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网络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2021-11-29张雨晴崔德华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思政环境政治

张雨晴,崔德华

(海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 海口 571158)

马克思主义“人与环境”关系理论超越了原有人境关系思想,科学阐述了人与环境的关系,是马克思恩格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思想理论。我国教育学者也十分重视此理论,并对此有较长的研究历史和丰富的运用经验。21世纪是互联网的时代,网络环境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负面影响。重温马克思主义“人与环境”关系理论,从中得出以下启示:高校要充分调动人的主体性与主动性;竭力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舆论环境、校园网络文化环境;构建网上网下联动的全面育人格局,最终实现“网络环境育人”功能。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论述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之前,人类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一直停留于两个片面观点,一个是过分强调环境对人的决定作用;另一个是过分夸大人在环境中的主观能动性。马克思恩格斯既批判“环境决定论”,也驳斥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他们坚持从唯物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视角出发,辩证地看待人与环境关系。

(一)马克思恩格斯“人与环境”关系理论的核心内涵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自然主义的历史观、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观以及唯心史观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深化了“人与环境”关系思想,创新性地提出了“人与环境”关系新内涵,即人与环境是双向互动的关系;人在人与环境关系中具有主体性;实践是人与环境辩证统一的基础。

1.人与环境是双向互动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批判旧唯物主义的环境决定论,提出人与环境具有双向互动性。这种双向互动性表现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马克思指出人具有主体能动性,强调人对环境的改变作用。“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1]。同样,环境也改变着人。环境包括两大部分,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人与自然环境存在双向互动性。因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人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2]。同时,这种双向互动性也表现在人与社会环境之间。“人对自然以及个人之间历史地形成的关系,都遇到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本身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1]因此,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彼此依赖。

2.人在人与环境关系中具有主体性。人的主体性是由其本质决定的,即“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人可以对环境进行建设、改造和优化,进而利用良好的环境为自身服务。恩格斯指出,“只有人才给自然界打上了自己的印记,因为他们不仅变更了植物和动物的位置,而且也改变了他们所居住的地方的面貌、气候,他们甚至还改变了植物和动物本身”[3]。因此,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对环境进行改造,使环境合乎人自身的发展,而人在改变环境的同时也是优化、提升自己的过程。虽然人在环境面前具有主体性,但人还具有社会性。人类活动既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自然环境条件的限制,还要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这启示我们要在尊重环境、尊重客观规律的条件下,正确地发挥主体能动性。

3.实践是人与环境辩证统一的基础。马克思极大地提高了实践的地位,他把实践放在人类改变自然和改变自我的一致性上来看待其重要性,并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可见,实践是改变人与环境关系的根本活动。马克思还强调,“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1]所以,实践是联系人与环境的唯一钥匙。

(二)网络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实践性活动,其两大核心要素是人与环境。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始终围绕着人展开工作,也始终离不开环境的影响和制约。”[4]网络环境作为社会环境的一种新形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日渐凸显。

1.网络环境的概述

互联网时代下,网络日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生活娱乐、沟通交往的主渠道。互联网为人们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虚拟空间,一个有别于现实空间的全新网络空间,我们把这个网络空间称为网络环境。网络环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涉及的是广义的网络环境,即“以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为核心的新信息技术为基本前提,以互联网为传播载体和途径的一切社会因素所共同构成的社会环境的组成部分。”[5]理解网络环境,需要掌握以下两点:其一,网络是一个由诸多对象相互联系、相互合作和支持的虚拟空间;其二,在网络环境中,传递、交流、存储的信息由上网者提供,又被上网者享用,即每一个网民既是网络环境的主体,又是网络环境的客体。网络环境还具有自身独特性,与其他社会环境不同,如信息的共享性和海量性、网络的即时性和交互性、网络的虚拟性和真实性等。

