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莫向光阴惰寸功:我的阅读成长“三部曲”

2021-11-30宋治洲

师道 2021年11期
关键词:三部曲土地读书

宋治洲

昔日,宋人黄庭坚曾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一句话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反思自己的人生,也的确是在书香氤氲中得以不断修正与提升的。

播下一粒种子

过去读历史书,每到新旧王朝革故鼎新之时,常有志士仁人呼吁新王朝要保存下“读书种子”。可见读书的“种子”是可以留下的。我虽不敢自称是什么“读书种子”,但渴望读书的“心苗”却是很早就播下了。

我的老家在黄土高原,千沟万壑中的一个小山村,当地人管村子叫作“堡子”。岁月的风蚀之下,很多堡子已经残破不堪,只有堡门口裸露的砖瓦与匾额还能见证其昔日的辉煌。小的时候,我常常跟随父亲回去。每当暮色中,远远地看见那黑沉沉的高大门楼时,就知道到家了。院子里南北共有三户人家,北边靠东的两眼窑,就是奶奶家。漆黑的夜色中,那扇纸糊的窑洞窗户里还闪着微弱而昏黄的灯光。“妈!”父亲推门进去。我眼前明亮了一些,靠门的窗户边点着一盏煤油灯,刺鼻的煤油味直灌鼻腔。我不记得奶奶在做什么,以及和我说了些什么,只记得自己呆呆地、陌生地看着这处晦暗的窑洞。窑洞两边墙上贴着已经被煤烟熏得泛黄的年画,其中东边墙上是一幅戏曲画。我清晰地记得画上是一位年轻的书生在为一位美貌的小姐打伞,旁边则站着一个乖巧的小丫鬟。父亲指着那幅画说:“这是《白蛇传》里的许仙和白娘子,旁边的是小青。”于是,父亲把我抱到炕上,喝着奶奶泡的茶,绘声绘色地讲起这段故事来。奶奶则安详地盘腿坐在煤油灯旁做着活计。躺在热乎乎的火炕上,仰面看着窑顶上晃动的巨大人影,我就伴着这缠绵而凄美的民间故事进入了梦乡。

从此以后,我就对听故事着了魔,经常缠着父亲给我讲。开始还有的讲,但时间一长,就没故事可讲了。父亲说:“得了,给你买本书自己看吧!”于是有一天,天都快黑了才见父亲兴冲冲地回来。一进门,把手一伸,递给我一个四四方方的东西(其实很小、很薄)。我眼睛一亮:“啊,小人书!”我就像一只飞出笼子的小鸟似的,兴奋地捧着这油墨喷香的宝贝,蹦蹦跳跳跑到里屋向妈妈展示。那种感觉真是无法形容。当下我连晚饭都顾不上吃,一个人趴到床上聚精会神地“欣赏”起这本小书来。看着封皮上那花花绿绿的人物以及三个绿底白字的“流沙河”(名字是后来母亲告诉我的),我满脑子都是好奇与期待。小心翼翼地揭开封皮,一幅幅生动的白描画面扑入眼中。其中猪八戒的形象最令人忍俊不禁:一身大黑袍,猪头猪脸、憨态可掬,所以直到今天我仍然记忆犹新。

采撷万千花蜜

年幼时的种种际遇为我播下了一颗读书种子,但这颗种子直到我进入大学后,才算真正成长起来。

那时,在北京。课业负担不重,我有大量的闲暇去看闲书。国图新旧馆都是我勾留盘桓之所。旧馆毗邻北海公园,站在金鳌玉蝀桥畔就可以看到那气派宏伟的重檐庑殿顶。这里是国家图书馆古籍善本部。平时来的人不多,所以极为幽静,也极其符合读古书的心境。每当看书看累了,临窗一望,远处白塔巍峨,红墙掩映;近处水波潋滟,上下天光,倦意顿消。“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那里实在是读古书、品古文、发思古之幽情的好地方啊。

而在国图新馆读书则是另外一番风景。新馆很大。包括地下,上下有五层。里面空间宏敞、采光极好。每天有成百上千的人出出进进,但却依然整洁安静。我常常整日里泡在这座巨大的“书海”中。早上去得早,人影寥寥,只有那一排排实木书架,静静地沐浴在曦光微岚中,而我则仿佛是这座书城中的“帝王”,正翘首寻觅今日要“临幸”的“佳丽”。内廷宫嫔——本专业书籍自然是要看的,但我也会时不时“调戏”下民间野花——所谓的“杂书”“闲书”。

国图书籍容量极大,“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供你选择。而且有的书你可以“专宠”——只要你去得够早。有的书则只是平时听说过,但从没见过。如一套煌煌烨烨的精装本《十三经注疏》、占据一面墙的《二十四史》《全唐诗》《全宋词》等等。平时这些大部头典籍在书店都是精装压膜,你只有摩挲封皮的份儿,而在这里你却可以轻轻松松地登上梯子,一本一本地把“她们”抱下来,细细翻看观瞻。虽然有时只是浅尝辄止,但却是开卷有益,翻看一番就可自诩是识得堂奥的人了。

在国图读书没有书店的限制与居家的局促,更多的是一份从容与淡定。那里不限制拿书的数量,只要你愿意,随你拿几本。我常常是一番寻检后,抱着一摞“美人”回到“御座”——一张近两米长、一米宽的实木大方桌前,解衣磅礴,披书细览。既可以正襟危坐地读,也可以斜倚匍匐地读,没人管,悉听尊便。书看完了或不想看了,也不必劳神费力找寻原处,只需往桌边的手推车上一放即可。和蔼的工作人员不一会儿就会分门别类地把它们各归其位。

