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师范生《教育研究方法基础》教学改革

2021-12-07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反省师范生理论

卢 俊 勇

(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重庆 400700)

当下,为了增强师范生研究能力,很多师范院校面向师范生开设了《教育研究方法基础》课程。但是,由于教师教育者错误地将课程目的定位为教会师范生写作论文的过程与方法,导致教学以教材内容为中心。教师教育者将教材中研究的方法与过程传授给师范生,师范生接受、记忆以及在考试的过程中重现学习内容。然而事与愿违,师范生在写作毕业论文的过程中,还是处于一种茫然无知的状态,他们不知道如何选题、分析问题、判断成因、形成观点、找出对策,无法真正地从事教育问题研究;师范生的研究能力并未得到实际提升,普遍认为学无所用。因此,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教育研究方法基础》的价值与目的,进而改变教学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一、《教育研究方法基础》教学现状

在很多教师教育者看来,学习这门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会写论文。因此,教学内容主要集中于向师范生介绍写作论文的过程、方法与基本规范。课程的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主,教学方法以讲授与聆听为主。这种教学方式,极易对师范生造成以下不良影响。

(一)思维散漫,缺少研究中心

师范生只是接受了一些研究方法、过程的知识,而没有真正运用。这些关于研究的知识只是研究工具,只有运用到研究时才能发挥价值。由于习得知识没有办法体认、运用,与师范生已有经验相隔甚远,师范生难以理解与掌握,更谈不上对研究意识、态度与能力的培养。这样一来,虽然师范生脑海中经常会浮现各种各样的教育问题,但是对任何一个问题均没有底朝天似的研究。也就是说,师范生从未围绕一个特定的教育问题收集理论、形成观点以及找出解决对策。因此,师范生平时的阅读与思考没有集中在一个主题上,导致了精力分散、没有目的,进而就容易形成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不良习惯以及坐视不理、无能为力的心理倾向。对师范生而言,这些知识是思维负担,只会堵塞师范生思维,并未起到培养师范生的研究能力。长此以往,师范生反省思维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

(二)轻信权威,丧失批判精神

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学习内容需要在实践中加以验证,最后才有可能真正地接受或抛弃。而只有经过证实的知识与理论,才能在实践中引领人的行为。师范生通过学习,获得了关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与过程的知识,但是对于学习内容缺少思考,又没有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加以检验。因而对于学习内容,师范生没有甄别与选择,也就没有真正的认同与否定,有的只是照单全收、完全接纳。这些未经思维加工的学习内容在一定时间内就会像一团乱麻存留于师范生的脑海之中,对于师范生而言要么就是模糊一团,要么就是过眼就忘的浮光掠影。这种学习方式容易养成师范生轻信权威的思维倾向,难以培养师范生批判精神。

(三)纸上谈兵,欠缺实践精神

师范生只是通过教师的介绍了解了教育研究的程序与方法,却没有机会实践,只会形成拖延等待、消极被动的不良思维习惯。师范生在学习课程之后,仍然不具备初步的研究能力。很多师范生在写作论文的过程中,还是一再地向论文指导教师提问:怎么选题?怎样做文献综述?怎样写论文摘要?等等。学习教育研究的方法,却并未运用于研究过程中,这与人在岸上学习游泳却不下水练习是一个道理[1]。除此之外,由于缺少实际的教育问题研究,师范生也未能将学习的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学科知识等运用到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过程中。这样一来,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相脱离,两个过程互相脱节。师范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从未真正完成一个完整的研究过程,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导致理论与实践未能互相滋养、互为守望,两者毫无联系,最终形成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有着鸿沟之隔,师范生难以养成实践精神的局面。

