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教学的现实考量及多模态诉求

2021-12-07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模态大学英语教学

高 丽 娟

(甘肃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兰州 730070)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学材料日趋丰富,教学设备日新月异,教师在教学中可供选择的余地也越来越大。面对海量信息和多样化的选择空间,教师如何有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更好地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成为其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大学英语是各个高校的公共基础课,承担着绝大部分大学生英语学习“最后一公里”的重任,覆盖面广,影响力大。而相比其他专业课,大学英语教学具有自己的一些独特属性和要求,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问题和挑战。如何有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设施,实现各种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大化教学效果,成为大学英语教师的一项重要使命。近年来兴起的多模态研究对此有重要的启示。本文基于多模态理论和大学英语教学的特性分析,探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融入多模态理念,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教学成效的最大化。

二、多模态与教学

(一)多模态理论

多模态研究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源于人们对不同意义表现形式的认识。传统的观念强调语言是表达意义的最重要的手段,而忽略了诸如声音、图像、颜色、造型、服饰等其他传递与表达意义的方式。多模态研究强调意义表达手段的多样性,探讨表达意义的潜在手段以及不同手段之间的关系,实现意义表意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果最大化。

“模态”(modality) 指人类通过各种感官与外部环境进行互动的方式[1],是用于表征和交流意义的社会文化资源[2]。语言是表达意义的最重要手段,因而也是最常见的模态。除此之外,图像、声音、颜色、动作、表情、手势、服装、装饰等都是典型的模态。此外,多媒体设备、PPT、互联网、QQ、微信、各种教学平台等现代教育技术也可以实现信息的传递,因而也可以称为模态。因此,从最广义的角度来讲,人们进行信息交流的一切渠道和媒介均可称之为模态。单个模态单独作用即为单模态,多个模态的综合使用便为多模态。

根据人们的感官系统,模态可以分为视觉模态、听觉模态、嗅觉模态、触觉模态和味觉模态等五种交际模态[3]。以最主要的语言模态为参照,可以将模态分为语言模态和非语言模态,语言模态可以进一步分为语音、文字等纯语言模态和音响、音调、字体、布局等伴语言模态;非语言模态可以进一步分为肢体模态和非肢体模态,前者包括表情、眼神、手势、姿势、动作等模态,后者包括PPT、多媒体设备、网络、实验室等工具模态,以及颜色、温度、服饰、装饰等一切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系统[4]。这样,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能够传达特定意义的一切表意符号系统均可纳入模态范畴。

此外,就不同模态之间的关系而言,可以分为互补与非互补两种情形,互补可以分为强化和非强化两种情形,非互补包括交叠、内包和语境交互等三种情形,而每种情形又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区分[4]。这样,海量无序的模态可以纳入有序的关系网络之中,深入分析彼此的关系和交互效应,探讨促进不同模态的协同发展、实现资源系统高效整合的可能路径。因此,多模态研究并非简单地将所有符号资源纳入模态范畴,产生一个无所不包的概念空壳,而是要探索语言之外的其他任何表意潜势,研究各种表意符号系统之间的关系及其整合潜能,进而探讨如何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表意的最佳效果。

(二)教学的多模态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物质的极大丰富,我们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生活愈加多模态化。与之相应,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的教育教学也日益呈现多模态性。一方面,教学设施和教学工具得到极大的发展,多媒体、实验室、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软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已在教学中普及,加之“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教学理念逐渐在日常教学中得以实施,现代教学越来越依靠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教学的多模态性日益显现。另一方面,国家和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影响学生,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各种身体模态的恰当使用成为教学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之,随着教学手段的日益丰富和教学要求的日益提高,参与教学的模态因素越来越多,教学的多模态性日益凸显。

根据多模态理论,单一的模态往往难以达到良好的表意效果,而多模态的有效交互则能弥补单模态的缺陷,实现理想的交际效果。根据相关研究[5][6],在课堂教学中,不同模态符号具有互补和协同性,可以有效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各种模态来组织教学,包括语音、语调、表情、动作、手势、姿势、穿着等肢体模态,图片、音频、视频、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模态,教室的布局、陈设、装饰等环境模态,以及多媒体设备、网络、教学软件、教学平台等工具模态,同时综合使用视觉模态、听觉模态、嗅觉模态、触觉模态和味觉模态等交际模态组织教学,并注重各种模态的协同与强化作用,尽可能实现教学的多模态化,充分发挥多模态的交互和整合效应,以此来促进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三、大学英语教学的特性及其相关问题

大学英语是普通高校的公共基础课,与其他课程相比,大学英语具有许多独特的特性,这是由大学英语的课程性质以及国内大学英语的教学实际状况所决定的。根据教育部2017年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工具性而言,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就人文性而言,其重要任务之一是进行跨文化教育。因此,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其中,工具性着眼于语言的功能,人文性指示语言的性质,彰显大学英语教育的价值理性[7]。

无论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大学英语都侧重基本技能和基本人文素养的培养,凸显出大学英语教学的基础性和灵活性。基础性一方面指大学英语是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课,另一方面也指大学英语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语基本技能和基本人文素养。当然,基础并不意味着简单,越是基础的东西越重要,也越难以有效应对,中国多年来英语教育的“费时低效”问题便是明证。此外,基础性意味着繁杂性,大学英语面对最广大的学生群体,教学的覆盖面和课时量几乎是高校所有课程中最大的,从而也产生了全国高校中最大的承担同一门课程教学的教师同质群体,而且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任务也往往是最重的,其课时量远高于其他专业课程教师的平均课时量。另外,由于学生专业发展的需求以及现实教学的诸多问题,大部分学生对大学英语缺乏学习的动力(至多也是考大学英语四、六级和考研的工具性动机),在大学英语的学习中比较被动,投入不足。

