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两性关系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021-12-06万希燕韩福庆

家庭教育报·教师论坛 2021年40期
关键词:氏族男权

万希燕 韩福庆

【论点摘要】或许两性关系才是人类社会发展难以突破的瓶颈。

建立新中国后毛主席让男女平等成为现实。历史发展到现在,经济发展了,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再一次发生了重大转变。女性开始在社会各个行业担任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为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女性在国家建设、社会建设中与男性的地位实力相当。所以男性和女性都应该及时转变自己的观念——男女都是社会和家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家务事和孩子是夫妻两人共同的责任,所以应该夫妻两人共同分担责任。在一个家庭中只有夫妻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家庭才能和睦,儿女才能健康长大,我们的社会才能越来越趋于良性发展。现代社会两性关系面临着重大的转变转折点。由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女性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影响力越来越大,占据主导地位的男性主权开始受到挑战和冲击。这是社会进步人类文明发展必然出现的结果。只有摆正两性关系,男女平等,社会才会更和谐,人类才能更幸福。

一、两性关系发展简史

(一)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女性占主导地位。

母系氏族氏族社会的早、中期为母系氏族,即建立在母系血缘关系上的社会组织。母系氏族实行原始共产制与平均分配劳动产品。早期母系氏族就有自己的语言、名称 。同一氏族有共同的血缘,崇拜共同的祖先。氏族成员生前共同生活,死后葬于共同的氏族墓地。随着原始农业及家畜饲养的出现,作为其发明者的妇女在生产和经济生活中、在社会上受到尊敬,取得主导地位和支配地位。

母系氏族婚姻和氏系基本特征为:始终以母系血缘关系为纽带.婚姻形式在早期是群婚。由于实行外婚制,夫妻分居在各自的母系氏族中,婚姻生活采取丈夫走访妻子的形式,子女从母居,属母方氏族,世系和财产继承从母系计。到了母系氏族繁荣期,由于对偶婚的出现和逐步巩固,丈夫迁到妻方氏族从妻居。

(二)父系氏族社会,男性占主导地位。

约5500年至4000年前,母系氏族社会为父系氏族社会所取代,我国远古人类进人了父系氏族社会,从此,男权的时代开始了。后期仰韶文化、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山东的龙山文化、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和下游的良渚文化等均属于父系氏族社会文化的代表。

父系氏族取代母系氏族的原因:

父系氏族社会是一种新的社会文化体系,也是人类历史发生的最深刻的变革之一。这种变革是同当时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由于农业和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男子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大,社会中心自然发生偏移,因此,从母系氏族社会发展到父系氏族社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 。

在父系氏族社会中,男性的财产权和社会地位高于女性,家庭婚姻关系也由母系氏族社会的“从妻居”改变为“从夫居”,子女自然不再属于母系氏族的成员而成为父系氏族的成员,成为父亲财产的继承者。在父系氏族社会中,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成果的有所剩余,一些人能够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并利用已占有的劳动财富役使他人,于是,贫富现象出现,私有财产开始萌芽。贫富悬殊的变化是阶级产生的基础,到父系氏族社会的后期,氏族社会开始走向瓦解,阶级社会开始出現。

(三)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男性占绝对的主导地位。

(四)民国时期女性意识觉醒,男女平等提上议事日程。

(五)新中国成立,男女平等成为现实。

二、影响两性关系发生转变的原因:

两性关系的变化会因生产资料、生产方式和劳动力这三者的关系变化而变化。生产资料在不同的时期表现为不同的物质:远古时期生产资料表现为猎物、石器等生产工具;奴隶制时期表现为奴隶、田产、金银等物质性财富;封建社会时期生产资料则集中表现为土地和金银。生产资料在现代社会集中表现为金钱。约5500到4000年前,以狩猎为主的生产方式向农耕生产方式转变。农耕生产使劳动主力从女性转换为男性,从而使男性劳动者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获得和分配中获得了绝对主导权。马克思曾经说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样的原则适用于夫妻、家庭、亲子、朋友等很多社会关系中。在诸多社会关系中谁掌握的生产资料多或者谁有可能掌握的生产资料多,谁就会在某一个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占有优先主导地位。当主要劳动主力从女性转换为男性,从而使男性劳动者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获得和分配中获得了绝对主导权,社会组织形式由母系氏族社会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社会关系开始以男性为中心即我们所说的男权社会。

