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鼻内窥镜微创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并鼻息肉的效果

2021-12-02赵紫东

医学美学美容 2021年20期
关键词:鼻甲内窥镜粘膜

赵紫东

(辽宁省鞍山市岫岩县中医院,辽宁 鞍山 114300)

伴随鼻息肉的慢性鼻窦炎是由鼻窦阻塞引起的疾病。有的病人由单窦引起,有的则是由多窦引起。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发病率逐渐增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全身因素、感染因素、环境因素、免疫功能障碍、患者遗传特点、鼻腔及鼻窦解剖结构异常等都会导致慢性鼻窦炎的发生。变态反应也是引起鼻窦炎的主要因素[6]。治疗慢性鼻窦炎应遵循抗生素清除、恢复、重建、引流通畅通的原则。但是,若鼻内窥镜或CT 扫描证实鼻窦、口鼻道复合体存在多种解剖变异或病变,使复合体狭窄,阻碍鼻窦通气引流,或导致鼻窦反复发炎,应尽早接受手术治疗。鼻内镜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视野清晰、病灶清除彻底、复发率低等优点[1]。本研究入组2019年1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慢性鼻窦炎合并鼻息肉患者共50 例,随机分组,对照组的患者采取常规的开放性手术,观察组采取鼻内窥镜微创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耗时、出血水平、住院日数、总疗效、术后并发症,进行了鼻内窥镜微创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并鼻息肉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组2019年1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鼻窦炎合并鼻息肉患者共50 例,随机分组,其中,对照组男/女:18/7,年龄27-68(51.67±2.59)岁。观察组男/女:19/6,年龄24-69(51.45±2.45)。两组统计学比较显示P大于0.05。

1.2 方法

对照组的患者采取常规的开放性手术治疗。观察组在鼻内窥镜下手术,常规CT 扫描及鼻内镜检查在手术前进行。多数病人采用局部麻醉,而高血压、精神紧张的病人则采用全身麻醉。行鼻内镜下手术治疗,患者均为仰卧位。手术前30分钟,麻醉医生根据病人体重肌注杜冷丁50-100 mg。把1%丁卡因(10000 肾上腺素)无菌棉布或纱布放在中鼻甲和后端至鼻中隔之间,尽量靠近鼻粘膜的顶部,再放上一定量的棉片,使其完全覆盖到鼻粘膜。每次5 分钟更换3 次后用2%利多卡因浸泡中鼻甲粘膜和鼻丘下突。依据EGG 手术,钩突和筛泡切除,切开筛前窦,切除息肉,扩大上颌窦的自然开口。后筛窦炎病人,蝶窦炎,中鼻甲基板清除后筛窦。部份病人在中鼻甲部分切除、鼻中隔矫正、下鼻甲粘膜下切除术。手术后用明胶海绵、凡士林纱布或止血扩张海绵填充。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手术耗时、出血水平、住院日数、总疗效、术后并发症。

1.4 疗效标准

根据内镜观察,患者的症状没有改善,内镜检查发现术腔粘连,窦口狭窄或闭锁,息肉形成,有脓性分泌物被判定无效;症状明显改善,内镜检查发现窦腔粘膜局部水肿、肥厚或肉芽组织形成,有少量脓性分泌物有有效;症状消失,窦腔粘膜化,无脓性分泌物被判定显效。100%-无效率=总有效率[2]。

1.5 统计学方法

SPSS23.0 软件处理,计数行χ2统计,计量行t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耗时、出血水平、住院日数比较

观察组手术耗时76.27±6.34min、出血水平86.21±11.21ml、住院日数5.26±1.01d 低于对照组89.12±12.21min、109.34±22.35ml、7.55±2.20d,P<0.05。

2.2 鼻窦炎合并鼻息肉疗效比较

观察组鼻窦炎合并鼻息肉疗效23(92.00)高于对照组16(64.00),P<0.05。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有1 例轻微粘连少于对照组,其有4 例粘连和3 例感染,P<0.05。

3 讨论

伴随鼻息肉的慢性鼻窦炎是由变态反应性、细菌感染导致的鼻窦阻塞所致的疾病。发病后,鼻窦粘膜肿胀,从而改变了纤毛的生理功能,造成鼻窦阻塞和粘液纤毛清除障碍。病灶的解剖结构复杂,手术难度大,不易治愈,易复发。处理上,采用鼻内镜微创手术,可同时切除鼻腔内所有的息肉和病理组织,有效地提高了鼻窦的通气功能,使粘膜清除功能恢复正常[3]。本法创伤小,术中出血少,对机体损伤小,术后鼻粘膜恢复时间短,有利于病人良好的工作和学习。

常规手术损伤中鼻甲及鼻窦粘膜,视野变窄,病理组织残留,不能完全治疗口鼻复合体,大量出血会影响手术视野,增加术后复发率[4]。常规手术切除大部分中鼻甲,刮除鼻窦粘膜,破坏鼻腔正常的生理功能,术中光线不足,容易残留病变,为日后复发留下隐患。鼻内窥镜可以扩大病变部位,提高手术的准确度。相对于传统手术,鼻内窥镜能重建鼻腔通气引流,保持中鼻甲及鼻窦粘膜的正常结构。手术后鼻功能恢复良好,是传统开放手术所无法比拟的[5-6]。

