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的课程开发与校本实践
——以江苏省部分高中课程基地项目为例

2021-12-03贾海金

江苏教育 2021年19期
关键词:洪泽高级中学江苏省

贾海金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江苏省课程建设的推进工作都极为重视通过课程整合帮助学生对知识、问题和社会形成整体性认识。“语文+”课程建设尤其能体现出这种发展趋势,这得益于语文学科的两大特点:一方面,语文既是基础学科又是各学科的基础;另一方面,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不仅重视学科内的融合,还重视跨学科融合以及超越学科的融合。“学科+”与学科整合的区别就在于“学科+”不仅仅是简单的学科叠加,还是基于学生和学习的需要,基于主题或项目的需要,加入文化、生活、环境等更多超越学科的教育资源。

一、学科内的“语文+”

“语文+”首先要实现学科内知识点、能力点的融合。众所周知,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基本功,是语文能力的整体体现。然而,因为应试的导向,语文教学实践中常常忽视基本能力的培养,如偏重读写,淡化听说。高中教学尤其如此,而且多数是重“读”轻“说”。可喜的是,江苏省普通高中语文类课程基地的建设有了改观。例如,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语文课程基地率先开设的“问·答”“倾听”课,江苏省洪泽中学开设的“聆听诗语”课,南京市第十三中学开设的“大树下的古风新唱”等课程,都注重语文听说体验,立足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进一步融合了语文听、说、读、写基本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江苏省洪泽中学的基地选修课“在阅读中学写作”,则通过引导学生向经典学写作、向课文学写作、向佳作学写作,建构了学为中心、师生共构、读写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二、跨学科的“语文+”

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工具性为语文跨学科课程建设提供了可行性,如江苏省横林高级中学开发的“文人与山水”、江苏省奔牛高级中学开发的“成语与历史”、江苏省洪泽中学开发的“乡土地理”等课程。这些基地课程融合语言学、文学、历史学、民俗学、地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不仅能让学生在跨学科的学习中获得更加全面的文化知识,还有助于学生在课程的发掘与实践中形成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文化情感,增强文化自信。除了与历史、政治、地理等传统文科类学科整合外,语文类课程基地还开发了与艺术、信息技术等学科相融合的课程,如江苏省张家港高级中学的“摄影与散文”、江苏省奔牛高级中学的“成语与绘画”、江苏省新沂市高级中学的“书法研习”等课程,在跨学科的课程开发中实现语文与其他学科的相得益彰。

值得关注的是,部分语文学科课程基地还尝试融入理科类学科的元素,很多理科类的课程基地也在探究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相融合的课程开发路径,虽然这些探究还停留在环境资源、学科素材技术手段的整合上,没有形成特别成熟的课程,但这种通过“学科+”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学科融通的理念,符合当前课程建设的要求。

三、超学科的“语文+”

1.语文+多元文化。

教育与文化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语文学科融入更多的文化资源既是语文课程建设的需要,也是学生语文学科素养提升的需要。语文课程基地结合文化发掘的课程开发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融合传统文化,如南京市第五高级中学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意味”、江苏省横林高级中学的“《论语》今读”,还有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围绕“优秀传统文化与生命化语文课程基地建设”开发的多种课程资源;二是融合外来文化,如江苏省洪泽中学开发的“毛泽东诗词的翻译美学与多元文化”、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的“英文诗赏析”等课程;三是融合地方文化,如江苏省洪泽中学开发的“洪泽湖文学”、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的“文学苏州”、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的“金陵文化研学”系列课程等;四是融合校园(校史)文化,如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的“校园碑文选读”、江苏省洪泽中学的“让世界与我们共成长——学校文化汇编”、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走进鲁迅”系列课程等;五是融合传媒文化,如江苏省张家港高级中学的“光影评析”“微电影制作”、江苏省洪泽中学开发的“电影课”“校园采编”、南京市第五高级中学的“中学生影视鉴赏”“戏剧欣赏与表现”等课程。

2.语文+生活实践。

比学科学习更广阔的是学生的生活,“语文+”课程建设的创新点正是把师生从狭隘的学科教学中解放出来,并且引入教育的源头活水——生活实践。“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1]1语文课程的教学实践应该是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积累语言经验,发展语文能力,提升学科素养。而课程基地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也为“语文+”生活实践的体验式课程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例如,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引入了哈佛演讲与辩论课程、南京市第十三高级中学开发了时事演讲课程、江苏省洪泽中学开设了湖畔讲坛,让学生在语言的交流与碰撞中获得学科素养的提升。江苏省洪泽中学开发的“校园采编”课程,让学生在策划、采访等实践活动中提高规划与沟通能力,在写作、编辑等实践中提高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在排版、配图等实践中提高审美能力。

另外,戏剧作为一种融合语言、文学、音乐、舞蹈及服装、造型、舞台设计等多元文化要素的艺术形式,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因此,全省语文学科的课程基地学校基本都开发了戏剧课程,如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的“《雷雨》展演”、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的“戏剧课程项目”、洪泽中学的“走进课本剧”等。从这些体验性课程的特征中可以发现,由于“生活”的多面性和综合性,“语文+”生活实践类的课程不仅仅“+生活”“+实践”,同时也“+文化”,更具综合性、体验性。

3.语文+环境资源。

环境作为教育资源和要素是课程基地建设的重要内容。如何让投入大量智慧与财力的环境真正地、充分地、持续地发挥教育功能,一直是研究者和实践者共同探索的课题。开发“学科+”环境课程就是一条有效路径。如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通过教室书房、浅阅读区等课程环境的改造与创新,让阅读课程更好地融入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江苏省洪泽中学的“湖畔讲坛”打破传统讲坛环境单一的模式,充分利用校内外的环境资源,根据不同的演讲主题,将讲坛搬到主题教室、博物馆、图书馆、洪泽湖畔等地,让环境成为课程的一部分,成为提升学科素养和发挥育人功能的教育资源。

“语文+”环境课程开发要有意识地将环境打造、学生体验与课程实施融为一体。比如,江苏省洪泽中学创建的图书漂流站由学生布置、管理,学生自愿存书、自由借书、自觉还书。图书漂流站不仅是读书交流的场所,也是阅读教学、开展讲座的场所,还是阅读成果展示的场所,自主、开放、多元的阅读环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科知识,更让学生获得了共享、互助、诚信的精神体验。结合图书漂流活动,江苏省洪泽中学的师生共同开发了“湖畔书声”基地课程。

虽然语文类课程基地通过“语文+”开发了比较丰富的课程资源,但这只是课程建设的一个环节,课程最终还须通过教学实践才能得到进一步的落实与检验。从当前课程基地建设的现状来看,关注的焦点正从环境建设、课程开发向学科覆盖与整合、课程实践路径的探索和教与学的方式转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针对语文学科特点,提出“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1]8的“学习任务群”等新理念和新方法。因此,无论是课程基地的深入推进,还是语文学科的创新理念,都需要我们将“学科+”课程建设的重心从课程资源的开发转向教学实践的探索,始终以学习者为中心,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探索“学科+”课程教学方式的变革,让师生在“学科+”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更好地成长与发展。

猜你喜欢

洪泽高级中学江苏省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
朝阳市第一高级中学
新疆和静高级中学简介
Ancient opera regains cultural crown
夏荷(新韵)
洪泽『蟹』逅
西华县第一高级中学
长江图
抽丝剥茧 层层递进
第六届江苏省戏剧节、第七届江苏省音乐舞蹈节隆重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