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弹幕文化的生成逻辑、表意实践与正向建构

2021-12-04罗红杰

关键词:亚文化弹幕编码

罗红杰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92)

弹幕文化是一种新兴的网络亚文化景观,青年群体是弹幕文化的忠实拥趸。 弹幕是人们在观看视频时针对随机的作品内容进行的即时点评与评论。 随着视频技术的更迭换代,视频形式的不断丰富,视频内容的加速更新,我们逐步进入一个“视频社会化时代”。 弹幕也随着“视频社会化”的加速越来越“主流化”,并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弹幕文化。 视频加持“流动”的弹幕,一方面为视频本身增添了“趣味性”,另一方面也构造了可互动和交流的“情境空间”。 对于视频作品,特别是短视频直播,弹幕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弹幕在当下几乎就是网络文化中一种不可少的存在,它不仅仅是一种点评、一句议论,而是互联网文化的重要形态”[1]。 弹幕文化是现代信息技术与资本驱动双重作用下的产物。 弹幕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青年群体的心理需要和审美欲望,广泛应用于短视频、网络电影、直播等新媒介之中,具有鲜明的即时性、交互性、娱乐性特征,并受到广大青年群体的疯狂热捧。弹幕文化从“小众”到“大众”,在受到青年追捧、媒体青睐的同时,自身也承载着一定的价值理念和思想观点。 作为忠实拥趸的青年群体在弹幕文化中寻求认同和狂欢的同时,很容易无意识中陷入主流价值缺场或缺位的类似“绝对自由幻象”的交互情境,加之资本的推波助澜以及别有用心的“带节奏”,弹幕文化极易滋生负面的文化含量。 总之,弹幕文化是以数字技术为支撑,通过媒介平台针对特定内容发送文字、表情等表意符号,并最终以流动的形式显示于屏幕之上的文化形态,具有交互性、即时性、指向性、娱乐性等鲜明特征。 弹幕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网络亚文化,一方面我们要引导和促进弹幕形成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文化景观,并进一步促使其成为传播正能量、 言说好声音的叙事介质;另一方面要防范资本助推下弹幕负面效能影响青年价值观的生长与形塑。

一、生成逻辑:作为一种青年亚文化的弹幕景观

“弹幕”发轫于日本,是嵌入动漫视频、电玩游戏之中的即时评论。 而后,弹幕被引入中国,AcFun是最早出现弹幕的视频网站,随后被广泛应用于腾讯视频、优酷视频、爱奇艺平台以及抖音、快手等短视频之中。 B 站(bilibili)和抖音(Tik Tok)是目前最大的弹幕视频集聚地,弹幕构造的即时评论与互动方式受到广大青年群体的青睐,也为视频增添独特的风格。 弹幕文化以网络为温床,以青年群体为忠实拥趸,逐渐演变成一种新兴的文化景观。 弹幕文化是御宅文化的衍生品,是亚文化的一种表征形式,属于典型的网络青年亚文化。 在新媒体时代,青年亚文化是指 “青年群体基于共同兴趣和价值追求,创造性表达自我的文化实践”[2]。青年群体借助弹幕这种叙事介质来表达自我、交流互动、彰显个性并在交互中实现群体的身份认同。 不同社会、不同年代有着不同的青年亚文化实践形式。 20 世纪60 年代英国的摩登族、嬉皮士、光头党,21 世纪我国的粉丝文化、御宅文化、佛系文化、“饭圈”文化都是典型的青年亚文化景观。弹幕文化也具有青年亚文化独特的风格面相和图腾,是当今时代新兴的网络青年亚文化景观。

