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关键环节与实践路向

2021-12-04

关键词:强国现代化人才

韩 升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人才工作摆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关键位置来加以谋划和推进,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人才强国、什么是人才强国、怎样建设人才强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描绘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强国的新规划和路线图,指明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人才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道路。 2021 年9 月27 日至28 日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以“八个坚持”①系统概括了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强调了新时代人才工作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明确了人才工作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的战略地位、核心理念与实践原则。 深入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站在“两个大局”战略高度来明确人才引领发展的基础性、系统系、全局性地位,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进新时代人才工作,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治国理政、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从理论阐释和现实观照相统一的层面上呈现新时代人才工作展开与推进的致思理路和发展逻辑,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向现代化国家治理效能的积极转化,关乎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旨向社会主义强国建设的目标落实,关乎“两个大局”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的中国特色和世界价值,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一、“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统筹谋划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与地区间的人才竞争异常激烈,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急需大量优秀人才贡献智慧和力量,人才强国战略已获普遍关注,已成全球共识。 习近平多次引用北宋学者胡瑗提出的“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来强调人才工作的重要性,并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 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1](P64)。 这一论断充分彰显了当今时代人才对于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明确了人才工作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程中的战略地位。 可以说,新时代人才工作是统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交汇点,推动人才引领发展、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既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把握机遇、应对挑战中不断实现美好生活目标的重要保证,也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继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客观需要。

从党的历史来看,人才工作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的重要内容,广纳贤才委以重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重要原因。习近平指出:“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2]。 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尚贤爱才的优良传统,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融入自身发展的血脉之中;中国共产党广开言路、博采众长、积极吸纳汇聚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先进分子、优秀人才,使自身发展成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流砥柱。纵观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发展进程就会发现,始终团结带领社会先进分子、不断凝聚各方人才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攻坚克难、破浪前行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根本原因。 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尊重人才、吸纳人才、用好人才的成长发展史,就是将人才工作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实践史,也是将不同时期的社会优秀人才紧紧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矢志报国、建功立业的砥砺奋斗史。 回望百年党史,牢记初心使命,不忘创业艰辛,才能更好理解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战略地位, 才能更好奋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从国内现实来看,人才工作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环节,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期待的价值归宿。 当前,破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带来的发展难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开创更加包容、更有活力、更富成效的发展新局面,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关键要靠人才。 发展的核心是人的问题,是社会整体围绕人才、依靠人才所实现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人才资源创新驱动社会各要素合理配置、科学统筹、相互激励以实现提质增效、优化完善的过程。 面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所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人才工作将在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和推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必须充分发挥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把人才优先摆到重要位置,全面开发世界最大、最丰富的人力资源,努力使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更好地用人才这个‘第一资源'来推动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用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来落实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3](P23)。 当前,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的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将成为加速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推动性作用。

从国际环境来看,人才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得先机、赢得主动、确立优势、引领发展的核心力量,事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世界意义的彰显。 习近平指出:“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 人才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的特征和作用更加明显,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 谁能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4]。 在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社会现代化的追求探索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所表现出的强大比较优势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人才的尊重、包容、接纳、信任和激励,是人才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充分发挥创新驱动作用的结果,是人才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写照和有力证明。 究其实质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围绕人的现代化而展开的社会全面现代化发展道路,是以人的现代化带动的社会现代化,渗透和贯穿着对人主体性精神和力量的高度肯定和充分激励,从根本上区别于西方见物不见人的由物化资本逻辑支配的社会发展道路,这也正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最佳注解。 当然,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世界历史意义的继续彰显,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人才引领发展做出更加科学、合理、务实、有效的战略统筹和实践谋划。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人才竞争的严峻形势,在今年刚刚结束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要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这是在面对世界大变局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中把握战略主动的重大部署,是推进和落实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

概而言之,人才是肩负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使命的时代翘楚,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最具创造力、感召力和引领力的关键主体。 人才引领发展体现了时代所需、国家所期、人民所望,人才工作在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事业整体布局中发挥着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的重要作用。 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文明、生态优美的新时代中国离不开千万人才的爱岗敬业、创新创造、无私奉献,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漫漫征途更是如此。 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叠加交汇所带来的严峻形势和客观任务,必须要继续强化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积极探索实现人才强国的有效路径,不断创新发挥人才作用的思路方法,从而为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为2050 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人才基础。

