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透过新冠肺炎疫情看中医教学在西医院校中的发展与改革*

2021-12-01梅莎莎宋恩峰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1年9期
关键词:中医理论中医学西医

梅莎莎 宋恩峰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中医科,湖北省武汉市 430060

2020年1月份以来,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打乱了所有人的生活,医务人员取消假期投身到抗疫一线,在医务人员的全力治疗下新冠肺炎患者的出院人数不断攀升,目前全国疫情已经控制,这与国家推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密不可分,在中医药介入治疗后明显缩短病程、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减少后遗症。然而在西医院推行中医药治疗的过程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顺利,其中的阻力很大一部分是来自西医院校毕业的医生,此种局面让人们联想到中医学在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中的不足。

1 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推广应用遇到的困难

新冠肺炎爆发至今已有4个多月,在疫情最严重的1月底,大部分被政府征用为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中的中医医院已经开始使用中医药进行治疗,在治疗一段时间后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在中医药介入后能够明显缩短病程、降低死亡率、改善症状、提高治愈率。2月初全国开始推广中医药联合西医治疗新冠肺炎,并在国家卫健委制定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中明确提出中医治疗,并根据该病进行了基础方的确定,提倡全国范围内应用中药。然而在西医主导的医院中推广中医药治疗遇到了一些阻力,其阻力来自西医院校毕业的少数医生,主要是因为西医临床医生不了解中医药。中医与西医是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少数西医临床医生不能理解中医理论,导致不认同中医药,极少数西医临床医生甚至排斥中医药在临床的应用,这就对疫情期间推广中医药的使用产生了一些阻力。

2 由中医药难于推广反思中医教学在西医院校中的不足

2.1 中医教学的资源不足 中医学是我国传统医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数千年仍能够存在,因此中医学一直作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中医教学因教学资源的不足而举步维艰。

第一,中医教学学时在30~40个学时,而《中医学》作为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内容包括了中医基础理论、中药、方剂、针灸、中医内科、外科、妇科等内容,对于中医临床专业的学生来说上述知识是需要3年的时间才能学完,但对于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该课程仅仅给予三十多个学时,部分高校甚至还进行了课时的压缩或是作为选修课。中医教师为了能在有限的学时内讲完《中医学》教材,只能偏重于中医基础理论、中药、方剂的讲解,而实际应用于临床的针灸、中医内科、外科、妇科及儿科等知识只能点到为止或让学生自学[1]。

第二,课程形式以课堂教学为主,《中医学》由于其自身特点,其理论难于用图像、动画、模型及人体标本来演示,具有抽象、模糊、难理解等特点,因此主要的教学形式选择了传统的课堂式教学,形成了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不理想[2]。

第三,师资力量较其他学科薄弱,教学用具有限。中医教研室教师数量较少,一般没有专职教师,大部分教师是临床医生,在工作之余进行本科生的中医教学,其时间和精力有限,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影响教学质量。同时教具也有限,大部分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只能借助于幻灯片。穴位模拟人、中药、挂图等也大都是教研室自行购买,没有专项的资金。

2.2 学生和教师的热情不足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毕业后大部分从事西医临床工作,因此对中医教学热情不高。其次,中医教学一般安排在大学三年级进行,此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已经经过两年多的西医系统理论学习,对中医理论存在着认知方面的困难,部分学生甚至产生怀疑、抵触情绪,认为中医毫无自然科学依据,甚至带有封建迷信色彩[3]。最后,由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均为理科生,在高中阶段主要以数理化为课程重点,古代汉语水平有限,而中医教材为半文言文,理解起来颇有难度。这几点使得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热情度不高。

中医教师也存在热情不足,主要体现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这是导致教师热情不足的根本原因。由于是本科教学,一般不会采取强制措施来保证上课出勤率,部分学生出现翘课现象,上课的学生也会出现不认真听讲、玩手机、看课外书等情况,学生的热情是教师上课的动力,如此一来也让教师上课的热情降低,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进行教学。其次,学校不重视中医教学建设,好的教学资源优先给予西医学科,教研室的发展和改革不能保证,这也让教师教学热情下降。

2.3 高校给予中医教学的重视不足 西医院校在教学的长期规划与发展中优先于各个西医学科,无论是资金的支持,人才队伍的建设以及各项教学项目的支持都以西医学科为先,中医教学的相关发展与改革常远滞后于其他学科,这是对中医教学不重视的最明显表现。在此种环境的作用下,部分西医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会不经意地流露出对中医临床疗效的质疑,甚至反感在临床治疗中应用中医,教师对中医的态度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看待中医的观念。因此,高校给予中医教学的重视对中医教学改革与发展极其重要。

