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的区域层级协作组教研团队建设

2021-12-05符玲袁英

早期教育(教育教学) 2021年11期
关键词:园长教研组教研

符玲 袁英

自《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颁布以来,我区对全区域幼儿教育实行“全覆盖”培训,进一步促进《指南》精神的落实。我区现有51所幼儿园,城乡之间、独立园与附属园之间、公民办之间差异较大。为了全面促进《指南》精神内化,不断推进课程游戏化发展,立足区域实际创新工作思路与工作方式,我区以“公办+民办”“名园+薄弱园”“老园+新园”为组建原则,构建了五个协作组,每个协作组十所幼儿园,每组选取三名领头人,在“全面建设、系统推进、整体提升”的思想指导下,以主题教研、层级培训的方式,探索教研团队分层推进、分级管理、协作发展的实施路径与策略,全员抱团发展,整体提升区域教育内涵品质。

主题式教研根据发展目标与实践问题,经过系统的设计,体现主题的针对性、活动的持续性、参与者的深度介入、信息化支持等特征,能够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激发集体的智慧和潜能。因此,从协作组层面,以问题为导向,围绕主题开展研究,促使教研活动更聚焦,教师通过针对共性问题进行现场研究、反思、实践和行为跟进,进而探索规律,提高研训效能。

立足《指南》,各协作组能依据组内园所的情况,从实践需要出发,制订切实可行的主题教研计划。下面以第四协作组“区域游戏的分享交流”主题教研为例,追随其教研思路和足迹,分享经验和感悟。

一、基于问题,“设计”与“规划”并重

(一)聚焦问题方阵,征集实践问题

南师大虞永平教授说:“教研工作必须以问题为导向,而不是任务导向和活动导向。任何教研的任务和活动,都应该来自现实的保教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第四协作组有十所幼儿园——两所乡镇中心园,其中一所为核心园(常州市课程游戏化项目园),一所为一园四区的乡镇集团办园,一所小学附属园,三所民办园。园所之间的教师专业能力、园本教研能力有差距,各园急需解决的问题各不相同。因此,在教研开展前,协作组组织十所园的正副园长进行问题征集。

第一步:自下而上的主题选择。学期初,在核心组长的组织下,十所幼儿园从教师层面、行政层面进行调查。通过调研、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收集问题。教师层面:乡镇园教师的问题聚焦“如何组织区域分享交流、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如何提升一日活动的有效性”等;民办园教师问题聚焦“户外活动环境如何创设、如何提升集体活动的有效性”等。行政层面:有七所薄弱园提出“如何基于一个问题开展有效教研”。策划小组将收集到的问题分为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一般问题和无关问题,考虑整体提升协作组教师专业能力及课程游戏化推进急需解决的问题,以“区域活动后的分享交流”为题初拟了研讨主题。

第二步:立足实际的主题聚焦。确立主题后,结合课程游戏化推进要求及教师专业发展目标,采用问卷调查形式,收集了教师们对大主题下的具体问题和困惑“如何提升区域游戏分享交流的质量”。

第三步:集思广益的主题论证。子主题确立后,协作组幼儿园的园长参加了论证,从问题形成的原因、现有的研究基础、可以利用的资源、研究的时间与空间等进行了论证,达成了共识。

(二)明确目标内容,制订可行计划

在主题教研的准备阶段,教研组围绕要解决的问题明确研究目标和内容,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并与参与教研的对象达成共识,是主题教研得以成功实施的基础和保障。

1.聚焦关键问题,拟定总体计划

(1)制订协作组总计划。协作组教研策划小组聚焦主题,根据两个关键问题“选择什么样的资源进行分享”“怎样灵活运用高质量的八句话”。基于“区域游戏分享交流”话题如何开展主题教研?考虑到十所园的研究基础、协作组资源共享的优勢、各园的需要以及存在的共性问题,细化了任务,明确了每个问题解决的目标,从时间与空间、组织形式、制订了协作组主题教研总计划。

(2)各园教研计划。各幼儿园根据本园的已有研究基础、存在问题、实际需要,在协作组总计划的引领下制订了各园的计划。

2.关注各园个性,审议教研计划

江苏省《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学前教研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建立教研工作集体审议制度。为了确保主题教研工作的正确方向,确保教研聚焦真问题,确保教研工作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让每个参与者有备而来,从以下两个层面开展了审议工作。

(1)审议总计划。组织各园园长与业务园长对协作组总计划进行审议,从解决问题的路径、活动组织形式、具体活动时间、解决问题的时间节点、参与的人员、各园承办活动的要求以及完成计划的可能性等多方面进行了详细审议,将原计划进行了完善和调整。

(2)审议园所计划。各园组织该园教师对本园的计划进行审议,教研能力薄弱、园所班级少的幼儿园邀请了协作组的业务指导员参与了审议。

二、基于需求,“实践”与“研究”并行

(一)第一阶段:理论引领,有问必答——强化“目标管理”

解决问题:区域游戏分享交流的价值是什么?

