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开四关法治疗缺血性卒中后感觉障碍临床研究

2021-12-14吴颢昕

陕西中医 2021年12期
关键词:合谷缺血性神经功能

符 昱,吴颢昕,罗 毅,惠 振

(1.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苏 苏州 215101;2.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46)

缺血性卒中约占脑卒中的84.4%,是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综合征[1]。本病发病原因复杂,各种病因导致脑组织血液供应障碍,从而出现相应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2]。有相当一部分缺血性卒中患者存在感觉障碍,具体表现有感觉缺失、感觉减退、感觉过敏及疼痛等[3]。近年来,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中医治疗中风的研究涉及多层次、多方面。但目前中医多数研究侧重于关注缺血性卒中患者肢体运动[4]、语言[5]、吞咽功能障碍[6]等方面,对于感觉障碍的研究较少,目前尚未有大数据研究,其治疗方案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笔者在缺血性卒中病程早期,采用开四关法治疗感觉障碍,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7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62例急性缺血性卒中后感觉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例。治疗组:31例,男17例,女14例;病程1~4周;平均年龄(64.87±11.82)岁;在致病因素中小血管病变12例、动脉粥样硬化10例、心源性4例、其他不明原因5例。对照组:31例,男18例,女13例;病程1~4周,平均年龄(65.87±8.89)岁;在致病因素中小血管病变14例、动脉粥样硬化7例、心源性6例、其他不明原因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病程、平均年龄、致病因素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并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病例纳入标准: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中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诊断标准[7],并且经临床头颅 CT 及头颅MRI+MRA确诊;符合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8]中风诊断标准;患者神志清,查体合作;生命体征平稳。排除标准:进展性卒中患者;患有严重的精神疾患、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者;合并有心、肝、肾、血液系统等危急重症病患者;既往对针具过敏或晕针,皮肤局部感染患者。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根据病情予控制血压、血糖,抗栓,调脂稳定斑块,丁苯酞改善脑侧枝循环;控制并发症等;同时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

1.2.1 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进行普通针刺治疗。上肢取穴肩髃、曲池、内关、手三里、劳宫,下肢取穴阳陵泉、丰隆、三阴交、足三里、太冲。对穴位皮肤进行严格消毒,根据穴位采用直刺或斜刺等手法,进针后予施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40 min。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10 d。

1.2.2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进行开四关法治疗。取四关穴(双侧合谷、双侧太冲) 。对穴位皮肤进行严格消毒,合谷穴直刺15~20 mm,太冲穴直刺进针10~15 mm,得气后根据证候虚实而行捻转提插补泻法,得气后留针40 min。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10 d。

1.3 观察指标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参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 评分,总分为0~42分,NIHSS评分越高,提示神经功能受损程度越重。感觉障碍评定:采用Fugl-Meyer感觉障碍评定积分,主要由触觉和本体感觉两部分组成,包括12处部位,每个部位感觉障碍程度由重到轻分为0、1、2三个分值,总分最高为24分。

1.4 疗效标准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参考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9]制定。根据中医症状严重程度分为无、轻、中、重4个等级,中医证候评分为各症状评分总和。①临床痊愈,患者感觉障碍的症状、体征基本消失;②显效,患者感觉障碍的症状、体征明显好转;③有效,患者感觉障碍的症状、体征好转,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较治疗前降低30%~69%;④无效,患者感觉障碍的症状、体征无任何好转。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5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7.10%,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感觉障碍程度比较 见表2。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ugl-Meyer评分均升高,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NIHSS评分、Fugl-Meyer评分比较(分)

2.3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未出现头晕、恶心、呕吐,胸闷、心悸等不适。

3 讨 论

卒中后感觉障碍较常见,其中 7%~53% 有触觉受损,31%~89% 有立体视觉受损,34%~64% 有本体感觉受损[10-11]。初级感觉皮层和初级运动皮层在解剖上紧密相连,在功能上密切相关。卒中影响中枢至外周的感觉传导通路,使其出现障碍,手脑感知区域与手脑运动区域的突触连接效率下降,缺乏中枢神经系统的感知觉反馈,最终导致手的感觉和运动障碍进一步加重[12-14]。西医治疗本病主要应用营养神经类、抗焦虑抑郁类药物及康复治疗等手段。然而,临床观察发现,感觉障碍较运动障碍更难恢复。针灸在治疗缺血性卒中感觉障碍方面具有一定优势[15]。

缺血性卒中后感觉障碍可归属于中医“不仁”“麻木”范畴。《灵枢》中有言:“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指出不仁的病因可由气虚而导致。《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将中风病分为四证,为中络、中经、中腑、中脏,提出“邪在于络,肌肤不仁。”认为中风肌肤不仁由外邪中络所致。《伤寒论》中指出“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提出了麻木的病机,认为麻木的成因主要是由于正气不足,外邪诱发。清代士材学派医家蒋示吉在《医宗说约》中指出“麻病如绳缚初放,全无痛痒木之状,湿痰死血木病成,气虚麻症方来当”[16]。强调痰湿、瘀血、气虚均可出现麻木。中医分析中风后感觉障碍的病机多因内有气血亏虚,外有邪中络脉,从而气血运行不畅,痰浊、瘀血形成,导致麻木不仁。相关研究表明,针刺可疏通经络、调节气血、调和阴阳、扶正祛邪[17]。针刺治疗卒中后感觉障碍的研究在不断地探索发展,有研究表明针灸可以减轻脑缺血引起的氧化应激反应,这可能与针灸的神经保护作用有关[18]。

本次研究选用开四关法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后感觉障碍,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四关穴为二合谷穴、二太冲穴。合谷在在手拇指、食指歧骨之间,属阳明大肠经。太冲在足拇趾、次趾歧骨之间,属足厥阴肝经。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注曰:“拘挛者,筋脉之拘束。闭塞者,气血之不通……四关者,六腑有十二原,出于四关,太冲、合谷是也。故太乙移宫之日,主八风之邪,令人寒热疼痛,若能开四关者,两手两足,刺之而已。”合谷、太冲分属阴阳,合谷善调气,太冲主调血,二穴配合互根互用,可调阴阳、脏腑、气血[19]。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由于两穴均位于四肢末端,均含有丰富的神经束、神经末梢和小血管等,刺激四关穴能够对大脑皮层神经细胞产生刺激信号影响,可调整大脑皮层的机能[20]。

本次研究选取急性缺血性卒中后感觉障碍的患者,早期采用开四关法治疗。与对照组相比,开四关法联合普通针刺,患者NIHSS评分、Fugl-Meyer感觉积分、Barthel指数改善明显,临床治疗有效率较高,说明早期开四关法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后感觉障碍的患者,可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患者日常活动能力。

猜你喜欢

合谷缺血性神经功能
基于“乙癸同源”理论辨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杜蛭丸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仙鹿活骨丸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实验研究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合谷三阴交合用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