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职业教育政策主张:演进历程、逻辑特征与实践成就

2021-12-03马玉玲闫志利

职教论坛 2021年6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职业发展

□马玉玲 闫志利

教育政策主张指一个政党在一定的历史背景或条件下提出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发展的战略原则和行动指南。金林祥(2000)认为,教育政策主张必须立足于本国国情,符合区域经济、科技、文化、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以及教育本身的内在规律[1]。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关联,其政策主张必然会随社会发展而变化。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从倡导平民教育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将“教育面向人人”的梦想转变为现实。党的职业教育政策主张也经历了不断调整、丰富和完善的历程,引领职业教育从“以增进平民知识,唤起平民之自觉心为宗旨”到“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转变,为旧中国广大工人、农民的觉醒以及新中国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进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明晰党的职业教育政策主张的演进历程、逻辑特征及实践成就,对进一步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以及丰富职业技术教育学理论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演进历程

按照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长曲青山(2021)提出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经历的四个历史时期[2],可将党的职业教育政策主张的演进历程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阶段。不同阶段党的职业教育发展主张均有效推动职业教育发展进程,展现出中国共产党智慧的耀眼光芒。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该时期的时间节点为1921年7月至1949年10月。早在1917年11月,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毛泽东同志就在长沙第一师范学校内创办了工人夜校,成为我国平民教育事业发展的先驱者和行动者[3]。1921年7月,党的“一大”提出了一切产业部门均应成立工人学校的主张,强调加强农民宣传工作[4]。各地党组织开始兴办工人或农民夜校,使职业教育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关注的教育类型。同年,毛泽东同志在长沙创办了湖南自修大学,设有园艺、印刷、铁工等工种[5]。1922年7月,党的“二大”提出了“改良教育制度、实行教育普及”的主张,强调所有劳动者的女子均应平等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6],初步形成了职业教育面向人人的思想。1923年6月,党的“三大”做出了同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的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在政治、思想和组织上保持独立性。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提出了“扶助农工”政策,谋求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1924年,中国共产党创建第一个职业教育班——安源妇女职业班,在帮助妇女养成职业技能、增进必须知识的同时,也为发展职业教育积累了经验[7]。1925年1月,党的“四大”通过了《对于农民运动之议决案》等11 个议决案,提出了“乡村教育是社会主义青年团最要注意的”理念[8]。这些决议案不仅在中国共产党内部实施,也广泛影响了社会有识之士。1927年,廖仲恺先生创办了“仲恺农工学校”,开始践行农工教育理念。同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五大”提出了把农民组织和武装起来的主张,开始广泛推进农民“扫盲”工作。1928年,党的“六大”确定了“争取群众”的总路线,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智力和劳力要均衡发展”的苏区教育发展指导思想。1929年6月,中央苏区建立了第一所工农妇女学校——新泉工农妇女学校,设置了印染、纺织、缝纫、编织和护理等多个专业[9]。而后,逐步将办学经验推广到整个苏区,兴办了一批农民学校、“妇女职业改进社”以及中国工农红军学校、中央军委无线电学校等。1934年,中央教育人民委员会先后制定了《短期职业中学试办章程》和《中央农业学校简章》等,使苏区职业教育进入规范化、快速发展阶段。1937年至1941年,陕甘宁边区的16 个教育馆均建立了职业补习学校。1945年4月至6月,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同志将扫除中国存在的百分之八十的文盲人口作为新中国的重要工作,认为中国应当建立自己的新教育[10]。1946年1月,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和平建国纲领》,提出了“改造中等教育,加强职业训练”的政策主张[11]。解放区及根据地继承了苏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推行了“边工边读、边农边读、半工半读”等职业教育方式,兴办了众多的“民办公助”职业学校[12]。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该时期的时间节点为1949年10月至1978年12月。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社会主义建设迫切需要熟练掌握应用技术知识和工作技能的技术工人。为满足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需要,中国共产党组织各民主党派确定的、具有临时宪法效能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强调,要改造旧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注重职业教育,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1949年12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必须向工农开门。建设新教育要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某些有用的经验”。同时强调,借助苏联教育的先进经验[13]。1951年6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中等技术教育会议,确定了中等技术教育以调整、整顿为主,有条件发展的方针。1953年,在周恩来、陈云等同志的主持下,党中央谋划并实施了新中国第一个五年发展计划,全国相继建设了许多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1956年9月,党的“八大”提出在“二五”期间,根据“掌握重点、照顾其他”及需要和可能相结合的方针,进一步发展高等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教育部开始实施大力举办农业中学、工业中学和手工业中学的政策。1958年,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学校办厂生产、学生半工半读”的职业教育发展方式,全国半工半读职业学校得到了快速发展,对提升国民素质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然而,由于“大跃进”思想的影响,各地职业教育也形成了“虚报风”和“浮夸风”,职业学校数量增长过快,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教育质量也因师资及设施设备短缺出现了较大的问题,各类教育比例出现了严重失调。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了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全国职业学校数量有所减少,教育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中共中央提出,按照“五年试点,十年推广”的思路发展“半工(农)半读”教育,使职业教育发展的速度有所减缓。1966年后,由于林彪和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影响,我国进入“文化大革命”时期,职业教育发展遭到了重创。职业教育管理机构受到冲击,多数职业学校停办,职业学校教师也被遣散回家或到工厂、农场接受劳动改造。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职业教育事业进入了恢复性发展时期。1977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坚持“两条腿”走路和“普中与职业教育并举”的方针[14],要求调整农村职业中学、中专、技工学校的比例,使职业教育在逐步恢复的基础上走上了协调发展的轨道。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该时期的时间节点为1978年12月至2012年11月。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并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中国共产党依据国情,在“拨乱反正”的基础上,持续制定了一系列职业教育发展方针,逐渐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职业教育政策。