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信息化2.0视域下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研究

2021-12-07岳丽娜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培训信息化

岳丽娜 王 强

(1华北理工大学现代技术教育中心,河北 唐山 063210;2华北理工大学临床医学院,河北 唐山 063210)

一、引言

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以及新一代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迅猛发展将教育信息化推向了新的高度,与此同时,党的十九大做出了要加快我国教育现代化、将我国建设成教育强国的新要求。新的历史时代赋予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新的使命,为满足时代要求、顺应新兴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教学的发展,教育部于2018年4月颁布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届时,教育信息化2.0的概念正式提出,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进入转段升级的重要时期。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新技术、新理念催生出教育教学要素的新变化,引发教育教学环境的新样态,进而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新要求。

高等教育信息化是我国教育整体信息化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师是高等教育中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者,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必须随着教育教学环境的更新变化进行相应提升,才能游刃有余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那么,要提升哪些能力、如何提升则是教师个人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也是高等教育领域整体亟需探索的重要课题。本文将对高校教师在教育信息化2.0环境下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应具备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分析,并从教师个人的内部动力和高等教育机构的外部机制两个方面提出有助于提升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策略。

二、高校教师在教育信息化2.0环境下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应具备的新能力

教育信息化1.0时代,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心在于硬件设施的均衡配置,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在教育教学及管理过程中的简单融合与应用,在人才培养上注重学生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并使其成为能够适应数字化社会的数字型人才。教育信息化2.0时代,教育信息化的建设重心转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在人才培养上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并使其成为能够适应智能化信息生态环境的智慧型人才。

新的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新的教育使命。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不光要拥有信息化2.0的技术、工具、设备、教学资源,最重要的是高校教师要拥有与教育信息化2.0相匹配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能够游刃有余地将新兴技术有机融入自己的学科教学中。为担负起教育信息化2.0时代赋予的教育使命,高校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一)技术敏感性以及驾驭新兴技术的能力

教育信息化2.0时代是一个新技术不断涌现的时代,新兴信息技术发展速度迅猛,且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程度越来越深。技术在提升教学先进性、促进教育教学效果最优化的同时,对高校教师的实践技能提出新的要求,教师将不断遇到新技术的挑战,因此高校教师应注重提高自己对技术的敏感性,主动关注高等教育领域中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动态,了解技术的特点,分析技术对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坚持以与时俱进的思想,积极学习信息技术的使用方法,并能够根据自己所教授学科的特点、学生的认知水平,将新兴技术创新性地应用于学科教学中,提升教学效果。此外,教育信息化2.0时代,教学工具、教学环境的智慧性、智能化特征等将更加突出,人工智能设备(如人工智能教师、人工智能学伴等)将逐渐出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提高自己对智能设备的主导能力,能够利用智能工具的优势,为己所用,为优化教学效果所用,而不是被人工智能设备所左右和操控,使自己沦为教学活动的傀儡。

(二)教育大数据的挖掘、分析和运用能力

大数据为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和方法,综合运用教育大数据是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重要特征。2.0时代,借助全息摄像机、眼动仪等感知设备以及智能学习平台、软件,教师和学生在虚拟或现实、线上或线下的教与学行为可被全程记录和采集,对这些数据的挖掘、分析和运用能力,成为教师新的教学基本功[1]。在文献分析中我们发现,早在2014年,美国已将“大数据能力获取”列入全国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中[2]。在充斥着大数据的2.0时代下,高校教师应能够挖掘各类数据信息的教育价值,能够运用数据分析工具发现数据变量之间的关系,得出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能够运用数据分析的结果改善自己的教学策略,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为学生提供更加精准的、突出人性化的教学服务。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创新的能力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以及《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强调了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的新思想[3],“融合”与“创新”成为当前及今后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词[4]。因此,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创新的能力成为教育信息2.0时代高校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能力,它要求高校教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重新审视教育活动与教学过程,结合学生的学习特征和教学内容,将信息技术创造性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开展创新教学,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多方位、全过程深度融合,提高教学效果。融合创新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中的高阶能力,更加强调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力、线上向下及虚拟现实环境下的教学组织能力以及教学手段、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实施能力。

三、教育信息化2.0视域下提升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有效策略

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需要教师个人的主观努力与高等教育机构的外部机制共同作用来实现,因此,本文从教师个人的内部动力和高等教育机构的外部机制两个方面提出有助于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策略。

