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盐城市大丰区湿地保护与修复提升对策

2021-12-03吕卫林李乃翔徐金林

林草政策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大丰小微生态

吕卫林 李乃翔 徐金林

(1 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南京 211153;2 盐城市大丰区林业工作站 江苏盐城 224199;3 盐城市大丰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江苏盐城 224199)

湿地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有调节水文、净化水质、保存物种多样性等功能。2021年初,第13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5次会议对 《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 (草案)》进行了审议。这是首次在国家层面上针对湿地保护进行立法,旨在完善湿地保护的法律体系,为强化湿地的保护和修复提供法治保障。同时,湿地保护与恢复也需放在国土空间规划中考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全面加强天然林和湿地保护,湿地保护率提高到55%。这是推进和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表现。必须将湿地保护恢复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合理布局、实施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规划落实湿地保护空间。同时,推动湿地保护修复工作也有利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盐城市大丰区 (以下简称大丰区)地处江苏省沿海中部的淤积平原,属亚热带气候向暖温带气候的过渡地带,湿地资源相当丰富。大丰区拥有112 km黄金海岸线[1],海岸线长度、湿地类型为全省之最;沿海滩涂总面积超过10万 hm2[2],为全国各区县之最[3]。大丰区湿地是东北亚重要的候鸟迁徙中转站,为丹顶鹤、黑嘴鸥、麋鹿、河麂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提供了宝贵的自然栖息地,生态意义重大。因此,探索加强大丰区湿地保护修复,对于遏制湿地退化趋势、提高湿地涵养能力,及维护湿地生态良性循环、保障大丰区国土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4]。

1 大丰区湿地资源特征

1.1 湿地类型全、面积大

《拉姆萨尔公约》确定的湿地3大类型为海洋与海岸湿地、内陆湿地、人工湿地。根据第2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大丰区3大湿地类型齐全,共有8个湿地型,各种湿地总面积26.48万hm2。其中,近海与海岸湿地包括浅海水域、淤泥质海滩、潮间盐水沼泽、河口水域,面积21.25万hm2,占湿地总面积的80.25%;河流湿地包括永久性河流、洪泛平原湿地,面积0.61万hm2,占比2.30%;人工湿地包括运河、输水河、水产养殖场,面积4.62万hm2,占比17.45%。

根据江苏省林业局 《关于2020年全省湿地保护目标任务监测结果的通报》,大丰区湿地面积26.48万hm2,湿地保护面积17.18万 hm2,湿地保护率64.88%;其中,自然湿地面积21.86万hm2,自然湿地保护面积14.71万hm2,自然湿地保护率67.29%。大丰区的湿地保护率、自然湿地保护率均超过了2020年全省对湿地保护率需达50%的目标要求。

1.2 植物资源丰富

大丰区湿地主要有7个植被型,即盐生灌丛湿地植被型、莎草型湿地植被型、禾草型湿地植被型、杂类草湿地植被型、漂浮植物型、浮叶植物型、沉水植物型,其中包含盐地碱蓬、芦苇、白茅、大米草、互花米草等10多个优势群系,对大丰湿地具有至关重要的生态效用。

根据 《盐城市沿海湿地生物多样性调查报告》[5]和 《盐城沿海湿地——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6],大丰区共有浮游植物8门、121属、365种 (含变种、变型);苔藓植物17科、32属、55种;维管植物144科、471属、794种 (含种以下等级),其中,蕨类植物15科、15属、21种,裸子植物6科、15属、20种,被子植物123科、441属、753种。属于国家Ⅱ级保护植物的有野大豆、野菱、莲、珊瑚菜和白芨[7]。

1.3 动物资源多样

大丰区自然地理环境优越,盐生植被类型丰富多样、分布广泛,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繁衍场所,孕育了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大丰区共有两栖动物1目、5科、6属、8种,爬行动物3目、6科、14种,鸟类17目、47科、210种,哺乳类7目、9科、27种,鱼类28目、94科、266种,浮游动物9类、104种,底栖动物 3 门、 306 种[5-6]。

