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手机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调查与对策建议

2021-12-14陈思龙任芳影朱红玉袁孝青常笑雨陈玉文

中国市场 2021年35期
关键词:调查与分析大学生

陈思龙 任芳影 朱红玉 袁孝青 常笑雨 陈玉文

[摘 要]目的是积极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手机。方法是采用问卷调查法,发现大学生使用手机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合理引导大学生使用手机的建议。结果是日均使用手机时间超过五小时以上的大学生占受访学生的66%;有近46%的大学生难以自主限制手机使用时间;时间管理不善和娱乐诱惑是大学生手机使用不合理的主因;手机使用对大学生具有积极与消极的影响。结论是大学生日均使用手机时间过长,自主限制使用手机的能力有限。针对大学生手机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应该积极引导手机使用行为,重视大学生社会适应性教育并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手机使用观念。

[关键词]手机使用;大学生;依赖现象;调查与分析

[DOI]10.13939/j.cnki.zgsc.2021.35.128

根据CNNIC发布的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67.0%,网民约9.40亿,其中手机网民占总体网民的99.2%,10~19岁和20~29岁人群分别占总体网民的14.8%和19.9%;所有网民的职业构成中学生占比23.7%,位列榜首。显然,这群庞大的网民群体是中国消费市场的重要組成部分。手机成为人们和世界交流的一种方式,它不仅使新闻资讯的获取更加便利,更是被价值观仍在发展过程中的青少年所青睐[2]。然而,正因为手机可以满足各项需求,所以使得人们依赖感增强,甚至出现成瘾现象[3]。据调查,中国青年网校园通讯社围绕手机上网话题[4],对全国122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1.56%的大学生每天上网超过5小时,83.93%的学生主要在社交聊天,其次是查阅资料和听歌。可见,大学生依赖手机现象很普遍。

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将手机使用动机划分为不同类别,发现动机与依赖行为存在关联。而使用动机可以拆分成两大类:习惯性使用动机(消磨时间、逃避)和工具性使用动机(娱乐、唤醒),并发现前者与手机依赖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5]。按照需求获得满足的途径,可将心理需求分为心理需求现实满足及心理需求网络满足两个方面,如果网络满足强于现实满足,则产生手机依赖的可能性将增大,反之就会减小[6-7]。而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行为不仅取决于信念和决心,还取决于对产生结果的预期。Pourrazavi[8]研究发现自我效能、自我控制均减少过度手机使用,而期望结果提高了过度手机使用的可能性。多元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自我效能感成为社会认知理论中唯一能够有效降低过度手机使用和依赖的变量,自我控制降低了使用手机产生的短期负面影响。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9]认为,个体可以在采取行动前理性地分析获得的信息,是否采取行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而在获得愉悦体验并适应长时间手机使用后,不使用时产生明显的不适症状是手机依赖行为。综上所述,从使用-满足理论及补偿假说、社会认知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的角度探究手机使用动机的影响因素,对于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手机、减少负面影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在如今的信息化时代,手机在大学生学习与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10],与使用手机相关的态度与行为需要进一步的探究。

基于上述理论与实证分析可知,该方面已有的少量研究集中于探讨手机依赖行为相关理论与手机使用的相关关系,缺乏从战略性层面上改善大学生手机使用现象的研究。本文正是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辽宁省某高校大学生手机使用现状及综合以上几个理论对大学生使用手机情况进行客观的总结,研究手机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意义,并对大学生如何正确使用手机提出战略性建议。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在辽宁省某高校大学的大一到大五五个年级、不同专业分别发放问卷。此次问卷发放于2020年3月6日,并于3月12日收回。发放问卷 576份,收回545份,有效问卷518 份,回收率 89.9%。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日均使用手机时间分布

调查发现,大学生平均每日使用手机5~8小时的占比最大(38.42%),其次是2~5小时(31.27%)、8小时以上(27.61%)、少于2小时(2.7%),见图1。手机在大学生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2/3的受访者日均使用手机时间超过了5小时。可见,大学生日均使用手机时间过长。

2.2 大学生对自主限制使用手机及成效情况分布

调查发现,近八成的大学生都想过自主限制使用手机,如对手机使用时间进行计划管理,但采取行动且长期坚持下来的学生只占15.64%,45.56%的大学生进行过手机使用限制的计划但没能坚持下来,16.6%的大学生想进行手机使用限制的计划但没有采取过行动,见图2。由此可见,大部分大学生在感知上都意识到过度使用甚至依赖手机是一个不好的行为,应付出行动去改变它。但由于对手机的时间管控能力不强,多数人以失败告终。因此,大学生自主限制使用手机的能力有限。

2.3 学生不能合理使用手机的原因

调查发现,受访同学认为时间管理意识差,很多事情一拖再拖的情况在众多不能合理使用手机的原因中的相对重要程度为4.03,抵挡不了手机网络、游戏等的诱惑的相对重要程度为3.8,受到同伴时间安排的影响的相对重要程度为2.9,谈恋爱或单身欲交友及其他的相对重要程度为1.34,见图3。由此可见,智能手机的使用使每一个人不孤立于网络之外而存在。虽然信息网络的载体有电脑、平板等多种形式,但是手机仍是最为方便的且最具诱惑力的,这也是进而导致大学生过度使用手机和打乱自己时间安排的重要原因之一。可见,时间管理不善和娱乐诱惑是大学生手机使用不合理的主因。