(一)教师个人的内部动力

人的行为受主观意识所支配,高校教师必须主动融入到教育信息化2.0的建设中,主动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新的信息技术、新的教学模式和新的教学方法等,才能有效应对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挑战,完成时代赋予的教育使命。

1.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使自己成为积极主动的终身学习者

高校教师是一种与时俱进的职业,其专业知识和能力将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更新和深化。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更加具有时代性,它与时代的变迁和技术的革新密切相连,高校教师不仅是一名教育工作者,还应该是一名终身学习者。正因如此,高校教师更应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使自己成为积极主动的终身学习者,才能够肩负起时代所赋予的教育使命[5]。教育信息化2.0时代,信息技术将呈现爆发式的发展,并将持续深化地融入高等教育教学环境中,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将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有效参与,信息化知识与信息化教学能力在教师个人知识和能力结构中的比重将越来越高,高校教师应主动捕捉信息技术的变革对自身发展带来的影响,通过主动、持续的学习,重构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逐渐提升信息化知识与信息化教学能力在自身知识结构中的比重,应对不断变化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所带来的挑战。

2. 转变教学理念,使自己成为富有思想的教育工作者

解放思想,理念先行,高校教师应自觉转变与教育信息化2.0和教育现代化的建设要求不相契合的教育理念,塑造适应未来教育发展的新理念。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智慧型人才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因此,高校教师应突破陈旧教育理念的羁绊,投入到教学理念的更新和转变中,积极体会、感悟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和重构教育教学活动对提高教学教育效果的重要作用,进而主动学习新兴信息技术和现代化教学方法,并将新兴信息技术和教学方法为我所用,为教学所用,遵循教学发展趋势,紧跟信息化时代发展步伐,创新教育教学手段和模式。与此同时,高校教师应通过不断的教学反思来调整、优化教学实践。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发现、分析并解决教学创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帮助教师获得新的灵感和创意,激发教师再一次尝试教学创新的热情,如此不断地循环往复,将持续地推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螺旋式上升[6],进而使教师成为一名自我革新、与时俱进、富有思想的教育工作者。

3.重塑角色,直面教育生态变革的挑战

教育信息化2.0时代,高等教育生态将出现新的样态,教育教学环境更加开放、智能、虚实交融,学习资源的获取更加多源、便捷,教学活动将在线上与线下、虚拟与现实中自由切换,随着教育教学样态的变化,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功能必然随之改变。因此,高校教师必须重塑自己的角色,思考新角色应当发挥的作用。与传统教学环境相比,高校教师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不再是教学过程中的唯一讲师,高校教师知识讲授者的角色将更加弱化,角色种类将更加多元。高校教师应努力把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从教学者、引导者丰富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创新的设计者,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服务者,教师、学生、人工智能教师、人工智能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组织者,沉浸式教学环境的创建者,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促进者,创新信息化教学方法、模式的实践者,以全新的姿态直面教育生态变革的挑战。

(二)高等教育机构的外部机制

完善的机制体系是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外部保障,因此,高等院校应制定一套集奖励、考评、培训、技术支持以及分享交流于一体的机制系统,为有效提升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创设肥沃的土壤。

1.奖励机制

高校应制定关乎教师切身利益的奖励机制,激励教师主动了解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新兴技术、教育理念;自觉学习与2.0时代的技术特点和教育理念相契合的信息化教学理论、教学方法;积极研究2.0时代学生的认知规律、个性特点;踊跃探究符合2.0时代人才培养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与教师切身利益相关的因素主要包括职称评定、职务晋升、个人荣誉、物质奖励等。因此,高校可定期举办“信息化教学创新大赛”“最受学生喜爱的创新课程”“信息化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创新改革研究专项课题”等活动,并鼓励教师参与校际之间或更高级别的教学创新比赛及教学创新改革研究活动,对积极参与及在活动中表现突出、取得优异成果的教师给予荣誉称号和物质奖励,并将其作为教师职称评定和职务晋升加分项目。此外,可以将活动中的优秀课程案例、研究成果制作成视频、图片等进行展示,在增加优秀教师个人荣誉感的同时,也起到示范带头作用,激发其他教师尝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创新的热情[7]。