全区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4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13种,包括麋鹿、东方白鹳、白尾海雕、丹顶鹤和白头鹤等;国家Ⅱ级保护动物81种,包括河麂、白琵鹭、黑脸琵鹭、 大天鹅、 红隼等[5-6]。

1.4 湿地文化悠久

湿地文化已成为大丰独特的文化名片,呈现5大亮点:汉代墓葬提示了大丰 “煮海为盐”的海盐文化;宋代范公堤体现了大丰人民与江河湖海不断斗争的海堤治水文化;串场河、通榆河等随海堤修筑的运河蕴含着因盐而兴的盐渎文化;古井、桥梁水闸等体现了节水文化;草堰镇所处的里下河地区荷塘农耕、江河湖荡共同交融形成独特的里下河水乡文化[8]。悠久浓厚的湿地文化为大丰湿地保护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彰显出独特的湿地文化魅力。

2 大丰区湿地保护与修复行动及成效

2.1 初步建立湿地保护体系,开展生态补偿试点

近年来,大丰区采取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小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3级湿地保护形式,对重要的自然湿地资源进行保护。目前,大丰区黄海湿地已列入世界自然遗产,有国家重要湿地1处 (盐城沿海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 (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已建立湿地保护小区4处和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2处。特别是 《盐城市湿地保护修复两年行动计划(2019—2020年)》中提出,新增湿地保护面积10 000 hm2,初步构建以重要的典型滨海湿地、水禽栖息地、水源区湿地等为主的湿地保护体系。为促进生态保护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2020年大丰区积极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按照 “应划尽划,应保尽保”的原则,对自然保护地内湿地进行优化调整,调出村庄、永久基本农田、工矿用地等区域,将周边生态价值较高、生态系统较为完整的濒危湿地以及鸟类迁徙中途停息地和越冬地等重要区域调入自然保护地范围,既解决了历史遗留的突出问题,也缓解了现实矛盾尖锐的难题,进一步完善了湿地的保护空间布局。

大丰区组织实施总投资3 000万元的中央财政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项目,开展野生麋鹿栖息地退化湿地修复、大丰林场南场引水改碱、大丰沿海林场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等工程。目前,麋鹿保护区湿地植被恢复、野生麋鹿引淡、青储池建设、周边间接补偿、科研监测中心建设、大丰林场引水改碱、沿海林场土地修复和植被恢复等工程已实施结束。通过湿地保护项目建设,有力地促进了沿海滩涂湿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对恢复和稳定生物多样性、改善沿海森林结构、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2.2 全面推行 “河长制”,加强内陆河道生态建设

大丰区全面推行 “河长制”,建立主河道的长效管护机制,加强河道管理与保护。长期以来,由于资源过度开发、管理缺失,部分地区河道的防洪与供水功能衰减,水体污染,生态问题十分突出。从2012年起,江苏在全省推行 “河长制”[9]。大丰区依据 “因河施策、系统治理”的原则,分别编制了28条主河道的 “河长制 ‘一河一策’行动计划”,根据不同的水资源、水环境实行不同的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生态治理方案以提升河道综合功能。在 “河长制”推行过程中,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切实抓好长效河道管理保护机制,维护河道健康生命,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在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战略创建 “水美乡村”活动中,实施了 “农村河道生态治理三年行动 (2018—2020年)”,全面推进农村河道生态建设。通过3年努力,全区总投资8 940万元,疏浚县、乡级河道37条,完成土方 1 112万m3,建成7条集生态、灌溉、防洪、观光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生态河道,营造了67 km的河堤生态防护林带,植树近25万株。

2.3 实施 “退渔 (居)还湿”,构造生境新模式

在江苏盐城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存在农业种植、水产养殖、人工表面硬化、外来物种入侵等现象,导致部分区域生态环境相当脆弱,作为鸟类适宜生境的生态功能日渐势弱。为此,大丰区与相关科研单位紧密合作,在南缓冲区 (大丰)范围内探索开展生境新模式构造方案研究[10]。特别是在 “黄海湿地申遗行动”中,加大力度进行生态移民,拆除硬质化生产生活设备;引水入田,配套农田林网,并在田里套养鱼蟹,保证鸟类的栖息生境;改良滩涂土壤,恢复原生植被,防止外来物种重新入侵;退渔还湿1 350 hm2,构建适宜鸟类栖息的生存环境。