2.4 大学生使用手机对其生活的影响

大学生使用手机对生活的影响有利有弊,且因人而异。调查显示(见表1),积极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有89.00%的受访学生认为手机有助于获得各类信息;②认为手机方便人际交流的受访者占77.41%。消极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①有66.41%的受访者认为,尽管手机作为传播媒介给学习生活上带来了便利,但却降低了学习效率;②有65.06%的受访者认为,学习工作的注意力下降;③有62.55%的受访者认为,对手机的依赖日益明显,超过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使用手机会浪费大量时间。综上所述,手机是把“双刃剑”,既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同时“机奴”现象正在形成。换言之,手机使用对大学生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

3 结论与建议

3.1 大学生日均使用手机时间过长,应积极引导手机使用行为

从上述数据分析中不难发现,使用手机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身携带手机更是当代大学生出门准则之一,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行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手机作为顺应时代衍生出的便捷工具,很难被完全抛弃。大学生应该学会辨别优劣信息、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并管控好手机的使用时长。学校应配合制定相应规章制度,规范学生手机使用行为,引导学生互相督促与树立正确的新媒体使用观念、合理规划使用新媒体的时间并坚持执行,将新媒体网络与生活理性分离,杜绝新媒体使用“自我陶醉”症。

3.2 学生自主限制使用手机的能力有限,应有意识的自主提升自控能力

研究结果显示,学生自主限制使用手机的能力有限,所以大学生坚定意志,及时止损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应静心思考自身依赖手机的主要原因,根据自身情况卸载不必要的手机软件,从而提升限制使用手机前期的自控力,降低对手机的依赖感。

如果一时无法割舍,可选择循序渐进的方法:①与自己做个约定期限,1周只允许2~3天打开某軟件;②增加玩手机行为的复杂和约束程度,即需要玩的时候,再重新安装,让该行为无论在体力还是脑力上被人们重复的可能性降低。美国作家尼尔·埃亚尔,曾在他的著作《上瘾》中提出,人们对一件东西喜欢和上瘾,离不开四点,“触发”“行动”“多变的酬赏”“投入”。当有意识的戒掉依赖某软件的习惯,减少或取消持续投入,就会导致对某软件逐渐失去兴趣;当不再为手机提供个人数据和社会资本,才有更多的精力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

3.3 时间管理不善和娱乐诱惑是大学生手机使用不合理的主因,重视大学生社会适应性教育

调查发现,时间管理不善和娱乐诱惑是大学生手机使用不合理的主因。在大学里,可供大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多,用爱好来培养品质、激发兴趣的方式在受访学生心中最为认可。

所以,学生应积极寻找现实生活中感兴趣的领域或者学科,把精力与时间转移到积极的方向上。随着其他领域投入的增多,人们会发现放下手机并不困难。而阅读书籍、加强体育锻炼等活动就是很好的方向,不仅能防止过度使用手机,而且可以帮助自身提高记忆力和思考能力。

同时,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感减弱,价值观念多元化倾向等都是需要高校管理者、教育者特别关注和积极引导的。学校应开展以培养大学生科学精神和文化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如校园文化大讲堂、社团文化节等,并注重结合大学生的性格特点,顺应时代需求建立新媒体平台,因势利导地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优势,做到范围广、针对性强、活动意义深远。

3.4 合理看待手机使用对大学生积极与消极的影响,树立正确的手机使用观念

调查数据显示,超半数的受访学生认为手机能为学习和社交带来便利,并提升自己的生活档次,但手机日益增强的娱乐性也使大多数学生在课余时间选择与手机为伴,以致出现浪费时间、降低学习效率等负面效应的现象。

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拥有了更多主动选择权的同时应自觉抵制手机成瘾现象的发生。对手机的使用不能仅局限于聊天、看视频、玩游戏等,而应充分利用手机,发现并使用有助于学习和生活的软件,合理规划时间并坚持执行。

对于学校,应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学生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密切关注大学生身心健康状态,关注手机对大学生健康的直接与间接影响,并针对性地做出相应对策。对于社会,应营造手机理性使用环境,如加强网络媒体工作者的思想政治意识教育;重视大学生社会适应性教育,如政府应加强手机运营网络建设和管理;不断完善相关立法、加强有关新媒体控制的规范的制定。

参考文献:

[1]CNNIC报告:中国网民规模达9.4亿 互联网普及率达67.0%[EB/OL].(2020-09-29).http://finance.china.com.cn/news/20200929/5388694.shtml.

[2]黄海,李翠景,桂娅菲,等.大学生冲动性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疏离感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23(4):674-677.

[3]肖祥.大学生人格特质、手机使用动机与手机依赖的关系[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4]李华锡,杨晴.大学生手机上网调查:超4成每天上网超5小时[EB/OL].(2019-10-18).http://news.youth.cn/gn/201910/t20191018_12097203.htm.

[5]PARK W K.The mobile phone addiction among Korean college students[J].Korean Society for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Studies, 2003,47(2):50-81.

[6]万晶晶,刘丽芳,方晓义.大学生心理需求、自我效能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2(3):86-91.

[7]方晓义,刘璐,邓林园,等.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防与干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31(1):100-107.

[8]POURRAZAVI S,ALLAHVERDIPOUR H,JAFARABADI M A,et al.A Socio-cognitive inquiry of excessive mobile phone use[J].As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2014(10): 84-89.

[9]AJZEN I.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ur[J].Organizational Behaviou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1991(50):179-211.

[10]何安明,惠秋平,齐原,等.青少年手机使用状况及对其价值观的影响[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31(1):62-66.

[作者简介]通讯作者:陈玉文,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药事管理。

猜你喜欢

调查与分析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中职护生职业能力调查与分析
高中英语词汇词块教学的实证调查与分析
高职学生朋辈关系调查与分析
青少年体育运动现状调查与分析
崧厦镇中心小学高年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