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志愿服务品牌化建设探究

2021-12-17王世超解静叶欣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45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品牌化高校

王世超 解静 叶欣

[摘 要] 进入新时代以来,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一种良好的社会风尚。高校志愿服务品牌化建设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五育并举”的重要抓手。阐述了高校志愿服务品牌化建设的背景和意义,从服务观念、运行机制、评价体系和成果传承四个维度解析了建设路径,以北京化工大学“晨星志愿者团”为例,详细介绍了大学生群体如何将个人志愿服务融入国家、社会、校园和网络,以及相应的品牌化建设成果,为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提供了有效案例。

[关键词] 高校;志愿服务;品牌化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北京化工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专题研究项目

[作者简介] 王世超(1991—),男,河北邯郸人,硕士,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团委书记,主要从事新时代校园文化育人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5-0096-04   [收稿日期] 2021-03-24

进入新时代以来,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一种良好的社会风尚,“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推崇,在社会运行的各个领域里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是社会文明的显著进步,也是社会自我优化治理体系的显著体现。高校具備组织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条件,在志愿服务总体工作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在调研中发现,我国志愿服务工作战线起步相对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社会保障不足、无立法保护等问题[1],高校志愿服务领域更是存在思想认识不足、专业培训欠缺、资金保障不够、激励机制不强等问题。

一、高校志愿服务品牌化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现代志愿服务起源于19世纪初西方国家的慈善服务,志愿服务形式已经存在多年。1994年12月,团中央成立了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各级各基层组织(包括高校)也陆续成立了正式的志愿者组织。2017年8月,我国首部关于志愿服务的行政法规《志愿服务条例》颁布,同年12月,《高校志愿服务发展报告》发布,在顶层设计和具体实施上,为高校志愿服务品牌化建立了标准。

高校志愿服务品牌化建设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表现形式,对校园文明、校园文化、校园风气有正向的引导作用[2]。如北京师范大学“白鸽青年志愿者协会”和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已经通过实际志愿活动项目,为学校带来了良好的声誉。我校志愿服务工作也一直走在首都高校的前列。2014年12月,我校志愿服务总队越级入选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团体会员,其中北京市共四所高校入围,其他三所分别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2017年9月,我校志愿服务总队协助学校获评全国首批文明校园。

志愿服务品牌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在于,能使学生从感官上提高认知,意识到参与志愿行动是一件光荣的事情,是一项能实现自身价值的伟大事业;从组织上增强吸引力,凭借志愿组织多年创立的声誉或事件本身的公益性促使更多的学生自愿付出,积极加入志愿服务队伍;从实施上提升执行力,既然是标志性的品牌项目,就要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把握好每一个细节和过程,以较高的标准完成任务;从效果上拓展影响力,既能为实践双方主体带来正向收益,又能将志愿效果辐射到更广泛的群体和领域。

二、高校志愿服务品牌化建设路径

中华民族的基因决定了人们拥有善良友爱、主动奉献的品格。志愿服务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二者共同传递着现代社会人际交往中的行为准则。高校中青年学生居多,他们正处于三观养成的关键时期,需要课堂上的思想理论和生活中实际案例的正向引导,志愿服务是非常合适的载体。

(一)高处起眼,树立先进的服务观念

高校应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也应首先立足国家和社会需求,将志愿服务同“两个一百年”伟大目标相结合,将青春风采绽放在祖国大地的每个角落。高校志愿服务要着眼大局,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并不存在绝对强势或绝对弱势这样不对等的主体,两个主体要抱着共同进步、实现双赢的想法完成同一个过程。对于被服务者来说,借助服务者的力量和贡献完成了某项工作任务,达到了既定目标;对于服务者来说,通过志愿行动实现了自我视域的拓展、自我能力的提升、自我人格的塑造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服务者和被服务者也会有很多机会在不同的场合因不同的原因转换角色,更加体现互助进步精神。

高校志愿服务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中劳育育人的有效载体。学生在第一课堂只能被动地接受思想理论灌输,对各种精神和各种先进事迹只能凭空想象,无法切身体验。志愿服务可以给学生提供真实场景和事件,学生能亲身参与其中,付出真正的劳动。这种包含视觉、听觉、触觉等全方位的感知形式,更能让学生全面摄取客观环境的信息,进而产生主观印象,形成自己的主见,增加对事物的判断力。

高校志愿服务一般公益性倾向较大,不具有强制性,没有太严格的任务要求,因而对于学生群体来说,工作量和工作压力比较合适。学生能在此种工作氛围下最大限度地释放激情,施展才华,体现创造力。同时,应注意要破除一些狭隘的观念,勿以善小而不为;不能只想做校外的志愿服务,而不愿做校内的志愿服务,学校本身也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独立单位,也有与校外单位相通的运行机构;不能只想做易事不愿做难事,只有做难事才能补足自己的空白,增长自己的本领。

