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研究

2021-12-07房红丽李国锋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思政防控疫情

房红丽 李国锋

(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泰安 271000)

2020年初,在疫情防控严峻的形势下,全国高校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开启 “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 的线上教学模式。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政课积极探索线上教学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绩。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时强调:“要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1]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2]当前,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总结线上教学经验,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继续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一、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是一种必然趋势

从服务疫情防控角度来看,通过思政课教学改革,讲好抗疫故事丰富教学内容,搭建网络平台创新教学方式,举办主题教育活动拓宽教育广度,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保持清醒的头脑与高度的政治敏锐性,自觉抵制国内外反华势力、敌对势力妄图歪曲疫情防控事实、宣传虚假信息等行为,筑牢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完成疫情防控特殊时期思政课教学的使命与担当。

从课程建设角度来看,“各级党委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2]思政课作为高校公共必修课程,选课学生数量多、年级分布差异、专业背景各不相同,授课难度也随之加大。以往传统的课堂,形式单一,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参与、互动较少。突发的疫情,引发了思政课线上教学的改革,教师们积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思政课教学的“打开方式”,推进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推动了学校思政课程建设的创新发展。

从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角度来看,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系统的教学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社会赋予青年的责任使命转化为青年投身报国的理想信念、内生动力、行动指南,是帮助青年学生保持理论清醒、政治坚定的重要课程,是中国共产党赢得青年的重要阵地”[3]。青年学生正值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他们即将成为主力军。通过思政课教学,全面弘扬抗疫精神,教育引导青年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时代重任与使命,汇聚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以更加崭新的面貌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

二、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一)教学内容与疫情防控相结合,筑牢抗疫必胜的坚定信念

1.立足抗疫实践弘扬抗疫精神,提升思政课教学高度。将抗疫精神内容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相结合,围绕生命教育、中国精神、法治教育、制度优势等主题寻找教育的契合点,将抗疫精神的内涵、时代价值和疫情防控过程中典型事迹、感人事例有机融入思政课课程体系中,实现抗疫精神到教学知识体系的转化,打造抗疫金课。以“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为例,教师在讲授坚定理想信念专题时,要紧密结合抗疫一线的感人事例,从理想信念角度阐释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共产党人、医护工作者等冲锋在前、舍生忘死的精神,展现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守望相助、共同克服困难,取得疫情防控阻击战重大胜利的精神力量,引导学生深刻感悟到“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的深刻内涵,从而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讲授中国精神专题时,要对抗疫精神的内涵、时代价值进行系统阐释,让学生明白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引导青年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2.强化价值引领,挖掘思政课教学深度。将生命教育更好地融入思政课程中去,以在抗疫一线真实发生的事件为切入点,在课堂中努力为学生讲好敬畏生命和自然、尊崇法治和规则、懂得感恩与回报、增强社会责任和爱国主义这堂人生大课,引导学生认识、尊重生命,树立生命至上的价值观,提高生命质量,实现生命价值。

强化责任与担当教育。“当代青年要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励志勤学、刻苦磨炼,在激情奋斗中绽放青春光芒,健康成长进步。” 在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思政课应着眼于培养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引用疫情期间以“90后”“00后”为代表的青年冲锋在前、勇担时代使命的感人事迹,构建思政课教学内容中信念、担当、实干三位一体的责任与担当教学体系。

