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及途径研究*

2021-12-02吕雅英徐向东马文琼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工匠课程体系

吕雅英 徐向东 马文琼

(乌兰察布职业学院,内蒙古 乌兰察布 012000)

一、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

(一)传统落后观念的约束

我国大部分家长的传统理念认为普通本科及以上的学历教育是至高无上的教育,孩子只有考上这类学校,才有可能成为将来的“白领”;而职业教育是“末等教育”,因为是培养技术工人的,孩子的未来是“蓝领”。家长的这种对“职业教育”及“白领”“蓝领”的认可和评价直接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对技术人才的培养。就目前来说,职业院校招收的学生都是迫于无奈的选择。

另一方面,是社会因素。由于技术工人待遇存在着普遍偏低的现象,以及社会对技术工人的歧视,使得高职院校的招生工作举步维艰,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也缺乏社会土壤的孕育。

(二)教师实践经验的匮乏

根据中国职业教育教师师资状况调查资料表明,目前,高等职业院校2/3的教师是大学或者研究生毕业就直接分配到学校担任教师。他们在登讲台前很少甚至基本没有接触企业,其实践能力普遍较低。甚至有些教师职称高或学历高,理论水平高,但动手能力却相对较低,在讲台上讲理论“侃侃而谈”,但到了实际操作却是“退避三舍”。

就乌兰察布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会计专业的教师为例,专业课教师有22人,具有会计实践工作经验的只有6人,占教师总数的27%。大部分讲会计的教师,都没用亲手填制过会计最基础的现金支票、转账支票、发票、收据等原始票证,所以,对于原始票证的填制、传递流程等往往是模棱两可。据笔者的调查,乌兰察布职业学院其他系部的教师实践技能情况和经济管理系基本类似。

最为可悲的是他们中的许多人没有认识到实践能力对学生培养的重要性,对参与实践性工作、提高专业技能培训等不主动、不积极。

高职教师目前的这种现状与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工匠”人才的技能培训的要求和实现提升劳动力技能水平的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

(三)相关课程设置不到位

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一整套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来支撑。可是,大多数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设置还是沿用旧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框架结构,专业理论教学课程占比太高,实践教学课程却是“蜻蜓点水”。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下,教师只能是通过理论教学来给学生灌输专业知识、“工匠精神”很难对高职学生形成专业性、实践性的系统教育。符合“工匠精神”教育的课程体系很难形成,理论体系对实践工作的指导作用更是空谈。就乌兰察布职业学院的各个专业的课程体系来说,可以说十几年前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体系还在沿用,只是在个别年份有个别的微调,实践性课程的占比有所提高,但距离“工匠精神”教育的时代还是很远的。

(四)教育教学方式的陈旧,缺乏实践性“工匠精神”的培养

在目前的大部分高职院校里,由于教育理念的落后、教师实践经验的匮乏以及实习实训条件的限制等影响,大部分专业课教师还是注重于专业知识的课堂理论教学,实习、实训等实践性的教学方式只是在毕业实习时才零星穿插。这种专业知识的理论灌输导致的结果只能是教师台上津津乐道,学生台下昏昏欲睡。这样的教学方式影响着学生“工匠精神”的真正培养。尽管现在部分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了这种教学方式的落后性,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是对于大部分职业院校来说,陈旧落后的教育方式还是有待于全面改进,我们的职业教育亟待融入“工匠精神”的教育。

造成“工匠精神”培育缺失的原因有很多。但作为培养“工匠精神”主要教育形式的职业教育,对“工匠精神”认识不足,导致教育理念落后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人才培养途径

(一)培育“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体现的是工作技能的至善至美,工作态度的认真负责,发扬的是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工作作风。我们要以“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作为高职教育的切入点,利用校园文化宣传栏、企业名人讲堂、学生社团、主题班会、课堂教育融合等形式,将“工匠精神”的思想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同时,在日常的高职教育中让学生时刻认识到拥有高超的技术素质、技能水平是就业的保障是实现个人理想的前提。在我们的高职教学中要经常创造条件给学生多举行一些实操训练、技能培训、技能比赛等教育形式,以提高高职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增强其就业创业的能力。

另外,政府相关的职能部门对社会的高技能人才要制定一定的优惠政策使他们能够有较理想的收入、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较便利的职业发展通道,从而吸引大批高职院校学生能够通过施展个人的技术才能来实现他们的职业梦想。

(二)打造专业师资队伍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教师普遍缺乏实践能力,与教学技能培训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的现状,以及落实“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重中之重就是要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

