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创”教育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研究

2021-12-06杨鹏徐一铭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3期
关键词:双创教育社会实践双创

杨鹏 徐一铭

摘要: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近年来各高校团委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构建实践育人体系,促进乡村振兴。本文基于“双创”的教育视阈,对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并提出有效对策。

关键词:社会实践;双创教育;高校

Abstract:In order to thoroughly implement Xi Jinping’s thoughts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and the spirit of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recent years, the Youth League Committees of various universities have actively organized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social practice, built a practical education system, and promoted rural revitalization. Based on the vision of "double innovation" education, this article conducts in-depth research on the social practice of college students,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of social practice, and proposes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social practice; double innovation educ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一、引言

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团中央首次号召全国大学生积极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此活动旨在全国高校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让学生通过“科技下乡”“文化下乡”“卫生下乡”来充分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自此,全国高校逐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道路标注了鲜明的时代坐标和精神导向。

二、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组织服务力度不足,缺乏深入长效机制

现阶段高校存在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重视程度不足、动员组织能力欠缺等问题。首先,大多数高校并没有形成充分的认识,习惯于将社会实践集中在寒暑假,并没有覆盖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而这种仓促的时间节点也容易引起学生参与少、准备周期短、内容肤浅等诸多问题,导致了课程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尚未成熟。其次,高校在正式的实践过程中也并没有扮演好组织者的角色,以学生为中心的意识不够全面,如安全保障问题、实践函调问题、资金支持问题、评优奖励问题、宣传推广等问题缺乏系统性管理。最后,在成果汇报阶段,部分高校也缺乏主观能动性,没有注意到社会实践成果的转化与社会协同方面的效应,这就让优秀的成果失去了原本的价值。

2.缺乏专业有效指导,教师资源严重不足

学生存在自身的局限性,因此在现实的实践过程中,往往需要学校与指导老师的有效指导。如何用专业老师的经验赋能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诚哉斯言,高校的课程设置方面以知识书本考核为本位,淡化了“第二课堂”与劳动培养的系列课程。此外,高校教师缺乏主动性,参与人数极少,甚至存在老师挂名带队的现象,这显然不符合实践育人的理念。虽然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近年来众多高校将“第二课堂”纳入师生考核方案,三下乡参与的实践队数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距离专业知识指导的精准实践存在一定差距。

3.实践活动形式单一,创新意识淡薄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社会实践在全国高校的开展,实践队数量也逐渐上涨。我们从各类网站都能够看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新闻,探其渊薮,大多实践内容较为肤浅,形式也较为单一,缺少创新与内涵。高校作为组织者的角色,应当发挥指导作用,提供资金、师资等方面的支持,部分高校尚未构建社会实践成果转化长效机制和实践孵化体系,这也导致了学生多社会实践抱有急功近利、浅尝辄止的态度,不利于深入探索,违背了社会实践原本的含义,阻碍了育人体系建设的长远发展。

三、构建高校“雙创”教育背景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路径

1.加强宣传,完善长效实践机制

为响应党的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大方针,高校应当积极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首先应当建立一套完整的社会实践体系,涵盖宣传动员、实践引导、安全保障、资金支持、激励考核等各个方面。

高校在实践开始之前,需要做到充分谋划、积极动员,将学生放在首位,切实履行教育主体责任。第一,高校可以通过科学实践课程建设推行实践化、实战化的场景教学模式,延长大学生社会实践生命周期,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思、践、悟,提高参与积极性。第二,高校可以通过发放启动资金与奖励资金等形式,提供财力支持,鼓励大学生开展项目化的深入实践,发扬勤奋钻研的大学生风采。

在实践过程中,高校应当把学生安全放在第一位,切实保障学生生命财产安全,做好疫情防控等工作。其次,建立一套完善的实践跟踪模式也尤为重要,高校通过跟踪实践队的实践报备、宣传报道、需求反馈、社会关怀等信息,不仅第一时间可以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而且能提升高校融媒体思政教育的社会影响力。除此之外,高校作为全方位培养社会人才的天地,要想提高学生实践水平与层次,就有必要建立一定数量的实践基地。通过“校企合作”“基地共建”等方式来实现人才“双培养”,让力行实践也能够“回归”课堂,更好地让理论联系实际。由此,学生可以带着实践中的问题,在课堂中学习和思索,有助于他们发挥课堂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最后,高校应重视成果收集阶段,充分发挥系统性、理论性的指导和科学评定作用。