3.注重与学生专业特点相结合,提高思政课教学针对性。主动把思政课教学内容与抗疫实践、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紧密结合,结合不同年级学生及专业特点,创设适当的情境问题,引导学生角色代入、换位思考,在感知中领悟,在激发中弘扬,培养学生的思维力和选择力,从而提升思政教学效果。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课)为例,在灿烂的古代中华文明章节讲授中,结合中医药、植物保护专业的学生,重点讲解中医药及其经典医书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治愈作用,坚持中西医结合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健康。结合土木类、建筑学专业学生,讲述国有企业中建三局10天内建成可容纳1000张病床的火神山医院、12天建成的雷神山医院,引导他们学习工匠精神与奋斗精神。通过与学生所学专业的结合,实现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统一,提高了思政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机融合,推进慕课+专题式教学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4]教育部印发《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各高校应充分利用线上的慕课和省、校两级优质在线课程教学资源,在慕课平台和实验资源平台服务支持带动下,依托各级各类在线课程平台、校内网络学习空间等,积极开展线上授课和线上学习等在线教学活动,保证疫情防控期间的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5]线上教学保证了疫情期间思政课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在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更要积极推动思政课线上与线下的结合,推进慕课+专题式教学改革。以山东农业大学“基础”课为例,课程依托智慧树在线教育平台,开展了“N+4+3”慕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N”代表教材中分解的若干细小知识点,学生通过线上观看慕课完成,“4”代表教师为主导的四次专题报告,“3”代表学生为主体的三次翻转课堂。线上部分学生通过观看慕课学习章节知识点,通过完成章节测试、论坛跟帖讨论,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线下部分,一方面,学生要参与教师主讲的四次专题报告,教师根据学生观看慕课时汇总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进行专题讲授。另一方面,以学生为主体的翻转课堂,采取小组讨论、微视频拍摄、课堂辩论的形式,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真正提高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

(三)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能动性,构建思政课教学共同体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教学活动的发起者、设计者。在混合式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引导贯穿于线上和线下教学。以“基础”课为例,线上教学内容“N”个知识点的凝练,是教师根据思政课教学规律、教材的体系、学生的特点进行精心设计,将理论讲授与社会热点、学生关注的问题相结合进行录制,通过智慧树平台,根据教师上课进度设置播放日期,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合适的时间观看,提高了学生时间的利用率。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随时进行监督,例如学生在观看视频时还会不定时地完成弹题之后才能继续播放,学生完成一个章节之后要进行章节测试。教师在后台可以看到学生观看视频的进度、章节测试完成情况等,方便对学生学习的管理。线下专题教学部分,教师结合学生观看视频的总体情况及进度,在完成一个专题的视频观看任务之后,通过见面课的形式,总结本专题的主要知识点及难点问题,立足于教材本身又不拘泥于教材设计专题教学内容,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真正做到服务学生、引导学生、教育学生的目的。在翻转课堂环节,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三次课堂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将所学的理论应用于实践,实现思政课“走脑”“走心”,知行合一。以小组讨论课堂为例,将班级划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推选小组长。根据专题内容,教师选定与所学内容相关的讨论题目若干,上课时各小组自行选定自己感兴趣的题目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由小组长依次就讨论的题目上台发言,其他组员进行补充,教师进行点评。翻转课堂的设计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地将所学的知识、原理应用到具体事件的分析当中,提高了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达到了思政课教学目的。

(四)课堂讲授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实现思政课教学知行合一

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是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一个重要遵循,通过社会实践性的教学模式,学生能够主动地将课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课下实践之中,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山东农业大学把思政课开进“社会大课堂”,与革命遗址遗迹、纪念场馆合作共建现场教学点,学生不仅去参观学习,还做起了志愿者、讲解员。借助已有的场馆设施,学校正在筹建“初心课堂”,用主题展览的方式,让师生在边走、边看、边听、边想中受教育。“纲要”课在正常课堂讲授之外,结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一主题,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程,将思政课搬上大舞台,开展了以“初心、担当、奋斗”为主题的经典诵读大赛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展演,以朗诵、视频、歌曲等多种形式,开启了一段回顾百年征程、追忆百年峥嵘的红色之旅。学生们在历史画卷中感受思政课的魅力,在学史明理中涵养品格,在学史增信中砥砺奋进,在学史崇德中锤炼精神,在学史力行中展现担当。

此外,马克思主义学院制定了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施方案,要求全体一二年级的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到农村、到社区、到基层考察,切身了解农村发展现状、城镇建设现状、企业运行状况,思政教师根据学生专业实践进行分类指导,学生结合调研完成与专业相结合的思政实践调查作业。调研成绩在思政与社会实践课程成绩中得以体现。

