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帮扶背景下经济困难学生“三创”素质“四环联动”培养途径探析

2021-12-13徐燕婷饶湖常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三创困难精准

徐燕婷,饶湖常

(闽江学院研究生处, 福州 350108)

创新、创业、创造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的高频词,以十九大报告为例,创新被提及59次,创造26次,创业6次[1]。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需要更多的创新、创业、创造型人才。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高校中占比20%左右经济困难学生的创新、创业、创造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2]。创新、创业、创造有其特定内涵,但又融为一体,都是新时代所需要的新面貌和新作为。从字面上,创新侧重理念,创业重在实践,创造强调精神。在实际中,“三创”又融为一体,创造是创新、创业的灵魂和动力,创新、创业是创造的归属和实践[3]。精准帮扶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各地调研和讲话时多次提及的理念,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也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精准化帮扶,聚焦“精准”,落脚“精准”,是“精准扶贫”思想在经济困难学生“三创”素质能力培养的领会和迁移,重视该群体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培养,激发其“三创”热情,促进“三创”型人才的培养,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同时对创造高层次就业机会和更充分的就业形式都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4]。

1 精准帮扶背景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三创”能力培养的现实困境

1.1 “三创”的意愿不强烈

经济困难学生大多来自农村或城镇低收入家庭,大部分家庭中还有兄弟姐妹,助学贷款是他们完成学业的主要经济来源方式。刚步入大学,父母更多叮嘱他们要在学校里面好好读书,毕业后尽快出来找一份安稳的工作偿还贷款,减轻家里负担。如果学生选择创业,前期需要一定资金投入,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在创业成立之初,因经验资源获取途径、市场判断等的不足,可能前几年会没有经济来源。且创业无一帆风顺,也有创业失败血本无归的情况。背负家庭殷切希望的他们,不敢轻易尝试走“三创”道路,“三创”意愿不强。

1.2 “三创”的能力不足

第一,因为家庭贫困,他们自尊心较强,内心较封闭,自信心不足,也不敢轻易在同学们面前表现自己及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来提升自己的能力。第二,虽有助学贷款和国家助学金的支持,但很多人会通过勤工俭学的方式来减轻经济负担,有的甚至有多份兼职,占据他们大部分时间,不能进行专业之外的技能学习和兴趣特长培养。第三,他们注重课程的学习,以期获取奖学金减轻负担,忽视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的参与。长此以往限制了想象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1.3 “三创”教育的培养体制不完善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在“三创”教育培育体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课程作为教育的主渠道,是实现“三创”型人才培养的根本保障。目前在“三创”培养上,仍存在一些不足[5-6]。虽然高校组织了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开设了创业讲座,举办各类竞赛,但是很多学生都只是把这当做是获取学分的一个渠道,对“三创”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表面。有些高校的“三创”课程存在严重的“水课”现象,由“半路出家”或“临时出家”的教师或年轻的辅导员兼职授课,队伍不齐,专业化程度不高,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有些高校“三创”教育以教师授课为主,形式较为单一,且课程随意混搭,“课程拼盘”或“课程碎片化”,未融入完整的四年学习生涯中。有些高校“三创”教育未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未在专业教育中激发学生的“三创”思维。

1.4 “三创”的氛围不浓厚

一方面,受传统观念影响,一个大学生毕业时能否找到“社会评价度高”的工作,如公务员、事业单位等,是评价学生是否优秀的传统标准,也是父母认可度及接受度较高的工作。另一方面,随着“双创”战略的提出,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但是目前还没有形成一整套支持大学生创业的完整政策法规,且他们对扶持政策的学习和了解途径有限,不是很透彻[7]。在学校层面上,大多评奖评优主要考核的是成绩,对大学生在“三创”方面的考量较少,不利于倡导“三创”行为。同时,学校相应的服务保障机制还不够完善。第一,学校“三创”教育实践平台的搭建、科技竞赛和科技节等的活动开展,大部分存在创新性不足、容易复制、进入门槛低,吸引不了学生的兴趣。第二,未搭建学校、企业、校友、家长、学生的“三创”生态圈,缺乏相应的联系机制,缺少多元化的资金支持、资源支持。因此,大部分学生会持观望态度,对他们来说,“三创”的热情和积极性就会比一般学生低。

2 精准帮扶背景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三创”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2.1 强化资助育人工作的需要

教育是消除贫困最根本、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自2007年新资助政策体系实施以来,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精准资助,提供了基本物质保障。但是,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不仅仅是经济层面上的帮扶,对该群体精神层面、能力的帮扶也尤为重要,否则会存在资助与育人工作脱节。在全国“双创”热情高涨的情况下,重视培养他们的“三创”能力,加强“三创”教育,是提高其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有利于他们自强不息、成长成才,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强化资助育人效果。

