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民族地区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
——以鹤庆县西邑村为例

2021-12-03李季娜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农村

李季娜

(大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大理 671000)

2020年是实现全面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关键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提出了“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要求,[1]旨在确保全面脱贫向乡村振兴安全、平稳、有序地过渡。云南民族地区一直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全面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政策号召,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云南省933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其中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8 50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整体脱贫。[2]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乡村振兴开好局、起好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云南省鹤庆县西邑村为实际案例,分析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之间有机衔接的必要性及其内在关联,重点探讨二者衔接过程中出现的体制机制衔接不畅、“输血式”扶贫导致的实践主体内生动力不强、产业基础薄弱、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进而总结出只有通过推动乡村振兴与全面脱贫体制机制的融合、强化精神引领、构建和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人才政策体系,才能更好地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目标。[3]

一、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现实必要性

当前正是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并存交会的重要阶段,推动二者之间的有效衔接,不仅有利于推动惠民政策由特惠向普惠转变,还能充分发挥二者在政策方面的张力作用,从而更好地帮助农民提升自身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带动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

(一)惠民政策由特惠向普惠转变的现实需要

实现全面脱贫的重点在于对特定的地区和人群实行具有针对性的特惠政策,帮助农民多渠道快速增收,达到有效脱贫的目的,“精准扶贫”就是现行标准下对特定对象实行“重点特惠”的一种扶贫模式。[4]而乡村振兴强调的则是整个乡村的振兴,帮扶的对象由建档立卡贫困户延伸到所有农民,包括边缘人口和非贫困人口,范围由特定的地区扩展到整个乡村。惠民政策在巩固脱贫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按照“四个一批”的原则,即保留一批、延期一批、整合一批、取消一批,向普惠性和长期性转变。[5]西邑村由于受地理、气候、基础设施薄弱等因素的制约,全村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是西邑县59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自2013年底开展脱贫工作以来,西邑村结合州委、州政府关于脱贫工作的相关要求,立足本村实际情况,分析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因户施策,实行精准扶贫,截至2019年底,西邑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25户520人已全部脱贫。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惠及全村人民,西邑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认真落实《鹤庆县西邑镇西邑村乡村振兴州级试点项目实施方案》的相关要求,统筹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将其打造成为农业强、环境美、农民富的美丽乡村。

(二)两种组织机构有机衔接的实践需求

全面脱贫的目标聚焦于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的突出问题,是一个短期性、阶段性的战略任务,而乡村振兴则着眼于农村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是一场持久性战役。因此,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存在着阶段性的目标差异,容易导致两种组织机构产生衔接不畅的问题。乡村振兴并不是摒弃全面脱贫过程中成立的组织机构“另起炉灶”,如果全面脱贫和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成立的组织机构彼此独立且各自为政的话,就会导致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惠民政策重叠、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以及资源浪费的现象,不仅不利于巩固脱贫成果,还会阻碍乡村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我们要处理好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二者之间的组织机构关系,推进二者的有机衔接,避免二者之间产生矛盾,这样既能够立足于当前,实现现阶段的目标,又能够兼顾乡村长期健康发展的前景,推动乡村产业、人才、生态、组织和文化科学有序地发展。西邑村在实施乡村振兴工作的同时,也在积极落实《西邑村2019年脱贫攻坚巩固提升行动方案》,巩固脱贫成果的同时,抓好乡村宜居建设,助推乡村振兴。

二、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内在关联

统筹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需要明确全面脱贫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要求,乡村振兴是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整体规划,要将全面脱贫放在乡村振兴的整体规划之下进行思考,分析二者在战略部署上的共通性、衔接性和互促性等特点,把握好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内在关系,才能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的实施。

(一)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具有共通性

一是总体奋斗目标相同。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始终把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为奋斗目标,实现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要各地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乡村振兴就是要趁势追击,向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前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西邑村在实现全面脱贫的基础上推进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成果,进一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步伐,满足农民的需求,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二是体制机制相同。西邑村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延续了全面脱贫的强化党政一把手的领导责任制,贯彻落实中央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求,优先考虑“三农”干部配备,下派乡村振兴第一书记,深入实施农村“领头雁”和“三培养一激励”工程。三是实现路径相似。西邑村通过推进产业、教育、健康扶贫、为村民提供住房保障、巩固提升饮水安全和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实现了全面脱贫,并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夯实乡村振兴的基础,巩固脱贫成果,建设美丽乡村。