二、“顺天之木,以致其性”:尊重人才主体的成长发展规律

习近平2014 年6 月9 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引用唐代柳宗元的“顺天之木,以致其性”来强调按照人才成长规律来培养人才的重要性,这是将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尚贤”思想相结合的典范。 面对统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大时代课题,人才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体性力量,尊重人才主体的成长发展规律以最大限度激发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是新时代推动社会主义强国建设的关键环节。

尊重人才主体的成长发展规律,要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主体理论来廓清新时代人才观的科学内涵和中国特色。 按照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基本观点,人是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最现实、最活跃、最富有创造性的主体性力量:“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它‘不拥有任何惊人的丰富性',它‘没有进行任何战斗'!其实,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在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且进行战斗”[5]。 由此来看,人类历史进程是马克思意义上的“现实的人”在尊重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基础上释放和发挥主体性力量的实践过程,贯穿着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渗透着自由与归属有机融合的人道主义精神。 站在历史唯物主义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观的高度上,才能真正明确“现实的人”对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所具有的创新驱动作用,才能真正理解人才之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的主体性价值与意义。 在这样一层意义上,人才必然是那些具有高度主体意识自觉和深刻反思精神的社会历史推动者,他们能够把自身丰厚的专业知识、高超的专业技术、卓越的专业才能有效转化为创造性劳动,取得创造性成果,从而对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可以说,真正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引领作用的人才必然是具有高度主体意识自觉和能够充分发挥主体力量的社会先进分子,他们对时代演进的基本趋势、国家建设的整体布局、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人民生活的美好期待有清晰而理性的判断和把握, 他们深怀爱国心、砥砺报国志、勇担时代责,能够很好地把自我实现的个体需要同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整体目标有机结合起来。 习近平指出:“在中国的大地上,要想有建树、有成就,关键是要脚踏着祖国大地,胸怀着人民期盼, 找准专业优势和社会发展的结合点,找准先进知识和我国实际的结合点,真正使创新创造落地生根、开花结果”[6](P60)。 社会发展进程孕育和催生人才, 人才引领和驱动社会发展进程,这是新时代人才成长与发展的实践辩证法。惟有扎根现实社会生活,积极投身伟大社会实践,人才主体的历史唯物主义内涵才能得到真正体现,人才引领发展才能成为真实有效的时代命题。

尊重人才主体成长发展规律,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来明确人才创新创造活动的人民性根基。 正确理解人才与人民的关系,是确保人才正向成长发展的关键,也是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走深走实走细的基础。 人才从来都不是游离于人民群众之外的特殊群体,而是来源于人民群众、扎根于人民群众、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先进分子。 人才从来不是高高在上、脱离现实社会发展过程的抽象主体,而是积极融入社会并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骨干力量,是将自身发展紧密融入党和国家事业的实干家,是将自身的价值追求与人民的生活期待紧密关联的奋斗者。 社会各方面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动,绝不是虚构和想象一个问题来加以解决的自我臆断行为,而是投身沸腾而热烈的社会实践之中发现问题并加以破解的过程。社会各方面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动,绝不是华而不实的“屠龙之术”,而是旨向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和人民生活亟待解决难题的“神兵利器”。 对于社会各方面的人才而言,走出书斋,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让自身的成长发展与党和人民的需要和期盼环环相扣、息息相连,才能真正成为不负社会与自我的时代引领者。 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培养人才、团结人才、引领人才、成就人才来为党和人民事业建功立业的奋斗历程,贯穿着明确的人民主旨,映照着鲜亮的人民底色,书写着光辉的人民传奇。 习近平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6](P5)。 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展开必须立足于党领导人民群众开展治国理政伟大实践所筑就的人才驱动创新创造沃土之上,必须围绕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来确立自身的价值目标。 未来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过程,必将是人民实践催动人才发展、人才创新创造实现人民幸福的生动实践过程。

