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2021-12-03潘多莉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幼儿园

家教世界 2021年6期
关键词:小鸟教学活动诗歌

◆潘多莉 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幼儿园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语言是一切能力发展的基础,因此对一切事物的认知都要从它开始。”由此可见语言在人类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在人们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语言交流显得尤其重要。人们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并能用清晰、完整的语言表达个人思想和观点。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通过多种方式,为幼儿创设一个倾听、阅读、表达的机会。但是幼儿园语言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误区,语言教学片面化、低效益现象比较严重。剖析问题,改变现状,提高语言教学的针对性,这仍然是每位幼儿教师需要面对和反思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大而空洞,甚至出现偏差

活动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是判断教学活动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它引领整个活动过程。但是在语言教学中,往往出现教学目标针对性不强,甚至偏离语言学科的特点。例如语言活动《不怕冷的大衣》的活动目标:1.知道冬天多运动就不怕冷;2.通过亲自参与,知道“不怕冷的大衣”就是体育运动。很明显这两个目标内容重复、笼统,没有从情感、能力、价值观等多个维度考虑目标的制定。同时偏离了语言教学的基本方向,把语言当成健康活动,忽视幼儿语言能力的养成。

我们在制定语言活动目标时,首先要吸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从倾听、表达、阅读、前书写四个方面架构具体化活动目标,体现语言学科特点。其次了解幼儿实际状况和内在需求,关注幼儿“最近发展区”,体现幼儿年龄特点。例如诗歌教学活动,对于大班幼儿来说目标定位在感受诗歌情感的基础上,有重点的朗诵、仿编诗歌,教学中的文学性体现更强一点。对于小班孩子来说,可以让他们通过说一说、学一学等动静交替的方式,引导幼儿感受诗歌的趣味性,这样针对孩子年龄特征和学科特点的教育,才显得更有意义。

二、提问语言单一,缺乏技巧与层次性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学习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持续不断的活动”。提问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地思考,解决教学活动中重难点。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提问脱离幼儿的生活经验,语言单一匮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思维发展。

我们来看一个案例:语言活动《留住小鸟》设计提问:1.小狗看见小鸟,是怎么问的?小鸟怎么回答的?2.小猫、小兔看见小鸟,又是怎么问的?小鸟怎样回答的?这样一系列的提问显得过于单一,缺乏层次性,很难引发幼儿深度思考和理解教材的实际内涵。如果换成:1.小狗送给小鸟一个什么样的家?小鸟为什么这样说?2.谁来猜猜小猫会送给小鸟什么样的家?小兔为什么留住了小鸟的家?这样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的提问既能引发幼儿思考,又能很好地推动活动向前发展。

因此,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通过引导、对比、发散等多种提问方式,既简明扼要,又循序渐进,有层次地建构幼儿的认知结构。例如语言活动《春雨的色彩》教师可以采用这样的提问方式:春雨是什么颜色的?幼儿说出多种答案:红色的、粉色的等等,然后教师就此展开讨论: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最后得出:春雨是无色的。这样运用评价提问的方式,很好地解决了教学中的重难点,使幼儿的分析、理解、辨别是非等能力都得到发展和提高。

当然,提问中教师还要把握好时机,提高回应方式与技巧,对于反应较慢的幼儿,教师将比较容易的问题抛给他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于反应较快的孩子,可以抛给他们一些有助于思维发散的问题,激发他们的活动兴趣;对于深化活动主题的提问,教师要给幼儿留有足够的思考时间,以引起他们积极主动地思考想象,使每个孩子都能获得良好地发展。

三、满足于活动顺利完成,忽略幼儿在过程学习与发展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注重活动的过程,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发展”。由此可见幼儿是在活动过程中得到锻炼和发展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存在明显的弊端:教师往往关注知识的简单传授,对幼儿的反馈缺乏应有的反应和引导,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主体性发展。当幼儿的回答与预设答案一致时,老师就会欣喜若狂;当幼儿答案超出想象时,教师或不予理睬,或想方设法地往预设答案“引导”,对幼儿的回答不做深刻反思,错失很多教育契机。例如:两个小朋友对苹果的描述,用了两个不同的词语“红彤彤”和“甜滋滋”,老师对描述“苹果是甜滋滋的”幼儿只是淡淡的回应,对描述“苹果是红彤彤的”幼儿极力表扬。事实上,“甜滋滋”和“红彤彤”两个词语描述苹果都很贴切,只是因为 “红彤彤”正好与原诗的词句吻合。

针对这种现象,我们不能仅满足于单一角度的正确而不思变换,我们要转变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活动价值观,摆正活动中教师和幼儿主导和主体地位,正确掌握评价幼儿的标准。切实关注每一个幼儿的参与过程,让幼儿通过分析、比较、讨论,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让“注重活动的过程,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程度上发展”真正扎根于每个幼儿教师的思想理念中,落实在实际行动中。

四、只关注教材表面现象,缺乏深入研究教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加深幼儿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因此作为老师,首先要对教材分析、研究,挖掘教材的实际内涵,引导幼儿欣赏文学作品,提升幼儿综合素养。但是在很多活动中,我们看到教师对教材把握不是很准确,只关注教材所描述的事件、语句,很少考虑字里行间折射出的深层内涵和逻辑关系。例如:诗歌活动《爸爸妈妈和我》中事物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而有的教师只从诗歌的表面结构上分析、理解原诗,而未能引导幼儿深入了解事物的内在联系,由于老师的片面引导,幼儿理解诗歌出现了偏差,于是毫无关联的事物出现在幼儿仿编的诗歌中。

因此,作为教师,不仅需要专业的文学素养,还要具备选择、解析教材的能力,深刻挖掘教材所蕴含的教育价值,使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那么如何解决对文本价值的挖掘和理解呢?首先要弄明白文本中到底说了什么?其次我们从文本中想得到什么?最后文本给我们带来的思考和幼儿的发展是什么?如果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反思文学作品,我们的思路才会更清晰,教学活动才会更有价值和意义。

五、忽略文学作品本身的美,注重形式花样的翻新

这种现象在观摩示范、活动比赛中表现较为突出。一些教师在培养幼儿审美情趣时,方式、方法欠妥,她们不是通过适当的引导来唤醒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幼儿感受、领悟文学作品的真正内涵,而是为了追求新颖脱俗,迎合教学游戏化的理念,将一些无关的绘画、音乐等元素生拼硬凑到语言活动中。还有很多教师对所选取的内容不做分析与反思,把所谓的文学内涵,简单僵化地引入活动中,于是出现凡是诗歌活动都离不开仿编的现象。

其实教与学之间是动态的关系,同一个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下,存在着很多偶然性。作为教师,不要被凝聚着众人智慧的精品课例模式化,以灵活应变的能力解决实际教学中瞬息万变的问题。

总之,幼儿的语言能力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它启蒙于家庭,成型于课堂,渗透于生活,让我们共同携起手来,努力用亲切的微笑、信任的目光、赞赏的语言,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唤起孩子倾听、表达与阅读的欲望,促进幼儿全语言能力的发展。

猜你喜欢

小鸟教学活动诗歌
诗歌不除外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有效性探究
关于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游戏化的思考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岛·八面来风
小鸟
愤怒的小鸟
愤怒的小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