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7 例女童小阴唇粘连发病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2021-12-15彭春梅王娟秀曾容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69期
关键词:外阴女童月龄

彭春梅,王娟秀,曾容

(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妇幼保健院,四川 成都 611130)

0 引言

小阴唇粘连指两侧小阴唇融合粘附在一起,形成一层灰白色膜状组织,遮盖部分或全部尿道口和/或阴道前庭部,常发生于3 月龄至6 岁女童,特别是1-2 岁幼女,新生儿无报道[1]。近年来,我国儿童保健工作的发展及家长保健意识的提高,该病检出率越来越高。小阴唇粘连在临床工作中较为常见,孩子常常无明显症状,家长不了解解剖结构,不易发现。临床可见年长女童有小便淋漓不禁,严重者可伴大便失禁、外阴阴道炎、湿疹或皮炎,较少导致泌尿系统和生殖器疾病,有时还易被误诊为阴道闭锁、处女膜闭锁、先天性无阴道等生殖器官畸形,若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成年期小阴唇粘连,甚至造成小阴唇结构改变、瘢痕形成,影响患儿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本研究对出生于2016 年至2020 年的女童,在成都市温江区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中心体检出的197 例小阴唇粘连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引起此疾病的相关因素。

1 资料与研究方法

1.1 基本资料

回顾查阅于2016 年至2020 年在成都市温江区保健院儿童保健门诊定期儿童保健女童资料,儿童保健按1 月、2 月、3月、4 月、5 月、6 月、8 月、10 月、12 月、15 月、18 月、24 月、30月、36 月、48 月、60 月进行体检,参与体检女童2778 人,其中检出小阴唇粘连197 例,占7.09%。

1.2 研究方法

对197 例小阴唇粘连患儿的临床资料与个体情况进行分析,并与外生殖器畸形进行鉴别诊断。

1.3 诊断标准

主要依据儿保医师进行体格检查所见,患儿平躺,充分显露会阴,可查见患儿两侧小阴唇之间形成一层灰白色膜状组织,遮盖部分或全部尿道口或阴道前庭部。排除生殖器发育异常(阴道闭锁、处女膜闭锁、先天性无阴道等)。

早产儿:是指出生时胎龄<37 周的新生儿;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低于2500 克;肥胖: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儿童生长发育标准(2006 年版)》评价,身(长)高别体重>均数+2SD;营养不良:包括低体重、发育迟缓、消瘦;低体重:年龄别体重<均数-2SD;发育迟缓:年龄别身(长)高<均数-2SD;消瘦:身高别体重<均数-2SD。

1.4 数据统计分析

所得数据通过SPSS 17.0 软件处理,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小阴唇粘连与发病年龄相关关系

首次体检发现0~3 月龄者 77 例(39.09%);4~6 月龄者82 例 (41.62%);7~12 月龄者35 例(17.77%);13~18 月龄7例(3.55%);19~24 月 龄1 例(0.05%);25~60 月 龄 者0 例。患儿数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6 月龄内时患儿发病率最高。197 例患儿首次发现均在24 月龄内。见表1。

表1 197 例小阴唇粘连患儿的不同年龄发病情况比较

2.2 小阴唇粘连患儿的出生季度分布

1~3 月及10~12 月出生1412 例,患儿109 例,占7.72%;4~9 月出生1366 例,患儿88 例,占6.44%。见表2。

表2 不同出生季度小阴唇粘连发病情况比较

2.3 小阴唇粘连其他相关因素

2778 例女童中早产686 例,患儿41 例,占5.96%;低出生体重573 例,患儿42 例,占7.33%;肥胖182 例,患儿10 例,占5.49%;营养不良(发育迟缓、低体重、消瘦)251 例,患儿19例。见表3。

表3 小阴唇粘连与早产、低出生体重、肥胖及营养不良的相关关系

2.4 粘连分离术及术后复发情况

对所有诊断为小阴唇粘连的患儿均行徒手分离法。因发现时间早,均一次分离成功,后期儿保随访复诊,复发有42例(21.32%,42/197),其中复发一次17 例,复发两次及以上25 例,复发病例集中在24 月龄内,仅1 例在3 岁时复发。

3 讨论

小阴唇粘连在婴幼儿中较为常见,多与幼女体内处于低雌激素状态且小阴唇上皮薄嫩,护理不当或清洁不佳所致,多数无自觉症状,主要治疗方案有保守治疗、药物治疗、徒手分离、手术分离[3]。本次研究显示小阴唇粘连好发于12 月龄婴儿,尤其是 6 月龄的婴儿发病率最高,也有报道认为在≤1岁的患儿中,患病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1 岁左右时患病率高;而在>1 岁患儿中,患病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尤以0.5~1.5 岁者居多。本研究数据显示6 月龄的婴儿发病率最高,与查阅的研究报道不一致,分析原因与儿童保健门诊和妇科门诊的就诊类型不一致有关,儿童保健门诊以预防为主,妇科门诊以治疗为主,6 个月内占比高与孩子规范体检有关,能做到及时发现。

