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淡水鱼养殖对水质的要求及生产管理要点探究

2021-11-29李水红

食品安全导刊 2021年36期
关键词:淡水鱼营养物质溶解氧

李水红,周 维,刘 青,肖 萍

(湖南渔米之湘食品有限公司,湖南岳阳 414000)

淡水鱼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应该基于鱼类生存要求对水质进行分析,对养殖管理模式和养殖可持续发展方向进行转型升级。为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应该做好水质量管理,加大水质生产管理力度,对水质进行检测,保证水质中的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符合鱼类的生长需求,为鱼类提供高质量的生长环境。

1 水质要求分析

1.1 溶解氧

溶解在水中的空气中的分子态氧称为溶解氧,溶解氧的含量跟空气里氧的分压、大气压、水温和水质有密切的关系。在自然情况下,水温愈低,水中溶解氧的含量愈高,相反,随着水温的升高水中溶解氧的含量就会降低,溶解氧是鱼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为保证淡水鱼生长的稳定性,养殖员应关注水质中氧气的水溶性,关注水中溶解氧情况。长时间的高温天气会导致水中缺氧,鱼类养殖密度过大也会造成氧气缺乏。一旦水中氧气缺乏鱼类就会发出求救信号,养殖员必须仔细观察鱼类细微变化及时采取措施增氧。

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是可以灵活调整的,溶解度的高低一部分受水温和大气压环境影响,一部分受养殖鱼密度的影响。水环境本身的温度上升和气压变化时,氧气溶解度数据会不断变化。如果发现鱼儿生活过程中经常浮出水面来获取空气中的氧分,则表明水中的氧分含量较少。如果水中氧分较低的情况持续出现,而且含氧量正在逐渐降低,鱼儿就会大面积浮出水面,严重时会导致鱼类死亡。

1.2 溶解盐

水中溶解盐类的总量称为盐度,盐度是淡水鱼生存必需的环境因素,与淡水鱼生长发育及鱼体内各机能调节密不可分,盐度的变化会迫使鱼类自身通过生理变化调整体内外渗透压的动态平衡,致使其相关身体指标发生变化。研究表明淡水鱼只有处于等渗环境的盐度条件时,其生长存活率才达到最高值,养殖员可以通过对盐度的调节来控制鱼类的生长发育,使鱼类更好地生长。

养殖员应定期关注淡水鱼的生长情况,保证适应淡水鱼生长所需的溶解盐浓度,全面提高淡水鱼生命活动质量,降低外界因素对淡水鱼生长所造成的影响[1]。

1.3 营养物质

任何生物生长,营养物质是必不可少的,养殖员应重视营养物质对淡水鱼生长的重要性。营养物质既包含植物营养物质也包含有机物营养物质。植物营养物质是指淡水鱼在生长过程中生长环境内的一些植物和水草。植物和水草本身隶属于植物类型,由于生长在水中,所以就称作水中植物营养物质[2]。除水中的植物营养物质之外,还包含各种有机物营养物质,有机物营养物质是指水中一些看不见的微生物,例如氮、磷和铁等。这些有机物虽然不会直接明显显现,但对于鱼类的生长却必不可少,是鱼类生长过程必需要的营养物质。当前,淡水鱼养殖出现了淡水池中有机物含量过高的严重问题[3]。对于鱼类生长而言,适量进行有机物补充,能够有效提高鱼类生活质量和生长速度,但如果水中有机物含量过高,会给鱼类生长带来一定的反作用,严重时会使鱼类死亡。淡水中有机物含量过高不仅会给鱼类的正常生长造成影响,还会对淡水的生长环境造成一定破坏,所以养殖户在投放营养物质时,应该准确把握合适的投放量,保证营养物质和有机物质适度使用,真正发挥营养物质的有益 作用。

1.4 pH值

pH值指的是水中酸碱度的高低,酸碱度是反映水质状况的综合指标,是直接影响鱼类健康的关键因素。pH分为强酸性pH<0.5、弱酸性pH=5.0~6.5、中性pH=6.5~8.0、弱碱性pH=8.0~10.0、强碱性pH>10.0。大多数天然水为中性到弱碱性,淡水的pH多在6.5~8.5,海水的pH一般在8.0~8.5,淡水养殖适宜的pH为7.5~8.5。养殖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利用专业的方法和专业的工具定期对养殖水环境酸碱度进行检测,必须保证pH值保持在适合鱼类成长的中心位置[4]。淡水鱼最适生长水环境pH值为7.0~8.5,pH值过高或过低均会影响鱼类的生长,甚至引起鱼类的死亡。鱼类在pH值高于9.0的碱性水体中生长会发生碱中毒,而且会导致鱼体分泌大量黏液,影响呼吸,pH值高于10.5会直接引起鱼类死亡。pH值异常还会影响水体藻类的生长,如高pH值会影响藻类对铁、碳等的利用,导致水体天然饵料减少。

不同种类的淡水鱼对于pH值的需求不同,养殖普通的淡水鱼时,可以将pH值保持在7.5~8.5。pH的调节是水质调节的重要部分,pH的改变会影响水体中许多物质存在,特别是有毒物质的存在。池塘淤泥沉积过多,水中酸性也会增加,养殖人员需要提前做好鱼池清淤工作。