(二)实处着手,健全完善的运行机制

志愿服务是以人际交往为主体,以志愿者的无偿工作为前提的活动,事件特点决定了人们在活动中投入的精力和责任意识相对来说没有那么饱满。但高校学生则不同,其本职工作是学习,会把志愿服务当作课余生活,也有身边的同学作对比,会投入更多的精力,拥有更强的责任意识。在人力资源条件具备的前提下,还需要用尊重客观规律的制度和规则,组织和引导规范人的行为,确保志愿服务的顺利开展。

高校志愿服务品牌化,首要在于建立一个完备的组织机构,配备一支强有力的工作队伍,建立一套健全完善的运行机制,并贯穿始终。志愿服务组织需师出有名,一般由学校团学单位牵头,配以明确的队伍名称,由专门领导负责,专任教师、干部具体指导,学生为主体具体运行。

志愿服务组织需明确所属部门,制定工作章程,划定工作范围,理清组织架构,定义部门职能,保障资金来源,公开联络方式,等等。志愿服务工作人员,需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学校应重点考查学生的政治面貌、思想状态、学业水平、性格品性、志愿经历、沟通能力等,维持好组织内各部门人员的协作关系,以及与其他组织的合作关系。对于具体的志愿活动项目,需在前期对其全盘了解,掌握项目的背景、规模、实施难度、是否和学生本身所学专业相关等因素,保证项目的难度和高校学生的平均能力相匹配;项目招募要注意丰富宣传渠道;项目审批要科学、公正、公开;项目执行要按照既定计划实施,同时准备好应对随时出现的变化;项目总结应分析活动中的亮点和不足。

(三)细处落脚,搭建精准的评价体系

对志愿服务的评价体系也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一是评价志愿服务的整体效果。既要看服务单位对志愿成果是否满意,也要看志愿者对劳动体验效果是否满意,活动进展过程是否顺利。二是评价志愿服务组织者的工作能力。是否能顺利对接服务单位和志愿者;是否能凝聚志愿者的力量,形成合力;是否能妥善处理计划外的事件。三是评价志愿者的个人收益。学生在高中阶段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學习上,进入大学后,对志愿活动具有新鲜感,在志愿活动中会全身心地感受志愿服务的全过程。志愿服务作为劳育的重要形式,要让学生产生劳动后的获得感。

良好的评价体系能够抓住志愿服务中的每一个细节,正是每一个细节之处的反馈才促使活动本身更加成熟。在志愿活动中,学生从刻板学习状态转换成实际生活状态,容易表露出真实的一面。对学生在自然真实状态下的评价也能为研判学生的综合素质、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和利用学生的长处提供依据,助力学生个性化发展。

学校可以给予在志愿服务过程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形式和物质上的奖励,将突出志愿者充实到志愿服务工作人员队伍或团青干部队伍中。利用志愿服务这个实践平台,检验学生的真实水平,保证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意义,实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

(四)远处入心,承启宝贵的创新成果

高校学生志愿者具有流动替换快[3]、成长周期短、专业培训弱等短板。为实现品牌队伍和品牌项目的长远发展,还需要积累宝贵经验,钻研服务项目深刻的内涵,树立高校乐善好施的形象,保持与服务单位的友好往来,传承好志愿服务工作者的工作作风。在高年级和低年级志愿人员的衔接上下功夫,在实施方案和客观环境的匹配度上下功夫,在第一、第二课堂有效联动上下功夫。

高校志愿服务品牌化建设本身的要点和规律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进步,新的各种因素会带着时代的特点,顺应时代节奏应运而生,形成崭新的事件,提供更多的服务机会;同样的事件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同时,客观世界对活动主题是否具有品牌效应的评价标准也会发生变化。我们只能一方面固化品牌化建设的成果,一方面加大品牌的宣传力度,擦亮志愿组织的牌子,夯实志愿平台的根基,凸显志愿服务的效果。

三、高校志愿服务品牌化建设实践

北京化工大学“晨星志愿者团”已有近20年的历史,现隶属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团委,总领学院所有志愿服务的相关工作。团队由学院团委书记直接负责,学院团委实践部负责人任队长,团青干部担任工作人员具体组织相关活动。“晨星”二字上半部分都是“日”字,意喻“持之以恒,日日成长”,“志愿”二字下半部分都是“心”字,意喻“一心为人,心心相印”,充分体现了志愿精神和高校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学院团委高度重视“晨星志愿者团”的发展状况,投入足够的人力、资金、物力,建立完备的运行机制,设计科学的工作占比,充分利用志愿力量助力学院整体工作的顺利进行。“晨星志愿者团”多年获评校“优秀志愿团队”,一度占据学校“优秀志愿班级”“优秀志愿者”获奖比例60%以上,在品牌化建设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一)报效国家,志存高远