(一)编码与解码:弹幕文化的话语建构

弹幕由一系列文字符码编织而成,建构了一个群体独有的话语方式。 御宅的青年群体既是弹幕文化主要的消费者,也是弹幕文化主要的生产者。他们通过文字、图片、表情包等符号进行编码,编码并不局限于视频内容本身,还参杂着个人的兴趣爱好、心态情绪等。 他们最终凭借自主的编码“夺取”了属于这一群体的话语权,同时也建构了强烈的自我认同和身份认同。 在现实层面,弹幕具有不同的编码形式,有纯字幕弹幕、遮挡弹幕、彩虹弹幕,还有预警弹幕,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编织不同的弹幕类型。 弹幕编码的过程与视频播放的进程是同时的。 编码者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储备、感性情绪以及观看视频时的感受,即时性发出评论并完成编码。编码具有匿名性、即时性、碎片性和虚拟共时性,编码者可以随心所欲地“点赞”“跟风”“吐槽”甚至“拍砖”,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奇观”。 弹幕的编码者同时也是解码者,是生产者同时也是消费者。 弹幕播放的即时性决定了编码和解码的历时性,且转瞬即逝。 编码的内容直接影响解码的进行。 换言之,前一条编码内容在视频中滚动呈现,受众群体对其进行解码,然后由解码者身份转向编码者,在吸收前一条编码内容后进一步进行编码, 如此编码—解码—编码反复进行。 在这种编码—解码—编码的过程中,编码者或解码者的信息、态度、情绪、立场会直接影响到弹幕的整体性效应。 编码者和解码者无意识的情感宣泄会裂变式扩张、传播,并汇集成“志同道合”的即时评论,形成一种独特的“狂欢”现象。

(二)拼贴与同构:弹幕文化的风格生成

风格是青年亚文化的图腾和第二皮肤,是凸显该文化与其他文化区别和差异的标志,也是其最吸引人的文化符号。 “即时互动”“随心所欲”“吐槽狂欢”等特性构成了“弹幕族”的风格形象。 “青年亚文化的风格是一种社会符号式的隐喻,它不是凭空创造或想象出来的,它要借助于已有的物品体系和意义系统,通过对这些物品的挪用和对意义的篡改来实现”[3](P114)。 拼贴是弹幕文化风格形成的重要一环。 正如菲斯克所说:“拼贴是一种即兴或改编的文化过程,客体、符号或者行为由此被移植到不同意义系统与文化背景之中,从而获得新的意味”[4]。青年群体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储备,针对视频的播放内容,挪用不同的叙事符码,将其移植到特定的视频播放之中,就构成了弹幕文化独特的风格。 弹幕文化的风格是视频内容的延伸,不同的视频内容也具有不同的风格形式。 有科普解释型的,也有调侃吐槽型的,它们都是通过拼贴的方式对视频文本进行二次加工。 “同构”是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理论经典的解释术语,即“在群体价值和社会风格之间存在着象征性的相符一致”[3](P121)。 换句话说,同构就是某种结构的复制与再现,弹幕就是现实评论的翻版和复制。 青年群体能够针对视频的内容作出自己任意的见解,并且能够在弹幕中寻找到志同道合的人。 弹幕文化一方面与现实评论、交流互动具有“同构性”,另一方面它所蕴含的核心关切、群体心理、符号形象也具有“同构性”。 弹幕就是在不断的拼贴与同构中生成了与众不同的亚文化风格。

