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不居集》浅析吴澄理脾阴之法治疗外感虚损

2021-11-30付书璠孙宇洁郭锦晨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吴氏内伤邪气

李 慧,付书璠,孙宇洁,郭锦晨,黄 辉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17级中医学专业,安徽合肥 230038)

吴澄,字鉴泉,号师朗,清代著名新安医家。因功名不就而业医,熟读经典,医术高明。其在行医生涯中,有感于当时“治虚损者少,做虚损者多……死于病者寡,死于药者众”的医治现象而毕生研究之,并著成《不居集》一书[1]。该书采辑《黄帝内经》《难经》有关论述以及张仲景、李杲、朱震亨等名家治虚损之法,选辑前贤方剂并结合自身治验撰成[2]。吴澄研读各医家著作又不居于其中,思想超前而有所创建,将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3]。在治疗外感之虚损方面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并创造“理脾阴”之法,进一步完善脾胃学说,与后世叶天士“养胃阴”之说相辅相成,对祖国医学产生深远影响。

李杲已于《脾胃论》中详述内伤脾胃病之证治,后人亦将其学说逐渐完善。然吴澄认为时人以“滋阴降火之一法……不损成损”,世人于外感之类内伤者少有研究,实为虚损学说之一大缺憾[4]。吴澄根据《黄帝内经》之“风为百病之长”、“百病之始生也,生于风寒暑湿”等进而推而广之,以为非独风气能够致劳,六淫之气亦可成劳,即外感之类虚损[5]。

1 辨明病因

《素问·五运行大论》云:“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吴澄认为若非内伤而受病于外者皆为外感之症,若日益迁延,逐渐演变为内伤之候,变成外损[6]。邪气有余则发为外损,正气不足则发为内伤,有外感之后变为虚劳,亦有虚劳而复兼外感者[7],然此两者之虚实传变易相混淆,若难以辨明,则杀人多矣,故应先辨别病因。

1.1 四时之正气从表而入

自然六气可影响人类健康,而外感六淫为病,则因于天[8]。春夏秋冬四时皆有其气,如春之温、夏之暑、秋之凉、冬之寒,此皆为四时之正气,而伤于四时正气者名为伤寒,不称之为外损[9]。外损者,因于人。若体虚之人受之,而医者妄用汗吐下之法,情况严重者即时受伤,变症亦甚为迅速;症状轻者其元气耗损,或迁延缠绵日久,亦必最终归咎于外损[10]。

1.2 四时之邪气从表而入

《礼记·郊特牲》曰:“天地之道,寒暑不时则疾。”若春夏秋冬四时非其时而有其气,即春寒、夏凉、秋热、冬温等,感邪者亦能为病,却并非外损之症[11]。若真元不足,而用清下攻消之剂,此非药不对症,即使药对病愈,其人亦真元已伤,或有些微感冒,使人身元气不能送邪出体,亦必渐成外损[12]。

1.3 四时之疫气从口鼻而入

《素问遗篇·本病论》指出:“上下升降……变民病也。”即四时气候失其正常秩序,严重反常,则易导致各类瘟疫疾病[13]。《素问·刺法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病状相似。”疫厉与秽气相杂,传变之迅疾只需十日上下,不似外损之经年累月[14]。治亦有降、补、和之法。但如医治不当,迁延几月,致使元气耗损,最终导致外损之症。

1.4 四时之风气从皮毛而入

寒伤营,风伤卫,前者邪气从表入里,后者邪气从皮毛入肺[15]。而外感虚损以此为甚。《素问·风论篇》云:“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其寒也,则衰饮食;其热也,则消肌肉……名曰寒热。”即风为寒热之故。初感风气,不似伤寒猛烈而忽视之,及至发为寒热,又误疑为内伤虚劳[16]。庸医辨之不明而误用滋补之法,则成外损[17]。

1.5 因于病人

若病者无伤,渐而外损者,必因其不善调摄,饮食不节,房劳过度,以致营卫失守,邪气乘虚入体,盘踞于内,由浅入深,变症渐重[18]。若病人注意调摄病体,注重养生,饮食起居正常,则营卫固守,邪气不得而入。

1.6 因于医人

“外损”之名为吴澄之首创,不见于各家之书。盖因前贤研读《素问》、《灵枢》、《难经》之精妙,于内伤之类外感研究颇为精深,分辨清晰,对症下药,故无外损之症[19]。今庸医之流,字多不识,即敢用人试方,盗名欺世,则内伤外感混淆矣。如是外损则因医之不明而致。

