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泛在化社会下医学信息检索教学模式研究

2021-12-08黄振江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信息检索医学素养

黄振江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山东 菏泽274000)

信息泛在化社会是对信息社会的学术描述,是指人类处于一种信息普遍存在、无所不在、随时随地能够获取信息的社会形态,即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任何人(anyone)、任何物(anything)都可以顺畅地获取信息[1]。而当前人类已经全面进入信息社会,信息社会是人类历史经历了漫长发展后进入的一个全新的社会形态。信息社会中信息如同空气一般已经广泛存在充斥着人类生活学习的每个角落,每个人每天均在接受、产生大量的信息,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进行直接的信息沟通已经变为常态。特别是进入21 世纪以来,信息通讯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快速发展,信息社会已经成为我们身边可知可感的现实。

1 “信息泛在化社会”基本特点

1.1 信息需求的泛在性 现代社会中的人们面临多重的生存压力,究其原因,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专业型,更是跨领域的复合型,致使很多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领域与其所学领域有所差异甚至完全不符,亦有可能同时从事多个领域的工作。即使高智商、高学历的人步入社会后在多种压力的驱使下也要重新学习,甚至重建知识结构,而且对信息的需求领域远远高于在校园中学习的范围,每天需要获取大量的信息用来解决不断产生的疑难问题。即使从事某一专业领域的人亦要不断接受日新月异的知识信息更新和变化,从而才能有所建树。

1.2 信息产生的泛在性 相比于传统社会,现在人与人、人与物,甚至物与物之间借助现代通讯技术手段,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多样的实时沟通渠道,每个人、每个事物都是信息的产生者,而且人与物之间产生的信息更为广泛、更为复杂、更难理解。与传统信息产生者相比,现代的人类坐在家中就可以对千里之外的人或物发送大量的真假难辨的信息,这种广泛产生的信息可能会影响一个人、一件事、一片区域,甚至一个国家。同时,我们每个人也在接受无处不在信息的影响。

1.3 信息获取的泛在性 以前人们为了获取某些信息往往是奔波于科研院所的图书馆或检索机构,即使在计算机和互联网出现中早期,获取信息的手段依然受到时间、空间等诸多因素限制。“信息泛在化社会”中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已非常普及,人手多台也是常见现象,现代物理带宽程度、终端响应速度、APP的友好体验、数据库的专业性已经可以让我们随时随地获取信息。

1.4 信息困惑的泛在性 每件事物的出现均有其两面性,“信息泛在化”亦必然如此,因此需要我们辩证的看待“信息泛在化”。“信息泛在化”的出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前进,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困惑。每个人每天均在产生、接收海量的信息,如果信息的产生者和接收者缺乏辨别真伪能力,必然会给自己或他人带来信息困惑。

2 “信息泛在化社会”医学信息检索的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一直是医学信息检索课程的教学目的,从发展的角度看,“信息泛在化社会”中的信息素养已是当代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生存能力的重要指标。信息素养的定义来自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ALA),它包括:文化素养、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三个层面,指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2]。

3 “信息泛在化社会”医学信息检索的教学模式

信息泛在化社会对人类的学习、生活、生产等诸多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医学信息检索是向学生传授如何获取、存储、开发、利用信息的一门课程,旨在培养快速高效获取正确信息的技能,因此,信息泛在化社会对医学信息检索课程的教学和学习产生了全面的根本的影响。传统的医学信息检索依托高效图书馆传统的信息资源开展教学,很大程度上以理论教学为主,用来实践操作课程的信息来源非常局限。进入信息泛在化社会,作为信息检索课的重要载体,图书馆教育资源的存贮方法、服务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特别是医学类高等院校,由于医学知识更新快,诊疗技术日新月异,图书馆的教育资源亦在急速扩张,为教学和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空前发展,信息来源不仅仅局限于高校图书馆、科研院所,因此医学信息检索课程的教学模式应当趋于多元性。

3.1 利用智能平台,建立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教师可利用智能教学平台,将拟定的问题、实践方法、目标要求、测评方案以及相关的教学案例、教学视频、教学课件等资料上传至平台上,从问题思考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资料学习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从结果测评到解决问题的展示全部交给学生自主下载、自主选择、自主思考、自主学习和自主解决问题,教师的作用是把握学生整个自主学习的过程不偏离主题方向,评价学生最终解决问题的效果,其他不过多干预。这样的教学模式既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同时教师的综合素养也得到了很大提升,这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和教师成为相辅相成的关系。

3.2 运用移动终端,建立沟通交流教学模式 利用智能平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教师更应该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利用当前比较成熟友好的终端APP 建立沟通交流平台,如:钉钉、QQ、微信等,沟通交流的同时也可以开展线上教学活动。移动终端交流平台的优点在于可以课余、周末、假期、实习期等随时随地开展教学活动,把学生的碎片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同时,某一个学生遇到问题可以在平台中展开讨论,让其他有类似问题的同学得到解答。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又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既提高了教学效果又节约了老师的精力和时间。

4 讨论

教师可以根据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将学生分成若干相同专业或跨专业的学习小组,针对小组不同的优势或特长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实践操作时分配不同的题目和操作平台,或让其自主选择合适的题目。教师只要给出相应的任务目标和指导性建议,提供实践操作平台,使其小组能够在协作互助下独立完成任务目标即可。以此开展个性化教学,增强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检索技能,提高学生对信息检索课程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3.4 侧重解决问题能力,建立合理的测评体系 传统的测评是对学生进行理论考试,根据分数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信息泛在化社会”下应当把测评的重点从理论知识考核转向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考核,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应当建立一套合理的考核测评体系。给出问题,提出要求,让学生单独或合作获取信息、甄别信息、利用信息,最终解决面临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选择数据库、编写检索式的合适程度,获取信息的速度、检准率、检全率以及最终解决问题的效果以及学生对成果的阐述和展示进行评价,加上学生的平时成绩形成最终的考核测评成绩。这样的测评方式与医学信息检索课程的培养目的是一致的,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包括获取信息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根本宗旨。

综上所述,信息泛在化社会环境下,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需求,高度重视医学信息检索课程的教学改革理念,运用多种信息化手段,构建相应的信息泛在社会下的学习环境,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以此提高学生对信息检索课程的重视程度,全面提高医学院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猜你喜欢

信息检索医学素养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高职院校图书馆开设信息检索课的必要性探讨
医学的进步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计算机信息检索技术的发展及问题研究
基于神经网络的个性化信息检索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