(二)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具有衔接性

一是全面脱贫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产业基础。西邑村由于地处海拔2 200~2 8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在16.5℃左右,所以重点打造规模化种植白芸豆为主的特色产业,结合“泡核桃、烤烟、蔬菜、养殖、酿酒”等产业,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脱贫,乡村振兴则在原有产业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优化升级,延长产业链,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品牌,推动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二是全面脱贫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基础。西邑村为更好地实现全面脱贫,加大了对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狠抓党员带头致富人才建设,支持优秀农村人才回引,带头创办合作社组织,通过学历教育、技能培训等多种方式培育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农村经纪人,为乡村振兴提供专业的人才队伍。三是全面脱贫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基础设施保障。2019年底,西邑村共实施C、D级危房改造76户,全村379户农户消除C、D级危房,土路变成了硬化路,实现了自来水全覆盖,各个自然村有路灯。乡村振兴则进一步改善交通物流设施条件和加强网络基地建设,扎实推进“厕所革命”工作,着力改善西邑村人居环境,努力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三)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具有互促性

一是西邑村在全面脱贫工作中实施安装路灯、修缮路面、建设北松坪议事点、农贸市场挡墙等基础设施项目,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设施保障,同时,乡村振兴依托完善的农村基础设施,提倡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积极推动“互联网+”、农村电子商务和农产品冷链运输一体化商业运营,不断壮大和发展乡村产业。二是西邑村聚力精准脱贫,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脱贫路上一直贯彻“保护好蓄水的山林、治理好流淌的河流、管理好装水的湖泊”这一方针。乡村振兴依托完善的生态保护机制,重新塑造乡村生态文化,展现原生态的田园风光,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推动特色小镇的建设,大力发展旅游业等,让农民群众在摆脱贫困的同时,进一步保护和尊重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三是西邑村积极引导大学生村官、帮扶干部、团体组织、志愿者和优秀企业家等“下沉”到农村进行扶贫,在为贫困地区输送新鲜血液的同时又能够培养扶贫人才的能力,巩固脱贫成果的同时,更好地为乡村建设出谋划策,推动乡村振兴的阶梯式发展。

三、全面脱贫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面临的困境

西邑村2014年共有村民379户,共计1 62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26户,共计520人,贫困发生率为32.1%。截至2019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 345.16元,西邑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实现全部脱贫。虽然西邑村脱贫工作进展得十分顺利,但是在巩固脱贫成果的同时要推进乡村振兴,二者衔接的过程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解决。

(一)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体制机制衔接不畅

脱贫攻坚已经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套运行机制和组织机构,而乡村振兴刚好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衔接的过渡阶段,发展基础相对薄弱,所以二者在政策、治理体系、项目规划等方面无法进行有效衔接,容易产生脱节问题。一是政策衔接不畅。西邑村当前仍旧有部分贫困人口面临较高的返贫风险,依靠政策扶持的比例较高。全面脱贫主要就是在产业、医疗、教育、住房和就业等方面实施精准脱贫,而乡村振兴在抓低收入人群致富问题的同时,也要帮助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覆盖面也是逐渐由特定的贫困人群逐步扩展到全体农民,精准脱贫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就会面临由特惠向普惠转变。二是治理体系衔接不畅。全面脱贫实现之后,西邑村取消了扶贫工作队,取而代之成立了乡村振兴工作队,由于乡村振兴处于起步阶段,新的治理体系还在摸索当中,所以选择了延续“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治理方式,但由于二者的阶段性目标不同,所以当前迫切需要研究哪些政策是可以沿用的,哪些是需要改进或者摒弃的,从而探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乡村振兴治理模式。三是项目规划衔接不畅。全面脱贫主要是通过国家财政项目投资帮助广大贫困户解决绝对贫困问题,而乡村振兴要解决的是相对贫困问题。西邑村在全面脱贫时期,对于护林员、垃圾车司机、环卫工、扶贫车间等公益性岗位仅限于贫困户承担,而乡村振兴项目普及的是所有农民,此时有限的工作岗位分配问题就成了二者有效对接的一个显著问题。

(二)“输血式”扶贫导致实践主体内生动力不强

全面脱贫和乡村振兴最主要的实践主体是农民,但是通过对西邑村走访调查发现,部分村民脱贫之后对参与乡村振兴的意愿不强,甚至不如本村的帮扶干部热情高,有的还会出现帮扶干部“求”村民发展产业,参与乡村振兴的现象。