2 辨明病症

各人体质不同,其所感受邪气后所表现的症候亦不相同。《黄帝内经》论述了寒、暑、燥、湿、风五者为病的临床特征,即所谓“风胜则动……湿胜则濡泻。”然病症变化无端,病因亦各不相同,需明辨之。

2.1 阴阳两虚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与阳在人体内起着重要作用。“阳虚生外寒,阴虚生内热”,阴阳两虚,寒热相杂,此为虚劳之寒热。若外感邪在少阳,或者寒热往来,或者日夜轻重有偏,与阴虚发热相似[20]。但必须察明其有无表症相兼,或早晚不同,不似阴亏者[21]。

2.2 营卫本虚

营卫虚弱者最易感冒。其有恶寒、发热、头痛、痰多、咳嗽、失血等症,以上诸症与内伤相似[22]。若无法辨明,则以此为内伤,是因为六淫之气所引发;若以此为外感,则又类似于虚劳之症候。治以滋补之法,或履施散法而不休,则损伤元气,邪亦不解。如此导致气血渐亏,终致外损。

2.3 中气不足

营气化生血液并且营养全身,卫气抗御外邪,温煦全身,调控腠理。中气不足者营卫不充沛,腠理不致密,如是则邪得乘虚入体。又因各人体质禀赋之异,同一外感之邪,有变外损者,亦有不成外损者[23]。体虚似实者,用药而邪不外出,反随元气缩入,发热不止,则骨瘦如柴。

2.4 心力皆劳

心力劳损之人,必定气血两伤,或偶尔感受些微邪气,潜伏于经络,先时未觉,身虽少有不适,亦绝不见外感表症[24]。身有所觉之后,其中气已伤,似内伤之形景。吴澄叹前症已明载在籍者,时人尚不解,况此等疑难杂症?将气困之因误为怯症,神疲之因误为劳倦,郁热之因误以为阴虚,倦怠之因误以为气郁,而忽略外邪。施以或调法,或补法,或滋法,或降法,以致病者濒于死而不自知。

2.5 思虑劳倦

思虑者伤神,劳倦者伤阴,从而使肌表不固,里气不充,以致外感六淫邪气之时外不能固卫,内不能拒,表里皆伤。阳气本衰者,外感邪气不能散而郁闭为热,并盘踞于营卫[25]。若食滞与外邪相互蒸结发为热,则阳气留于中宫。上述者本为外邪,忌用滋补之法。

2.6 表里感邪

邪在表即有表症,在里即有里症,两者皆可明辨。吴氏指出:“有因劳倦致外邪乘虚入体伤中气……或投以滋阴百补。”上法皆反得其效,使其汗益多,神益躁,郁热更甚,胀愈加。此为邪气郁遏,非真虚不足之症。

3 外感虚损治法

吴氏总结比较古与今各方面之异,略述四种临证表现及其治法,具有借鉴警醒意义。劳倦内伤之治,李杲已述之甚详。然今外损者居多,盖因前人淳朴,不若今人色欲无度;淡薄自足,不若今人多肥甘厚味;名医辨察清晰,对症下药,不若今之庸医妄投诸药;上古之雨不若今之暴烈[26]。故今之外感不兼内伤之症,内伤不兼外感之症。今人“以酒为浆……以耗散其真”(《素问·上古天真论》)致其先有内伤虚损,若感受外邪者,其实为内伤;若为内伤,亦实为外感。治若散之,谨防邪不外出而真元受伤;治若补之,谨防正气不立复而邪反入于里。外感时日迁延,余邪尚未尽散,用补药必使邪去,则补益得力。外感失血受伤已深,用药虽外症稍减,但吐血之祸潜伏已深,当即时逐邪,补阴,培元,固络,防其终成吐血之症,而终身不愈[27]。疫气时行并兼见寒热之症者,忌用大汗、大吐、大消食之法,以防其气血日渐亏损。有误认此为虚劳者,即用温补之法而伤人。吴氏总结其辨证点在于舌苔,“舌无苔而红润者为虚劳,舌有苔而黄白者为时疫。”