3 现存问题

3.1 小微湿地生态功能退化

大丰区境内河道密集,里下河水系、西潮河水系、大丰干河水系、王竹港水系和川东港水系5大水系纵横交错,河流两岸用于农田灌溉的坑塘、池、沟渠等形成若干小微湿地。小微湿地可供鸟类、两栖动物、昆虫等湿地生物栖息,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人居环境、调蓄洪水等方面更有着大型湿地无可比拟的优势。以水质净化为例,小微湿地比大型湿地具有更大的水土接触面,可以更有效地去除水体氮磷等营养物质。

由于面积小,小微湿地的生态状况会因各种自然或人为活动的影响而极速衰变。小微湿地的退化现状与外界干扰的类型息息相关。主要胁迫因子来自人类活动,如开发建设、水污染等直接行为,另外也可能是由水土流失、景观格局变化、生境破碎化、气候变化、外来物种入侵等引起。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小微湿地甚至是中型湿地被部分占用,建设施工导致湿地破碎化,进而造成部分小面积湿地干涸,并逐渐旱化、沙化,湿地生态系统更加脆弱。同时,自然河流沟渠化、地表硬化导致水生生物栖息困境。另外,外来物种入侵已严重威胁原生湿地动植物,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功能减弱甚至衰退。

3.2 重要湿地应急能力不足、预警机制缺乏

2014年,国家林业局发布了 《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特征变化预警方案 (试行)》[11]。大丰区虽有2处国际重要湿地,但目前尚未开展应急管理的相关活动。制定紧急事件处理时的防范和应对措施的规范流程,并将其纳入日常管理,不仅有助于事发时迅速有效减少损失、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稳定,而且也有助于对突发性污染和灾害事件等防患于未然[12]。

目前,关于大丰重要湿地生态特征变化的研究没有全面展开,湿地保护尚未进入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管理轨道,相关预警机制也未建立。亟需加强科技支撑,建立以生态特征指标为参考的大丰区重要湿地预警机制,落实沿海滩涂湿地的有效保护。

3.3 湿地保护体系不够全面,科研监测有待加强

大丰区通过建设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小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等形式,对大型湿地进行了良好的保护修复及监测管理,但部分内陆湿地没有纳入保护体系,而这部分内陆湿地的城镇蓄洪排涝、提升景观空间格局等生态价值也很重要,也需要专项的保护和修复措施。

探索湿地保护修复、管理与合理利用离不开科研与监测,但全区湿地监测中心还未建立,因此也就缺乏对湿地资源的定期调查,无法对各湿地监测站点、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小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进行实时监测,也缺少生物生境档案和相应的监测数据库。

4 湿地保护修复对策

4.1 制度保障,加大湿地保护修复管理力度

湿地保护管理内容复杂、涉及面广,必须采取严格执法、完善保护管理体系和建立考核评价等措施,以确保湿地保护管理的科学性与长效性。

一是严格贯彻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江苏省湿地保护条例》《盐城市黄海湿地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开展湿地保护管理,严格查处违法占用、征收湿地行为,跟踪调查因 “占补平衡”恢复或重建的湿地,确保维护大丰区湿地生态系统健康与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合理利用。推进建立湿地保护修复的长效机制。建立湿地生态环境利益导向机制与价值核算机制,做到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破坏者赔偿,其标准都将有据可依,通过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真正将生态价值转化成合理的经济价值。

二是健全生态考核体系,完善区县、乡镇2级考核指标,对领导干部进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专项审计,落实人大、政府、媒体、公众共同监督机制。

三是建立管理协调机制。自然资源 (林草)部门承担湿地保护的组织、协调、指导和执行,积极主动与水利、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相关部门沟通,依法共同推进湿地保护工作。对湿地保护恢复进行整体布局。目前的保护规划都是专项点状布局,建议结合新形势、新要求,组织修改大丰区的湿地保护修复规划。应效法“长江大保护”,联合湿地全域多地区多部门,增强流域上下协调性,统筹湿地流域系统化治理。