灵活性源于基础性,大学英语是高校中少见的没有特殊专业知识依托(专门用途英语和学术英语课程除外)的课程,教学材料的选取没有特定知识框架的束缚,具有极大的选择空间。与此相应,教师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也大相径庭。一方面,由于没有特定专业知识内容的桎梏,大学英语选材比较灵活,而且选择具有一定的任意性,教学材料本身的内容不是教学的目标,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服务的,国内琳琅满目且风格各异的大学英语系列教材便是证明。另一方面,由于不同高校对大学英语的定位和要求不同,教材的选取也有很大区别,加之学生的英语基础以及教师的风格和能力也大相径庭,因此具体实践中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呈现很大的差异性。

总之,相比其他专业课程及其教学,大学英语教学具有选材的多样性、教法的灵活性、教学的繁杂性、学生学习的被动性等特征。这些特性决定了大学英语教学的难度与挑战,而通过多模态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决(或者至少缓解)这些问题和矛盾。

四、大学英语教学的多模态诉求

大学英语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大学英语教学的这些特性以及相应的问题与挑战难以在短时间内彻底改观,但广大的大学英语教师应更新教育理念,尝试从不同视角寻求出路,克服不利因素,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其中,多模态理论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首先,选材问题。大学英语教学材料具有极大的选择空间,这既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优势,但也是挑战和难点。选择余地大意味着选择本身的难度,首当其冲的便是教材的选取。国内大学英语教材琳琅满目,且风格各异,广大的大学英语教师实难获得既编写合理又符合学生水平以及教师教学风格的教材。根据多模态理论,为了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我们应努力实现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调用各种表意潜势,发挥不同模态之间的协调和交互作用,达到最佳的整体效果。因此,在选材时,我们应跳出“唯课本”“唯课堂”的固化思维,尽可能选取多样化的材料,除了教材本身之外,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要求从其他图书、互联网资源等获取相关资料,尽可能实现教学材料的多样化,包括内容本身的多样化,以及呈现形式的多样化(如文字、音频、视频),并在教学中注意各种交际模态的协同使用,注重听说读写译不同能力的整体培养和良性交互作用。

其次,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问题。大学英语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其基础性和灵活性,且外语教学历来都不缺乏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探讨与创新,可以说是教学改革的“先遣队”“试验田”“模范兵”,外语界狭义的应用语言学的研究志趣在很大程度上便源于此。除了传统的讲授型教学外,从早期的浸入式教学,到后来的交际教学、任务型教学,到最近的慕课、微课、翻转课堂以及基于云课堂、雨课堂等教学平台的综合教学,大学英语教师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选择的空间极大,且不同方法各有侧重,也有各自的优缺点,因此,广大的大学英语教师经常会出现“方法选择恐惧症”。根据多模态理论,当充分调用不同模态且发挥彼此之间的协同强化作用和互补效应时,学习的效果最佳。因此,教师应以教学效果为导向,跳出固定模式和方法的禁锢,综合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不同的教学平台,利用各自的特长,实现良好的交互效应。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充分发挥语音、语调、表情、手势等自身模态以及教学场所的陈设、布局、装饰等教学环境模态的积极作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第三,教学任务和效率问题。大学英语教学的繁杂性主要表现在教学任务繁重,效率低下,也包括一些高校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过关率的要求,使教师疲于应对,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多模态理论倡导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理念给我们的启示是,解决教学任务繁重、教学效率低下问题的关键在于共享和合作。在总课时量和教师数量不变的前提下,我们不能做简单的除法,各个教师依然坚守传统、各自为政,而应做加法和乘法,通过合作和共享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这在慕课、微课和翻转课堂等教学理念以及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教学平台中是很容易实现的。比如同一教研室的大学英语教师可以合作,发挥其不同的特长和优势,录制不同方面的微课,形成一定规模的慕课,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并通过翻转课堂的理念,拓展教学的空间和时间,提升教学的效率和效果。虽然在创建微课、慕课资源之初可能会增加教师的任务和负担,但一旦建立起来将会极大地减轻教师的负担,并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是一举两得之举。

第四,学生学习的动力问题。长久以来,大学英语虽然处于比较重要的基础学科地位,耗时长,学分多,但大部分学生对其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尤其是在大学英语教学的后期。究其原因,既有学生更注重专业课的功利化动机,也与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无关系。如果教师选取的材料比较枯燥,教学方法死板、陈旧,加之教师的要求较低,极容易形成所谓的“水课”,导致学生对大学英语的学习失去动力和热情。该问题的解决之道,一是教师尽可能选取多样化的教学素材,尤其是跟学生的专业相关或者具有一定趣味性、哲理性的经典材料;二是注意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综合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平台,并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反馈(如云课堂、雨课堂等教学平台的有效使用);三是改革评价机制,加强过程考核,注重学生的投入、努力和成长。

五、结语

大学英语作为大学外语教育的最主要内容,是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促进大学生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大学英语教学有其独特的属性,且在现实中存在诸多问题,其教学效果不尽人意,也经常遭到人们的质疑和诟病。这些问题既与大学英语本身的课程性质密切相关,也与现实中广大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不无关系。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是轻而易举、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我们应认真反思,设法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办法,其中多模态理论的资源整合观和协同效应论便是一种可资借鉴的思路。

猜你喜欢

模态大学英语教学
浅谈O2O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留白”是个大学问
联合仿真在某车型LGF/PP尾门模态仿真上的应用
多模态超声监测DBD移植肾的临床应用
英语教学中对任务的几点思考
《大学》
跨模态通信理论及关键技术初探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Cultivation of independent learning ability in English teaching英语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