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顾百年历程 坚守初心使命
——从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百年俱进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2021-12-06兰智奇

民族翻译 2021年4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共同体中华民族

⊙ 兰智奇

(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党委书记、局长)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了从党的百年历史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满怀信心迈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党史的基本功能是以史鉴今,资政育人。学习党史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要从党史的学习中汲取思想的力量、汲取信仰的力量、汲取道德的力量、汲取实践的力量,从而统一我们的思想、意志、行动,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磅礴力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始终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是一部始终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同样也是一部党的民族政策不断发展完善、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历史。因此,追溯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百年演进脉络,回顾党的民族工作与民族政策的初心,进一步明确时代赋予我们民族工作者的任务与使命,对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续写中华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意义重大。

一、中国共产党百年民族政策的历史回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怎样看待和解决民族问题,这是一个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动态命题。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担负起在国内发动阶级革命实现人民解放、对外救国图存争取民族独立的任务。无论是完成国内任务还是对外任务,都要立足于多民族国情,从理论和政策上回答如何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的问题。

早在1922年7月,中共在二大宣言中明确地把“达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作为党的奋斗目标之一,只有打倒军阀和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才是真正民主主义的统一”。从中共六大开始,中国共产党就在有少数民族地区的党委员会之下设立少数民族工作部,突出强调把少数民族有组织地纳入中华民族意义上的“民族革命”当中。“九·一八事件”爆发后,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反对帝国主义以确保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自由。1934年1月18日,中共中央在六届五中全会政治决议案中提出,“党必须领导少数民族的民族解放与自主而斗争,……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国民党统治,……密切的将少数民族的解放斗争与土地革命联结起来”。可以说,共同的革命利益,使包括一切少数民族劳动民众在内的全体中国劳动民众团结起来了。193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提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四万万五千万人民是共同祖国的同胞,是生死存亡利害一致的。”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把中华民族视为新中国的“国家民族”:“我们的民族从此将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从历史的脉络来看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民族,从共有文化上看中华民族是一个文化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意味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民族建立“中华民族的新社会与新国家”的努力已经实现。

可以说,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确立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政策,开辟了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把诞生在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直接称呼为“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一方面以“大家庭”的生动比喻揭示了中国各民族作为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另一方面揭示了这个命运共同体与国家密不可分的“二位一体”关系。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性质总体上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实现了民族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转移,领导制定了民族区域自治法,推进了民族地区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邓小平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提出经济发展是解决民族问题的物质基础,要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为缩小东西差距、实现共同繁荣创造物质条件;而只有坚持真正的民族平等和团结,才能为民族地区发展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正确把握时代特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科学内涵和党的民族工作的方针政策,强调各民族要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等一系列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增进民族团结的重大决策,全面开创了民族工作的新局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对民族地区工作及民族政策愈加重视,在实践中坚持“民族、宗教无小事”的基本原则,坚持“民族问题是国家发展的大事,民族的发展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推动力”。1990年9月,江泽民在新疆视察时提出“三个离不开”思想,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为民族关系协调提供指导思想。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提出正确处理民族问题是衡量党的执政能力和各级党政组织领导水平的重要标志,强调解决民族地区的困难和问题归根结底要靠发展,关键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推动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在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指出了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意义,并据此提出了“三个不容”的论断,即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一条经验不容置疑,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不容动摇,作为社会主义一大政治优势不容削弱。“三个不容”充分表明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今天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地丰富发展了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开创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习近平总书记从民族杂居分布、经济文化联系、民族心理感情等方面出发,阐释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一体性、中华民族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不可分割性、“大一统”政治传统的历史延续性和必然性等。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对我们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

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是各个民族的简单加总,而是基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和共同利益,由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有机构成的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走过了一百年不平凡的历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党积累了把握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宝贵经验,各民族之间形成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整体局面。可以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2014年9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我国历史演进的这个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是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的大事,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

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

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我们必须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不断增进各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这一共有身份的认同。

一是在坚持党的领导中增进政治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做好民族工作、促进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要的就是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做好民族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到加强民族团结的各方面,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中流砥柱,确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向前推进。

二是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中增进国家认同。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各族人民要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人们的心灵深处。

(5)稳定运行8 h后,对液硫外输泵(P-303)出口的液硫和气相分别取样,分析液硫中硫化氢含量、酸度以及气相中硫化氢含量;若液硫中硫化氢质量分数仍大于15×10-6,提高流量调节阀FV-31201、FV-31301开度,将流量增至850 m3/h。