4.2 加强科研监测,建立应对生态突发事件预警机制

不同的湿地为不同的动植物营造了不同的生境,因地制宜开展湿地保护与修复工作需要科学的研究成果与数据的支持。积极开展湿地科研监测工作,完善生物档案及监测数据,应深入研究植物生理特性、野生动物栖息生境的特点,探究不同湿地植物群落适宜的生物量、野生动物群落特征和环境因子之间的影响等。建立丰富的湿地动植物档案,在湿地保护修复中结合自身特征创新生态景观设计,选择合适的植被配比。加强对湿地动物栖息地、水环境监测工作,增加湿地观测站数量,全面覆盖滨海湿地及内陆河网水系湿地、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湿地保护小区,积累水文、土壤、植被、野生动物等基础数据及资料,形成大丰区湿地体系的监测数据库[13]。

此外,应全面掌握湿地资源及湿地生态动态变化,增强对突发环境问题的应对能力。对重要湿地及生态敏感区、脆弱区内陆湿地生态环境及重要生态特征进行长期动态监测与研究,构建大丰区重要湿地的生态预警机制。

4.3 完善湿地保护体系,区域联动发展生态经济

湿地保护的推进不但促进了与此相关的就业与湿地周边村民致富,还促进了大丰区旅游业的蓬勃开展。大丰现有的单一湿地都是大丰生态网络的一环,近海与海岸湿地、河流湿地和人工湿地存在明显互动关系。应加强区域内生态系统的联系互补,提高生态服务能力,建立大丰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对于大丰近2年打造的3处湿地特色旅游示范区 (梅花湾、东沙湿地公园和斗龙渔港休闲区),建议逐步实现区域内湿地应保尽保,形成以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为基本格局的全面湿地保护体系,进一步完善区域湿地生态系统联系互补。

借助黄海湿地成功申遗的契机,深入挖掘世界自然遗产这一巨大品牌影响力背后的湿地历史及文化资源,做到以情动人,以文化来树立大丰坚守、奋进的精神形象,从而不断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旅游观光。应深入研究分析游客需求,合理利用麋鹿、海洋、湿地、森林等独特生态资源,整合优化旅游产品和线路设置,串联从滨海湿地到内陆湿地公园的多种旅游路线,高品位、高质量、高速度加速提升湿地旅游配套项目,不断创新延伸从自然风貌观光到度假娱乐休闲的旅游服务产业链,积极推进湿地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局面的实现。

4.4 加快小微湿地保护修复,恢复治污双管齐下

大丰区小微湿地广泛分布,在空间上相近、水系相连,在村落聚集处形成小微湿地群,且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小微湿地与周围的生态空间在水系、水文、生物等方面存在广泛联系,所以生态治理、湿地修复需考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小微湿地保护修复不仅在于湿地原有生态系统结构的恢复,更在于已退化或消失的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恢复。

针对人为活动直接影响小微湿地的威胁因素,村落聚集处的小微湿地修复在水域恢复、植被恢复、生境恢复基础上,还可以探索恢复与治污并行的方法。一是以恢复促治污,通过恢复生态植被,湿地植物产生大量生物质,在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下,降解村内生活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有机处理流入小微湿地的生活污水,有效防止生活污水流溢对周边水土造成的二次污染问题。二是以治污促恢复,通过生物降解处理达标后的污水可再用于湿地植被恢复的绿化灌溉,实现小微湿地水体再利用。秉承“绿色低碳、生态持续、环保再生”的理念,加快修复大丰的小微湿地,绿化景观提升和水污染治理一举两得,真正凸显小微湿地在提供生物栖息、水质净化、洪水调蓄、气候调节等方面的生态功能。

猜你喜欢

大丰小微生态
帮扶小微企业 山西成绩优异
大丰麦秆画
小微课大应用
“生态养生”娱晚年
长抓政治生态
大丰瓷刻:镌瓷琢画显匠心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小微企业借款人
美术家谷大丰眼中的锦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