立足首都北京“四个中心”的优势,“晨星志愿者团”已组织志愿者服务过“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世界园艺博览会”等国家级活动。在举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艰难时刻,“晨星志愿者团”组织全院学生参与属地防控工作,结合“垃圾分类”“桶前值守”开展大规模的爱国卫生运动。多次参与志愿活动的2016级学生高媛,在本科毕业后毅然选择加入“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作为我校支教团团长前往内蒙古科左中旗支教。她的事迹被央视多次报道,为当代大学生赴基层入主流,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闪光树立了榜样。

(二)走进社会,心系大爱

“晨星志愿者团”经过历年的积累,建立了南口小学、太阳村农场、流浪动物保护中心、昌平地铁站等8个志愿服务基地,跨及公益教育、卫生健康、环境保护、为老服务、文明实践等多个类别。在与基地保持长期共建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新的服务领域。2008年起,在昌平区青年志愿中心干部和昌平区红十字会的帮助下,组织开展中华骨髓库造血干细胞捐献活动,目前已连续举办11届,样本采集超过1600份,通过本活动平台成功匹配并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12人,组织造血干细胞捐献人数位列北京高校首位。“髓缘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服务岗”在2016年成功获评第二批“首都学雷锋志愿服务岗”,这个活动挽救了多条生命和多个家庭,体现了人间大爱。

(三)扎根校园,力所能及

在校园生活中,“晨星志愿者团”注重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在多个场合发挥了重要作用,将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体现在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参与60周年校庆返校的志愿者校友迸发了感恩之心,参与学院奖学金颁奖典礼的志愿者激发了奋进之力,参与毕业生行李打包的志愿者加深了同窗之情。此外,在学院团委的指导下,“晨星志愿者团”与学生会改革同向同行,协助解决了学生会改革后人数骤减、项目化运作生疏、第二课堂成绩界定等诸多痛点。针对学生最关心的学业问题,学院组织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为朋辈讲师,在课余时间志愿为其他同学讲课答疑。自2012年至今,已有200余人被聘为朋辈讲师,线上线下授课150余次,时长3000余小时,受众人数达20000人次,“学业朋辈辅导志愿服务岗”在2018年成功获评第三批“首都学雷锋志愿服务岗”。

(四)融入網络,云程万里

“晨星志愿者团”注重挖掘网络和新媒体功能,组织全院团员注册“志愿北京”志愿者,及时关注线上志愿信息,将志愿服务招募公示、组织过程、精彩瞬间、志愿感言、单位致谢汇编成案,通过新媒体传播;建立精细的志愿者库,记录志愿意向、志愿时长、志愿表现;广开言路,开通反馈渠道,鼓励志愿者建言献策。疫情防控期间,开发线上志愿形式,组织“口罩漂流瓶活动”为湖北地区学生捐献口罩;招募有特长的同进行线上直播教学,丰富了同学们居家隔离时枯燥的生活;招募“一省帮一市”对应生源地志愿者线上连音,互送祝福,极大地温暖了学生的心田。

四、结语

高校志愿服务不仅是开展一项具体的活动,更是一份良心事业。对于处于人生转型、定型时期的大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受教育方式。高校志愿服务品牌化建设,需要结合大学生群体的特点,获得学生的认可,从观念、机制、评价和传承上躬耕细作。北京化工大学“晨星志愿者团”立足实际校情,以学生为本,在品牌化建设的道路上不断调整、不断修正、不断向前,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有效案例。

参考文献

[1]牛金芳.构建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体系长效机制探究——中美比较的视角[J].智库时代,2019(15):128-129.

[2]刘敏,乔万敏,王永林.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与和谐校园的构建[J].新西部(下半月),2007(12):9+5.

[3]尹媛,王锐兰.高校志愿服务团队的志愿者管理:以东华大学科学商店为例[J/OL].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经济管理,2015(10):210-211[2021-03-04].http://www.cqvip.com/QK/71996X/201508/epub100000005732

9.html.

Research on Brand Construction of Volunteer Service in University: Taking the “Morning Star Volunteer Group”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WANG Shi-chao, XIE Jing, YE Xin

(College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arrival of the new era, voluntary service has become a good social fashion. The brand building of voluntary servi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ers to cultivate students core socialist values and “five-education simultaneously”. This article expounds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branding construction of voluntary servi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analyzes the construction path from the aspects of service concept, operation mechanism, evaluation system, and achievement inheritance. Taking the “Morning Star Volunteer Group”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it introduces in detail how college students assimilate their personal volunteer service into the country, society, campus and network and the corresponding branding construction results, which provides an effective cas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voluntary service.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voluntary service; branding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品牌化高校
山西省功能农产品走向品牌化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体育赛事品牌化发展研究
品牌化经营椒子换来大把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