3 疫情结束后对中医教学的发展与改革

中医教学的不足,在无形中影响着医学生行医过程中对待中医传统医学的态度潜移默化中,影响患者的就医选择。中医教学的目的不是将每一个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培养成中医临床医师,而是培养一个理解中医理论,承认中医药疗效,熟悉中医药治疗疾病的优势,在行医道路上不排斥中医,不误导患者排斥中医。中医教学的发展与改革不能仅停留在教学,而要上升到政策,在政策的介入下影响教学的发展与改革方向。

3.1 以国家政策为导向 我国一直以来都视中医药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国粹之一。2016年全国卫生健康大会明确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2019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推广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提出在妇幼保健医疗服务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在老年健康服务中应用中医养生保健、饮食调养、疾病指导等;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积极应用中医非药物疗法及中医心理调摄特色来促进居民心理健康。

国家近年的政策明确对中医药的大力扶持,在国家政策的导向下应该加强中医教学在医学院校中的建设及发展,为“健康中国2030”提供更多认可中医的医学人才。

3.2 以教学改革为基础 中医教学除了有国家政策的保障外,还要以教学改革为基础,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西医临床医学生对待中医的态度及看法。

3.2.1 根据课时调整授课内容:中医学在西医临床专业一般安排在大学三年级,课时限制在30~40个学时,因中医学内容繁多,中医理论难理解,因此面对课时少,内容多的情况,只能根据课时来调整授课内容。授课内容的确定不要以培养一个能应用中医的西医临床医师为目标,而要以培养一个能理解中医理论、掌握中医整体观、认识中医药优势的临床医师为目标。中医学的授课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针灸等内容,在有限的课时掌握这些内容是不切实际的,因此讲授内容要侧重于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病因病机、四诊、治则治法、辨证论治等都是中医理论基础,此为理解中医的基石,因此掌握好上述内容就能把握中医脉络,学时数可占半数以上。

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属于中医治疗的手段,可根据临床常见疾病来分类阐述,不需面面俱到,其核心思想是让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能够认识到中医药可以用来治疗常见疾病,且应用范围广泛。中医学授课时学生已经学完诊断学,此时可以根据诊断学的内容来讲授中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临床内容,让学生联系西医内容学习中医,在中西医的对比中了解内、外、妇、儿常见疾病均可以用中医的方式治疗并取得好的疗效[4]。让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校园时代就相信、认可、肯定中医药,如此中医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才有意义。

3.2.2 课程形式的多样化:传统的中医教学以教师讲授及学生接受为主,如此的课程形式持续了多年,有优点也有弊端。西医教学常采用图文、动画、音频、视频等丰富课件,授课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中医教学可采用上述形式将中医理论用图文及动画的形式呈现便于理解。课堂中多用提问讨论的方式讲授中医知识,应用翻转课堂等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氛,将课堂交给学生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渴望[5]。中药学及针灸学可在理论知识学习后到中药房及针灸诊疗室进行见习,将课堂从教室搬到医院,有利于学生对中医知识的理解。中医内、外、妇、儿等临床知识的学习可以将学生带入诊室,让学生在完整的诊疗过程中体会中医精髓,也可以将患者就诊的过程拍成短视频呈现在课堂上。让学生在学习中医过程中产生兴趣,加深理解,体会到中医辨证施治的精髓。

3.2.3 加强师资建设:中医教学发展与改革离不开师资建设,师资建设体现在教师数量及质量上,西医院校中医教研室教师大部分是临床医师,教学工作都是在临床工作之余进行,教学质量不及全职教师。因此,高校需要引进中医教学人才专职教学工作,在时间及精力上保证教学质量,同时加强中医教研室的建设,引进教学资金改善教学设备,吸引教学人才。

综上所述,中医教学在西医院校的发展与改革要以培养理解、承认、相信中医的西医临床医师为目标。尽管绝大部分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都不会从事中医,但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在他们在从医道路中不会出现排斥、诋毁中医的行为。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已经存在了几千年,希望未来的医学生能够通过中医教育更加理解传统医学,在自己的行医过程中提倡应用中医、中西医并重,提高我国的医疗卫生水平。

猜你喜欢

中医理论中医学西医
两手
张竹君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西医
乡村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补火生土法的主要理论研究
中医理论在异位妊娠急诊绿色通道护理的应用
分泌性中耳炎的研究进展
浅谈《难经》之命门理论
蒙西医结合治疗对宫颈癌术后中性粒细胞及CD4+/CD8+的影响
中医学中的“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