1980年12月,党中央及国务院下设的10 个部委机构联合成立了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业职业教育、农民科技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基地。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提出,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加快培养各种专业人才。国务院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提出了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机构的办学条件要求,促进了职业教育的规范化发展。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造就数以亿计的工业、农业、商业等各行各业有文化、懂技术、业务熟练的劳动者”的目标,要求“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强调“充分调动企事业单位和业务部门的积极性,并且鼓励集体、个人和其他社会力量办学”[15]。在各级政府投资兴办农业中学、职业中学、工业学校、商业学校的同时,民办职业教育机构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职业培训事业逐渐兴起。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论证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要求将发展教育事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科学论断,强调要重视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发展[16]。1992年10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指出,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改革教育体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培养和建设[17]。1993年3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正式公布,提出了中职学校在校学生人数要有较大幅度增加、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普遍接受职业培训等具体目标。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全面部署了科教兴国战略,强调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18]。1998年12月,教育部制定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做出了安排部署。2000年,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再次强调,要努力“办好各级各类职业教育”。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了职业教育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人才”的目标,国务院先后做出了一系列政策规定,推进职业教育实现了规模化发展。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发布,提出要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同年,胡锦涛同志强调,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建设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高职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该时期的时间节点为2012年11月至今。党的“十八大”明确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目标,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做出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特别关注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要求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做出重要批示,阐释了新时代职业教育“怎么看”和“怎么办”等根本问题,提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要求“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19]。同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制定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了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与工作重点。2015年10月,教育部等三部门提出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在多主体合作办学、合作治理机制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举措。同年,国务院决定设立“职业教育活动周”,旨在全社会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各地通过开展“职业教育活动周”活动,有效提升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提出了“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观点,强调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要求“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显示出党的职业教育政策主张从关注“有没有”向“优不优”的转变。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审议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针对多年来存在的一些困扰和阻碍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性、核心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措施[20]。同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培黎学校时指出,我国经济靠实体经济作支撑,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和大批大国工匠,职业教育大有可为[21]。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目标,强调要“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22],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将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就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建设高水平职业院校和高水平专业以及加强党对职业教育的领导等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23]。“建设高质量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成为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导向和目标追求。

二、逻辑特征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有关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主张存留了丰富的文本和话语,经历了曲折探索、全面推进、创造辉煌等思维过程,呈现出既固化、又灵活的思维规律和规则,且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紧密结合,展现出一幅职业教育思想和实践与国情相互交织的绚丽画卷。回顾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职业教育政策主张的演进历程和发展规律,表现出四个方面的逻辑特征。

(一)坚持人民至上理念的“持久性”

人民至上理念的“持久性”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职业教育政策主张的固化思维。1840年鸦片战争后,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包括工人、农民等劳动阶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求生存”欲望十分强烈。建党之始,中国共产党就确定了“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政权”的行动纲领,决定集中精力领导工人运动,组织工会,教育工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行动宗旨。建党之初,中国共产党虽然人数很少,但采取了世界任何政党都没有采取过的办法,即深入中国社会底层,大力兴办工农教育,将立志改变中国面貌的知识分子和希望改变自身命运的广大人民群众联合在一起,形成了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也使当时的社会贤达、仁人志士倡导的“平民教育”从梦想转化为现实。