(三)抵抗与收编:弹幕文化的意义实践

深入剖析弹幕文化的风格,深刻体悟弹幕文化所表征的意义,可以发现它隐藏着对现实困境和主流文化温和的抵抗意蕴。 青年群体试图通过弹幕积极寻求一种认同、存在的意义,只不过这种尝试在某种程度上是想象的、没有意义的,不能真正地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这种意义上的抵抗难以摆脱失败的宿命,最终滑入被收编的窠臼。 弹幕往往带有个人的某种情绪,弹幕族常常把现实生活中的挫折与矛盾情绪带入弹幕之中,就会反映为消解权威、抵抗霸权的“吐槽”甚至“谩骂”。 “哪里有问题和矛盾,哪里就会有亚文化和抵抗”[3](P154)。 这种试图借助外力赋予自己超能力的想象性解决方案与真实的协商存在着差距和矛盾。 当然,这种抵抗是对现实问题的逃避,是一种象征性的抵抗。 伯明翰学派认为,青年亚文化最终难逃被收编的命运,或是被商品收编,抑或是被主流意识形态收编。 当然,弹幕文化同样面临着被收编的命运。 弹幕文化的高用户黏性加持商品背后的资本驱动,必然吸引各种媒介的关注。 电影《秦时明月》《小时代3》《绣春刀》开始引入弹幕技术,并取得了良好反响。 2014 年,淘宝开始嵌入弹幕,为“双十二”摇旗呐喊、添足噱头。 各种短视频平台利用弹幕营造氛围、积攒人气、增添趣味,为直播打赏与卖货附加砝码。 弹幕文化与大众市场的商业相勾连,实质是大众文化对弹幕文化的同化与规训,使其逐渐丧失抵抗的意义。 另外,弹幕文化通过互动、融合被主流文化合理引导,也就是被主流意识形态所收编。 2020 年, 电视剧《觉醒年代》 在B 站的上映更是激发了众多青年的热血斗志和爱国情怀, 弹幕成了交流红色记忆、唤醒青年热血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弹幕文化被主流意识形态收编,一方面需要主流价值观念的科学引领,另一方面需要通过硬性方式约束弹幕族的非道德行为,规避非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言论。

二、滋生缘由:技术赋能与资本驱动的合谋

弹幕文化是在现代信息技术与资本逻辑驱动的双重加持下形成的。 “技术与文化的融合进入全新时代,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5],人们的日常生活逐渐被短视频、网络直播、电影电视等数字文化所包围和规训,弹幕文化就是在这些新兴的叙事媒介中滋生的。 在注意力经济的今天,哪里有关注,资本逻辑的触角就会延伸到哪里。 弹幕文化滋养了一大批忠实的用户,商业资本追逐利益的本性驱使其有意识地迎合弹幕文化的技术需求和用户需求,并不断挖掘弹幕文化带来的商机。 当然,一种文化的勃兴与盛行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技术加持与资本驱动是弹幕文化“盛行于网”的直接动力。

(一)技术赋能:媒介叙事的视觉革命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短视频、网络直播等叙事介质不断勃兴,并受到广大青年群体的青睐和追捧。 技术赋能强调技术对于媒介自身功能的更新与强化。 在新兴媒介社交化、狂欢化的助推下,通过弹幕技术的嵌入,叙事介质正悄然掀起一场新的视觉革命。 首先,碎片化的参与性审美超越了传统的影视模式。 弹幕技术的嵌入使得原先的消费者同时变成了生产者,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审美特点书写自己的感受。 当然,生产者的自由书写更是强化了弹幕文化的碎片化特征。 碎片化的参与性审美满足了消费者的参与期待,同时也对传统视频字幕的权威提出了挑战。 弹幕文化充斥着各种独特的文字符码,弹幕族通过错位、幻听、双关等手法对文字进行再造,以消解传统权威来获取自身的话语权。 其次,社交化的互动性交流突破了时空限制的藩篱。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技术赋能下,视频弹幕实现了跨时空的交流互动,针对同一观看内容,观众可以即时发表自己的观看体验。 弹幕文化具有鲜明的圈层化和部落化特性。 弹幕的共同载体是观看群体精心筛选出的内容,在“约定”的视频中即时地分享感受、表达情绪并且能够达成互动共鸣。这种交互性的视频体验突破了现实的时空界限。最后,狂欢化的控制性干预实现了自由性选择。 得益于技术赋能,弹幕技术实现了弹幕的暂停与回放、自由快进和倒退的观感体验。观看群体凭借技术赋能实现了对视频的操控,实现了对观看内容的自由选择,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弹幕文化的娱乐性。