4 理脾阴之法

李杲将脾胃虚损所致的清阳不升归结为脾胃病之核心病机,然其重益脾升阳而轻降胃养阴,吴澄在其基础上提出“理脾阴”之法治疗虚损,补充李杲之不足[28]。其首将脾经虚分阴阳,在《不居集》中详细阐述了脾阳虚及脾阴虚的病理要点:“脾胃之元气虚者……以清补为主。”脾阴虚即初期为脾之阴液的不足,而后因脾脏无法得以濡养,虚极致损,则致脾的基本生理功能受到损伤,称为虚劳[29]。“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可见胃气的盛衰对于维系机体活动具有深刻影响。胃气强则人体五脏功能强盛,若气机流畅,饮食与津液亦逐渐旺盛,以至精血充足而得以复其真阴之不足。吴澄曰:“脾乃胃之刚,胃乃脾之柔……一腑一脏恒相因而为表里也”。自李东垣《脾胃论》后,世人多效仿东垣偏从胃阳论治之法,以甘温升阳补中,重升而不重降,重阳而忽略滋阴,对于素体脾胃津液不足,气机失畅者,则易化燥伤阴导致病情益重。“然虚损之人多为阴火所烁……百症丛生矣”,故吴氏创“理脾阴”之法,以“补土生金,燥润相宜,两不相凝”为原则,以“芳香甘平之品培补中宫而不燥其津液”为特色,理脾健胃,补阴扶阳。

5 理脾阴九方

吴氏在临床实践中总结经验,根据“理脾阴”之法,以“补土生金,燥润相宜,两不相凝”为治疗原则,以“芳香甘平之品培补中宫而不燥其津液”为用药特点,理脾健胃,补阴扶阳[30]。阴阳互根互生,治疗虚损的方法最好是补阴扶阳,其独创的中和理阴汤、畅郁汤等九方就选用了人参、山药陈仓米等扶阳之品及紫河车、海参等益阴之味组方,使阴阳互济互生,以扶后天之本。将其九方的理法方药特色总结为:以血肉有情之品填补精血,以芳香之品升脾阳,以甘淡平和之品益气养阴;健运脾胃,滋阴补阳;培土生金,润燥合宜,使脾肺调和。脾胃薄弱,积久成劳者,宜用味补汤加减。“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燕窝、海参、淡火肉、馒鱼此四者皆气血有情之物以补虚损。脾其虚若不能承受参芪之补,咳嗽失血泄泻者,宜用理脾阴正方,当保肺气外加补元气,补脾阴而胃阳亦不相碍;遗精盗汗自汗,血不归经,怔忡惊悸者,宜用资成汤,以人参、猪肚等补气健脾,同时佐以滋阴、交通心肾之品;清阳不升,气虚下陷而力不胜升柴者,宜用升补中和汤,以人参、钩藤等药升胃阳,以谷芽、山药等补脾阴,陈皮利气,大枣与甘草和中助脾;若阴分不足,虚火上泛,食少泄泻者,用培土养阴汤以滋阴降火补虚,以制首乌为君、猪腰为臣补精养肾,扁豆、谷芽补脾阴,丹参、莲肉都为交通心肾之品,白芍酸收以缓肝,车前子通利小便;痰嗽喘急者,宜用生脉保金汤,以玉竹权衡治节之司,以人参益气补元,佐以百合、猪肺等药,润肺养阴。其中包括药食两用之品,作用缓和,不伤正气,即使久用,对于脾胃大虚不胜补药者尤为适合,只要用之得当,也具有良好的疗效。其亦在九方基础上据症加减,灵活变动不居。

6 结论

吴氏首将脾经虚分阴阳,在李杲“养胃阳”的基础上提出“理脾阴”学说,理脾健胃,脾肺同治。其合理运用理脾阴之法,从四时正气、邪气、疫气、风气、病人、医人等方面阐释虚损之因,而虚损症候表现又因人而异。吴澄自创理脾阴九方,注重填精血,升脾阳,养阴益气,阴阳调和,润燥合宜,在治疗虚损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值得今人借鉴参考,并发挥创造。

猜你喜欢

吴氏内伤邪气
内伤内服
《神农本草经》对“邪气”的认识
轮椅上的好医生,发明“吴氏膏药”
幸福来自感动
“外邪致中”还是“内伤致中”?——说说“真中风”和“类中风”
湖湘吴氏响塘纸影戏艺术语言探析
别轻易拔罐刮痧
憋出内伤
吴氏温阳助减汤治疗甲减的临床研究
吴氏“安胃饮”治疗“产后胃炎”396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