2 淡水鱼养殖生产管理要求

2.1 测量水质

水质测量指标主要包括透明度、酸碱度、溶解氧、氨氮和亚硝酸盐的含量等。水体透明度是指良好的水色,水色要达到肥、活、嫩、爽的标准。肥是指水体透明度在30~40 cm,要肥而不老。活是指水体颜色一天有三变,呈现早红晚绿的现象。嫩是指藻类生长旺盛,水色有光泽,水体不发暗。爽是指水中悬浮或溶解的有机物较少,水不发黏,清爽不黏,水草无泥锈等。

养殖员应从根本上意识养殖水环境的重要性,定期对水环境进行科学检测。溶解氧高低是养殖水体水质好坏的关键指标,养殖水体的溶解氧应保持在5~8 mg/L,溶解氧不足轻则引起浮头,重则影响鱼的生长引起泛塘死亡。除了对氧含量进行检测外,还要对溶解的盐含量和酸碱度进行检测。水体硝化细菌的硝化反应受温度、酸碱度和水体溶氧的影响,水体硝化反应受阻是导致亚硝酸盐产生的直接原因,水体中亚硝酸盐的含量超过0.1 mg/L会直接对鱼体产生危害。酸碱度是反映水质状况的一个综合指标,也是直接影响鱼类健康的关键因素。实践证明鱼类最适合生长水环境pH值是7.0~8.5,pH值过高或过低均会影响鱼类的生长甚至引起鱼类的死亡[5]。

2.2 调节水质

测量水质出具数据之后,应该对水质进行适当调节,让各项指标保持在标准范围内。

(1)调节酸碱度,淡水鱼最适合生长水环境pH值是7.0~8.5,pH值发生异常,一定要根据引发异常的原因精准调节。水体出现过酸的情况,可引入新水,用生石灰调节。同时可以加快水体藻类的培育,及时使用生物制剂调节水质,定期使用EM菌恢复水体生态平衡。

(2)调节溶氧量,溶氧量的数值含量控制在 6 mg/L以下。水体溶解氧的高低直接影响水体有毒物质的含量,保持水体充足的溶解氧可降低有毒物质如亚硝酸盐、硫化氢等的含量。保持充足的溶解氧还可以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繁殖,加快残饵、粪便等有机质的快速分解,抑制厌氧有害微生物的生长,减少疾病发生。水中充足的溶解氧可以增强鱼的免疫力,增强其对不良环境的耐受力。水中溶解氧主要来源于藻类的光合作用,因此平时要加强水质调节和培藻,定期使用“益水藻元”和“绿源多肽”保持水体物质循环畅通和营养平衡,使水体保持藻相平衡、溶氧充足。

(3)调节溶盐、无机盐的含量不能过量,水体中亚硝酸盐的含量超过0.1 mg/L会直接对鱼体产生危害。亚硝酸盐较高的水体可使用沸石粉通过吸附降低亚硝酸盐含量,使用一些化学制剂快速降低亚硝酸盐含量,多开增氧机或使用“速生氧”增加水体溶氧。想根本解决水体亚硝酸盐含量偏高的问题,需定期使用生物制剂调节水体环境,促进水体物质循环和有机质的充分分解。

2.3 栽培水生植物

在淡水养殖水中栽培水生植物为鱼类生长提供生态环境是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利用水生植物可以有效解决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有效降低水中有害物质的含量。水生植物还可以作为淡水鱼生长过程中的饵料,能给鱼补充一定的营养物质,养殖人员应从根本上意识到栽培水生植物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根据水面实际环境、鱼的种类以及鱼生长实际需求合理选择水生植物种类,根据鱼类养殖数量确定栽培数量与面积。水生植物既可以改善水质,又可为鱼类提供绿色生态的生长环境,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2.4 大力发展科学套养技术

淡水鱼养殖从业人员应着眼长远,顾全大局,牢固树立“以渔养水、以水养鱼”的生态养殖理念,大力发展淡水鱼科学套养技术,加快水产养殖业增长方式转变,努力构建资源节约、环境优美、水产品质量安全有保障的现代水产养殖体系。根据草鱼、青鱼、鲢鱼和鳙鱼食性不同,精心安排鱼类品种进行科学套养。鲢鱼在水域的上层活动,吃绿藻等浮游植物;鳙鱼栖息在水域的中上层,吃原生动物、水蚤等浮游动物;草鱼生活在水域的中下层,以水草为食物;青鱼栖息在水域底层,吃螺蛳、蚬和蚌等软体动物;这4种鱼混合饲养能提高饵料利用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3 结语

总的来说,水是淡水鱼养殖的灵魂,确保水体质量安全达标是淡水鱼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养殖人员应意识到提高水质的重要性。在日常工作中要时刻关注水质中溶解氧、溶解盐、营养物质及pH值等情况,做好检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全面提高淡水鱼养殖生产管理水平,勤于测量、调节水质;利用水生植物净化水质,缓解水体富营养化;牢固树立“以渔养水、以水养鱼”的绿色生态养殖理念,大力发展淡水鱼科学套养技术,为淡水鱼的生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大大提高淡水鱼的品质。

猜你喜欢

淡水鱼营养物质溶解氧
淡水鱼类育种和人工繁殖技术关键点分析
茶树吸收营养物质的特性
淡水鱼健康养殖及病害的防治技术
浅析水中溶解氧的测定
生鲜乳中营养物质的调控技术
试分析高中生物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关系
污水活性污泥处理过程的溶解氧增益调度控制
城市河道洲滩对水流溶解氧分布的影响
九大巨无霸淡水鱼
可视传感器技术快速测定淡水鱼细菌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