(二)权力下放:生产者与消费者界限的模糊

权力下放是弹幕文化得以“盛行于网”的重要缘由。 所谓权力下放是指弹幕消费者拥有了生产者的权力。 艺术化、专业化的电视、电影制作需要以高成本、高技术、高度分工为基础,这也意味着个人难以通过一己之力承担起视频表达之“重”[6]。 而弹幕文化只需要足够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参与就可以形成,这也是弹幕能够成为一种媒介景观的重要原因。 现代信息技术的权力下放使得弹幕生成简单化,且能够激活广大青年群体的积极参与。 技术赋权于众多的观看群体,并促使消费者转换成生产者,模糊了两者的明确界限。 身份权限的模糊激发了观看者的激情和欲望,他们乐于在观看的同时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并乐在其中。 而消费者进行生产会刺激更多的旁观者参与其中并产生网络米姆①效应。 权力下放之下青年群体愿意参与弹幕生产的原因如下:第一,弹幕生产的匿名性。 弹幕生产的匿名性使生产者可以肆无忌惮地发表自己的观赏体验,甚至让弹幕成为一些人释放压力的良好场域。 他们可以把现实生活中产生的个人情绪释放到弹幕之中,并在弹幕中寻求慰藉。 第二,对身份认同的追逐。 承载弹幕的视频载体是经过筛选的内容,具有高度的同质性。 基于共同兴趣爱好的群体针对同样的内容或点赞、或吐槽,总能寻找到内心的归属感。 来自五湖四海、天各一方的一群人借助技术的权力下放汇聚于同一屏幕之上,基于共同的话语建立某种联系。 第三,参与行为已成为常态。 权力下放使得青年群体能够自由地参与到弹幕的生产之中,弹幕生产逐渐成为自己生活娱乐的一部分。 这也意味着视觉文化已经日益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 弹幕文化的勃兴遵循着一定的文化逻辑,同时在技术权力下放之下彰显着消费者的主体性。

(三)资本驱动:资本精准计算的结果

资本逻辑在弹幕文化的勃兴与盛行中发挥了重要的驱动作用。 弹幕文化不仅契合了青年群体的心理需求,而且具有极高的商业价值。 资本追逐利益的本性驱动企业敏锐地发掘弹幕文化所蕴藏的商业契机,有意识地迎合用户需求并着力挖掘其商业价值。 在当今注意力经济的消费视域中,流量成为商业资本的核心关切。 首先,资本驱动弹幕不断改进用户体验。 完美的用户体验是吸引关注的核心要素。 在利益的驱动下,弹幕体验依据用户的需求不断改进。 设置弹幕开关、优化弹幕符号、美化弹幕界面等等,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吸引用户关注。只要有了潜在的用户关注与使用,就必然能够产生流量,而流量就意味着利益。 商业资本精准计算用户的需求并通过不断满足用户需求来培育大量的忠实消费者。 其次,企业利用弹幕追逐利益。 当企业积累够一定的关注和用户后,就进一步嵌入特定的商业模式,以便获取资本收益。 例如,彩虹糖广告商在B 站平台发布了一条短视频, 利用缩写梗的弹幕触发观众的猎奇心理,引爆互动,并在弹幕征集上邀请观众破译“CHT”的缩写梗,短短几天播放量过千万,吸引了大量的关注者和消费者。 年轻用户共同参与创作的“CHT”弹幕,将积累成重要的品牌资产,稳固厂商潮流、创新的形象。 最后,资本深度挖掘弹幕数据信息。 弹幕不仅能够满足用户需求,而且能够为资本提供数据信息。 大数据能够收集到弹幕中消费群体的兴趣爱好并且能够通过关联分析得出有用的数据信息,商业资本借助有用数据能够有针对性地嵌入广告、商品等。 商业资本还可以通过大数据的精准计算完善用户体验、改进视频服务,同时也为观看者和创作者架设起一座数据信息的反馈桥梁。