尊重人才主体成长的发展规律,要在事实经验与价值规范协调统一的基础上来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人才评价标准。 人才评价标准在人才引领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导向性,人才评价标准的科学合理与否直接关涉到人才创新创造活力能否激发以及人才创新创造活动效果如何。 人才评价标准的“事实经验”指的是既成的情景、处境对人才成长发展的“约束条件”,这是一种不容忽视的重要前提,也是制定人才评价标准之前需要进行充分而深入调研的原因。 “任何评价都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做出的,也都是为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服务的。 它的合理性都是相对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而言的。 这既是评价的约束条件,也是评价合理性的约束条件”[7]。 突出这种作为约束条件的事实经验的重要性,才能确保人才评价标准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在制定人才评价标准的过程中,尊重人才的主体地位就要避免家长主义的粗暴干涉做法,充分考虑和宽容具体人才的特殊性,给予人才发展以自由宽松的环境和氛围。 这就要求所制定的人才评价标准具有足够的弹性和张力,能够谅解和包容人才可能走的弯路甚至犯的错误。人才评价标准的“价值规范”蕴含着特定组织对于人才能力和作用发挥的理性期待,这是一种超越个人主观意图的组织整体性偏好的体现,意味着对被评价者形成一种规制和引导。 强调这种价值规范的约束性,才能维持人才评价标准体现组织整体发展的根本需要和长远目标。 在制定人才评价标准的过程中,尊重人才成长发展的主体地位并非毫无规制地放任自流,而是要将组织整体的价值目标通过组织文化的形式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每一个组织成员之中,确保组织整体价值目标和成员个体发展目标的有机融通,这在激励人才成长发展的现代组织建设中至关重要。科学有效的人才评价标准不是冷冰冰的外在约束规则,而是人才与所属组织之间形成的一种充满温情的相互成就关系。 这就需要将人才个性与组织建制在事实经验与价值规范协调统一的基础上有机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相互激励、彼此证成、协同发展、充满活力的命运共同体。 在这样一层意义上,科学有效的人才评价标准的制定是一个超越了单纯形式理性的重要实践理性命题,也就是说,绝不能仅仅单方面地强行推出一种看起来合理但却缺少适应性的绝对化客观规则,而要将具体处境、人才个性特点、组织建设目标等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转化为一种普遍接受和认可的共识性规范。

尊重人才主体的成长发展规律,不是空洞的口号和光鲜的标语,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真正切切的实践和可感可知的成效。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才队伍的快速壮大,人才创新活力的竞相迸发,人才红利的加速释放,科技创新成果的大量涌现,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率的大幅度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党和国家对人才主体成长发展规律的尊重以及由此而实现的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其根源在于党领导人民开展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所营造的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环境、所推进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所筑就的人才驱动创新创造沃土。 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人才引领发展实践,必将是对尊重人才主体成长发展规律、激励人才主体创新创造的体制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和落实。

三、“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推动人才在创新驱动中发挥更大作用

人才聚,则事业旺,民族兴,国家强。 “要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迫切需要不竭的创新驱动力,而在创新驱动中发挥引领作用的是人才。 习近平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推进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人才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引领作用指明了方向”[3](P115)。 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两个大局的交汇叠加,必须要深入学习领会贯彻习近平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矢志不渝推进人才引领发展战略,积极推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落地落实落细,将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范畴之中,不断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进程和步伐。

其一,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推动人才工作的创新发展。党管人才原则确保了人才发展的正确政治方向,是我国人才工作开展的根本原则,是新时代坚持人才引领发展、推动人才强国建设的重要制度安排。 可以说,党管人才原则为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顺利开展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大力推进提供了“定盘星”“主心骨”和“指南针”。习近平指出:“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1](P64)。2012 年中央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党对人才的管理主要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由此来看,党管人才,不是细枝末节的微观控制和条条框框的机械限制,而是人才发展目标、方向、规划、路线等方面的顶层设计、统揽全局、战略谋划、协调推进,能够确保人才工作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目标;党管人才,不是依靠简单指令来强行介入人才工作的实际展开,而是协调各方、明确责任、理顺关系、整合力量,使党对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大政方针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确保人才工作的合法有效、形成合力、稳定有序;党管人才,不是事无巨细、包办一切,而是要遵循人才成长的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市场的经济规律,不断推动人才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积极探索改进人才工作的方式方法, 做好人才工作开展的服务保障和组织保证。 因此,“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就是在党的领导下,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兴盛培养源源不断的各方面人才,最大限度地盘活人才资源、发挥人才效能、鼓励人才创新、实现人才价值”[8]。党管人才原则重在落实,要在确保正确政治方向和国家宏观人才政策的条件下结合地方和单位实际、体现地方和单位特色来制定灵活有效的管理规章和实施办法,真正体现对人才主体地位的尊重和人才主体活力的激发,切实将人才创新创造的素质和能力转化为地方和单位的工作实效。

