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评论的叙事策略研究

2021-12-09姚阿萍宫京成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8期
关键词:新闻评论叙事策略主流媒体

姚阿萍 宫京成

摘要:新媒体环境下,研究主流媒体评论如何扩大其影响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播说联播》脱胎于《新闻联播》,是时政新闻转型的一个成功范例。本文着眼于《主播说联播》的叙事策略分析,探讨未来主流媒体评论的叙事传播策略。

关键词:《主播说联播》;主流媒体;新闻评论;叙事策略;传播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8-0031-03

一、引言

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提出“坚持移动优先,坚持科学布局,坚持改革创新,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加快融合步伐”。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媒体融合问题,从本质上来说,就是重视新媒体环境下传统主流媒体的转型问题。

其中,时政新闻的转型引人注目。《新闻联播》是时政新闻的典型代表,从1978年1月1日开播至今,走过了43载的岁月。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栏目的基本构成、风格等均未发生太大的变化。2019年7月29日,央视新闻的新媒体中心推出《主播说联播》,以高互动性的传播方式、趣味化的口语表达颠覆了受众头脑中固有的印象,大受欢迎。其中一些金句“荒唐得令人喷饭”“退出群聊”“No zuo no die”等频上微博热搜,广大网友纷纷叫好,甚至评论“这就是中国态度”。《主播说联播》脱胎于《新闻联播》,是后者的衍生品,其不仅入驻微博、微信,还在抖音、快手、B站等平台发布信息。目前为止,#主播说联播#微博话题阅读量96.9亿,208.8万人参与话题讨论,抖音平台上相关话题最高播放量达56.4亿次。

《主播说联播》既传递了主流声音,又弘扬了正能量,为传统主流媒体的转型提供了借鉴思路。作为一种短视频式的快评新闻,叙事手段和方式是其获得成功的核心原因。

二、叙事策略

(一)叙事主体

“主体”二字,从客观层面来说指事物的主要部分,偏向抽象的概述。而从主观层面理解则指哲学上对客体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叙事主体,顾名思义为“讲故事的人”,同样分为抽象主体与具象主体。《主播说联播》中的大部分内容是对《新闻联播》进行解读,因此抽象主体是《新闻联播》这个栏目,其作为被解读、评论的对象,是《主播说联播》的主要构成部分。叙事的具象主体则是指屏幕中出现的主播们。

1.抽象主体。抽象主体实际上等同于新闻的叙事框架,《新闻联播》作为一档存在了40余年的栏目,承担着传递国家大事、沟通社会各界情况、塑造国家形象的作用,栏目因其权威性、经典性、重要性而逐渐品牌化,进而符号化,在广大老百姓心中的位置不可撼动。《主播说联播》虽然更换了栏目名称和传播平台,但《新闻联播》叙事框架对事件选择、价值判断的影响一直隐含在新的叙事表达中。此外,《新闻联播》作为《主播说联播》的叙事抽象主体,因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和号召力,天然带有较高的关注度。

2.具象主体。叙事的具象主体就是出现在屏幕上的主播们,他们本身就是家喻户晓的明星,因此自带明星光环效应。在拥有海量信息的时代,互联网上最稀缺的资源就是用户的注意力,各大媒体、平台争相抢夺的也是用户的注意力。当用户拿着智能手机,迅速划过一个个信息时,熟悉的面孔会激发其进一步了解的兴趣。因此具有高知名度和辨识度的主播,能够吸引更多的注意力资源,提升《主播说联播》的影响力。

另外,主播们在两档节目上的形象反差,也会引起受众的关注。尤其是主播人格化的回归,开场白“主播说联播,今天我来说”或“主播说联播,今天我俩说”,均强调一个“我”字。主播融入自身的感情,从个人的视角看待热点问题,并以体态语补充表达,用活灵活现的形象在荧屏上与观众进行互动。例如,“《新闻联播》新闻稿长什么样?央视主持人康辉、欧阳夏丹为大家揭秘”的短视频播放量达2 000万次,网友称视频“解答了自己20多年来的疑惑”。

(二)叙事内容

1.微叙事。“无论是流动的现实液态社会空间还是虚拟空间,叙事均是重要的交际变量,而微叙事则是活跃在新媒体世界里的一种即时性范式。”[1]微叙事以小的切入点展现宏大主题,不仅符合移动优先的信息传播方式,还符合受众接收信息时的心理惯性,即人们更加愿意了解听起来就容易理解的信息。

例如,2020年12月20日的一期短视频,通过“湖南岳阳平江的辣条专业班迎来了第一次实操考核”,引入“半年时间内辣条在跨境电商上的增长超过120%,卖到了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内容。前一部分是对事实的陈述,后半部分则针对事实发表评论:“背后是辣条界不断地向着专业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在努力。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了高质量發展的阶段,像小零食做成大产业,这不就很‘高’吗?”主播以小见大,由点带面,从辣条这种全民关注的小零食说起,指出我国经济处于高质量发展的转型阶段。既通俗易懂,又能抓住用户的兴趣点。