2.2 减轻社会就业压力的需要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作为新中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顺利就业是就业工作首位。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帮扶是我国精准扶贫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受家庭条件的约束,他们的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总体偏弱,导致就业率和就业层次与其他大学生相比较差。目前,我国经济处于“新常态”时期,随着高校的扩招,毕业生人数年年创新高,在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中,往往综合素质能力较强的学生处于有利地位,更受HR青睐,拿到Offer概率更大。“三创”素质教育能够不断提升个人综合素质,转变他们传统的就业观念,鼓励学生多渠道选择就业形式,到地方就业、到基层就业,或以创业带动就业,引导经济困难学生从生存走向发展,在岗位中践行创新、创业、创造理念。

2.3 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经济、科技、意识形态等领域的交叉叠加挑战,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高质量的“三创”型人才[8]。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特点,已经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不竭动能,是提升国家竞争实力的关键。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并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大本营,学生的“三创”能力培养成效,也直接反映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9-10]。培养紧缺的“三创”型专业人才,有助于提高我国整体自主创新能力,是促进国家和地方各项事业顺利发展的关键一环。

3 经济困难学生“三创”素质“四环联动”的培养方式

3.1 “三创”意识的精准帮扶

意识决定行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先扶志,解放思想是摆脱贫困的关键,在《摆脱贫困》一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全书题目叫做《摆脱贫困》,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11]”。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谈及“三创”时“谈虎色变”,把“三创”素质教育的结果简单地认为是创办公司,认为自己没有项目启动资金及广泛的社会资源,“三创”是他们这辈子都不会触及的领域。高校在进行“三创”素质教育时,引导学生明白不是鼓励所有大学生都去创业,是在教育的过程中认识到“三创”能力对提升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在以后就业的行业和岗位中,能够运用“三创”思维去思考问题、完成任务,在自己的岗位上创新、创业、创造。

高校应注重经济困难学生“三创”教育的引导,提升他们“三创”的热情,创造条件让他们踊跃参与“三创”活动。一方面,在奖助评定、评优评先等各项工作中,将学生的“三创”素质作可量化的重要考核指标,并增加考核中的比重。另一方面,大力宣传学生的“三创”典型,加强对优秀“三创”型学生的表彰力度,特别是充分挖掘经济困难学生的案例,能够增加他们的共鸣,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积极投身于“三创”的热潮中。

3.2 “三创”能力的精准帮扶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精准扶贫工作不能简单地依靠输血,造血式的帮扶才能真正让他们独立自强起来。同理,他们的“三创”素质帮扶最主要的是增强自身的“三创”能力。第一,开设完善的创新创业创造课程[12]。根据学生特点、专业及年级的不同,设置涵盖整体教学系统和制度、与专业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三创”教育,构成基于全过程、基于专业、基于实践的“三创”教育体系。第二,探索行之有效的实践路径。一是以岗位促提升,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勤工岗位和实习岗位,在勤工岗位中提供接触社会工作、锻炼和学习的机会,从而锤炼学生的品质和提升学生的能力;二是以竞赛促提升,开展专业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创造类大赛,对参加竞赛和创业项目落地的困难学子给予丰厚的奖励和激励措施,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在竞赛活动中提高综合素质,增长学生的“三创”能力;三是以孵化促提升,积极搭建“三创”基地或孵化中心,整合校内校外资源,设立专项基金,开展扶持计划,并对能力强的困难学子进行重点培养,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

3.3 “三创”导师队伍的精准帮扶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师资队伍的优劣程度、专业化程度影响着学生“三创”素质教育的质量,一批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创造型师资对困难学生的“三创”素质教育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一方面,校内遴选一批创新、创业、创造型教师,可邀请“理论+实践”经验丰富型的教师担任“三创”导师,亦有计划安排校内教师培训或到社会企业挂职锻炼,作为后备师资补充;另一方面,聘请优秀校友以及社会优秀企业家、创业家、创新人才、创造人才等组成一支兼职教师队伍,通过他们的经历为他们传授经验,解答疑难困惑。

3.4 “三创”素质的精准制度帮扶

构建经济困难学生“三创”素质的精准制度帮扶,为他们提供精准的服务,切实提高帮扶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一方面,政府部门制定完备、务实管用的“三创”支持政策,以政策为导向,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条件,在资金扶持、场地提供、项目推介、社会化服务等方面给予普惠性支持政策。另一方面,高校切实落实上级部门的政策,并因地制宜地出台符合本校情况的政策措施。规范创新、创业、创造管理制度,设置一站式的“三创”指导服务机构,完善创新、创业、创造服务保障,提供全程型指导、全过程性帮扶。并不断完善创新、创业、创造扶持激励制度,特别是制定关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创新、创业、创造的资助政策。建立学校、政府、企业、家长、学生联系机制,形成“三创”素质教育的合力。

4 结 语

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到创新、创业、创造,人才培养要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三创”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积极探索“三创”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抓住人生这一关键时期和有利时机,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三创”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促使其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实现教育脱贫,同时为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猜你喜欢

三创困难精准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选择困难症
精准扶贫二首
基于“三创”能力培养的《网站建设》实训课程改革与实践
关于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对学生“三创”中的重要性研究
房地产专业教育与“三创”教育的耦合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