如何提升分享交流的有效性,必须从改变教师的观念出发,让教师理解“为什么”,才能让十所幼儿园的每位教师主动参与到主题教研中来。

策略一:统一研究点。在协作组总教研的引领下,每所幼儿园围绕“游戏的价值是什么?分享交流的本质是什么?分享交流中教师的角色?分享交流与幼儿后期的游戏有什么关系”四个问题,开展研讨和理论学习。

策略二:共享资源点。协作组总教研小组,围绕第一阶段的研究目标收集了大量的学习资源,并将这些资源上传至网盘让十所园自主选择学习。主要内容有:书籍《发展适宜性学习:引导幼儿向更高水平发展》,无锡滨湖区教研员张皎红老师撰写的有关游戏交流分享的论文,上海黄丽萍老师的讲座,常州银河幼儿园王禹老师关于分享交流的教研视频、优秀的分享交流视频十多个。

策略三:梳理经验点。总教研组组织各园业务园长,开展阶段总结,交流第一阶段各自在园开展学习的情况、组织活动形式及形成的经验。总教研组长再组织园长研讨,梳理形成经验,园所之间达成几点共识。一是游戏的价值: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延续的是探索过程,不是结果;二是分享交流的本质:分享交流不是教师的讲评,而是引发幼幼互动、师幼互动;三是分享交流中教师的角色:教师是倾听者、推动者;四是分享交流与后期游戏的关系:分享的是经历和经验,交流的是问题与需要,并不是要讨论出结果,而是引发幼儿之间互动,后期游戏能关注这个问题并探索解决的方式。

(二)第二阶段:实践体验,有章可循——明确“路径管理”

解决问题:怎样组织区域游戏分享交流?

第一步:走进名园学习。4月中旬带着问题与目的,在协作组总教研组的组织下,十所幼儿园的正副园长走进了在此问题有一定研究经验的常州市新北区汤庄桥幼儿园,分小、中、大三组进了九个班级观摩区域活动并拍摄教师分享交流的现场视频。

第二步:自主模仿实践。从汤庄桥幼儿园学习回来后,我们组织各园的副园长共同学习与研讨了九个分享交流视频,初步梳理出分享交流的模式。并挑选出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优秀视频在每园进行推广学习,各园根据本园情况开展模仿实践和研讨。

第三步:邀请专家把脉。5月中旬,协作组邀请了汤庄桥幼儿园的园长、业务园长和一线教师,走进了薛埠镇中心幼儿园观摩了区域活动,聆听了两位教师的分享交流。结合现场分享交流问题,专家从分享交流的组织形式、分组座位摆放要求、分享流程中的三步骤做了详细的剖析,并结合实例讲解了三步骤的每一步原则及时间分配、交流中抓什么样的资源进行分享、教师怎么组织语言等,让参会的每一位教师对如何组织区域游戏分享交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四步:梳理经验形成范式。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体验以及专家的引领,协作组总教研组将前期学习经验进行了梳理,经过多次讨论研究,形成了范式在十所园尝试推广。

(三)第三阶段:深度教研,有备而来——提升“质量管理”

解决问题:如何围绕“怎么聊”话题开展教研?

在第二阶段形成了分享交流的范式,教师实践了一段时间后,总教研组又一次通过“问卷星”向十所幼儿园的教师征集了现阶段的问题,主要存在两个问题:

1.怎样灵活使用“高质量的八句话”。教师们在实践中发现,不能用好这八句话,即使用了也不能引发幼幼互动,甚至有教师提出:“这八句话是不是要按顺序用?”

2.各园教研能力薄弱。协作组十所幼儿园教研水平存在差异,有七所园教研能力较弱,有三所园不满三个班,这给深度教研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此阶段,主要是解决“怎么聊”和“怎么研”这两个关键问题。

策略一:核心园引领,示范教研。

(1)旁听教研。5月底,各园的业务园长旁听了常州市园本教研优秀园直溪镇幼儿园(以下简称“直幼”)的以“怎样运用高质量的八句话”为话题开展的现场教研。旁听教研前,总教研组要求每位园长带着几个问题进入了现场:“教研中的关键提问是什么?目的是什么?每一环节时间如何分配?主持人如何帮助教师提升梳理经验?”活动结束后进行了讨论,并梳理了关于“怎么聊”关键教研环节,“观看视频案例”“讨论视频中选的哪几种资源,用了哪几句话,有哪些经验与问题”“选一个游戏运用八句话现场练兵”。