(四)浅尝辄止,缺乏探究精神

由于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对任何一个研究主题进行深入彻底的研究,师范生从未真正地走完一个研究的全部过程。也就是说,师范生未能对某一特定问题的起因、背景、相关理论、解决方案以及实际效果展开探讨,自然也就不熟悉研究的过程。师范生可能会想想这个问题,也会想那个问题,但是没有真正地从事研究,终究难以培养探究精神。长此以往,师范生就会对所遭遇到的问题缺少兴趣,即便有兴趣,也无能力开展研究,最终还是会放弃对问题的思考,最后会不了了之。久而久之,这种对待问题的态度会在师范生脑海里生根,最终使其满足于对问题肤浅的认知,缺乏一窥究竟的探究精神。

二、《教育研究方法基础》价值与目的

对于师范生而言,学习《教育研究方法基础》这门课程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一)训练反省思维

让师范生熟悉研究程序,了解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是《教育研究方法基础》目的之一。但是这些并非最急切的,思维的训练才是最重要的。之所以要训练思维,主要是因为在生活中会出现错误的思维。错误思维方式的来源主要有这样几种:一是基于以往经验,思维固化、不知变通。二是冲动,受情感支配、不够理性。三是权威的影响,盲目相信、盲目跟随权威。四是狭隘,也就在思维局限于某一种特定的思想或理论[2]。可见,思维应该接受训练,师范生亦是如此,如果没有经过训练,错误的思维就会支配行为,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我们应该培养师范生正确的思维方式,也就是反省思维。反省思维过程大致有五个步骤:一是要有真实的情境,二是在情境中要有刺激思维的问题,三是要有可以利用的资料以做出解决疑难的假定,四是要从活动去验证假定,五是根据验证成败得出结论[3]。如果不具备反省思维能力,师范生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遭遇问题时,看待问题从经验、冲动、本能、权威的角度出发,不仅难以合理地解决问题,还会对儿童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反省思维只有在不断的训练中才能形成。只有按照这种思维方式去处理问题,我们才能逐渐形成这种思维方式。因此,教师教育者只有在教学的过程中,展示反省思维的全部过程,带领师范生走完反省思维的整个过程,才能训练师范生的反省思维。首先,教师应该引导师范生去发现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指导师范生围绕问题组织理论与事实。其次,教师引导师范生去分析问题的成因,形成师范生自己对于问题成因的看法与观点。接着,师范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下一步,师范生将自己的对策付诸实践,在实践中观察对策所产生的效果。最后,师范生根据实践效果,有针对性进一步地对自己的看法、观点以及对策进行修改,以便进行下一轮的实践。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反省思维的过程。因此,《教育研究方法基础》课程对于师范生反省思维的培养,大有裨益。

(二)培养探索精神,养成实践精神

反省思维激励人们去探索[4],因此,培养反省思维同时也意味着培养探索精神。所谓探索精神,就是人在研究的过程中能够对某一问题深入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深思[5],最终形成自己的看法与观点,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并且将方案付诸实践,再从实践结果来对方案进行评价、判断,最后根据判断是否需要对方案进行改进以更有利于解决问题。探索精神的养成,绝非泛泛意义上的这也想想、那也想想能够造就。所以,师范生不能浅尝辄止,这个问题也看了、那个问题也看了,但是对任何一个问题都没有深入研究,没有自己的看法、观念、分析、判断以及对策。养成探索精神,师范生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就会对实际问题追根溯源、一窥究竟,彻底认清、解决某个问题。拥有这种思维习惯,师范生就会真正地去探索、认识教育教学问题的成因,找到合理的对策,就不会在处理问题时狭隘、简单粗暴,更有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反省思维不单是从真实情境中产生出来的,它还要回归到情境中去。反省思维的目的和结果是由产生思维的情境决定的[6]。这意味着,反省思维的训练,必须以实践作为出发点与归宿。由此可见,师范生在培养反省思维的过程中同时也培养了理论联系实践的精神。通常,在学习的过程中,师范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缺少实践的机会,就无法体认理论,也无法形成理论联系实践的思维方式。他们总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或是为了积累知识而学习,甚至是为了应付教师的要求而学习,师范生学习没有动力,没有目的,没有实效。实践与理论,只有交替没有交换,难以互相滋养、互为守望,成为两张皮。因此,师范生将实践中的问题以课题的形式开展研究,形成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将方案付诸实践,观察实践中产生的效果与影响,根据效果进一步修改方案,最后更好地解决问题。这就是一种来自实践,又回到实践的研究方式,也就是理论联系实践的精神。通过培养反省思维,师范生有意识地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将理论作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南,将实践作为检验理论的标准,就能够更好地处理教育教学问题。