三、男权主义为中心的家庭教育对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成长的重大影响:

如果说氏族部落时期男权主义的兴起是物竞天择的必然的话,封建社会的男权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为的维护和营造。对于男权的维护最典型的事例就是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这两个词,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它渊源于先秦时代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夫妻三种关系是最主要的,而这三种关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亦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三纲皆取于阴阳之道。具体地说,君、父、夫体现了天的"阳"面,臣、子、妻体现了天的"阴"面;阳永远处于主宰、尊贵的地位,阴永远处于服从、卑贱的地位。董仲舒以此确立了君权、父权、夫权的统治地位,把封建等级制度、政治秩序神圣化为宇宙的根本法则。

"五常之道"实际上是"三纲"的具体化。董仲舒又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治国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他看来,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五常之道。坚持五常之道,就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统治中国思想界的君权和伦理纲常现在看来错误百出却影响了中国数千年。三纲五常提出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却忘记了人心是最善变的,如果居于统治地位的君、父、夫是开明的、善良的、明智的,那么被领导的臣、子、妻就是幸福的。但是如果君、父、夫是残暴的或者更糟糕的,那么被领导的臣、子、妻的生活就会惨不忍睹。因为处于被领导的臣、子、妻是没有人身自由、言论自由甚至没有思想自由的。这样的案例在历史上不胜枚举:商纣王残暴导致比干身死,自己的皇后被残害,炮烙这样的酷刑都能拿来被消遣人供其取乐。梁武帝萧衍是南梁的建立者,按理说昏君中应该是排不上他的,但是梁武帝萧衍在位48年,不想当皇帝,只想做和尚。萧衍不仅几次入寺做和尚,还精心研究佛教理论,这使得他没有精力再理朝政,重用的人也出现了奸臣,造成朝政昏暗。老年的萧衍也是刚愎自用,乱建佛寺,不听劝谏,导致后期的政绩下降,南朝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无法与北朝争锋。宋微宗赵佶,在位25年,但是他的天赋在书画诗词等方面,对政治一窍不通,于国家毫无建树。赵佶任用蔡京、童贯等人主政,导致朝政大乱。又对国际形势判断错误,导致金兵南下。到了最后关头,居然相信神棍郭京的鬼话,让他率领所谓的“六丁六甲”守卫开封,结果一败涂地,自己被俘虏不说,连带大宋的半壁江山也一起断送。宋高宗赵构,字德基,宋朝第十位皇帝,在位35年,南宋开国皇帝,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宋钦宗赵桓异母弟,母显仁皇后韦氏。他当选昏君的理由是高宗本非昏君,但是,赵构光是诛杀抗金英雄岳飞一条,就就足以使他成为一般人心目中的历代昏君之冠。一国之君行事如此糊涂荒唐,跟着遭殃的可是万万千千的老百姓啊。都说女子是红颜祸水,但是请君细思哪一次的朝代更替不是连年战争血流成河的代价,多少次皇位之争不是父子反目、手足相残。请问这些都是女子造成的吗?是坐在龙椅上、站在朝堂上的男人们决定的。