《新闻联播》往往将国家政策、条例等作为解读的对象,本身带有硬核、严肃的特征,对接收人群的知识文化水平有着较高要求。而《主播说联播》则不同,它的目标是尽可能地扩大接收人群,尤其是得到年轻群体的认同。微叙事不仅易于人理解与接收,还可对其进行个性化、趣味化的改编,可塑性较强。

2.情感共振。互联网传播具有碎片化、社交化等特点,因此打“感情牌”成为许多媒体的必用策略之一,这背后的原因很多,所经历的阶段也不同。

首先,网络世界拥有海量的信息、海量的用户,只有做到个性化、与众不同,才能吸引眼球。而个性化最简单有效的手段,注重情感的强宣泄与强表达,如带有“震惊”“可怕”等字眼的文章,点击浏览量较高。这是用“异趣”吸引流量的初始阶段,利用的是人们的猎奇、恐慌心理,但总会出现新闻标题与内容严重不符的情况。

随着人们审美情趣的不断提升,其对“标题党”新闻由最初的好奇转变为厌恶。这时简单粗暴的情感表达就不再适用,媒体开始转向对受众心理痛点的抓取,鸡汤文大量涌现,尤其是深夜鸡汤文,不仅精准把握受众心理,还瞄准深夜这样的推送时间段,常常出现阅读量10万+的爆款文章。

近年来,由于社会处于转型阶段,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迅速发生改变。焦虑成为普遍的社会心理问题,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网络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人们可以近距离“窥视”他人的生活,有了对比,就会产生焦虑。而随着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生活各方面要求的不断提升,单纯的鸡汤文已不再能满足需要。因此,文章不仅要抓痛点,而且要有理有据,令人信服,起到与受众产生情感共振的效果。

以《主播说联播》2020年11月30日的一期短视频为例,“今天看到了这样一条新闻,生活在浙江宁波的一对夫妇在工地干活,去学校接孩子的时候,没有来得及换下脏衣服。本来还担心这样,会让儿子觉得没有面子,没想到孩子却说:‘我爸媽又不偷又不抢,有什么好嫌弃的。’良言一句三冬暖,而这一句话温暖的,又何止是他的父母。一个地方这样的事情多了,见贤思齐,就会蔚然成风。好的教材不光是要教人成才,还要能够教化风尚,所谓‘润物无声,成风化人’,这‘材’好。”现在社会内卷严重,贫富差距一直是民众心里的一道坎儿。主播讲述的浙江宁波的这个小故事,不仅敏锐捕获了当下的社会情绪,又散发着满满的正能量。尤其是画龙点睛的那句“我爸妈又不偷又不抢,有什么好嫌弃的”,令很多网友点赞叫好,纷纷在视频下留言支持。该视频内容与观看的网友实现了高频的情感互动,点赞量高达49.8万,转发量1.2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叙事结构

《主播说联播》每期平均时长在一分钟左右,格式符合智能手机的竖屏形态,节奏编排很快。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99.6%,互联网普及率为71.6%[2]。现代生活节奏较快,人们使用电子产品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手机上,且手机的使用场景偏碎片化、移动化,因此,竖屏形态的视频传播模式更符合人们的日常使用习惯。

另外,《主播说联播》采取文字、声音、画面和音乐相组合的样态进行传播。播音腔体现了主播的新闻素养,在海量的短视频中,它是格调、质量和品位的标识。但由于声音转瞬即逝的特性,文字的出现必不可少。文字具有锚定叙事语境、减少叙事偏差的作用。主播在讲述内容时,屏幕显眼位置会出现与播报内容相关的简短文字,便于用户阅读和理解。音乐是一种叙事的声音,具有烘托气氛、渲染情绪的作用。如主播在点评疫情、险情、灾情时,背景音乐的风格偏沉重、庄严;而在论及趣味类的社会新闻时,背景音乐则会变成轻松俏皮的风格。

三、叙事特点

(一)说评结合

《主播说联播》大部分视频采用“陈述新闻事实+评价事实”模式。一“说”一“评”,既有事实作支撑,显示出理性的一面,又有独到的观点表达,作为感性的辅助,因此每期视频均能获得较高的关注度。

例如,2021年7月18日一条名为“航天员在轨‘满月’过得咋样?听郭志坚来一段‘单押’”的视频内容获得10.9万赞。说到“8点上班,6点晚饭,看完联播,还要锻炼”这句话时,屏幕上方出现流行的说唱“单押×2”的字样,显得轻松活泼,在无形中拉近了受众与航天员、中国航天的心理距离。

(二)口语化

以往《新闻联播》播报的文本具有书面色彩浓厚、语体正式的特点,而《主播说联播》则采用对话式的口吻,用口语化的语言进行点评,符合当下新媒体环境的传播规律。“一些接地气的口语化词语,使平面化、刻板的新闻冒出‘热气’、立体生动。”[3]另外,口语化的表达方式,也容易让受众对主播产生亲近感,看新闻就像与家里人拉家常一般。

大部分视频节目就是语言节目,不会讲故事,没有容易理解的话语,就无法吸引人。新闻自诞生之日起,便具有自己独特的叙述语言。由于其以最快的速度传递信息为己任,语言要求简洁、易懂、明快,短视频更是如此。老百姓最爱听的是大白话,口语化风格显然更符合快速传播的规律。