(2)自主反思。基于直幼的教研现场,各园交流旁听教研的收获,并主动反思本园教研存在的问题,拟定下一步教研计划。

(3)规范模式。核心园以此次教研为例,从问题收集(问卷星)——策划(选题动因、目标制订、关键问题、参与人员等)——选择提供学习资源——发放告知单——组织教研——成效反馈(问卷星)——材料收集,向各园详细介绍了教研的方法、目的、时间分配及每一环节把握的重点、信息技术支持教研的优势等。

策略二:共读共享,达成合作共识。

为了让协作组达成教研共识,在协作组的领读下教师们共同阅读了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编写的《主题导航教研》和《案例锚定主题(学期教育卷)》两本书,并分阶段进行研讨,使各园业务园长深度理解并合理运用主题教研方式,规范本园的教研模式,从而激发教师参与教研的热情,提升教研的有效性。

策略三:借势借力,实现合体共进。

(1)问诊把脉。协作组园所的园长、业务园长及教研员走进金城镇幼儿园,分三组观摩了该园的区域活动、听取了各班的区域分享交流环节、参加了该园的“区域分享交流”现场教研。聚焦“怎么聊”的话题,基于“教研的有效性”,协作组成员及教研员共同把脉,针对现场问题及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使协作組对“围绕‘怎么聊话题如何开展教研”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2)以强带弱。针对园所班级少的问题,协作组商讨解决方案:一是参与核心园的教研;二是就近组织几所园共同教研;三是集团园带领分园共研。

三、基于成效,“评估”与“反思”并举

此次协作组引领下的聚焦“区域分享交流”的主题教研,是初次尝试,持续一学期并未结束,对阶段成效梳理是相当必要的。分析研究过程中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低效的?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通过分析梳理、完善推广、持续推进,让每次活动的切入点变作一个向上攀爬的支点。

(一)梳理经验有路径,成果推广有成效

1.清晰的路径设计,进一步提升教研实效

“区域分享交流”这一主题教研,在协作组总教研组的引领下,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解决问题的目标明确、研究重点清晰。教研前协作组基于协作现状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对各个活动进行了整体性规划;教研内容从理解为什么做、弄清怎样做,到如何围绕“怎么聊”话题开展教研,循序渐进;组织搭建了多元的学习平台;适时进行经验梳理并推广……主题教研的实效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教师深度参与的状态充分显现了出来,真正帮助教师解决了一系列的真问题,让参与教研的每一位教师和管理者在一次次理论学习、思维碰撞中提升了专业水平和专业素养。

2.明确的团队管理,进一步提升教研质量

本次主题教研在协作组总教研的引领下开展,从问题征集、策划并审议教研方案、学习资源的收集、每次园际活动的承担、材料的收集、微信平台的推送等,十所幼儿园的管理者、教师都深度参与其中。大家共同讨论、相互切磋、达成共识,解决共同的问题、体验思考的乐趣,不断反思感悟、不断收获成长,构建了研究共同体。同时,协作组式主题教研实现了园所之间资源共享、优逆势互补,帮助每位教师在与群体的互动中建构起专业经验,有效促进了专业成长。

3.规范的模式运行,进一步提升教研品质

此次主题教研除了解决了“如何开展区域分享交流活动”的问题,同时也规范了各园的教研模式,目前各园主题教研初步形成了范式(策划、设计、实施、反思等),通过建立质量标准(目标、内容、对象、路径等)、聚焦关键要素、明确质量要求,促使教研组长及业务园长把握教研方向,凸显导向作用;通过模式标准来规范指导教研活动,使判断更接近事实,使指导有了明确的方向,也使自查有了对照的标准,进一步提升了教研品质。

(二)问题反思有追问,协作教研有力量

(1)协助组教研未形成体系。协作组建立一学期,虽在总教研的引领下有序开展活动,但还未形成系统的协作组教研体系。如协作组教研制度、奖惩机制、协作机制等。

(2)下阶段关于“分享交流”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将分享交流的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如何将观察与分享交流建立有效联系”。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协作组成立不久,协作组引领式的主题教研也才初体验,我们一定会锁定目标,抱团前行,共同期待“教研支持教师专业成长,教师促进教研品质提升”的美好愿景与目标!

猜你喜欢

园长教研组教研
园长变马车
园长考试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Factors of Influenci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一个充满活力的教研组
对教研组长的选拔与培养知识
浅议教研组功能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