普通百姓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孔雀东南飞》就是个很好的说明。焦仲卿的被母亲逼迫与自己恩爱的妻子刘兰芝离异,结果导致刘兰芝投河,焦仲卿自挂东南枝。有人就说焦仲卿的母亲总不是男的吧,所以焦仲卿的死和男权主义没有关系。其实这一悲剧归根结底还是封建思想的男权中心导致的。大家来看封建社会时期对于妇女的教育是什么: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没有学习知识的权利。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女子没有行动自由。女人是头发长见识短,女子不得从政,女人不能抛头露面。丈夫可以娶妻可以纳妾,妻死可以续弦。但是女人只能从一而终不能有任何怨言。女子要贞洁,女人要做烈女,不能与男子有任何肢体上的接触。男家主可以决定妻妾子女的生死。这样的决定在古代导致了许多悲剧:有些糊涂的家主为了银钱卖妻卖妾、卖儿卖女。清朝末年鸦片兴起许多人为了吸鸦片家破人亡。中国国势衰微,壮年男子因鸦片腐蚀失去劳动能力和生活能力的人比比皆是。其他国家乘势侵入中国。晚清末年中华大地上一片狼烟。古代女性渐渐接受了服从男性的现实,甚至做了维护男权的帮凶。“千年的媳妇熬成婆”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古时候的媳妇在没做婆婆之前是很没有地位的,嫁到婆家只能洗衣做饭操持家务,吃饭时夫家一群人坐着吃饭,媳妇则站着伺候等到大家都吃饱了媳妇才能吃饭。等到媳妇熬成婆婆,她就会变本加厉的刁难自己的媳妇。这样的陋习在建国初期还存在。由于中国古代对女性知识教育的缺失,思想的禁锢导致中国大多数女性眼界不够开阔,思想落后,在长期的禁锢中甚至多多少少有些心理扭曲。但是对于子女的教育却落在了女性身上。因为在古代女性和男性的教育从一出生就是区别开来的。古代对男性的教育是:大丈夫志在四方,应建功立业,大杀四方;男子汉当求取功名,不能儿女情长。《三国演义》中刘备说: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在这样的思想教育下男人难免会轻视女人。古代对女性的教育多是御夫术,多是怎样侍奉丈夫讨好丈夫。在婆婆小姑以及当时不利于女性的社会环境中女性的生存环境之艰难可行而知。宫斗剧、宅斗剧天天上演。所以中国古代女性多容颜轻愁。这样委曲求全的妈妈怎么可能会教育出心智健全心胸开阔的孩子呢,我想这也是中国总是逃不脱“富不过三代”的魔咒的原因。

再给大家讲一个现在的真实案例:一个老太太,老伴是国家正式事业职工。老太太一生生育了5个女儿,没有儿子。老太太的婆婆很是不愿意,在婆婆的力主之下,老太太和老伴过继了一个小姑子的儿子。儿子长大后娶了媳妇,媳妇、儿子、婆婆三人一条心总是刁难老太太,老太太的老伴不管。老太太很生气,多次寻死,多亏女儿细心,最终活了下来。现代社会这样重男轻女的事件还在上演。数千年来中国的“老爷式”家庭教育(把男孩子培养成家里的老爷,只管外面应酬求取功名,回家等老婆孩子伺候。把女孩子培养成奴才,认为女孩子读书没有用早晚是人家的人,去了婆家也是伺候公婆给公婆家延续香火。)已经根深蒂固。我们必须拔除这样的封建残余家庭教育弊端,让男女都从内心里认同家是夫妻两个人的,照顾家是两个人共同的责任,这样才能让家庭和谐。

当然中国历史上也有像武则天这样的个例。但是我们不难从武则天的一生当中看出封建思想对人的思想毒害。武则天当了皇帝之后把自己看做了男性,男性帝王所享受的一切她也要享受一遍。由此可見男性和女性谁居于绝对的领导权,能够决定对方生死存亡,这都不是一件好事,无论是男强女弱还是女弱男强都不利于社会发展。这或许是武则天称帝的最大意义。

总结:

或许两性关系才是人类社会发展难以突破的瓶颈。解决了两性关系发展难题,两性关系实现平衡发展,人类或许能够摆脱“和平--发展--战争--和平--发展--战争”的怪循环。实现人类长期的持续的稳定的安全的发展。

声明:本文内容属于个人见解,若有不当敬请见谅。文中关于“氏族社会和男权主义为中心的家庭教育对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成长的重大影响”中部分文字借鉴自网络资料,如果作者看到请联系本人,本人解释。

猜你喜欢

氏族男权
Myth and Mechas
浅析西周宗法制
浅谈《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及启示
浅谈图腾崇拜
贵州彝文文献《土鲁窦吉》中“哎哺”浅析
“身体写作”是对男权的反抗还是掉入男权陷阱?
解读李渔《怜香伴》中的假凤虚凰
《中国丛书综录》等所收氏族类丛书补辑三种
从古典到西洋
《红楼梦》女性悲剧的制度文化原因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