中国共产党职业教育政策主张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重视平民教育,百年初心历久弥坚。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均通过广泛开展文化教育、职业教育等形式,逐步形成了“组织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方式。通过开展扫盲运动、“大生产运动”等,为广大劳苦大众提供了多种形式的学习机会,践行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马克思主义政治路线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路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和行动主体,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提供了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支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将推动职业教育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正是由于坚持了“人民至上”的理念,中国共产党才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

(二)职业教育发展目标的“时代性”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职业教育政策主张顺应了时代潮流、彰显了时代主题、满足了时代需求,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建党之始,中国共产党就将为工人、农民争取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倡导妇女解放,动员广大妇女接受教育。1924年,毛泽东同志曾返回家乡,以韶山为中心开办了20 多所农民夜校。在古田期间,毛泽东同志通过创建新泉工农妇女学校,打破了“女不入校”的陋习[24]。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工农教育作为重点,启民智、开新风、求生存,宣扬新思想,创造新社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期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保证工农劳苦民众接受教育的政策主张,并施行免费教育。1934年1月,毛泽东同志确认教育的目的在于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中央农业学校等职业学校均以学生为主体,以实习为中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引领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目标。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开始致力于扫除文盲,注重专门人才的培养[25],中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改革开放以后,中共中央决定“将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中来”,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明显增多。1985年5月,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全日制学校与半工半读学校、业余学校并举的方针”,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了人民发展、为了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目标。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共中央引领职业教育在扩大规模基础上,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提升内涵质量,并逐步扩大了高等职业院校的招生规模,为更多民众提供了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机会,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人出彩”的职业教育发展目标。可见,中国共产党的职业教育政策主张始终植根于中国,适应了人民发展、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等各方面的需求。

(三)职业教育发展主体的“多元性”

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历程表明,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法宝”,汇集社会各界力量是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伟大成就的关键。为了推动职业教育发展,中国共产党格外重视汇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系列促进苏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主张,不仅得到了国内外民族资本的力量以及各民主党派的支持,还吸引了众多青年知识分子和社会贤达、仁人志士北上延安,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经费支持和师资保障。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也汇集了社会各方面力量,推动职业教育实现了从关注发展规模到关注发展质量的转变,职业教育开始从“有没有”向“优不优”转型。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采取了公办与民办相结合的形式,政府投资与社会资本相融合的样态,使中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全面普及,职业教育供给能力得到了持续加强,最终成为了世界上职业教育发展规模最大的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使巿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2016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就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在职业教育发展方面,既重视政府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也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调动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各级各类职业院校根据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行业企业开展合作,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多方参与的办学格局。2017年,中共中央在反思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给中国带来的挑战与机遇的基础上,将教育发展定位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把职业教育摆在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更加重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促进了职业教育从政府单一管理逐步转向了社会多元治理。

(四)职业教育实践策略的“精准性”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职业教育政策主张的实践策略均具有“精准性”。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党提出了“训练各种专门人才,以应战争之需要”的职业教育方针,推行了工业合作运动,兴办了中央农业学校、培黎学校等职业教育机构,不仅为解放区各行各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人员支撑,也有效地改善了解放区人民生活,确保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取得了胜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更加重视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有效地保证了新中国建设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职业教育不仅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人力资源支持,也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战略实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职业教育政策主张实践策略的“精准性”源于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历程。建党百年,从“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到“为了劳苦大众的生活”,再到“为了推进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系列政策主张均彰显出马克思主义智慧的光芒,使职业教育在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国家经济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020年10月,中共中央提出《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具体任务,明确了“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具体要求。显然,这些实践策略的落实,有效推进了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进程。

三、实践成就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职业教育政策主张分别基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社会发展背景,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求生存、为生活、促发展和为“人人出彩”的实际需求提出,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也促进了职业教育发展。