三、表征意义:情感互动与大众狂欢的互嵌

弹幕文化的勃兴,不仅使其成为青年群体青睐和追捧的文化景观,而且还意涵着释放个人情感表达、满足青年心理需求、弥合视觉消费欲望的表征意义。

(一)个人情感的符号表达

弹幕文化是典型的青年亚文化景观。 伯明翰学派是研究青年亚文化的学术重镇,他们强烈反对法兰克福学派将大众比作“文化白痴”的说法,并将大众塑造成“积极的生产者”。 弹幕文化极其恰当地切合了伯明翰学派的观点[7]。 青年群体作为弹幕文化的主要消费者以及生产者,正是伯明翰学派所说的“积极的生产者”。 青年群体在消费或是生产弹幕时夹杂着个人的喜怒哀乐,弹幕成为他们缓解压力、释放情绪的“缓冲器”和“解压阀”。 情感不仅具有自然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能够彰显出一种文化力量, 也能够体现出社会的某些普遍情绪,情感表达能够唤起集体认同感、引发情感共鸣、加剧情感张力[8]。 弹幕文化就是青年群体情感释放的符号表达。 青年群体在弹幕中从消费者转向生产者,掌握了情感释放的主动权,他们通过对文字符号进行编码,针对视频内容或是弹幕内容甚至直接偏离观看内容针对个人的现实生活,或吐槽、或赞赏、或嘲讽, 尽情地表达着自己的观赏体验和生活情绪。弹幕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弹幕族现实的精神之域,弹幕只是他们情绪发泄、情感表达的临时宣泄口,表面繁华的“集体狂欢”背后隐含着用户真实的个人孤独。 弹幕能够承载个人任意的情绪释放、嬉笑怒骂、插科打诨、戏谑、调侃甚至无厘头表达,不用在意世俗观念、不用在意语法结构、无需考虑他人感受。 弹幕实现了观众间的即时互动,营造了一个不同时空人群可以“一起嗨”的交互场景[9]。

(二)心理共鸣的另类满足

弹幕所构建的场域是可以线上虚拟互动的交流空间。人们对事物的最初感知不是来源于共同的“观看”经验,而是通过共同的“感受”产生了共同的经验指涉,进而获得某种“共同想象”,赋予某种共享的意义[10]。 弹幕文化所营造的互动空间使得观看者能够很容易获得心理共鸣和身份认同。 弹幕互动是一种同质化的活动。 弹幕族一向被标榜为“他者”,与传统社会群体展现出与众不同的风格,这也突出说明了弹幕文化的同质性特征。 弹幕的载体是经过精心筛选的观看内容,不同阶级、不同民族、不同身份的青年群体聚集到相同的视频前,共同观看着同样的内容、表达着相似的感受、诉说着类似的经历、使用着同样的文字符号,他们在这里寻找到了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的认同感和满足感。 弹幕的颜色逐渐形成了特殊的“认同感”色彩,不同的颜色代表着不同的意思。 对于他们来说,弹幕的世界可以平等地交流、自由地对话,还能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侃天侃地,这里就是“暂时通向乌托邦的世界之路”[11]。 弹幕互动还是一种参与性极强的活动。 弹幕技术实现了消费者到生产者身份的转换。弹幕族在技术赋权下获得了以往没有的“控制感”和“驾驭感”,在心理上取得了极大的“快感”。 就像克里斯蒂安·麦茨所说,“享受着一种控制,驾驭电影影像的虐待式快感”[12]。 弹幕被看作是继微博、微信之后被广泛应用的社交互动方式。 观看者不仅可以体验到观赏的乐趣,还可以在参与互动中获得共鸣。弹幕这种超越时空界限的共时性互动方式远远超出现实交往所带来的愉悦感和满足感。