2.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当代大学生与互联网共同成长,他们被称为网络信息时代最活跃的“原住民”,其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都深受网络影响。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必须要探讨网络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首先,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这一概念进行界定。结合网络环境的定义,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网络环境中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生关系,能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思想品德养成产生影响的所有网络因素的总和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5]其次,要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环境影响下所呈现的新形态。受网络环境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它融合了网络技术与新兴媒体的优势,通过网络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呈现出互联网+教育的教学新形式。

二、网络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正如卢梭在《爱弥儿》中描述的,完全优良的环境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任何社会环境都是优良因素与恶劣因素并存。网络环境也不例外,它既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优良因素,同时也为其带来恶劣因素。

(一)网络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网络环境具有沟通交互性、资源丰富性、平台多样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模式。高校借助互联网以后,能够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拓宽教学渠道,突破时间、空间限制,进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1.网络环境的交互性改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教学模式

网络环境交互性包括同步交互和异步交互。[5]同步交互即网络主体在同一时间进行互动,如当下盛行的腾讯课堂、超星慕课等网络在线教学课堂。教育者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线上教学,改变了教室是唯一教学场域的传统教学模式。网络授课提高了教育公平性,它使得思政课教师可以兼顾到每一个大学生的思想需求,也增加了大学生直接与思政课教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异步交互是指不在同一时间进行互动,如使用微博、微信、QQ等社交软件进行交流。大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留言自己的心理困惑,思政课教师看到消息以后再给予心理辅导。相对于同步交互而言,异步交互更加自由、便捷。网络的交互性突破了时间、空间对教育的限制,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一个新型、平等、自由的双向互动平台,改变了过去单向式的“灌输”模式。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思想独立,正需要这样一个能够自由言说、平等交流的广阔空间。

2.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充实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网络汇聚了各地域、各领域的众多资源,其中一些优质资源为思想政治理论库注入了新鲜血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公民道德和民主法治教育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但其内容不是一成不变,它需要不断更新、完善以适应社会发展新要求。丰富的网络资源恰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更新、完善提供了素材,如政治、经济、文化、科教等信息资源,还有古今中外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这些多元素资源为思想政治理论库增添了新鲜血液,使其更加全面、科学,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贴近大学生生活、思想。

网络环境里,教育者、受教育者都是网络主体,都可以发布信息、传递信息,这样就打开了资源的互通性、共享性,更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库,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储量。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媒介获取各学界、各高校的优质资料,以此来丰富教学案例、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打造生动鲜活、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的思政课堂,进而提高思政课的感染力、吸引力。

3.网络教学平台的多样性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网络平台是传播教育内容的重要媒介,也是最为基础的教育资源。网络教学平台为师生交流互动提供了一个高效、便捷的桥梁,增加了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渠道。同时,还拓展了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载体,也为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多机会。思政课教师开设网络教学课堂,能够灵活地掌控教学时间及教学内容,还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改变了传统思政课上学生沉闷、“低头族”等不良现象。大学生也可以在网络教学平台上选择各大高校的思政资源,并与其他高校老师、同学在线交流、互动、探讨。

网络教学平台使得全国各地的师生都能交流互动,增加了学术交流机会,最大化地实现了资源信息共享。各大学者、专家、教师交流的过程也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过程,更是丰富该学科知识的重要方式。有的高校还搭建了校园教育平台、教育资源数据库,如红色网站、德育网站等,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开展育人工作。这些网站以宣传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内容,提供最新时事热点,帮助大学生正确了解时政、分析问题、做出判断。

(二)网络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

网络环境是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并存的一把双刃剑,在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负面影响。

1.海量的网络信息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处于一个“无时不网、无处不网”的环境中。这些海量网络信息为大学生提供各种资源的同时,也占据了他们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有限时间。当下,微博、快手、小红书等社交软件上的信息抢夺了大学生大量的日常时间。许多大学生迷失于各种娱乐新闻、趣闻轶事、无效信息里,他们每天要花费很多时间来生产、消费这些网络信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占用大学生的有效时间,因而就会与这些形形色色的网络信息产生矛盾。