2.考评机制

教育信息化2.0时代,各种新兴技术将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教师的实际教学中,与时俱进地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将成为教师的常规任务,因此,高校应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在教师教学能力考核、评估中的比重,并加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工作,建立有效且符合本校实际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考核评估机制。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应坚持科学性和全面性,高校应组建由教育学、教育技术学等领域专家学者构成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小组,小组成员在综合分析国家政策文件、已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之上,制定适应本校实际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应细化评价维度,在发挥评价功能的同时,也为教师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提供导向作用,让教师在科学、全面、细化的评价标准下,明确自身不足。考评应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建立由专家、学生及教师个人构成的多主体考评形式,考评结果应进行量化,客观反映教师信息化教育能力的实际水平。

3. 培训机制

高校应加强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的力度和重视程度,从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对象分类等方面制定科学、有效的培训机制,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培训平台。第一,培训内容与时俱进、注重实用性,培训内容应囊括与教育信息化2.0、教育现代化以及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建设相关的政策、文件精神解读;高等教育领域内出现的新兴信息技术、工具、软件等的技术特点、教育特性、使用方法;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教学理念、方法和策略等;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融合创新的优秀案例等。第二,培训形式多样化,形成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协同培训模式,定期举办专家讲座、专题研学、优秀案例解析、教学现场观摩、教学实践经验交流、信息化教学创新设计竞赛等活动;与其它兄弟院校合作,联合搭建培训基地,积极开展校外培训,开拓教师的视野。除了面对面的线下培训,还应开通微信公众号、手机小程序等多种线上培训平台,为教师提供多种培训渠道。第三,根据能力差异进行分类培训,突出个性化。对于教学设计能力强但技术操作能力弱的教师,加强信息技术使用方法的培训;对于技术操作能力强但不知如何将技术融入教学过程的教师,加强信息化教学设计创新能力的指导;对于善于接受新兴技术、教学理念的青年教师,应加大培训的难度,使其快速成长为信息化创新教学的骨干力量;对于接受新兴技术和教学理念较慢的中老年教师,适当降低培训内容的难度,增多培训的频次,循序渐进地提高他们的信息化教学能力,避免挫伤他们信心,尊重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能力发展上存在的个体差异[8]。

4.技术支持机制

及时且有效的技术支持是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不可或缺的外部保障因素,因此高校应建立技术支持机制,助力教师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类似职能部门汇聚教育技术学、计算机、信息技术等与教育信息化建设密切相关的专业人才,在高校信息化建设及信息化教学改革创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为高校教师提供技术支持服务的主力部门。掌握新兴技术、工具、软件等的使用方法是高校教师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迈出的第一步,更重要的一步则是将新兴技术、工具等创新性地与自身所教授的课程有机融合,优化教学效果。因此,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类似职能部门,一方面要为教师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技术、设备、工具、软件、平台等的使用指导,帮助教师解决技术上的难题;另一方面,则须特别加强对教师在信息化2.0技术环境下进行教学设计的指导和帮助,协助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选择适宜的技术、工具、教学策略、教学方法,设计教学互动等,为教师提供贯穿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的辅导与咨询服务,为教师教学创新实践保驾护航[9]。

5.分享交流机制

高校应建立“教研室—学院—校内—校外”多层次的分享交流机制;同时,鼓励教师自发组建教师共同体,在教师群体间营造共同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氛围。高校可规定各学科教研室和各学院以教研室、学院为单位定期组织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创新实践经验分享交流会,共同解决在教学实践中遇到问题、困惑,分享成功经验;同时,高校应定期举办校级经验交流会,并积极与其他院校联合举办校际间经验交流会,要求各学院的教师轮流参加校内及校外开展的经验分享交流活动,并将取得的收获传达分享给学院内的教师,使教师在交流、分享中取得共同进步。除了以制度的形式要求教师参与交流分享外,还应鼓励教师以自愿、自发的形式组建教师共同体。教师共同体是教师共同进步的一种重要方式,共同体成员通过线上或线下的方式共享知识、交流心得,共同解决信息化教学创新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与症结,在学习、分析他人成功或失败案例的同时反思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而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使教师在积极的氛围中拓展视野、比学赶超,不断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

每一位教师都是教育信息化 2.0的实践者、推动者和创造者[10]。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教育理念不断更新,高校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立足教学变革,更新观念、丰富角色、提高能力,积极应对高等教育教学环境的变革。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培训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综合指数法在高校教师教学水平评价中的应用
高校教师团队知识共享的保障机制研究——以南审国际贸易学专业团队为例
高校教师岗位聘任制改革问题与对策探讨
月“睹”教育信息化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系列报道(七)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