通过分析发现,村民参与性不高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精神贫困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一是大部分扶贫产业项目见效较慢,少则两三年,多则五年以上才能见效,而农民需要见效快、利益高的赚钱门路,所以大多数中青年选择外出务工,留守儿童、老人则成了乡村驻守的主体,很难参与到乡村振兴当中。二是小农经济的抗风险能力较弱。西邑村曾经选择玉米作为主要种植业,但由于土地面积有限,农田灌溉设施不完善,玉米长势不尽人意,产量较低。种植的蔬菜由于缺少销售渠道,只能在当地集市上销售,获得的收益甚微。因此,导致村民好不容易调动起来的积极性降低,甚至有的出现了抵触情绪,再次调动大家参加产业发展等工作,难度就逐渐变大了。三是部分贫困户中一直存在着“言必称贫,扶贫干部干,人民群众看”的现象,即农民们始终沉浸在贫困的环境当中,内心拒绝脱贫,即使面对扶贫干部的帮扶也不愿意依靠自身的努力摆脱贫困。由于少数贫困户有过脱贫意愿,但由于扶贫机制不完善,扶贫资金不到位等现实因素的影响,并没有使其摆脱贫困,从而对脱贫丧失了信心。还有脱贫帮扶干部工作不到位,与贫困户缺乏沟通交流,帮扶目标、方式存在偏差,也会导致贫困户脱贫的意愿不强。

(三)产业基础薄弱,可持续发展性不强

由于可利用资源基础较差,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长期以来西邑村都将第一产业作为本地区的基础产业,二、三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所以当地政府选择将产业帮扶作为主要的扶贫方式,然而,产业帮扶的不稳定性和持续性不强的弱点也暴露了出来。一是帮扶产业水平低、产业链短。西邑村由于海拔较高,适宜种植白芸豆等农作物,但由于没有经过专业的加工处理,并且当地并没有专门的销售渠道,只能依靠外人上门收购,所以当地村民总会遇到“丰收不增收”的情况,即遇到好年份白芸豆产量、质量高,但是经济效益却提不上去。西邑村虽然把白芸豆作为特色产业发展,但是由于产业链偏短,缺少完整的产业链,仅仅依靠初级生产很难获得高收益。二是新兴帮扶产业基础薄弱。西邑村计划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然而开发景区较少、交通不便、当地硬件设施不完善以及从业人员知识储备量较少、服务水平不高等缺陷阻碍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也就没有办法很好地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三是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能力不强,西邑镇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39个(其中省级示范社8个、州级示范社16个、县级示范社20个),然而其中大部分合作社并没有实质性内容,多为“空壳社”,西邑村的“空壳社”就包含在内,村民对于合作社的了解不深,并且由于合作社不规范,村民参与的意愿不强,也就没有办法借助合作社防范农业危机,降低农业风险。

(四)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乡村劳动力供给不足

当前,农村人口流失严重,对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乡村劳动力供给不足两大方面。一是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西邑村由于存在交通不便、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等问题,技术型人才不愿意到这里进行技术扶贫,而当地农民自身文化水平不高、专业化水平不高,对于专门开设的培训班,大多数都是走个过场,有的甚至从不参加,所以专业化、技术型人才匮乏的问题亟需解决。二是乡村劳动力供给不足。为了改善家庭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多的年轻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而年迈的老人和幼小的孩童则留在家中驻守,整个村庄则成了名副其实的“老人村”。虽然西邑村实施的土地流转政策为当地家庭带来了额外收入,但是,有知识、有能力的青壮年并不满足于当前农村产业带来的收入,于是他们抛开自己拥有的土地,转身投入城市的生活。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使乡村振兴缺少了发展的主力,农村治理和乡村文明建设缺少有文化、高素质的青年人才,也就导致乡村振兴的发展缺少群众基础,无法坚持可持续发展。

四、实现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实践路径

西邑村要以《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云发〔2021〕1号)为抓手,通过加快体制机制的融合、加强精神方面的引领、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建设等进行统筹规划,巩固脱贫成果,从而更好地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

