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中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应用价值

2021-11-29朴香淑金芳琴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2期
关键词:管腔多普勒颈动脉

朴香淑,贾 慧,金芳琴

(延边脑科医院电诊科 吉林 延吉 133000)

随着高频超声显像技术的飞速发展,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率越来越高。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无创,简便、准确的特点,在颈动脉斑块的检查中启到了很好的作用。本文通过对185例中老年人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部位和斑块性质,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8年1月—2018年12月于我院门诊及神经内科住院的185例中老年患者,其中男81例,女104例,年龄50~79岁,平均年龄66.5岁。其中经CT或MR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69例,诊断均符合1996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标准。其余有不同程度的头晕、头痛、肢体麻木或运动障碍等相关症状。

1.2 仪器与方法

使用东芝XariossA-660A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高频线阵探头,探头频率7.5 Hz,受检者取平卧位,头略后仰,充分伸展颈部,放松,头转向对侧或保持正中位。采用纵横两个切面依次观察颈总动脉(近、中、远段),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颈外动脉,观察血管壁的三层结构,包括内膜、中膜、外模。判断管壁结构是否清晰,血管内膜是否光滑,内中膜厚度。于颈总动脉分叉处近心端1 cm后壁处测量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记录斑块的数量,类型,部位和大小。彩色多普勒(CDFI)观察血流充盈情况及狭窄阻塞部位,频谱多普勒(PW)测定血流参数。

1.3 判定标准

正常颈动脉内膜纤细光滑,管壁呈典型的“双线征”,颈总动脉IMT≥1.0 mm,颈总动脉分叉处IMT≥1.2 mm为内中膜增厚,IMT局限性增厚≥1.5 mm为粥样硬化斑块形成[1]。依据组织病理学和斑块的影像学特点将斑块分为软斑、混合斑、硬斑。以斑块纤维化、钙化,内膜回声增强,后方伴声影者为硬斑;斑块形态多不规则,突出于管腔,内部结构呈等回声或低回声者为软斑;二者均有定为混合斑。观察颈动脉管腔有无狭窄,管腔内血流充盈情况。狭窄程度判断:狭窄率=(原始内径-残余内径)/原始内径×100%,狭窄程度内径减少百分比<50%为轻度,内径减少50%~69%为中度,内径减少70%~99%重度。血管狭窄时,管腔内血流充盈缺损,当血管壁闭塞时,管腔内无血流充盈[2]。

2 结果

185例中老年患者中正常51例,颈动脉病变134例,异常率为72.4%,其中单纯IMT增厚17例,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117例,其中多发斑块54例。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所致颈动脉血管狭窄10例,其中轻度狭窄6例,中度狭窄3例,重度狭窄1例。斑块各部位发生来看颈总动脉分叉处最多见,本组161例(59.4%),其次为颈内动脉球部60例(22%),颈总动脉主干40例(14.8%),颈外动脉最少。117块斑块中位于左侧的68块,位于右侧的49块,左侧斑块略多位于右侧。斑块类型来看软斑较多103块(38%),硬斑82块(30.3%),混合斑86块(31.7%)。

