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感教学在双主体教学模式中的作用

2021-12-07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师生情感教育

常 先 甫

(安徽中医药大学人文与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合肥 230012)

所谓情感教学模式,就是在情感教学心理学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来优化教学为目标的、并配有相应的情感教学策略和情感目标评价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结构[1]9。这是作为教育者的人对受教育的人进行教育所应实施的真正的教学。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才能得到和谐的统一[2]2。教育教学中只有充分、有效发挥情感在促进认知方面的积极作用,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才能实现教学过程中情感与认知的有机统一,从而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

一、情感教学在双主体教学模式中的理论基础

(一)教育教学中的情知系统观

教学是一个系统,即一个由教师和学生围绕教材展开的知识传递、生成和转化系统[3]11。教学活动的三大基本要素,教师、学生和教材,是三大情感源点所在。教师和学生都是有情感的人,教学中自然有情感的交流。教材也是有情感的人撰写的,教材中要融入智育、德育、美育、体育等方面的情感内容,在教学中通过师生情感互动,有效完成知识的交流传授。教师有对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情感,有对所教学科的情感,有对学生的情感,教师能主导情绪状态,在情绪表现上以积极乐观的姿态影响着学生。学生有对学习活动的情感,有对所学课程的情感,有对教师的情感,学生能主导自己的情绪状态,在课堂上与教师进行情感对话,学生的表情也是对教师的一种情感刺激,也直接参与师生情感交往之中。教材中蕴涵显性、隐性、悟性等情感[4]13。当教师和学生围绕着教材内容展开教学活动时,这些情感因素便被激活,在师生间发生流动,形成动态的情感交流回路,编制成教学中情感交流的动态网络。

(二)教育教学中的情知并茂观

教育教学中,人们通常注重知识的学习和传授,往往忽略了情感的交流与熏染。学生,本是情知交织的统一体。良好的情感是学生整体素质的一大方面。一个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一定是情知和谐统一、并茂发展的个体。特别是今天,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青少年学生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情感问题,教育教学必须充分考虑到情感在育人目标中的独特而重要的地位。情感具有动力功能、强化功能、调节功能、信号功能、感染功能、迁移功能、疏导功能、保健功能和协调功能,所以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和关注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有意识地促使这些情感因素朝着充分有利于发掘教学潜力、优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5]86。“立德树人”的健康教育发展理念,既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基本精神,也反映了现实社会对青少年发展的根本要求,并赋予了学校教学的情感目标内涵以新的时代特色和社会特点。

(三)教育教学中情知矛盾观

传统教学理论所揭示的教学基本矛盾大多是认知范畴问题,即教师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否满足应试的需求,能否满足毕业后从事工作的需求。况且,教育是群体合力完成的,各科或各个课程的负责人认为尽到了自己的职业职责,而情感方面的培养似乎不完全是自己能过问的。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教学过程不仅是认知信息传递、加工的过程,也是情感信息交流、感染的过程,是师生双方在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同时进行交互作用的过程。长期以来在教学中存在的重知轻情的教学失衡状况。从认知方面看,教学的基本矛盾是“教学要求”和“学生原有的知识、能力和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从情感方面看,教学的基本矛盾则是教学要求和学生需要之间的差距[6]20。教学要求与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为学生指明了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的努力方向,引导教学过程的进行。教师上课,都需要有一个动机激发的环节,其实质就是调整教学要求与学生需要之问的关系,通过有组织的教学手段使情知两方面的因素在“教”与“学”的总体矛盾框架中得到和谐统一[7]24。

二、情感教学在双主体教学模式中的作用

情感教学有效促进师生互动,在互动教学中陶冶道德情操,塑造学生的道德意志;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有助于陶冶审美情操,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为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立德树人,培养有坚定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欲要做事,先学做人,从古至今,教育都把德育放在首位,立德也是三不朽之首。德能兼备的人才,是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道德意识的培养,很大程度上是在学校学习期间成熟起来的。当前,教育教学中十分重视课程思政,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养成教育为重点,以教学活动为载体,注重爱国思想、集体思想等的培养。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既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也是推进德育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8]227。

(二)增强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情感智力,增进知识的获得

作为主导作用载体的教师能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发挥情感的动力功能,提高学生学习额积极性。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总能带动个人或群体的进取意识,通过情感交融,改变学生学习中出现的消极、懈怠、散漫的情绪,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师生情感关系,也会影响学生对教师的期望、要求等的接受性。当教师与学生情感交融,教师的要求、期望易为学生接受、内化为自己的需要和努力的目标。而一旦师生情感冷漠、隔阂,即使教师有合理的要求、适宜的期望,也会被学生拒绝,无法成为其前进动力[9]148。

(三)增进学生心理健康,陶冶审美情操,担负起历史使命

良好的情绪状态,有助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而且良好的情绪状态的保持本身,就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不良的情绪状态,则会导致人的心理障碍。社会生产力超速发展,人类不断进步的同时,也造成了诸多的压力,虽然学生还在学习阶段,但家庭、学校、社会及学生个人的价值期望,对学生身心无疑造成了影响。面对各种新的挑战,学生易导致心理负荷与心理承受力,发生各种各样不健康的心理。尤其是当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片面追求获得知识所造成的紧张、压抑的教学气氛,以及有些教师不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枯燥、呆板,引起学生厌学的现象,都会加重这种心理不健康的倾向,导致心理障碍。实施情感教学,师生间交流激情与困惑,寓教于乐,充分发挥内在学习动力,将学科变得充满活力,相信学生的需求等,让教学成为神圣的艺术[10]45,以心情舒畅、轻松愉悦的积极情绪,促进心理健康,增进学生的审美情操。