(一)加快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体制机制的融合

首先,建立“一平台三机制”巩固脱贫成果。利用好云南省“政府救助平台”,持续推进产业帮扶、集体经济、扶志扶智就业培训全覆盖,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现象的出现。其次,加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保障机制,加大财政支农的保障力度,集中财力保证乡村振兴的实施,做好建设脱贫乡村的统筹规划,合理安排与乡村振兴相关的政策倾斜,及时取消已经实现脱贫任务的政策,将基础设施建设、修缮交通、产业扶贫等政策及时纳入乡村振兴体系当中,提升和巩固全面脱贫取得的成果。最后,建立健全乡村振兴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不断借鉴全面脱贫过程中基层干部贴近群众、熟悉农村贫困情况等工作经验,建立一支能够巩固脱贫成果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加快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机构职能的融合。同时,加快城乡融合发展体系的建立,深化农村改革,合理借鉴全面脱贫实行的扶贫体制,并进行优化创新,在巩固全面脱贫成果的同时,将有关“三农”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乡村振兴之上。

(二)强化精神引领,统领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

习近平总书记在扶贫过程中多次强调,“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6]只有思想上改变了,才能更好地推动全面脱贫和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一是要打破部分贫困户的旧观念、旧思想,拒绝“坐享其成、要钱、要物”思想的存在,引导他们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新观念,从而在思想上实现“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依靠辛勤的劳动,改变贫穷落后的局面。二是要做好榜样宣传工作,加强对身边先进示范引领人物、事件、项目的推广,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官方平台对“最美村官”“先进脱贫人物”“可持续发展性强的品牌项目”等多种形式的典型事例进行宣传,从而增强农民建设乡村的信心,推动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三是要加强对中央政策的宣传力度。基层干部可以通过开展下乡宣讲活动,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官方平台,为人民群众进行详细而深入的政策解读、鼓励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到美丽乡村的建设当中,让农民群众看得见中央对乡村建设的重视,从而主动参与集体建设,增强人民群众脱贫致富、追求美好生活的动力,真正实现由“喂养式振兴”到“主动式振兴”思想上的转变。

(三)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要想解决西邑村面临的产业基础薄弱和农业、工业产业体系不完善等严峻问题,就要做到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要将乡村振兴思想融入先进制造业、实体业之中,通过政策扶持、资金补贴等方式,对种植业、养殖业、烟草等传统行业进行优化升级,促进当地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要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加大对农业方面的科技投入,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方式,创新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适当通过政策优惠吸引龙头企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建立一个稳定且长效的产业机制,从而全方位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立。三是要持续推进“三张牌”品牌建设。首先,通过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力度,推动西邑村形成一条绿色环保深加工一体化的产业链,以打造“绿色能源”品牌。其次,提升本区域“绿色食品”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大对农产品深加工的资金投入,建设本地区特色绿色农产品加工园,优化冷链物流布局,打造“产品+品牌+企业+基地”的亮点组合。[7]最后,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打造区域性民族文化体验、高原养生、乡村美食三大主题休闲农业精品工程,全面优化西邑村旅游发展的环境,加快推动旅游业优化升级的步伐。

(四)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建设,创新培养机制

人才是推动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的第一动力,既能为巩固全面脱贫提供智力支持,又能够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创新动力。一是要贯彻落实农村人才回引计划,强化乡村建设的人才储备力量。基层干部可以通过走访、摸排等方式,为有意愿进行乡村建设的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商人、退休职工干部、教师等提供优越的创业和就业机会,建立并完善农村优秀人才信息储备库。二是要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通过开展乡土人才培训班,提升本土人才的综合能力,扶持一批本土的新型职业农民、专业农业经理人、经纪人、产业发展的领头人和电商管理的人才。三是要积极鼓励社会人才投身社会建设,贯彻落实“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因地制宜地推动“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工作”政策的落实,建立并完善城市教师、医生、科研人员定期深入乡村服务的机制。

五、结语

实现云南民族地区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首先要立足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结合当地的发展要求,持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体制机制的融合,通过精神上的引领、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完善人才政策培养机制等措施,激发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巩固现阶段全面脱贫取得的成果,推进农村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克服长期以来困扰云南民族地区乡村发展面临的“输血式”扶持、乡村“空心化”、基础产业薄弱等问题,进一步增强云南民族地区农业产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带领农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共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乡村发展新局面。

猜你喜欢

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各地完成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投资466亿元 农村水利建设再提速
新农村活跃新一代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让“繁荣的农村”与“繁华的城市”交相辉映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加快农村电商全覆盖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