三是在建设共有精神家园中增进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增进各民族对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民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新时代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滋养中华文化血脉、展现中华文明气度的基础。一方面,我们要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中华民族形象,聚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动力;另一方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之成为促进各民族民心相通、文化相融的桥梁。

四是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增进情感认同。共处中华民族大家庭,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是把各民族凝聚在一起的牢固纽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感情越培养越深厚,在深度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增进情感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由之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彼此联系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我国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不断深化,呈现大流动、大融居的新特点。新时代的民族工作要顺应这种新形势,进一步拓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和深度,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三、新时代赋予我们民族语文翻译工作者的任务与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讲话中指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要做到九个“必须”,那就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必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必须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必须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必须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而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局势,“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者,作为民族语文翻译战线上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的“国家队”,我们必须在实践中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充分认识民族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反对两种民族主义,奠定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石。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历史发展证明,团结统一符合各族同胞的根本利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最高追求。民族工作核心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我们要在“两个维护”上坚定不移。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作为一个民族文化事业单位,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民族工作,自觉从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切实加强党对民族工作、对民族语文翻译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不折不扣执行党中央和委党组关于民族工作各项决策部署,坚持“一盘棋”、形成“大合唱”。

民族问题具有长期性。习近平指出:“只要有民族存在,就会有民族问题存在,就要处理民族问题。”只有真正从民族历史过程的规律的角度,掌握民族发展和消亡的长期性,才能真正认识到民族问题存在的长期性,我们在对待和解决民族问题时才不会犯急性病和忽视、轻视民族问题的错误。

同时,民族问题具有复杂性。正如习近平指出的:西方用双重标准、实用主义对待发展中国家的民族问题,“为什么美国和西方一些国家那么‘关心’我们的西藏、新疆等民族地区?真是出于好心和善意吗?我看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当前,我国民族问题的表现形态更加复杂,民族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挑战更加严峻,对做好民族工作的要求也更加紧迫。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充分肯定我国现阶段民族关系主流是好的基础上,鲜明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并对该道路的基本内涵进行了科学阐释,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指明了必须遵循的道路,进一步强调要坚定对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自信。

我们的道路自信,源自与前苏联、前南斯拉夫等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的比较,更源自与西方多民族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理论与政策的对比。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西方“在解决民族问题上也没有什么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我们党则遵循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则,与时俱进地结合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本国化,立足实际、把握规律,独立自主地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的形成有其科学的理论指导、完善的制度保障、深厚的文化基础。解决好民族问题, 必须坚定道路自信,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第三,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

维护国家统一是国家的最高利益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纵观中华民族发展史,民族分裂从来都是和国家离乱相伴相生,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相辅相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权不容分割,5个民族自治区与29个省市及港澳台地区都是中国不可缺少、不能分离的主权管辖区域;包括少数民族群众和汉族群众、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主体成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旗帜鲜明反对分裂,坚决同诋毁、否认和破坏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完整性的言行作斗争,不给民族分裂主义任何可乘之机,切实维护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整体性、统一性和稳定性。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在民族工作上要求全面把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基本内涵与促进团结统一的关系。在这当中,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是前提,党的领导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本质,维护祖国统一与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础,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是目标,依法治国是途径。这些原则和要求,已经成为执政党、国家和各族群众的共同意愿,以《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反国家分裂法》等国家法律的形式明示和固定下来。新时代的民族工作者,要敢于和善于运用法律武器对各种破坏团结统一的言行亮剑,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教育各民族群众依法办事,成为合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和中华民族成员。

第四,坚定不移拥护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政策决定,脚踏实地做好新时代民族语文翻译工作。

语言相通是人与人相通的重要环节。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书写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的灿烂中华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认真做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为新时代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新时代,作为民族语文翻译工作者,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我国语言文字政策的主线和方向,正确认识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使用发展各民族语言文字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提高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担责尽责,以实际行动践行“两个维护”,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一百年后,作为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者,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是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梦想、共同夙愿。

值此建党百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对国际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走向伟大复兴新征程上的艰难险阻,更需要各民族手挽手、肩并肩,凝聚起冲破一切艰难险阻的磅礴力量。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因此,我们要履行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使命,自觉以民族大义为念、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重,把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以踏踏实实的工作成绩和忠诚担当的信念,自觉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祖国发展繁荣。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共同体中华民族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杨宁出席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现场推进会时强调·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
爱的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民族团结之歌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民族团结教育融于数学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