记得宋人王禹偁写过一篇《黄冈竹楼记》,说其竹楼之妙:“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而那时的我觉得国图就是我的“黄冈竹楼”:清晨,融融的日光透进明亮的落地大窗中,在书桌上斜洒下一缕泛白的曦光,照在身上暖暖的。傍晚,玻璃窗外乳白色的灯光亮起,夜幕渐侵,日影西斜,橘色的余晖临窗返照,柔和的灯光下依然人影幢幢。甚至窗外雨雪霏霏、冰天雪地,抑或是炎阳骄日,挥汗如雨,一窗之隔,却可四季皆春、静如太古。而我则是安如磐石,容与悠闲,沉浸其间,乐此不疲。

酿得几杯美酒

《孟子·离娄下》说:“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年轻时广泛的涉猎、大量的阅读,及至来到江苏工作后我才渐渐体会到读书的功效与好处。

我所在的是一所国际学校,这里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甚至是海外。以前他们很少接触汉语文化,只是把学语文当成学数理化一样死记硬背。上课效果自然是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趣。而我则努力想把他们拉回,让他们重新爱上汉语。我发现,一些“差生”常常喜欢在课上冒出一些匪夷所思的“胡话”“怪话”来引起旁人的注意,而这种情况又多半会被任课老师视为“捣乱课堂”而予以批评。最初,我也不以为意,但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却发现这恰好是个让他们喜欢上汉语的突破口。记得那次我在讲授《史记》里的一篇文章时,遇到了“扶义倜傥”一词,我就从汉字“义”字的字形构成、字体演变等方面介绍了中国人对“义”的理解。其中我谈到“义”(繁体“義”)字以及其他从“羊”偏旁的字如“善、美、羞、祥”等都含有美好、吉祥之义。突然有个学生冒出一句:“‘差字不也是从羊吗,为什么没有美好之义?”惊愕之余,我并未嗤之为非,而是在课后查阅了相关辞书(大学时代的基本功)为他解释了这一问题。我告诉他这是汉字字形演变的结果,本来“差”是个会意字,由“垂”字和“左”字上下组合构成。经过汉代的“隶变”,截弯取直、化零为整,变成了楷书里的“羊”和“工”。但其含义却仍然保留其本来意义,如偏旁“垂”字,取象于枝葉长短不齐、自然下垂的样子;而“左”字则含有意见不统一、观点相反的意思。由于两个部件都含有参差不齐之义,合在一起,“差”字便会意出不相合、有差距之义。当我详细地为他解释之后,他除了惊叹佩服之外,竟然也萌生了探究其他汉字的兴趣。真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啊!也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吧。

我讲课就喜欢调动起学生的兴趣!

一次在讲《烛之武退秦师》时,里面有一句“邻之厚,君之薄也”。我当着学生的面质疑书中的注解有问题。“不会吧!”学生一个个面面相觑,心说:“这老师是不是有毛病,教科书还能有错!”看着他们疑惑的神情,我哈哈一笑:“连孟夫子都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何况今人呢?”文下的注释是“邻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而我的翻译则是“邻国(土地)变大,就是贵国(土地)缩小呀!”

孰是孰非,口说无凭,我拿出了几条有力的证据让学生来替我判断。“厚”在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山陵之厚也”,即其本义为山体体积的厚实。此后,由山陵的厚实、厚重又引申出“大”的含义,如《国语·鲁语》“不厚其栋”中“厚”注释就是“大也”。“邻之厚”可直译为“(邻国的)广大”,而翻译成“雄厚”就有些引申了。其次,从句子结构上看,原文实际上就是一个由两个主谓短语构成的判断句,但在教参中则被翻译成两个独立的主谓句。其实径直翻译成“邻国(土地)变大,就是贵国(土地)缩小呀!”不是更简洁而切合原文吗?再者,从上下文来看,这里的“厚”也的确应该指土地的广大。因为对前一句“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教参的翻译就是“怎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如果紧接着继续以土地增减来说理,则文意会显得更加贯通自然。最后,我又搬来古人对这个“厚”字的看法。唐代孔颖达在疏解这篇文章时,虽未对此句作注解,但却对后文“不阙秦焉取之”作了如下的注释“言有心取秦,先谋取郑。言灭秦以将利晋,益大疆土”,可以看出仍然是强调扩大土地之义。而在“郑伯克段于鄢”一章里(见《左传·隐公元年》,讲郑伯的弟弟不断扩大土地,妄图反叛的故事)有一句类似的话“子封对曰:可矣,厚将得众。”晋代杜预对“厚”的解释就是“厚,谓土地广大也。”你们看,连古人都如此认为。于是在学生们无比羡慕的目光中,我完美地进行了一场中华文化的直播。

学生时代的读书,加上工作后的实践,使我的教学工作愈加游刃有余,而一篇篇“教学相长”的论文也水到渠成般应运而生。于是当有年轻教师向我讨教写文章有什么秘诀时,我也只能粲然一笑,摆摆手:“无他,唯读书耳!”

唐人杜荀鹤曾写过一首诗《题弟侄书堂》:

何事居穷道不穷,

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

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

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

莫向光阴惰寸功。

诗人描写了读书的那份淡定与恬然。我特别喜欢最后一句“莫向光阴惰寸功”,读书是需要定力与意志的,惟其如此,你的人生才不会被纷繁陆离的世俗社会所熏染,而你也才能真正走入人生的“自由王国”。

(作者單位:江苏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学校)

责任编辑   晁芳芳

猜你喜欢

三部曲土地读书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低年级写话“三部曲”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
土地流转信托模式分析
分土地
日杂志总结出轨者“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