(五)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相结合,建立完善的思政课程考核体系

考核内容上由注重知识转向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根据课程特点,采用多样化考核形式,取消纸质化课程考试,在各个教学环节设置了详细的考核细则,强化过程性考核,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创新思想,促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首先,确定课程成绩评定内容,明确各项考核指标占比。以“基础”课为例,课程总成绩分为线上成绩(占比45%)加线下成绩(占比55%),其中线上成绩包含慕课视频观看、章节测试、考勤跟帖、线上互动等分项考核,线下成绩包含翻转课堂讨论、微视频制作、期中学情测试、期末上机考试等分项考核。针对不同的考核内容分别制定具体的成绩评定标准。例如,视频观看环节考核,学生必须完成且不定时弹题,每个学生完成度不足95%不能参加期末上机考试;翻转课堂环节考核,分数由三部分组成,教师根据各小组成员课堂表现给小组团体及成员打分,小组成员内部互评产生分数,同时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给其他小组打分,最终三个分数构成一次翻转课堂分数。学生成绩评定有了详细的细化标准,全过程考核之后,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明显提高,改变了以往学生通过期末考试期间密集背题就能通过考试的局面,通过自己的参与和分享争取满意的成绩,让学生也有获得感、幸福感和成就感。

其次,期末考试采取计算机随机抽取题库试题进行闭卷考核。山东农业大学思政课四门主干课程均采用计算机上机考试的形式,试题库中的试题由各教研室团队教师精心设计,做到知识点全覆盖,每年更新。考试时学生输入姓名和学号,试题库随机抽取一套试题,学生完成试题点击提交之后,成绩在后台立即可以看到。采用现代化的考试形式,保证了期末考试的公正打分,增加了考试透明度。

最后,注重教学效果的反馈及改进。在每学期末随机发放的5000份左右在线调查问卷显示,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达到90%以上。学生反映课程内容丰富,活动多样,创新度高,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有明显的帮助。

三、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反思

(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6]特别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环境下,更要发挥思政课育人主渠道作用,筑牢战胜疫情的思想防线。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查考核各个方面,构建起“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

(二)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2]“牢牢抓住思政课教师队伍这一关键,以建设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为目标,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7]作为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主体,思政课教师一方面“要加大马克思主义真理传播力度,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以深厚的理论魅力吸引学生,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信仰、铸入灵魂,使其成为大学生经得住疫情考验的的精神支柱”[8]。另一方面,要不断提升自身新媒体技术应用水平,增强在线教学技能,与大数据结合,深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寻求自身研究兴趣与课程改革的融合点,培育课程改革与教学研究的生长点,以教学促科研。

(三)推进思政课金课建设

“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9]要以金课建设标准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政治性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方向保证,高阶性是政课教学改革的质量保障,创新性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发展保障,挑战度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动力保障。政治性就是要提高政治站位,明确自身肩负的政治使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学校办学目标,探究思政课教书育人规律、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要在解答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中传递社会正能量,帮助大学生扣好最重要的一粒扣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做新时代的奋斗者、追梦人。高阶性就是教师要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实现高阶性认知目标。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根据课程进度督促学生完成进阶式学习,使学生所学习的知识、获得的能力、提升的素质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及高级思维。例如混合式教学设计中,线上学习与线下课堂教学的融合,翻转课堂的改革,深入了课堂讨论和小组学习,学生也获得了更好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分析评论技能。创新性就是课程内容反映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呈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重构思政课授课模式,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低效课堂,加强师生互动,全面提升思政课吸引力。例如“纲要”课,以近现代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为题材,开展思政课“同城大课堂”活动,使思政课更贴近学生实际、走进学生心灵、激发情感共鸣。教师创新思政课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教学新路子,创新教学方式,带学生演话剧、拍电影、跑调研,建设品质课堂。挑战度就是课程有一定难度,需要跳一跳才能够得着,教师要认真花时间花精力花情感备课讲课,学生课上课下要有较多的学习时间和思考做保障。例如通过严格考核和过程性评价,学生经过刻苦学习,积极参与才能收获能力,提高素质。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需要高校继续总结经验,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使思政课更好地服务于疫情防控大局,推动思政金课建设,真正将思政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思政金课。

猜你喜欢

思政防控疫情
战疫情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防控疫情 从我做起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