三、情感教学在双主体教学模式中的发挥途径

教学中情感因素的发挥途径丰富多彩,诸如教学的移情艺术、暗示艺术、体验艺术、参与艺术、互动艺术、期望艺术、情境艺术、宽容艺术、激励艺术、陶冶艺术、理解艺术、交流艺术等多个方面[11]1。每一种教学的情感艺术都是一类可操作的教学行为范式,可以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提供情感因素介入的切入点和侧重点,教育机构和发挥主体作用的教师自身都会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选择适合本地情况的合理有效的情感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过程中情感与认知的有机统一。

(一)满足学生期望值,交流中促进学生主动体验

教师有传道受业解惑的智能,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每门课程的开始,学生几乎处于一种懵懂的状态,他们渴求获得新知,渴求教师的精彩讲授,渴求课堂教学过程的享受。所以,作为主导作用的教师有精良的装备,必须准备好每一次课,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期望,才能在课堂互动教学中给予学生主动体验带来的喜悦。如《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具有文学性、历史性和艺术性的特点,是培养具备一定文学素养的人才所必备的课程之一,对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高尚情操,增进爱国热情,提高文化素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源远流长的文学脉搏,牵动着每位学生的心跳,在浪涛与涟漪的知识海洋中,师生情感发生共鸣。

(二)以境生情,移情中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以境生情是一个人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产生情绪的心理机制。客观事物本身并不直接决定一个人的情绪,同样的客体,在不同人身上会引起不同的情绪反应,甚至在同一个人身上,也会因主体当时不同的心理状况,而有不同反应[12]175。充分唤醒学生的情境感触神经,用心营造生命关怀的氛围,让学生经历情感之旅,让生命在美的感受中获得发展的智慧。教师也能够在付出情感的同时,在良好的教学范式的操作中享受着教学,实现教学责任与幸福的共享[13]153。春夏秋冬四季更迭,在文人笔墨下产生了诸多情境。有宋玉悲秋的哀婉,也有刘禹锡秋日胜春朝的乐观豁达;有有我之境,也有无我之境。如《中国古代文学》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是让学生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演变过程和发展规律,进而通过文学这个窗口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涵;二是通过作品的阅读、分析,掌握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表达方法,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和文学素质,培养阅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以情生情,互动中促进学生主动陶冶

以情生情主要是个人在他人情绪的影响下产生情绪的心理机制,或在自己表情的作用下产生情绪的心理机制,其实是“以境生情”的变式[14]181。看到李白雄奇飘逸的诗句,自然飘飘然有凌云之志;看到杜甫沉郁顿挫的诗句,悠然而生忧国忧民的闵怀之心。感悟范仲淹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胸怀气魄;苏轼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淡然。体会婉约的轻柔妩媚,豪放的地动山摇,有感情的朗诵这些诗词,师生情操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热爱集体、热爱生活的情感,增强文化自信,民族自信,肩负起弘扬优秀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使命。

(四)以意逆志,理解中促进学生主动调节

穷则独善,达则兼济,是封建士人的人生信条,但其中有长风破浪、苟利国家、不教胡马度阴山的乐观积极成分,也有憔悴损、万事不关心、别时容易见时难、安之若命的无奈消极成分,也有何不秉烛游、得意须尽欢的及时行乐思想等,因为各自遭际不同,境遇有别,情感触动也有差异,学生在阅读时会有自己的感悟理解。受其影响,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也会有所波动。无论个体形成何种情感,都带有时代性或群体性印记[15]67。发挥主导作用的教师,势必要深刻剖析作家及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以意逆志,尤其是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深入比较,力证封建时代文人大多依附皇权等悲剧命运的必然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着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幸福感、获得感。唤起学生民族自觉,弘扬民族精神[16]127。我们更要以积极态度,在新时代大有所为的机遇下,发愤图强,用智慧和能力为社会服务,实现自己的理想与夙愿。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纽带体现在师生关系中。师生相处之道应包括三个方面:真诚、接受、理解。爱学生,与他们做朋友,并从他们身上获得成长,并反过来促进自我的完善。教师在语言、心理和空间上缩短与学生的距离,对师生之间心理关系有正确的处理、调节、引导和控制,能使学生产生亲切、愉悦、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融洽的富于情感的教育环境,促进教与学的良性循环,从而安其学而亲其师[17]143。

四、结语

教育教学中的情感互动是不可避免的,要充分认识到情感互动的哲学理论基础,明白其重要性,也要充分认识到情感教学在双主体教学模式中的作用,更要总结归纳情感教学在双主体教学模式中的发挥途径,并积极付之实践。作为发挥主导作用的教师自身必须具备积极乐观的情感基础,寓教于乐,善于用优美的语言、优雅的姿态、有趣的灵魂,促进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让学生主动进入教学设定的情境中,将认知、情感和行为融成一体,师生在互动教学模式中共同提升。

猜你喜欢

师生情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师生讨论改病句
情感
《悦读·家》开播激发爱国爱家情感共鸣
师生过招,你敢接吗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