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美,让语文课堂诗情飞扬

2021-12-10张海梅

天津教育·上 2021年11期
关键词:审美策略小学语文

张海梅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挖掘美、感悟美、展示美、鉴赏美和创造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素养,挖掘教材中的美学因素,为学生创设美的情境,让学生品读美的语言、构建美的形象,从而获得美的熏陶。本文主要从设计中挖掘、教学中展示及拓展中创造等角度阐述小学语文审美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审美;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3-2099(2021)31-0105-02

Aesthetic, Let the Poetry in Chinese Classroom Flourish

(Kannan primary school ,Dongkan Street,Binhai Country, Yanche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China) ZHANG Haimei

【Abstract】In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lead students to explore beauty, perceive beauty, display beauty, appreciate beauty, and create beauty, enhance students' aesthetic taste and quality, explore aesthetic factors in textbooks, create beautiful situations for students, and let students appreciate the image of the beauty of language and construction, and get the influence of beauty. This article mainly elaborates the effective strategies of primary school Chinese aesthetic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excavation in design, display in teaching and creation in expansion.

【Keywords】Primary school Chinese; Aesthetic; Strategy

当前的小学语文审美教学,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审美机械化,趣味灵动的语文讲授变为呆板无趣的抄写,妙趣横生的阅读变成自读,精彩纷呈的作文变成枯燥的模仿,教师囿于应试,重智轻情,导致学生的性情冷漠,缺乏学习热情;审美单一化,语文文本处处蕴含着美的因子,插图美、节奏美、音律美、形象美、语言美、意境美……而部分教师缺乏激情,表达不够生动,教学媒体应用少,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审美形式化,教师忽略了语文资源的多样化,授课不注重方法的选择,难以引发学生审美的兴趣。

一、设计中挖掘美

教师要具有深度解读文本的能力,掌握恰当的美育方法,让美的内容更好地传达给学生,让他们收获美的体验。教师要以美启智,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审美观。语文内容中处处皆有美的内容,教师要以审美的态度促进学生的感知,让他们知道汉字、文章中都有美的内容。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有着韵律、结构之美,有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如,在教学会意汉字“休”时,教师向学生讲述故事,呈现人倚在树上休息的场景,让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每篇课文中描写的自然环境、塑造的人物形象都是美的素材。如,在学习《小英雄雨来》一课内容时,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文,找出描写“雨来”的句子,让学生品读雨来巧妙掩护交通员李大叔的动作描写,让他们感受雨来的机智勇敢;品读雨来面对敌人的哄骗、严刑拷打而坚贞不屈的精神;体会雨来的内心所想,感受雨来誓死保护李大叔,与敌人斗争到底的决心与坚强意志。文中也多处写了还乡河的景色,学生通过赏读美景,能体会到景物描写起到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语言建构、思维发展、审美创造、文化传承为核心,在教学设计中挖掘教材之美。教师要引领学生品读文字,发现语言的魅力,提炼美的内容。如,在学习《日月潭》一文时,教师让学生抓住“輕纱”“仙境”“一片朦胧”等词,感受日月潭如仙境般的美景。学生结合媒体图片,边读边思,感受美丽的日月潭。教材中不仅有美的景色,还有美的心灵,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让学生获得美的熏陶。教师还要挖掘文本中的意境之美,让内情外境和谐相融,促进学生的深入感悟。教师要依托媒体,以图、音等再现古诗意境,让学生品味古诗词中的意境美,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如,在学习《芙蓉楼送辛渐》一诗内容时,诗人以夜雨增添萧瑟的秋意,渲染了离别的黯然气氛,寒意既弥漫于烟雨,更沁透于人心,并以冰壶自励,传达自己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文章也有结构之美,首尾呼应,给人带来严谨之感。教师要带领学生浏览课文,整体感知文本,把握文章脉络,领略结构之美。

二、教学中展示美

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情感性,教师要利用课堂这一阵地向学生展现美的内容,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学生创设审美情境,让学生融入文本,理解文本蕴含的情感。教师要创设音乐、语言、问题、表演等情境,给学生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促进他们的审美体验。教师利用音乐、视频等创设情境,能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尽快地沉浸于语言文本中。如,在学习《景阳冈》一课时,教师播放电视剧《水浒传》主题曲,并与学生随曲同唱,让他们说说这首歌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让学生交流水浒传的资料,呈现武松打虎的图片,引领学生认识这位打虎英雄。教师以音乐、视频等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让他们感受武松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没有想象,语文课堂就会变得黯然失色,教师要依托文本,引领学生参与合理的想象,开启学生的想象之窗,提升他们参与阅读的兴趣。为增进学生的体验,促进他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教师让学生扮演文本的角色参与对话,体会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从而能感受文本内容传递出的情感,促进他们审美素养的发展。

语文课堂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三者之间思想融合的过程。教师要张弛有度,对重难点内容的讲解,教师要以情燃性,以疑、趣、美吸睛,推动教学的高潮,但对非重点内容,教师可以放松学生的身心,做到松紧有度。教师还要讲究动静相宜,课堂既有学生的静心思考,也有学生的讨论交流,这样才能放飞学生的思想,张扬学生的个性,让他们形成独特的体验,才能发散学生的思维,让课堂充满灵动。

教师要用幽默的语言营造轻松氛围,让课堂妙趣横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带来的快乐。教师要搜集故事、游戏、成语等素材,关注学生的情绪反应,适时“抖包袱”,并辅以夸张的动作、风趣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内容。课堂如果缺少教师的激情语言,就会出现参与度不高的情形,教师要运用抑扬顿挫的语言,融入自己的情感带领学生感悟文本,让学生受到文章美的感染。

三、拓展中创造美

绘画、演奏、书法皆有“留白”之处。“留白”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能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教师要挖掘文本中的空白之处,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并为文本补白,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为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尊重他们的多元解读,理解文本蕴含的深刻内涵。

课堂要向课外拓展延伸,提升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促进他们审美能力的提升。阅读能让学生浸润于美文中,开阔他们的知识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积累,使他们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写作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增强他们的语用能力,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学生在略读文本时,要浏览目录感知文本内容,分段浏览明确主要内容,再有目的地浏覽,满足阅读所需,边读边思边批注,摘录好词好句,写上自己的心得,从阅读中收获乐趣。教师要为学生推荐合适的阅读书目。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教师依据他们天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为他们推荐《安徒生童话》等图文并茂的读物,让他们借助图片融入美妙的文学世界,调动他们参与阅读的兴趣;对于中年级学生而言,教师要根据他们勇敢、善良的特性,推荐他们阅读《中国神州故事》等书籍,并开展读书交流活动,丰富他们的阅读体验;高年级学生的理性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教师要为他们推荐《三国演义》等书籍。

教师要引入审美资源,开展丰富的主题活动,增进学生的审美体验。教师要借助表演课本剧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感受课本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讲述历史故事活动,开阔自己的知识视野,感受历史人物的精神;组织古诗诵读比赛等活动吸引学生融入阅读中,感受读书所带来的别样的美。

总之,教师要融审美于小学语文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审美兴趣,挖掘文本中的审美因素,教会学生审美的方法,促进学生的审美感知、体悟、鉴赏、创造,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参考文献:

[1]杨萍.审美教育应渗透于语文课堂教学[J].考试(教研版),2011(04).

(责任编辑  王小飞)

猜你喜欢

审美策略小学语文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