从不同出生季度小阴唇粘连发病情况比较,发病率在6%-8%,天气温暖与寒冷,间接导致孩子小阴唇粘连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成都市温江区农村基本实现城镇化,现在物质生活条件好有关,天气寒冷,家里有空调或者暖气等取暖设施,家长不会因为天冷而减少给孩子清洗外阴次数,孩子使用尿不湿的时间减少,孩子穿着少,清洗方便,使小阴唇粘连几率降低。

本次分析数据显示早产、低出生体重、肥胖、营养不良与此病无关联。有报道显示女婴小阴唇粘连与出生体质量和出生胎龄呈正相关,与分娩方式、孕妇分娩年龄、孕期是否存在并发症无明显相关性。家长具有小阴唇粘连相关知识、给予外阴护理均与小阴唇粘连的发生呈负相关,是预防小阴唇粘连发生的保护性因素[4]。有学者认为肥胖儿童两侧小阴唇贴合较正常儿童更为紧密,亦不易清洗,故更容易患本病,也有学者认为儿童肥胖与此病无关联[5]。小儿外阴阴道上皮组织薄,雌激素水平低,邻近肛门,尿液和粪便易污染外阴阴道,引起外阴阴道炎。本组资料显示小阴唇粘连好发于12 月龄婴儿,在该年龄段的孩子基本都使用尿不湿,有时外阴发红,出现尿布疹,使用复方紫草油或其他治疗产品后,症状好转,对于12 月龄内的女童外阴炎症不好鉴定。但有报道小阴唇粘连与未有效清洁外阴、不重视儿童体检时的外阴保健有关[6]。

粘连分离术后复发病例集中在24 月龄内,可能与患儿年龄小、因疼痛拒绝清洗涂药、外阴护理不当等有关,提倡患儿勿将外阴直接暴露(如穿开裆裤),一岁后进行入厕训练。

儿保医生在孩子首次儿保时均要嘱咐家长注意孩子的会阴卫生,每日均要将大小阴唇分开用清水清洗。对于有粘连倾向者,告知家长患儿外生殖器的解剖结构,指导家长清洗患儿会阴时,强调将小阴唇分开用清水或紫草油清洗,注意护理。在医嘱下仍会发病者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1)家长未规范清洗外阴,担心女婴外阴护理会使宝宝感觉疼痛而没有护理;(2)家长过分依赖纸尿裤不勤换;(3)患儿卫生习惯不良(便后未擦拭及清洁外阴,或者由后至前抹拭肛门);(4)可能与雌激素水平低有关。有研究表明,幼女时期雌激素水平低,阴道、外阴呈弱碱性,对创伤和感染的抵抗力不足,易发生粘连;(5)听从不了解该病的其他医务人员错误建议,未重视护理工作。赵智文等在研究调查中发现从未听说过该病、有所了解、非常了解的医护人员分别占64.7%、21.2%和14.1%[7],由此说明医护人员应该从多渠道认识该疾病,既能向家长清楚解释病因,也向家长提供合理的治疗建议。

本组资料显示小阴唇粘连占体检女童7.09%,0~12 月龄占整体95.94%,0~6 月龄占一岁内84.13%。小阴唇粘连好发于12 月龄婴儿,尤其是 6 月龄的婴儿最高。小阴唇粘连不会自愈,如果出现不良症状,粘连较重则需手术切开,及早发现及时治疗极为重要,以免造成患儿痛苦,甚至影响终身。小阴唇粘连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病因仍然不清,与外阴炎症,雌激素水平等的相关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但早期发现小阴唇粘连则容易分离,减少孩子痛苦。提倡家长定期儿保,注意孩子的会阴卫生,每日均要将大小阴唇分开用清水清洗,勤换尿不湿,一岁后穿封裆裤,进行入厕训练。医务人员对婴幼儿家长加强健康教育,宣传相关预防知识,强调婴幼儿外阴护理的重要性,若检查发现有小阴唇粘连,及时到妇保门诊或相关门诊行小阴唇粘连分离术,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综上,小阴唇粘连好发于1 岁内女童,与出生季度、早产、低出生体重、肥胖、营养不良无关,早期诊断后行小阴唇粘连分离术的治愈率较高,减少患儿痛苦,提倡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猜你喜欢

外阴女童月龄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6~23月龄婴幼儿贫血及生长发育现状研究
“难言之隐”的针对性治疗方法
舍饲西门塔尔母牛育成期和青年期养殖模式分析
?五个外阴小常识
用爱守护,宝山二中心开发女童保护课程
认识和了解HIV感染诊断和疾病进展的预测指标——CD4+T细胞
湖州33月龄男童不慎9楼坠落上海九院对接“空中120”成功救治
女童阴道异物、阴道炎需警惕
外阴发痒可不应忽视
外阴有了白斑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