(三)视觉消费的欲望弥合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消费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精细化。 人们不再以“使用价值”为导向,更加注重以“欲望”为逻辑进行消费,这就使得现代社会的消费不再倾向于实体商品,而更多的是对虚拟符号的消费[13]。 弹幕文化就是视觉消费盛行下的衍生品。 视觉图像能够刺激人们的感官,满足人们的消费欲望,这就是弹幕文化所隐含的潜在表征。 鲍德里亚曾这样来阐释消费与文化的关系,“消费不只是联系人与物品的桥梁,而是一种在某种基础之上建立关系的模式,消费主要是反映人与世界之间的联系;消费是一种我们可以建立文化体系的系统性模式,是一种整体性的回应”[14]。 弹幕文化就是建立在视觉消费基础之上的人与世界的联系方式。 弹幕文化的符号表达、象征形式和风格面相为人们建构起一个充满自由、平等和狂欢的虚拟空间,并借助视觉媒介缔造出一幅美好的景观,用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和消费欲望。 同时,弹幕文化通过拼贴、同构、揶揄组合成极具吸引力的互动场景,为视觉消费增添了丰富的卖点。 例如,抖音直播卖货以几个美少女蹦迪为场景,通过弹幕与消费者互动,兼顾直播卖货的视觉消费。 追求视觉享受和感官刺激已成为青年群体日常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每天刷视频、看直播、玩游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必要消费,弹幕文化在其中充当着关键的角色。弹幕的强势介入极大满足了青年群体的消费需求并逐渐成为其必备的日常生活因子。

四、有效建构:正能量交互与传播的矫正策略

弹幕文化所彰显的积极性、合理性因素与其潜在的风险是同时存在的。 弹幕的过度娱乐化以及绝对自由化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和消解着主流价值观与主导意识形态的传播。 弹幕文化实质上属于一种网络亚文化,内在蕴含着一些与主流文化相悖的文化含量,很容易影响青少年群体价值观的健康发展;同时弹幕文化具有一定的建构功能,是折射社会发展、隐喻青年群体精神之域的“观景窗”,也是网络社交文化的重要形式。 所以,我们要对弹幕文化进行科学引导与合理规制,协调多方力量共同促进其健康发展、良性循环,使其成为传播正能量、言说好声音的叙事介质。

(一)科学引领:弹幕文化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网络文化正在当下时代场域的传播生态中呈现出新的生长空间与运行模式,并不断塑造出新的价值面向”[15], 弹幕文化内嵌的交互空间以及生发的价值面向需要主流价值观念的时刻“在场”。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弹幕文化健康发展是网络青年亚文化空间治理的关键一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标识和凝聚社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也是新时代青年群体日常行为的价值判断标准。弹幕的生产和消费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青年群体是弹幕文化的忠实拥趸,也是网络空间的“原住民”,还是弹幕的主要生产者和消费者。 所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弹幕文化健康发展的关键。 在弹幕所构建的交互场域中,青年群体以父辈远不能理解的“风格”特立独行,建立起了与父辈相对隔离的“自我保护墙”。他们以独特的文字符号、言说话语、交流方式在虚拟空间中尽情畅聊、自我狂欢。 弹幕为他们建立了一个寻求自我、展现自我的封闭性空间。 在这个运行规则尚未明确的空间中,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和引导他们的表达方式和言说行为。 青年群体的心智尚未成熟、价值观尚未成型、行为习惯也尚未定型。 所以,要始终保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在场”状态,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青年群体进行引导和培育,塑造其形成正确的语言观、文化观和价值观。 另外,由于弹幕的视频载体是弹幕生成的直接来源,因此有必要保障视频内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精神实质。 当然,我们要正视弹幕文化存在的合理性,给予弹幕文化更多的包容,积极发挥弹幕文化的建构功能。 弹幕文化是以青年群体为主体的小众文化、边缘文化。 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促使其与主流文化互补共荣、协调发展。 除此之外,弹幕空间业已成为青年群体喜闻乐见的“重要战场”,主流媒体、官方平台应积极关注、参与其中,科学引领弹幕的话语导向,优化弹幕的输出内容。