(一)艰难推进工农教育,实现了“求生存”的目标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自成立之始就确立了要把工农等劳动阶级和士兵组织起来,重建国家的目标。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具有面向人人的属性特征。可见,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宗旨与职业教育的自然属性有着必然的联系。从实践看,建党之初兴办的工人补习学校、农民夜校等均以“中华民族之生存”为目的,旨在解决劳苦大众“填饱肚子”的问题以及满足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必备物资的要求。在延安期间,中国共产党逐步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职业教育发展理论,虽然国民党称之为“土办法”,却奠定了新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并影响了几代人的思维方式、知识结构和行为选择。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政策主张的引领下,解放区职业教育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如陕甘宁边区兴办的农业学校仅2年的时间,就培养了100 余名优秀学员,开垦1200 多亩荒地,每年收获粮食30 万斤左右。此外,还饲养了数量可观的马、骡、牛、驴等大牲畜。陕甘宁边区职业学校成立后,开设了农科、机械科、化工科、纺织科、土木工程科、商业贸易科、制革科7 个专业,为边区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技术技能人才。解放战争时期,黑龙江省兴办了40 所职业学校,其中技术学校达到了17 所,每年招生学生数量近7000 人[26]。可见,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职业教育政策主要围绕“解决生计”展开,关注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技能,使受教育者“操一技之长而借以求适当之生活”[27],为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改造发展职业教育,实现了“为生活”的目标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人民生活亟需改善,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大量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中国共产党传承解放区发展职业教育的做法,并借鉴前苏联经验,与各民主党派协商,进一步明确了“技术教育”和“业余教育”的重要性。坚持改造国民党政府时期的职业学校与新建职业学校并重,从办学主体、办学模式、课程设置到经费投入,均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主张并付诸实施,使我国逐步形成了以产业部门为主、其他部门为辅的职业教育体系[28]。广大劳动者通过接受职业教育明显提升了个体素质,改善了生活状况。

在社会主义改造与“一五”计划取得伟大胜利的情况下,1958年9月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了“两条腿走路”的教育发展方针,强调国家办学与集体办学相结合,推动职业教育实现了“大跃进”发展。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例,1960年全国农业中学、职业中学达到22597 所,在校生达到230.20 万人,明显超过了当时国民经济的承载能力,职业教育改善人民生活的效能明显降低。1961年2月,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左”倾错误,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在教育领域引导中等和高等学校缩短战线、压缩规模、合理布局。到1965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在校生人数分别为143.5 万人、130.8 万人,分别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的53%和47%,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趋于协调。可见,中国共产党拥有超强的纠错能力[29],在职业教育发展方面始终恪守了“为了民众生活”的目标。

(三)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实现了“促发展”的目标

1978年以后,我国经济工作逐步摆脱了“文革”造成的严重影响,通过实施“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等系列措施,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1985年5月,中共中央提出了“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主张。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战略措施和指导方针。1996年5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职业教育法》,使职业教育发展进入了有法可依、依法治教的新阶段。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政策的主张。到2009年,国家及地方财政因减免学费投入达514 亿元,惠及3460 万人次,有效解决了贫困家庭子女求学的后顾之忧,清除了职业教育规模化发展的障碍。

从具体情况看,改革开放以来,全党上下始终贯彻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理念,通过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为青年人提供了更多的成才路径,促进了人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从学习借鉴到自我创新、从学校教育到“双元”育人、从与基础教育并行到职普融通、从断头教育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等,均取得了一系列的发展成就[30]。教育部网站显示,2010年,全国各类中等教育机构达到1.39 万所,教职工达到121.64 万人,在校生达到2231.76 万人。高等职业教育也经历了“由慢到快”的发展过程,培养了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支撑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2010年,全国各类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含成人职业教育和网络职业教育)达到1611 所,教职工达到45.30 万人,在校(籍)生达到1566.27 万人。

(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实现为“人生出彩”的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共产党更加重视职业教育发展。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31]。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必须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力度,着力把教育质量搞上去,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32]。国务院及相关部门在推进产教融合、普职融通、应用型高校建设乃至终身职业教育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部署,推动职业教育在“量的发展”的基础上开始注重“质的提升”,覆盖面越来越广,职业教育在推进“中国制造2025”规划以及精准扶贫、推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高等职业院校连续两年扩招的同时,本科职业教育也得到快速发展,专业硕士、专业博士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所有这些,均表明我国已基本形成了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格局。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大有可为”与“大有作为”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却蕴含着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意蕴。“大有作为”指某一事情能够做出成绩、发挥作用、作出贡献。“大有可为”则指事物发展有前途,很值得去做。显然,“大有可为”蕴含着职业教育发展的“价值判断”,充分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使命担当。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机构应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动员职业教育系统所有教职员工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全面落实党中央的各项政策主张,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持续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让所有公民均能实现“人生出彩”的目标,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支持和技能支撑。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职业发展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职业写作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