海量网络信息既占用了大学生的有限时间,还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网络信息质量参差不齐,当这些“信息与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要的信息在性质和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教育上不能保持一致或互补时,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可能被弱化。”[5]网络环境中,各类错误、腐朽信息很容易被大学生获取,而大学阶段的学生价值观尚未成熟、信息甄别能力弱,很容易受负面消息影响。因此,他们容易出现道德意识淡漠、社会责任意识弱化、行为失范等一些偏驳问题。

2.开放的网络环境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权威性

自由开放的网络环境实现了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权威也被其削弱了。过去,思想政治教育者在知识、信息获取方面具有绝对的权威和优势,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主导者。在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不仅来源于教材、课堂,网络也成了他们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他们通过网络查阅各式文献,了解社会最新动态并发表言论。因此,大学生可能比思政课教师所掌握的素材、信息动态还更加新鲜、全面、具体。从而,思政课教师也就丧失了局部信息的优势,教育过程中的权威性也随之被削弱。

网络信息如同滚滚浪潮,来源广、传播速度快,但其质量参差不齐,缺乏专业性、科学性、权威性。一部分大学生把头条、知乎、豆瓣作为学习平台,在上面咨询政治、思想、学习、健康等问题,深受这些平台上所谓的“专家言论”影响。这些网络社交平台缺乏统一的信息准入标准,也没有专业人员对其内容进行甄别、把控,所以一些虚假、不良言论会导致大学生思想混乱,使他们在庞杂的信息中丧失主体性,同时削弱了教育者的权威性。

3.多元的网络文化冲击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

信息高速流转的网络环境下,纷繁复杂的网络文化快速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不良的网络文化,如历史虚无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正在侵蚀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阻碍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习近平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6],用一元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引导多元化的价值取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强调一元化主流价值观,这与信息碎片化传播产生的背景——多元化价值体系是相矛盾的。”[7]

高校大学生是创造、享用网络文化的主要群体,也是最容易受网络文化影响的群体。一方面,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三观”形成的核心节点,此阶段的学生心理、生理尚未完全成熟,思想、价值观不坚定。他们猎奇心较重,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强,容易产生盲目从众心理,更经不住腐朽网络文化的冲击与诱惑。另一方面,网络文化监管机制不完善,导致错误思潮沉渣泛起,网络文化呈现出肤浅化、低俗化、泛娱乐化的特征。大学生可以轻易浏览含有色情、暴力、赌博等不良信息的网页,并发表不当言论。例如,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小说,主动脱离现实生活,对人际交往活动冷淡,漠视人文精神;还有的大学生用网络词汇恶搞英雄人物,调侃邱少云、造谣雷锋等。这些都是网络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理想信念、道德观念的健康形成。

三、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

透析马克思主义“人与环境”关系理论,正确认识人与环境的双向互动性,充分发挥人在实践中的主体能动性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基础前提。人若是在环境面前无所作为,未能正确处理与环境的关系,那环境“在一定的条件下,不但会取得很强的客观独立性,而且会成为反过来奴役人的统治人的异己的和自在的力量。”[8]这启示我们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充分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去改造环境,消除环境不良影响,利用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目前,网络云课堂与线下课堂都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且“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的最佳场域”[9]。于此,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打造一个优质的网络环境是重点。