(二)合理规制:弹幕文化有序运行的重要保障

弹幕文化中蕴含着一些积极的、正面的隐喻符号,弹幕构建了一种独特的交流方式和新生空间,人们可以借助其推进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和正能量、真善美的叙事;但是它同时隐藏着一些低俗、庸俗、媚俗的负面能量,带有一些“去政治化”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内容,以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消解,主流意识形态被遮蔽。为此,我们要通过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来保障弹幕文化的有序运行、良性发展。 其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要针对弹幕的视频载体以及弹幕消费和生产等环节做出明确的规定,使弹幕主体不能触犯相关法律法规的红线。 例如,利用弹幕的交互空间恶意传播一些色情信息、虚假新闻、庸俗文化等,这些行为严重违反了对应的法律法规, 要令行禁止。弹幕空间是现实生活的延伸,网络言论、行为都有一定的边界,不应该也不可以为所欲为。 网络空间并非可以肆无忌惮的法外之域,也非可以任意言说的“绝对自由”场域,“弹幕族”一旦触碰红线同样要受到法律法规的制裁和惩罚。 其二,要完善相关的监督管理机制。 一方面要强化对弹幕文化运行机制的严格监管。 要设立专门的监督部门,设置专门的把关人员,采用专业的识别技术,对弹幕以及弹幕的叙事载体进行监督管理,尤其要对网络的数据信息、影视图像进行检测和过滤,对于有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及时剔除、屏蔽。 另一方面要完善实名追溯机制。弹幕文化虽然具有鲜明的匿名性特征,但不意味着个人身份可以虚拟造假。 “弹幕族”进入弹幕空间要进行实名认证,作为弹幕主体的生产者或者消费者可以自主选择实名抑或匿名参与其中。 一旦发现利用弹幕传播不良信息甚至实施违法行为,可以采取警告、禁言等措施,必要时将其纳入个人诚信记录并对其施加相应的法律惩罚。

(三)多方协作:弹幕文化良性循环的基本条件

弹幕文化的良性循环、有序发展需要政府部门、运营方、“弹幕族”等多方主体共同努力、协同共进。第一,政府部门要做好顶层设计,营造良好环境。弹幕文化属于典型的青年亚文化,既有一定的亚文化属性,同时也具有积极的建构功能。 政府部门应以差异的视角、包容的态度,鼓励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出台相关政策促进弹幕文化与主流文化融合发展。 政府部门还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弹幕文化的良性循环、有序运行,不应一味打压与抵制。另外,政府部门还应营造良好的价值观培育环境,促使弹幕场域成为倡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空间。 2021 年9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加强网络空间治理,规范网络用语,同时要求加强网络文化培育,打造青年群体愿听、愿看的网络文化作品。 第二,运营方要改进设计,加强监督管理。 运营方要依据用户的需求以及价值导向不断改进弹幕技术,改善弹幕用户的体验。 运营方在借助弹幕文化扩大资本增值的同时,要加强对弹幕文化的监督和管理。 未雨绸缪,方能决胜千里。 弹幕的生产、消费以及利用弹幕进行的二次创作都要符合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都要在一定的法律法规范围内进行。 同时,要严格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严禁滥用用户数据,严防用户数据泄露。 第三,“弹幕族”要提升素养、加强自律。 “弹幕族”是弹幕文化的主体力量,也是弹幕文化的主要消费者和生产者。“弹幕族”的综合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弹幕文化的文化含量。 “弹幕族”要规范使用文字符码,积极传播好声音、弘扬主旋律,时刻牢记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 另外,“弹幕族”要提升对文化信息的鉴别能力,能够识别文化信息的“善恶美丑”,主动屏蔽不良信息的干扰,自觉抵制错误思潮和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侵蚀。 弹幕文化的良性循环、正向发展不是弹幕群体单方面的义务和责任,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协同共进。

注:

①米姆是文化传播单位,是以基因为模板通过复制进行传递的方式。

猜你喜欢

亚文化弹幕编码
生活中的编码
网络亚文化群体间关系及影响因素探析
亚文化,不可怕
亚文化是个筐,你可别啥都往里装
“弹幕”防御大师
《全元诗》未编码疑难字考辨十五则
子带编码在图像压缩编码中的应用
Genome and healthcare
搞笑弹幕一箩筐
拜托了,弹幕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