(三)训练阅读能力

师范生在学习《教育研究方法基础》课程时,通过课题研究的形式,对来自实践的真实教育问题开展研究,必须要对课题相关的专著以及期刊论文进行阅读,还要对阅读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写出文献综述。这就意味着,师范生必须十分明确地知道这些著作与论文各自的核心论点是什么,并且还要根据自己研究的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分门别类,提炼相关的理论与事实。如此,师范生就需要进行大量的阅读,这无疑可以显著提升师范生的阅读能力。而这种阅读方式,可以集中精力与注意力,可以培养阅读能力,是以课题或问题为中心。这种集中阅读方式,与没有目的的走马观花是有着本质区别的。随便读读看看,缺乏关注中心,师范生只会形成随意、散漫的思维倾向。

(四)锻炼表达能力

通过写作论文,可以锻炼师范生的表达能力。表达能力有以下作用:首先,写作是思维的表达,使思维更加清晰明朗。师范生并不是为了写论文而写作,而是为了清理自己的思维过程,找到思维过程中的一些可取的地方以及不可取的地方。其次,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写作能力,其实就是一种表达交流的能力,只有通过写作,才能更好地整理思维,清理自己的思维,才能将自己的思想与观点表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影响他人的思维,进而改变、改造他们的行为,如果没有写作,达不到这种目的。写作能力差,辞不达意,会影响思维的表达,影响目的达成[7]。再次,我们从事研究时,如果不能将研究结论表达出来,则其他人无法从我们的研究中获益。通过写作论文,可以更好地与他人交流,为其他人解决类似问题时提供一些建议。通常认为,师范生学习《教育研究方法基础》的目的是学会写论文。但是,写论文实质上只是一种手段,一种展示自己思想与观念的手段而已。写论文是为了训练思维,只是思维训练的附带产品,而不是学习的目的。学习《教育研究方法基础》这门课程的目的,并不仅仅只是为了写文章,而主要是为了培养反省思维。

三、《教育研究方法基础》教学改革

一旦《教育研究方法基础》课程的目的和价值的定位发生改变,那么我们整个的视角、立场都将发生变化,相应地,我们就要重组课程的教学内容,重新选择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教育研究方法基础》的教学内容

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应该仅仅是关于教育科学研究过程、方法以及论文写作规范的罗列。教学的内容应该至少是一个完整问题研究的全部过程。也就是说,教师教育者应该带领师范生,完成选题、文献收集、研究方法确定、研究内容的形成以及论文写作的过程,也就是整个研究的过程。教师也应该以同样的步骤来完成这一过程。其实,这就是一种思维过程的展示与引领。

教师教育者应该有着丰富的教育研究经历,了解教育研究的完整过程。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研究能力,而且应该对研究有热情,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才能将自己的热情展示出来。也只有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教师才能对师范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指导。相反,如果教师教育者疏于研究,或者对教育科学研究没有热情,缺少思维方面的训练,没有相关经验,那么难以为师范生的研究提供指导,不知道下一步应该走向何处,不知道应该如何思维,不知道研究所涉及到的理论以及这些理论相关的专著或论文,则无法对师范生进行有效的指导。

教学内容就是课题研究过程的展示。每个课题研究过程的展示,就是一次反省思维的展示。教师可以根据所在院校安排的课时,安排不同数量的课题研究。一般而言,每个课题研究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师范生从已有的经验中根据自己的兴趣挑选研究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整个研究的过程;教师应该鼓励师范生从已有经验中选择有研究价值的教育问题。例如,师范生经过教师的指导,选定《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作为研究的问题。