鼻息肉是一种常见的鼻部疾病,它是由因自重引起的严重水肿性鼻腔及鼻窦粘膜逐渐下垂所致。鼻息肉和鼻窦炎的症状有很多种。如不及时控制,将会导致严重并发症,如呼吸道阻塞及细菌感染。迅速的诊断与治疗对该病的发展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鼻窦炎、鼻息肉,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只有通过手术治疗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因鼻腔鼻窦解剖特点,传统治疗方法效果不佳或复发。但随着内窥镜鼻窦手术的广泛开展,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治疗已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内窥镜鼻窦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最大优点是手术视野清晰,组织损伤小。如果完全切除病变,鼻腔和鼻窦的正常解剖结构未受严重破坏。

在治疗时需要注意鼻窦炎、鼻息肉的诊断和治疗与下列因素密切相关。因此需要注意:①术前处理:术前应用抗感染药物可有效控制部分化脓性细菌感染,减少术后复发的诱因。手术前适当应用药物可减少术中出血量,保护手术视力,对术中病变的处理有很大帮助,可以有效地防止手术并发症。术前CT 影像分析是术前最重要的步骤。副鼻窦冠状扫描比轴位扫描更具意义,更易于直观地观察解剖、病理部位,有助于医师选择鼻内镜手术入路,更清楚地观察鼻窦及相关鼻壁、咽部的异常情况。术前鼻窦CT 检查可更好地注意鼻窦骨结构的改变。鼻中隔偏曲、骨化、筛窦融合,妨碍术前完全的内镜检查,给手术入路和术中操作带来困难。术中血量明显增加,视野狭窄,极大地增加了手术的盲目性和并发症的发生几率。术前充分分析CT 表现,并与术中CT 对骨硬化部位进行对比,特别是防止眶内、筛前动脉破裂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②术后要注意仔细清洗鼻腔,清洗鼻腔,重视病例随访,提高治疗水平,总结临床经验。术后合理的用药和随访,对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恢复起到了关键作用,而手术只是诊断和治疗的第一步。创面处理及术后定期复查直接影响到诊断和治疗效果。所以,在这期间对病人进行正确的治疗,能有效地避免和减少术后并发症[7-8]。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手术耗时、出血水平、住院日数优于对照组相应的指标,P<0.05。观察组鼻窦炎合并鼻息肉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少于对照组,P<0.05。可见,基于内窥镜的鼻窦手术进行治疗效果确切。鼻内窥镜视野开阔,视野可折射,对鼻窦内隐伏部位的病变进行彻底切除尤为重要。鼻内窥镜手术的最终目标是恢复鼻窦的形态和功能。外科手术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改善和恢复鼻窦与鼻窦间的引流。所以,应根据鼻腔、鼻窦、鼻窦的解剖改变,切除病变组织结构,尽可能保留正常组织或粘膜,重新恢复通气引流,建立正常粘膜清洁作用。手术时要掌握好鼻腔及其邻近的解剖结构,谨慎操作,不可粗暴操作,可有效避免并发症。除了彻底清除病灶外,还要解决窦口、口鼻复合体的通气引流问题鼻内窥镜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有效方法,它不仅提高了治愈率,减少了严重并发症的危险,而且减轻了病人的痛苦,达到了最佳的治疗效果。鼻内窥镜手术主要是矫正鼻腔,异常解剖结构,去除不可逆的病变,保留鼻窦粘膜,重建鼻腔,尤其是鼻窦复合体,恢复鼻腔粘膜的正常功能及粘膜纤毛的腺体功能及清除功能,从而达到治疗鼻窦炎的目的[9]。鼻内窥镜术后慢性鼻窦炎综合治疗也非常重要,手术后换药、鼻腔冲洗、手术腔内药物冲洗使手术腔上皮或愈合也是此目的,因此手术及术后处理十分重要,能有效地促进术腔内粘膜纤毛超微结构与功能的恢复,减轻炎症反应,消除粘膜水肿,重新建立自我保护与防卫的功能。

综上所述,鼻内窥镜微创手术对鼻窦炎合并鼻息肉的治疗作用确切,可减少出血,加速恢复。

猜你喜欢

鼻甲内窥镜粘膜
舒适护理在鼻内窥镜术后鼻腔填塞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一种具有附加内窥镜功能的医疗管
下鼻甲骨折外移保留功能对慢性鼻窦炎患者主要症状及相关临床指标的影响
电子内窥镜临床评价要求探讨
内窥镜技术研究进展
浅谈内镜下粘膜剥离术治疗早期上消化道肿瘤的护理配合体会
分析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消融下鼻甲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临床疗效
低温等离子射频鼻甲消融术在肥厚性鼻炎中的临床病例研究
每天都刷牙,为什么还提倡洗牙
宫腔镜电切术治疗粘膜下子宫肌瘤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