其二,牢固树立“大人才观”,搭建人人出彩的广阔平台。 从2003 年全国第一次人才工作会议召开到2010 年全国第二次人才工作会议制定《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再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把人才工作确立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主要任务之一,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为什么建设人才强国、什么是人才强国、怎样建设人才强国的深刻回答,都在不断夯实人才工作的人民性根基。2021 年9 月27 日至28 日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更是将新时代“大人才观”的人民属性推向了新的战略高度。 新时代的“大人才观”倡导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推动共享人生出彩机会,赋予了新时代人才概念以丰厚的人民底蕴,这是对传统社会极少数精英分子专属、独占人才观念的全面超越。 “树立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大人才观',就是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注重在人民群众中发现和选拔人才,鼓励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努力成长成才。 人民群众是涌现各类人才的不竭源泉,人才来自于人民群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成长成才”[3](P37)。 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奋进历程中,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创造性劳动实现个人发展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同频共振。 人才强国的伟大历程中没有旁观者,只有亲历者、参与者、奋斗者和贡献者。投身其中而非置身事外,才能在伟大时代的伟大事业中成就自我、书写传奇、创造历史。 因此,在具体人才工作的展开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不能搞标准化、形式化的“一刀切”,坚持人才适用原则,实现人才治理原则性与灵活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真正做到个个倾其所能、人人尽展其才。

其三,紧紧围绕“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不断凝聚人才强国的磅礴力量。 习近平在2018 年3 月7 日“两会”期间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发展、人才与创新这3 个关键词,在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中融合凝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序曲的最强音符。 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促进各种生产资料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资源,是创新实践的主导者和创新驱动的核心要素。 可以说,最优化的资源整合都是围绕着人才展开的,最科学的资源开发以人才资源的有效开发为前提和基础,最高效的资源利用是由人才创新驱动的。 “人是生产力中最能动、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人才资源具有其他资源和生产要素所没有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是一切其他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提和基础,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决定着对其他资源开发的广度和深度”[9]。 重视人才资源的作用,就要坚持以用为本,做到用当其长、用当其时、用当其位,充分实现人才作为最重要战略资源的最大效益。 基于此,要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于伟大时代,建立和完善集聚人才的体制机制,努力建设规模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积极发挥人才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引领作用。 同时,积极应对世界人才激烈的竞争现状,灵活顺应全球人才资源加速流动的基本趋势,不断加大人才政策的开放力度,努力统筹国际国内两种人才资源,才能由“跟跑者”转变为“领跑者”,在激烈的全球人才竞争中赢得主动、占得先机,推动人才强国建设的快速发展。

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新时代人才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高瞻定向、统筹谋划、科学布局、系统推进,又需要扎根基层、面向现实、破解难题、开拓创新,渗透和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治国理政的宏大视野、大局观念、问题意识、实践品格和开拓精神。 当前,“世界变局中危和机同生并存,克服了危即是机,失去了机即是危。要防微虑远、谋定后动,做好万全准备,同时善于学会利用危机,在应对危机中创造机遇,化危为机,转危为安,变外部压力为发展动力”[10]。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号角已经吹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蓝图已经绘就,人才引领发展的理念思路已经明确,站在“两个大局”历史交汇点上的新时代中国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大踏步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注:

①即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坚持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坚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坚持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坚持弘扬科学家精神。

猜你喜欢

强国现代化人才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抉择
人才云
学习强国”积分兑奖党员学习“比学赶超”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
纺织强国再出发
“学习强国”礼赞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秦晋争霸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