然后,教师应该带领师范生进行下一步的工作,也就是去分析课题研究中所面临的问题,并探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接着就是分析问题成因。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师范生通过调查、访谈、个案研究的方法收集、整理以及归纳农村小学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这个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结合案例来给学生介绍问卷调查、访谈以及个案研究方法的流程与注意事项。

接下来,在师范生收集到问题之后,教师引导师范生将这些问题进行对比、对照、归类以及分析,找出具有共同成因的问题。随后,将问题的成因进行总结,而且要对这些成因进行分析,哪些成因是根本性的,哪些成因并非根本性的。比如,农村美术教育中物质条件欠缺,是非根本性的原因;农村儿童对美术教育缺少兴趣,是根本性的原因。因此,对这两种成因要进行甄别、判断,确定哪种成因是根本性的、决定性的。因为选择不同的根本性成因,解决问题的理论与方法存在着显著区别。比如,如果强调物质缺乏是根本成因,那么解决方法就是加大农村美术教育的投资;如果强调农村儿童缺少兴趣是根本成因,那么解决方法就是激发儿童兴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师范生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方法应该是激发儿童兴趣,而不是片面地强调加大投资。一旦确定了要激发儿童兴趣,那么就应该鼓励师范生去阅读与儿童兴趣相关的理论,以及与美术教育相关的教育理论,并且尝试找出两类理论之间是否有契合之处。

最后,师范生通过阅读相关专著与论文就会发现,儿童具有交流、探索、制作以及艺术四种天赋[8],其中,艺术就是一种自我表达。美术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自我表达的方式。这样一来,两种理论就在自我表达方面能够架起桥梁。就可以确定,解决问题的着手之处应该是儿童的自我表达。那么,对策就应该围绕儿童自我表达的天赋展开,通过将美术作为一种自我表达的工具,激发儿童通过美术来表达自己对周围环境的认识、体悟与感受。

反省思维过程大致有五个步骤,在以上案例中均有一一对应之处。一是要有真实的情境。对应的是师范生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就是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二是在情境中要有刺激思维的问题。对应的是师范生发现农村学生对美术学习兴趣不高。三是要有可以利用的资料以做出解决疑难的假定。与之相对应的是,师范生假定美术教育没有释放儿童天性而导致儿童缺少兴趣。四是要从活动中去验证假定。师范生找出对策,并且付诸实施,观察效果。五是根据验证成败得出结论。师范生根据对策,判定对策是否有效,能否进一步完善。思维只有按照特定的方式训练,才能形成特定的思维方式。反省思维的训练,当然只有将反省思维的过程,通过研究的过程体现出来,让师范生在研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这种思维方式。否则,没有实践,始终难以形成反省思维。

在寻找理论的过程中,需要师范生去阅读专著与论文,这就锻炼了师范生的阅读能力。整个研究过程,师范生都应该做好记录,最终形成研究报告与论文,这就锻炼了师范生的表达能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养成反省思维,培养阅读能力,锻炼表达能力,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意味着师范生在教师引导完成一个完整的研究过程之后,还应该在课外不断地重复研究过程,不断地从事教育问题研究,方能最终形成反省思维。

(二)《教育研究方法基础》的教学方法

第一,教师的教,应该遵从三个原则。

首先,祛魅。有些教师教育者认为师范生没有必要去进行研究,他们认为师范生能力还不足,难以完成整个研究过程。但是,最为重要的是迈出第一步,永远不去研究,永远不知研究为何物。要想知道布丁的味道,只有自己去尝一尝。通过研究,可以祛魅,可以揭去笼罩在教育研究上的神秘面纱。教师应该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让师范生明白研究只是我们解决教育问题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并非遥不可及的天外之物。

其次,引导。教师应该引导师范生对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遭遇到的问题展开研究,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出解决方案;然后,将方案付诸实践,找出可取的地方以及不足的地方,进一步修正,直到问题得到较为合理、妥善的解决。教师应该带领师范生进行研究,极力促使师范生完成整个研究过程,而不应该苛求师范生的论文水平。教师对师范生应该少批评、多鼓励。教师运用自己从事教育科研的经验进行引导,答疑解惑,而不仅仅只是将课程相关的材料内容讲授完毕就功德圆满了。