2.加大师资投入,开设实践金课

高校教师应当在学生学习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给予学生有效专业的指导,鼓励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给厦门大学学生张宏樑的回信中说道,“你们虽然读了很多书,但书里有很多水分,只有和群众实践结合,才能把水分挤掉。要给书本上的知识挤挤水,才能得到知识干货。”后来,习近平总书记带张宏樑去地处厦门海防最前线的何厝村调研,指导他去正定进行旅游经济学的社会实践,甚至亲自帮他修改关于正定土地集约化的毕业论文。张宏樑毕业之际,习近平总书记送给他“志存高远,行循自然”这八个字。他叮嘱张宏樑说:“这八个字,你要好好体会,立志的同时,要务实、要实干。”高校要以习近平总书记亲身力行为模板,加强教师与学生的凝聚力,让老师带领学生走向社会,见识社会,体味社会。除此之外,高校应当积极推进实践课程的案例库建设,让师生通过社会实践感受新时代祖国的新变化,并制作成教学案例充实到思政课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去。

诚哉斯言,高校应当重视教师的能动性培养和实践课程建设,树立起良好的师生共讨的研学风气,加快专业师资培养,完善实践类别的教师评价指标,开设实践“金课”,注重实践教学,加强校地校企协同建设,将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只有把社会实践做到“常态化”“体系化”“制度化”,涵盖在学生的成长学习生活中,才能做好具备大学生深度的社会实践这篇大文章。

3.打造实践孵化平台,注重“双创”协同育人

社会实践是孵化“双创”项目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不二法门。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新趋势下,高校有必要建立健全实践项目孵化体系,注重“双创”与实践的协同育人,有效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品质,从而破解就业难题。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为例,学校致力于打造“三全五跨”的“双创”实践育人体系,将实践教育全方位融入教育教学,破除传统理论教学高度集中化的桎梏,引导全体教师参与,面向所有学生倡导“尊重个性,提倡自主”。

对于社会实践项目单一这个难点,若能与“双创”项目有机结合,赋予项目持续化的生命周期,不仅能够解决实践周期短、内容浅的问题,还能够促进大学生的深入研究,孵化出新的科研项目。针对实践经费少这一学生急难愁盼的问题,高校各部门发挥联动协同作用,把学生放在本位,共同保障学生的科研经费。综上所述,高校可以通过“双创”与实践的结合,提供专业师资指导与“双创”经费支持实践项目的开展。同时,对于敢于探索的优秀实践项目,学校应予以支持,制定一套完善的成果评价考核机制给予实践队奖励,并将成果积极转化,挖掘项目存在的价值,反哺社会关注。除此之外,高校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应根据专业特色、擅长领域、个人兴趣等方面培养特色化、品牌化的实践项目,充分落实人本主义的要求,关注项目传承持续性,形成以“乐高”模式驱动学生成长的育人机制,帮助大学生实现个性化、自主化的发展方向寻求解决方案,提高社会竞争力。

四、结束语

随着实践教育的不断深入开展,高校越来越重视实践育人这一时代课题。科学认识和定位社会实践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不仅是教育改革持之以恒的方向,也是教育主动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关键所在。高校应当立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教育探索,将“双创”教育融入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中,丰富教育内容,赋予教育以时代基因。

参考文献

[1]张超.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21,37(07):94-97.

[2]周仲海,朱昌平,陈秉岩,刘丹平,朱晖.“双创”背景下协同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5(07):23-26.

[3]张沁.浅谈劳动教育价值引领下的高校“双创”教育[J].就业与保障, 2021(08):157-158.

作者簡介

杨鹏,(1989年—),男,江西抚州人,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学工部、团委秘书,中级辅导员。

猜你喜欢

双创教育社会实践双创
“四大板块、六大支撑” 协同式“双创”教学模式研究
山西省级双创示范基地总数达27个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职业院校“双创”教育辨析:基于现实审视与理性思考
基于双创教育的高等数学教学方法探讨
以面向市场视角观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社区教育促进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