(一)建设良好的校园网络舆论环境

正所谓环境创造人,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类思想,舆论环境更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发挥着强化或削弱作用。一个好的网络舆论环境恰如一个助推器,能够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开展。建设一个良好的校园网络舆论环境,首先在于完善校园网络设施建设。高校要投入资金来优化自身的网络硬件设施,及时更新校园网络设备,确保校园网络硬件设施正常运行。除此之外,高校还要引入、更新、维护新媒体教学设备,加强网络工作人员的技能培训,为新媒体教学设备的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其次,强化网络舆论监管力度。高校应成立专门的网络舆论监管小组,培训专业的网络技术服务人员和监管人员。这些人员要对校园网络平台上发布的信息进行严格审查、监督,对网络舆论实施一定的干预和引导。高校还要科学整合校园网络的硬软件资源,开设校园官方公众号宣传主流价值思想,同时使用抵制色情、赌博、暴力等不良信息的过滤软件,从根源上阻断不良信息侵害大学生。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抢夺网络舆论话语权,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大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向善的舆论环境。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提升互联网使用技能,熟练使用互联网与大学生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价值观念、思想动态,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舆论引导,着力形成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同时,要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党和国家最新文件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放到校园网站上,丰富网站红色资源。

(二)打造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

文化环境对人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所以高校要“将文化环境育人的长效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性结合起来”[10],实现网络文化环境的育人功能。要打造一个有序、健康、正能量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关键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开展文化实践活动时要充分发挥其主体能动性。

1.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管理。高校应组织师生学习《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增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上网的政治意识、道德意识、法律意识。“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1],思想政治教育者首先要加强自身的道德法律修养,提高自身道德水平和法制意识。“互联网世界中,法律对人们的监督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这种条件下,我们只能依靠对法律的宣传和道德的推崇来引起受教育者的重视,从而对个人产生内在的道德约束力量。”[10]因此,大学生要提升自我教育能力,提高道德意识、法律意识和自律意识,做到自我约束、自我规范,自觉抵制不良网络文化。

2.丰富校园网络文化活动。高校应借助新媒体技术建设富有学校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开设网上教育讲座,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公民道德和民主法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同时,高校要多举办网络文化节、网络读书会、网络艺术展等精神文化活动,充分调动大学生主体性、参与性,激发大学生创新创造力,还要激励师生共同参与活动、共同创造独具特色的校园网络文化产品。

3.创造优秀校园网络文化作品。构建一个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重点在于源源不断地生产优秀网络文化。高校要“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11]。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定期甄别、筛选、优化校园网络文化作品,剔除其中不合时宜、腐朽的网络文化,引导、鼓励大学生创造高质量、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

(三)构建网上网下联动的全面育人格局

“网络育人”已成为当下高等教育的新形式,高校“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12]与此同时,不能忽视思政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核心地位。高校要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创建一种网上网下联动、全时关注、全程覆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格局。”[13]

1.加强网络学习平台建设。高校要创立集理论性、思想性、宣传性于一体的学习网站,使其专门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高校在创建学习平台时,要把网络环境利好性与大学生兴趣偏好结合起来,利用这个学习平台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事新闻、校园热点,鼓励学生在该平台上学习、交流。高校还要合理、充分地使用各种社交软件,借助抖音、微博、b站等APP开设思想政治教育“微课堂”,有机衔接网上、网下双轨教育,提高大学生碎片化时间利用率。

2.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14]。思政课教师要夯实自身理论知识水平,提升政治素质,以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增强思政课的信服力。“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所以,思政课教师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讲好、讲深、讲透,用彻底的理论知识说服学生、掌握学生。思政课教师还要提高新媒体技术运用能力和网络素养,通过“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15],打造一个全新的、学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思政课堂,增强思政课的趣味性、实效性、时代感。

3.调动大学生主体能动性。实践是实现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唯一钥匙,是改善人与环境关系的核心。正如实践是大学生获取思想政治理论的根本来源,是大学生发展思想政治理论的动力,是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目的,也是检验大学生思想政治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所以,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要积极发挥主体能动性,开展自我教育活动,主动抵制不良网络文化。一方面,大学生要增强知识贮备、提高政治素质,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实践,争做一名合格的时代新人。另一方面,大学生要主动承担起净化网络环境的责任,宣扬健康、积极的网络文化,创造喜闻乐见的优秀网络文化,弘扬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

猜你喜欢

思政环境政治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环境清洁工
漫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