再次,结合问题研究过程安排讲解内容。课程的内容不是照搬或讲叙的内容,而是我们教学过程中的参考,我们可以参考教材,但绝对不是教教材。讲解的内容应该根据师范生研究进度来决定,而不是不顾师范生实际情况进行讲授。

第二,师范生的学习,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师范生根据已有经验来选择研究的专题,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教师应该鼓励师范生走完这一过程,起初研究必然是比较粗糙的,但是经过不断训练,终究会呈现出一个好的面貌。当然,课外还应该多多从事相关训练。师范生平时并未关注教育实践问题,或者关注得较少,故而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提出值得研究的问题。师范生应该勇于尝试,不要存在害怕或恐惧心理,平时应该多去观察、收集以及整理感兴趣的教育问题,并且不断地进行思考,从中找出一个或多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其次,师范生应该以研究问题为中心进行阅读。通过阅读接触与研究问题相关的理论,找到合理的解释和解决方法。除此之外,还可以提升师范生的阅读能力。阅读可以扩大师范生的理论视野,可以丰富师范生的教育教学经验。因此,绝大多数的师范院校都非常重视师范生的阅读。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由于缺少对师范生阅读的正确引导,特别是没有将师范生的阅读与问题研究相结合,事与愿违地产生了不良后果。这种漫无目的的阅读,徒费师范生的时间与精力,于事无补。甚至有些师范院校为了提升师范生的阅读能力,扩大师范生的阅读范围,还专门指定教师、指定书籍,但是效果不显著。其原因就在于阅读的过程中,没有中心,没有主题。

再次,师范生应该积极主动探索教育实践问题。师范生在大学之前的学习过程中,习惯于接受式的教育方式,而并非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而进入大学之后,在探索研究方面没有相关经验。而研究是一个智力的探险过程,意味着付出时间与精力,要敢于突破、批判。师范生缺少这方面的训练,自然就觉得研究太难了。思维方式的形成,并非浅尝辄止、一蹴而就,绝非一日之功,是要经过长期的改造方能完成。除了课堂上教师组织师范生进行问题研究之外,师范生也应该多思考,将自己面临的问题记录下来,然后将自己的想法或与之相关的问题、理论记录下来,通过自己的思考,形成合理的解决方法。师范生对每个问题的研究,都应该详细地记录研究过程,将自己在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与疑惑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解决方法与对策记录下来。除此之外,还应该将自己的思考过程写作成为论文。通过这种方式,也就锻炼了师范生的写作能力与表达能力。

最后,师范生应该敢于质疑、勇于批判。先贤曾经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就是告诉我们,要勇于质疑与批判,不能盲从。人类思想的巨大进步,都离不开对已有权威思想与理论的质疑与批判。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比如,地心说就是建立在对日心说批判的基础上,爱因斯的相对论就是建立在对牛顿的绝对论质疑的基础之上。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师范生只有具备批判精神,对自己所见所闻敢于发问,才能在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才能尝试运用已有理论去解决问题,才有可能产生新的思想与观点。如果觉得存在即合理,那么就完全没有研究的必要,我们就只需听天由命。因此,师范生应该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切不可人云亦云,盲从权威。

四、结语

总的来说,通过《教育研究方法基础》的学习,师范生能够提升阅读能力、锻炼表达能力,最为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反省思维。但是这些价值的实现,需要师范生实实在在地投身到教育问题的研究中去,这就决定了教师教育者应该引导师范生重走研究的整个过程,让师范生在实际研究的过程中了解教育问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这样一来,通过这种学徒式的教学方式,师范生将获得的研究方法与技能不断地运用于研究的过程中去,从而真正地养成反省思维。

猜你喜欢

反省师范生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壹月记事簿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记事簿
论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下的课程整合探析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