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高”院校教师创新团队运行保障模式研究

2021-12-05刘勇峰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双高双师院校

林 晓,刘勇峰,刘 佳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福建 福州 35007)

从习近平总书记回复职业教育“怎么看”和“怎么办”两大根本问题以来,国务院2019年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1]终结了长年以来视职业教育为“二流教育”的歧视[2]。自此,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也逐步得到提升[3]。“职教20条”对“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从2020年起,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紧接着,《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双高计划”)《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以下简称 “创新团队建设方案”)相继出台[4]。这是教育部为了落实“职教20条”而推动实施的重点项目。

一、团队建设要求与发展趋势

“双高”建设针对高等职业学校办学和专业的特点,对组建起各级别的教师创新团队,有六点基本要求:团队师德师风高尚;团队结构科学合理;团队负责人能力突出;教学改革基础良好;专业特色优势明显;保障措施完善健全。[5]

教师创新团队是在某一专业领域内,在领军人物的指导引领下,召集一队具有共同奋斗目标,团结协作的教师群体,推动职业教学改革、职业人才培养,服务国家职业技能发展。优秀的教师创新团队成员的学术领域应涵盖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双师型”教师数量超过50%;骨干成员数量以相对稳定15至20人为宜;兼职教师聘请五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的行业企业高级技术人员;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职务)的教师由中职、高职或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组成。[6]

长期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借鉴模仿英国BTEC、德国双元制、美国社区学院等成熟国外职业教育。[7]“双高计划”是面向全中国独立设置的专科高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创新团队更是中国特色“双高计划”中高职院校的新生事物。对教师创新团队的制度保障研究更无国外成熟的制度可以借鉴。

二、团队发展立论分析

从长春职业技术学院、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和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教师创新团队建设的成功经验可以得知,教师创新团队虽然是一新生事物,但其发展离不开高职院校制度的保障。建立健全成套的保障制度体系,从组建到发展,从硬件配备到软件支撑,从提供平台到未来晋升,都是内生教师动力必不可少的力量。

创新团队建设是属于教师生涯中一项特殊的工作,最适合的激励立论依据便是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two factor theory),亦称“激励—保健理论”,从“满意”和“不满意”两种主观感知性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将提高员工对工作满意度的因素分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两类。[8]“激励因素”是在工作实质方面能够激励员工积极性的,包括成就、团队或集体的称赞、工作的难度挑战、工作职责确定和职业生涯发展。“保健因素”是指在工作环境方面容易引发员工抱怨情绪的,包括单位的政策与管理方式、职能人员的抽查或督导、获得的薪水待遇、工作的物质和人文环境等。

传统理论观点认为薪资的增涨、工作条件的改善、人际关系的融洽等途径,只能用于消除抱怨情绪,减少矛盾的产生,并不会产生特别大的激励效果。唯有被归为“激励因素”的,才能激发员工主动积极地提升工作业绩。激励因素相对于保障因素来说,是较高的需求。当工作环境中缺少这个两个方面的激励与保障,容易引起员工的不满。

根据“双因素理论”,改革制定有利于教师创新团队建设与发展的“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建立保障教师创新团队建设制度体系方案,才能推动教师创新团队的组建与发展。

三、团队制度建设改革

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对创新团队建设的相关文件精神,建立一套健全的 “双师型”教师创新团队的从组建到管理及发展的相关管理制度、动态调整制度和奖惩制度等,形成教师团队成员认定、选拔、引进、培养、评价、考核、晋升的全链式工作机制,持续优化团队结构,全面保障高水平、结构化的教师创新团队建设,才能为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全面提高提供强有力的师资。[9]

《创新团队建设方案》有六点基本条件要求,其核心要素是“高水平”“结构化”“分工”“协作”[6]。“高水平”指通过高水平学校领衔、高层次团队示范,教师组建协同配合以及模块化的教学模式,引领其他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结构化”指成员组建结构科学合理,专业、年龄、课程、用工类型、人数、职称、企业实践经历等多方面的结构要求。“分工”是要求团队创新“行动导向”的各种新教学方法,同时又允许教师个人存在独特的教学风格。“协作”包括了校企合作和校校合作。校校合作是根据专业不同,由立项院校牵头建立协作共同体,形成校际间协同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进行制度建设改革。

1.建立学校院领导一把手工程制度

以学校院领导牵头成立教师创新团队建设工作小组。在学校机构中设有独立的教师发展中心与其他党政教辅教学机构平级,配备专职的高水平“双肩挑”人员,开展“双师型”素质教师认定、培训、引进、晋升工作以及“双师型”教师创新团队组建、引培、实施、考评、奖罚工作,制定和完善“双师型”资格的动态管理制度、“双师型”专业培养与提升制度、“双师型”资格确认及定期考核制度、“双师型”教师及创新团队考评制度和“双师型”教师及创新团队绩效奖罚制度等。

2.建立团队成员师德师风的长效制度

高职院校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四个相统一”,推动“三全育人”,注重坚守“三项精神”(即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工匠精神),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立教,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6]同时要完善师德标准规范,组成师德建设委员会,建立师德师风的一系列制度,如禁行规范制度、培训制度、宣传制度、民主评议制度、考核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

