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养生始于调神

2021-11-30王海亭

养生月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真气情志阳气

王海亭

中医学认为,精、气、神为人生三宝。神是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现,又指精神意识活动。《内经》说:“神者,水谷之精气也。”也就是说,神是以精气为物质基础的,是脏腑气血盛衰的外露征象,它通过机体的形态动静、面部表情、语言气息等方面表现出来。《素问·移精变气论》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故养生尤重调神。调神的本质是善良、宽容、乐观、淡泊。

调神思想倡始于老子、庄子,至秦汉时代则形成学派,以后绵延不断,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补充和发展。老子、庄子均主张“清静无为”。《庄子·在宥》曰:“抱神以静,形将自正。”指出调神是保持人体内外环境和谐稳定的关键所在。《黄帝内经》谈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强调了清心寡欲,祛病养生的方法。李东垣的《远欲》、《省言缄》强调清心寡欲,从“积精全神”,以获取健康长寿。晋代嵇康的《养生论》提出“修性以调神,安心以全身”等以静“神”来养“形”的养生思想。梁代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主张“和心,少念,静虑,先祛乱神犯性之事”。唐代孙思邈提出了“自慎”以养生的观点。明代医家则提出“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精神皆安,以此养生则寿”。清代曹廷栋在《老老恒言·燕居》中指出:“调神为摄生要务。”并给调神赋予新的内容。所以,调神是养生的关键。

调神是一种观念,是人对自身认识的一次回归,具有更多的社会内容,不是逃避现实,而是慎独其身,不是消极无为而是追求真正的人生,对人格有强化作用。调神要注意做到以下几个方面:①少私寡欲,心胸坦荡。“心底无私天地宽”,要做到少私寡欲应注意两点:一是以理收心,明确私心嗜欲对人体的危害。二是正确对待个人的荣辱得失。②抑目静耳,闲情逸致。孙思邈在《千金方·调老大例》中说:“调老之药,耳无妄听,口无妄言,心无妄念,此皆有益老人也。”眼耳是神气接受外界刺激的主要渠道,其功能乃受神气的主宰和调节。目清耳静则神气内守而心不劳,若目弛耳躁,则神气烦劳而心扰不宁。要做到抑目静耳,就要用高雅的兴趣爱好,来陶冶自己的志趣。有了高雅的志趣,自然会把浮名虚禄,看得淡若烟云。③和畅情态,调摄七情。“笑一笑,十年少”。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笑可增进健康,可使人长寿。俗语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心常戚戚,有损天年;情绪乐观,能安神定气,是益寿延年防病治病的良方。④顺应四时。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使万物形成了生、长、化、收、藏的自然规律。只有与四时的变化相适应,人体才能保持清静内守的状态,“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那么,生活中如何来调神呢?①养静藏神:心静则神安,神安则脏腑气血和调,邪亦难犯,自有益于延龄益寿。其次,养静与机体的真气状态密切相关。养静藏神,真气无伤,抗病力强,有利于防病抗衰,亦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②动形怡神:动形,包括散步、传统健身术、体育锻炼等内容。动形,可促进气血流畅,舒筋活络和协调脏腑功能活动,使人精神焕发,心旷神怡。此外,动形还有助于安眠,起到静神的作用。尤其是人到老年期后,脏腑气血虚衰,功能低下,神倦乏力而喜坐好卧,睡眠不宁,反应迟钝而且性情不定,通过适当的动形活动来怡神、静神,就显更为重要。③四时调神:即顺应一年四季,一日四时的阴阳之气的自然变化规律,有意识地调养自己的精神活动。例如,春天,阳气升发,万物复苏,生机盎然,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也要顺其生长之机,舒展条达,乐观开朗。夏天,阳气最旺,万物蕃秀,开花结果,故人的精神情志活动应充沛饱满。秋天,万物平定,阳气渐收,阴气渐长,肃杀之气降临,景物萧条。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也应随之收敛,以保持安定平静。冬天,阳气潜藏,阴气最盛,寒气凛冽,万物生机闭藏。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亦要顺其闭藏之气,内伏而不外露。④精神寄托。离退休后若无事可做,难免会产生失落感。老年人离开岗位后,仍应找点自己喜欢的事做,或读书学画、下棋听曲,或养植花木、料理家务。老年人只要有了精神寄托和对生活充满信心,就不会感到老之已至。

猜你喜欢

真气情志阳气
中医情志关怀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
情志护理对肾移植术后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对慢性盆腔炎患者实施穴位贴敷+情志护理的效果探析
晚睡晚起“双杀”阳气
人无疵,不可与交
人无疵,不可与交
论魏禧“真气”说的理论内涵及其文论意义
阳气不足该怎么调理?
干部担当须有几股“真气”
——正气、勇气、底气和一点傻气
八段锦功法对艾滋病携带者的戒毒人员情志影响的初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