首先要加强“双师型”师资建设。尽管“双师型”师资建设在各高职院校已经实施了好多年,院校也通过一定的评比、评定等方法确定了一批双师型教师。但是,真正具有高超的实践技能水平又符合“工匠精神”教育的教师少之又少。所以,要想真正落实“双师型”师资建设,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要求专业课教师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开展实践锻炼活动。例如,可以要求专业课教师在一定时期内必须参加一年以上的企业实践,并制订相应的教师实践能力考评、考核制度,并使这一制度能够真正落实到位,而不至于流于形式。对实践能力突出,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在教学业绩的考核中、在职称职务的晋升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照顾,以提高教师自我实践能力及教学能力水平。院校在专业课教师的引进及招聘上,对学历一般但技能水平及实操能力突出的人才要优先考虑,不要一味地只求高学历而忽略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其次,在教师的聘用引进上,学历至上的原则是狭隘的。优秀且符合“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师,必须具备丰富实际工作的职业经历。只有在企业一线工作的历练中,所学理论知识才能得以升华,也才能切实体会“工匠精神”的实质,才能提升教师专业课的教学水准,“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才能真正实现。

教师只有自身具备高超的职业技能水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才能担当起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重担,才能够将职业院校学生培养成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构建新型课程体系,开发专业配套教材

高职院校现有的课程体系及专业课教材大多是基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不符合“工匠精神”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需要重新构建。在课程体系的设置、建设中,根据专业课程的特点,提高实习、实训课程的占比,相应理论课程教学的占比要缩减,最好是把理论知识的内容糅合在实习、实训课程的教学中,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将“工匠精神”的内容融合在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教学资源建设等环节中,而且贯穿在课程教育教学全过程。并且要有针对性地开发符合“工匠精神”教育理念与课程体系相配套的专业新教材,打乱原有的教材编排体系,按照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水准,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新要求来安排教材的新体系,例如,一定要把教材中实习、实训的内容编排的尽量与实际工作相贴近,减少一些关于“发展历史”“特点”“概念”“职能”等诸如这些纯理论又对实际工作无多少指导作用的阐述,加大实践操作技能方面的内容,同时可以把“工匠精神”融合在专业教学的内容中,将“工匠人物”事迹作为教学案例编入教材中以充实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把“工匠精神”的教育融入在教学的方方面面。

(四)实施符合“工匠精神”教育的科学教学方式

岗位实践是培育“工匠精神”最直接有效的路径。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想真正体现“工匠精神”,教师就应该在教学中,合理安排实习、实训课程的内容,加大学生课程教学的参与度,重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提高其技术、技能水平,同时在教学中把“工匠精神”的内涵糅合在教学内容中。例如学生在进行实操和应用的过程当中,把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在教学的全过程。“工匠精神”不只是教师用教学语言的表述,而是教师通过实操教学时时处处体现出来的,对学生知识和技能掌握的高标准、严要求,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在做中使学生切身体会“工匠精神”的内涵,潜移默化他们的习惯、行为、思想,使其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五)推进校企合作

校内的专业实训、实操课程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纯理论教学的不足,可是这种校内的实训、实操课程由于受场地、环境、设备、资金、人力等因素限制,根本无法满足对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需要,那么校企合作的引入就成了当前高校职业教育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最为有效的途径。当然,在校企合作中要合理地把握校企合作的利益分配,寻求合理的企业合作单位,采取深入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保证高职院校教育与企业经济有着良性的发展。院校及企业实训教师要认真将理论知识、职业文化深深融入企业环境中,努力培养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的具有“工匠精神”的新时代高素质人才。

乌兰察布职业学院的高铁专业与北京商鲲高铁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进行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培养的模式值得借鉴。乌兰察布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高铁专业实行的是三年制的专业教育。前两年学院根据商鲲公司的要求,以高铁及动车列车乘务员、列车长、餐吧乘务员及餐吧乘务长等来确定职业岗位培养目标,并实地跟车调查上岗学生的具体工作内容,在此基础上编制培养计划、制订培养方案,按铁路部门各岗位工作的服务要求组织、实施课程教学,最后一年由商鲲公司负责把学生输送到全国各铁路局的下属单位进行顶岗实习。由于属于订单培养,学习的内容具有针对性,实习实训又使得学生完全参与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在真实的项目实践和项目化教学中,践行了“工匠精神”。

通过上述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及职业素养已经完全满足用人单位需求,几乎全部学生都在原实习单位上岗。

三、结语

职业教育是“工匠精神”的教育,是技术技能教育。职业院校应努力扛起时代责任,肩负起传承培养工匠精神的教育使命,勇于探索,以“工匠精神”的培养为引领,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为新时代的职业教育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工匠课程体系
90后大工匠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医学类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工匠神形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工匠赞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