3.建立团队中“头雁”遴选制度

团队带头人是整个团队的核心。带头人不仅应具有相关专业学术科研的高水平及丰富企业实践经经验,还必须具备创新意识、较强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以及高水平管理能力,能够担负起“提出愿景、战略布局、资源整合、队伍管理”的职责[10]。制定和完善教师创新团队遴选制度、考评制度和动态管理制度。

4.建立企业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制度

结合职业院校专业团队的研究领域,引进各类高技能专业人才,积极主动对接港澳台及海外知名企业、科研院所等。采取多元化选聘方式,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制定和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制度、软引进人才制度、客座教授聘用制度、企业兼职教师管理制度等。

5.建立团队成员培育制度

就创新团队成员的组成而言,除了团队带头人、企业高技能人才外,还必须有中青年专业教师作为骨干成员。在团队的发展过程中,对这些中青年骨干成员进行教学能力的提升培训、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引领和扶持。团队带头人以导师身份,与骨干成员对结子,带领其参加行业的技术研发、技术咨询等,以提升其在行业中的影响度。制定和完善骨干教师遴选制度、培育制度、考评制度及动态管理制度。

6.建立校企间、校校间命运共同体机制

高职院校可结合自身专业方向,积极对接企业,建立集团化办学、现代学徒制、二元制、订单班、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等培育模式;主动承接企业科技攻关项目或研究课题;与长期稳定的企业之间实现企业高技能人才与院校专业教师之间双向交流制度。全国各职业院校之间形成校校技术、教学交流合作制度。制定和完善产教融合制度、企业人才任教制度、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教师访学交流制度等。

7.建立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制度

高职院校对新入职的教师,要为其建立职业生涯规划,从思想引导,到专业能力、教学能力培养,再到职业目标的确定、计划和实施,为其提供平台与导师,从而提升并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制定和完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为每位教师建立职业生涯档案。

四、团队制度建设改革困难分析

1.“双师型”教师水平达不到“高水平”标准

虽然高职院校的专职教师长期以来都下企业实践,但普遍流于形式。教师的心态也只是应付任务,只要能找到企业盖章即可,并没有真正到企业中交流技术、积累经验。特别是工科的教师,从科班毕业,直接任教,往往专业实践经验匮乏,专业技术停滞不前或理论与实际脱节。

2.团队不符合“结构化”要求

国家对职业院校推进校企合作有政策要求,但落实到院校时,更多的实施方案着眼在学生就业率提升方面。职业院校没有充分利用好企业高技能人才的优势,未能引进企业的能工巧匠和技术先锋人物到校任教。在校内教师的遴选、考评制度方面,通过规则较多,自由按特点发挥的幅度较低,已有的退出机制不健全。

3.考评机制不合理

教师创新团队是一个长期的团队建设发展项目,对其考评机制不能仅停留在建设时期,中期、后期的培养管理考评制度跟不上,团队的践行过程就出现不了了之的现象。目前的考评制度中,还未有针对团队不同分工人员的进化考评指标,使得教师创新团队成为一个美丽的外衣,全靠团队带头人强撑,其他成员仅仅挂名,团队成员无法被长效激励,工作积极性也“虎头蛇尾”,参加创新团队或成为个别人员职称晋升、名利双赢的手段。

五、团队制度建设改革推进路径

1.建立制度体系的顶层设计

要建立一套科学、健全、完善的“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制度体系的顶层设计方案。坚持“择优遴选、培育建设一批,优中选优、考核认定一批”的总体思路,通过全链式制度体系保障“双师型”教师创新团队长远可持续发展。[10]

2.建立成套细致落地的保障制度

“双师型”教师团队的保障制度建立,不能停留在理论性研究层面,须制定成套细致的制度,从“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培训、考评、激励、晋升发展、奖罚,到成员遴选、组建、发展平台、社会服务、绩效考评、动态持续发展,每一个环节都配备相应的保障制度。

3.及时实践,完善制度改革

响应国家“放管服”改革政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要从对从机构制度改革入手,深化职称聘任制度改革、专业技术人员聘用制度改革,推进高层次人才引培制度改革、师德师风制度改革、专业带头人管理制度改革、“双师型”教师相关制度改革,建立教师创新团队管理制度、教师职业生涯制度等等。

六、结论

综上,为达到组建教师创新团队的六大基本要求,双高”校就必须对“机构改革制度、引进高层次人才制度、专业带头人引培制度、骨干教师培育制度、“双师型”教师认定制度、职称(务)晋升制度、岗位聘任制度、企业技术人员与在校教师双向交流制度、绩效考核评价制度、薪酬分配制度等一系列人事制度进行改革。国家第一批“双高”院校已遴选公布,未来各“双高”院校都将开展“双师型”教师创新团队建设,助力技能型教师能力提升,适应社会产业的发展;助力创新团队建设成果的精练,引领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助力提升高职院校的竞争力,从而保障国家“双高计划”有效的落实。

猜你喜欢

双高双师院校
“双高计划”背景下汽车专业群建设改革创新与实践
“双高”建设背景下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数说高教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考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转型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以广西科技师范学院为例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