(三)社交化

短视频新闻和竖屏新闻的结合,增强了《主播说联播》的社交属性。不管是在抖音、快手平台上,还是微博、微信公众号上,视频内容都能很容易地进行二次转发。观众看到令自己深有感触的视频,会分享给家人或好友,因此便捷的分享设置变得十分重要。

在抖音平台#主播说联播#的话题区内,每个视频的右下方都有一个分享的箭头,点开箭头就能将视频分享到微信、微博、QQ等社交平台上。在微信公众号“新闻联播”中,下方第二个菜单是“主播说”,点进去后能看到每期短视频,并通过右上方的“…”按键快速分享。微信、微博、抖音这三个应用,是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量较大的软件。技术架构起的媒体矩阵,能够实现对社交转发、分享操作的全覆盖。

四、优势与存在问题

(一)优势

1.拓宽了原有栏目传播的圈层和范围。《新闻联播》大部分的收视率来自电视、相关网站;而《主播说联播》的传播范围则广得多,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等现下流行的平台上都有其入驻的身影,微信群聊、朋友圈的群体裂变式传播,微博大众传播的热搜影响力等,使其视频内容得到跨圈层、跨平台的广泛扩散。

2.放大主旋律的声音。《主播说联播》放大了正面舆论的导向作用,使社会正能量和正向评论成为主流声音。疫情期间,成都一确诊病例因行程轨迹遭网暴,主播海霞在视频中说:“是否应对病毒传播承担责任还需调查认定,但这不是曝光他人个人信息的理由。个人生活不该是公共话题,防疫才是公共话题。我们的敌人是病毒,而不是感染病毒的人,如果一个人感染之后因为去过某些地方就遭‘网暴’,那以后再碰到类似的情况,还会有多少人在第一时间如实坦白呢?”其以公正、客观的态度来解释这件事,理智又不失道理,引导了社会舆论,使大众的关注点转到防疫上来。

(二)存在问题

1.可视化技术含量低。视频运用的剪辑手段及特效等较为简单。其中运用最多的是,主播提及某件事或最新热点时,屏幕上出现一个小窗口画面播放相关新闻,且视频多采用一镜到底的拍摄技巧。这样做使叙事的内容连贯、不中断,但受众摸清套路后,难免出现审美疲劳。未来如果能出现分段剪辑的叙事手段,增强故事的起伏性,或许更容易抓住受众的心。

2.体态语少,略僵硬。在以往的《新闻联播》中,“听觉符号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画面符号只起到辅助作用,节目基本上呈现出‘文本宣读+画面配合’的特点”[4]。这一情况在《主播说联播》中得到了改善,其适当地加入了主播的表情动作等体态语,但大多是“点赞”或“加油”的简单手势,且有的手势略显僵硬。

3.泛娱乐化消解官方权威。“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5]新媒体的内在逻辑就是去中心化和去权威化,《主播说联播》因其点评对象所具有的权威性,以及叙事主体——主播自身所带的权威性,在这个似乎什么都能拿来娱乐的网络环境中独树一帜,吸引了大量粉丝。但在新媒体的逻辑下,这样的权威性又能支撑多久呢?面对娱乐化对权威的冲击,节目在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包装的同时,也不能忘记“内容为王”的道理,而在新媒体中,传统媒体所具有的新闻专业主义优势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4.竖屏局限,场景单一。《主播说联播》采用竖屏格式传播,主播本身占据大部分画面,背景的可操作性空间相对较小,因此場景显得单一,不能依据点评内容适时地进行转换。这一方面归咎于技术问题,另一方面也是竖屏本身的局限性导致的。

五、结语

《主播说联播》是时政新闻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有益探索,其成功也为传统新闻叙事的转型指了一条明路。在未来,可以多运用镜头的分解,吸纳更多专业性技术人才对视频进行包装剪辑。在追求效果、关注度的同时,也要不忘初心,坚守新闻专业主义,为用户带来更多正能量的声音。

参考文献:

[1] 蒋琳.由《主播说联播》看衍生类新闻短视频栏目的创新路径[J].视听界,2020(2):68-71.

[2] 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1-09-15.

[3] 段峰峰,王琳.短视频化新闻叙事的表达范式研究——以《主播说联播》为例[J].电视研究,2020(8):35-37.

[4] 郭安丽.从《主播说联播》看《新闻联播》的叙事转变[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19):71,80.

[5] [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18.

作者简介:姚阿萍(1996—),女,福建南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传媒文化。

宫京成(1977—),男,山东即墨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新闻理论、传媒文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猜你喜欢

新闻评论叙事策略主流媒体
做好涉恐报道:媒体如何设置议程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新闻评论教学改革探索
主流媒体互联网思维的现状与实现路径探讨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的发展策略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新闻评论”中的教学模式探索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电影《逃离德黑兰》的叙事研究
新闻评论中的“神话”
打造医院里的“主流媒体”
BBC纪录片对中式教育的影像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