3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发病率20年持续走高,其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趋势。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管壁功能和结构逐渐发生变化,大动脉顺应性减退,IMT逐渐增厚,斑块发生率也随之增加。调查表明,我国年龄超过40岁人员中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为41.3%。已经确诊脑中风或短暂脑缺血发作的45岁以上中老年人中,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为76%。这与本文研究的数据基本相似。颈动脉是大脑重要的供血通路,有资料显示,大部分脑血管疾病并不是脑血管本身,70%与颈动脉有关。颈动脉斑块是心脑血管病发生的“元凶”,它不仅影响大脑供血,有一部分(20%~30%)发展为短暂脑缺血发作(TIA)、腔隙性脑梗塞,斑块破裂脱落还会引发严重的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进展是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窗口”,因此,干预颈动脉斑块是防治心脑血管病的关键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多发性动脉内膜疾病,大多发生在中型或大型的弹性型动脉内膜及内膜下,以脂质沉着伴有中层平滑肌细胞向内膜移动、增殖,内膜增厚发展形成的粥样硬化病灶或纤维脂质斑块[3],病变经常发生在全身各血管,引起一系列疾病。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病变主要累及大、中动脉的内膜,最初是IMT增厚,使内膜变为粗糙,渐渐形成斑块[4]。血管壁IMT的增厚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标志,而斑块形成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显著特征,可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动脉狭窄和闭塞是动脉硬化病变发展的严重阶段。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容易形成动脉管腔狭窄从而引起血流量减少,或自身破裂后脱落导致远端动脉闭塞。多年临床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一般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当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使血管狭窄超过60%或斑块、血栓脱落,才可能出现言语困难、眼前发黑、一侧肢体麻木等临床症状。现已证明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也是脑血管病最有力的致病因素,颅外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所致的严重血流限制性狭窄而引起的缺血,通常与20%~30%卒中有关。据统计,80%卒中是血栓源性。颈动脉斑块为栓子来源。一旦发现颈动脉狭窄>50%,并斑块性质为软斑或混合斑时,应及时干预治疗,特别是颈内动脉闭塞时,及早诊断和治疗可显著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5]。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主要经历3个过程。首先血液中脂质积聚在内皮下。之后,巨噬细胞吞噬脂类物质形成泡沫细胞,最后,平滑肌细胞从肌层移至内皮下,转化为成纤维细胞。这种变化形成了斑块内胶原基质,同时在斑块管腔内膜下形成一个纤维帽,使斑块结构更加稳定。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数发生在颈总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球部及颈总动脉主干。这可能与血液的切应力有关,其发生机制为动脉交界处及分叉处内膜表面不规则,干扰层流,产生的血流急剧而形成涡流,使血管内膜受损,使管壁纤维化或瘢痕形成。脂质和纤维组织进一步积聚,最后促进斑块的形成[6]。本文资料也表明颈总动脉分叉处斑块发生率为59.4%,远高于其他部位,这与张映琦等报道的相似[7]。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斑块的性质和数量随发病年龄、病程和病情逐渐演变。一般认为软斑质地疏松,脂质成份较高,易受血流冲击,脱落,阻塞脑血管;混合斑一般面积较大,易引起血管管腔狭窄,导致血流量减少,加上斑块脱落,阻塞脑血管,发生脑梗死。而硬斑由于斑块表面钙化,内含纤维成份多,不易破裂,很少引起脑血管意外[8]。本组117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患者中,以低回声软斑最多见,占38%,其次为混合回声斑块,占31.7%(二者相加所占比例为69.7%)。有资料表明脑梗死的发生与斑块的性质密切相关,本组69例脑梗死患者中以不稳定斑块的比率占32%,显著高于其它组[9]。不稳定斑块是脑栓塞栓子的主要来源之一。50%~70%伴有大脑半球症状的患者溃疡性斑块或存在出血。重要的是,对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所获得的斑块结果分析预示,斑块内出血是引发脑神经系统症状的重要因素。早期识别这些斑块特征有助于发现积极治疗获益的高危亚群。

颈动脉是动脉粥样硬化最易受累的大血管之一,其位置表浅,比较好检查,加上高频超声的应用,可清晰显示颈动脉的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情况;斑块形成的部位、大小、性质;是否有血管狭窄及狭窄程度、有无闭塞等详细情况,尽早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存在,阻止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以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以上研究结果发现,中老年人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较高,而且多数为低回声软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患者没有任何的创伤,易于患者接受,因此,中年以上人群把颈动脉超声检查作为健康体检的常规检查项目之一,每年定期检查,及早发现颈动脉斑块,判断斑块的性质及严重程度,提高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管腔多普勒颈动脉
CCTA诊断左冠脉分叉病变的价值及其危险因素研究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多路径效应对GPS多普勒测速的影响
清洗刷在不同管腔器械清洗中的探讨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贴壁不良的价值
超微血流与彩色多普勒半定量分析在慢性肾脏病肾血流灌注中的应用
传统纯棉白条检查法与医用导光检测仪对管腔器械清洗质量评估的效能对比
品管圈在降低精细管腔类器械直径≤5mm清洗不合格率中的应用效果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2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