他的社会条件和文化条件也发挥了它们的作用。”[7]因此,从文本的外在结构开展阅读包含两个基本的面向:一是外在结构对文本所产生的影响,即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因素对文本的问题意识、内容、文本生产者等产生的影响;二是文本是如何回应外在结构的要求及约束。文本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文本,一定是在回应的过程中揭示了具有超越具体时空性的普遍性。阅读不仅要把握文本对结构的具体回应,更要把握文本对外在结构回应的方式方法、内在的逻辑、规律及普遍性等。

创造性阅读的基本方法

创造性阅读的侧重点并不在阅读,而在于创造性。创造性阅读能够将人类的知识或某個具体知识脉络往前推进,可经由批判性阅读方法和建构性阅读方法两种方法来加以实现。

批判阅读可分为三个基本进路:一是就文本本身的概念、内容及结构等开展批判阅读;二是就文本回应问题的层次和水准等进行批判阅读;三是就文本本身所采用的立场及内在思想等开展批判性阅读。任何文本在概念、内容及结构等方面都有可能存在不足,而思考者在对文本进行处理时又经常将某个概念视为无须讨论的当然前提。文本还有可能存在结构问题,表现在文本的逻辑性问题方面。虽然每个文本都是对特定时空问题给予的回应,但回应的水准、视角和洞见等则有高低之分。文本对时空性的回应,既可以采用问题-学术的进路,也可以采用理论-推演的进路。当然,阅读也需要对问题意识的真假、文本回应问题的层次开展批判性阅读。有些文本采用的是问题-对策型进路,未能洞见具体问题背后的普遍性,使得本文本应具有的超越时空的普遍性特质丧失。对文本的立场和观点进行批判,是批判阅读方式中最高的层次。毋庸置疑,每个文本都是在或隐或显的立场上开展研究并呈现研究结果,这导致两个可能的后果:一是立场的选择对文本所具有的解释力构成了限制,二是立场的选择对学术共同体的形成及发展构成了限制。思考者在选择立场和观点时,既可能拘泥于思想的特殊性而忽略普遍性,又可能产生某类思想在解释特定时空中某类问题所具有的解释力不足等问题,这些情形都可能导致文本的思想和解释力下降。

建构阅读应是阅读的最后步骤,也可视为创造新文本的过程,具体包括:一是廓清某个概念、内容和结构的建构阅读,二是厘清某个问题研究进路的建构阅读,三是推动思想推陈出新的建构阅读。首先,有效的解释有助于阅读者对研究的接受,同时阅读者又能够带着被自身所接纳的思想去参与实践,通过主体而将理论与实践相互勾连起来的目的。不同的解释虽然都是从各自的角度对研究对象进行了阐述,但由于立场、说服力和论述等因素,会出现接受程度有所差别的后果。从这个角度看,研究对象可以是旧的,但通过采用新的论证、论述和论据,则能产生更有效的解释文本,同样能够推动研究的进步。其次,对某个问题提出更有效的解决意见也是建构性阅读的重要任务。切入点、视角及层次的因素,使得研究者在对某个问题提出解决意见时会存在诸多的不足,导致行动与目的之间发生背离。新的解决意见的提出,能够在层次、范围等方面推进问题的解决。最后,思想的推陈出新是建构性阅读的最高层次。研究总是在一定的思想脉络中展开的,只有将自身嵌入某个学术流派中或自身能创设新的学术流派,才能产生真正有影响力的学术贡献。无论是嵌入还是创设,都需要形成一定的范式,如逻辑起点、内在假设、论证方式及基本概念、基本立场、基本观点等。思想的推陈出新意味着自身选择和接受了特定的学术流派,发现了该学术流派的思想上的不足并通过自身的创造性劳动来推进相关思想和观念的发展。

结语

恩格斯在对他所处时代的自然科学的研究格局加以分析时曾指出,“一切被当作永恒存在的特殊的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其实,不仅自然科学研究需要形成流动和运动的观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同样需要具备流动和变化的观念。作为知识的人文社会科学会时刻处于演进和变化之中,故而我们在阅读和研究时,不应过分地恪守某个具体的知识。但是,作为思想和方法的人文社会科学也具有相应的永恒性,应该通过把握住永恒,以此来应对流淌的知识和变化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在现代性的世界中把握住方向,真正推动思想的创生和创新。

作者单位:常州大学

参考文献

[1] 刘悦笛. 审美即生活[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21.

[2] 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5: 22.

[3]  高广旭. 时间性:辩证法理论的当代视域[J]. 人文杂志, 2009(6): 25.

[4] 库恩. 科学革命的范式[M]. 金吾伦, 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26+9.

[5] 罗伯特.C.波斯特. 宪法的领域:民主、共同体与管理[M]. 毕洪海, 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69.

[6] 列奥·施特劳斯. 迫害与写作艺术[M]. 刘锋, 译.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12: 29.

[7] 罗伯特·金·默顿. 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M]. 范岱年,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2:30.

猜你喜欢

批判创造性
强人工智能和超级智能:技术合理性及其批判
对风险刑法理论的批判与反思探究
冲破单向度的枷锁
用“批判”的思维解读语篇的光辉
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价值探讨
在批判中寻求解放
初中生创造性人格与说谎行为的联系:自尊的作用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