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传播视域下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策略研究

2021-11-29陈小红

安康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大学英语文化

陈小红

(安康学院 外语学院,陕西 安康 725000)

一、引言

国际传播能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国际传播能力、文化创新等方面还存在薄弱之处。要改变全球传播秩序中“西强东弱”的格局,推进对外传播工作,就需要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推进文化互学、文明互鉴,以创新的手段推动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之魂,是国家话语对外传播的精神基因和价值标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习近平总书记还多次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3]《新文科建设宣言》也提出:“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新文科建设大有可为。”[4]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和使命。《大学英语教学指南》 (2020版) 强调:“大学英语课程可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阐释能力,服务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大学英语是非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其承担重要任务之一是进行跨文化教育。其覆盖面广,是涉及中西方文化思想和多元价值观念激烈碰撞的学科,具有文化传播功能,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光荣使命。

二、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中培养学生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意识与能力的必要性

对青年一代传授科学知识,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引导价值观念,培养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意识与能力是高校外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积极探索的时代课题。在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中,围绕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与中国力量,培养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对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向世界传播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中国文化失语”问题[5],诸多英语学习者文化输出意识薄弱、文化输出能力低,无法用英语恰当流利地向外国人介绍我国文化,这非常不利于我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大学英语的课程定位侧重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然而部分教材中的内容多以英美国家文化为主,中国文化内容缺失。有研究者认为,虽然《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读写教程》中的中国文化内容在教材中的各个版块均有呈现,注意到了中国文化内容的融入,但是存在一定的版块分布不均的问题。中国文化的呈现方式灵活多样,比较注重图文并茂,但是以隐性呈现方式为主,不利于学生直接吸收中国文化内容[6]。

在全球化语境下,虽然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将中国的经济、历史、文化、社会发展等纳入段落翻译,但在全卷占比较小,因此导致部分学生自主学习母语文化的意识薄弱,甚至对中国文化缺乏自信,这十分不利于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还有一些学生虽然有比较深厚的母语文化底蕴和修养,但是当翻译段落涉及“茶文化”“金陵十二钗”“嫦娥奔月”“二十四节气”“十二生肖”等中国传统文化时,根本不知如何正确翻译,不能流畅准确地用英语表达我们的民族文化,造成了中国文化人格、中国文化素养以及中国文化自信的缺失。清华大学的张为民教授等通过测试非英语专业本科生使用英语转述中国传统文化话题的能力,发现大多数受测者不能很好地用英语表述中国文化,反映出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受到了严重的忽视[7]。

三、国际传播视域下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改进策略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数字媒体时代,大学英语教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要渠道和战场,将中华文化有机融入教学实践的关键在教师。改变长期由外向内的文化传播模式为由内向外的文化传播模式,行之有效地促进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中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是极其重要的。

(一)隐形传播与显性传播相结合

充分挖掘、提炼和拓展教材中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显性引导学生全面了解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异同,引导学生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隐性地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能力。以单词“dragon”的学习为例,中国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是中国文化的象征。“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这些称谓,常会令我们激动、奋发、自豪。讲解中国的龙(dragon)文化时,引导学生发掘中国文化的突出符号“龙”的深层内涵,比较中西方关于“龙(dragon)”的不同含义,从而更好地了解古老的中华文明。

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与中国国际形象的构建密切相关,教师可以结合课程教学,“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一些经典的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英文主题阅读、视听说素材供学生学习。例如,中国神话、诗歌、中国书法、孔子思想、中医药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八大菜系”、京剧与中国结等。提供优质学习资源,特别是涉及中国文化的短视频或者英文报道供学生学习,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例如:英文短片《美丽中国》、英文歌曲《歌唱祖国》 《我和我的祖国》、抗击新冠疫情《后浪》原创英文版配音、《出师表》英文版配音、英文动画作品《西游记》、《功夫熊猫》系列、《花木兰》等等。

结合优秀、典型的中国文化传播案例开展文化教学。以中国日报双语新闻中报道的阿木爷爷为例,他因采用传统的精湛的榫卯技艺,没用一根钉子、一滴胶水,打造出了鲁班凳、苹果锁、拱桥、将军案、会行走路的小佩奇等精致的木制品在美国视频网站Youtube走红并且拥有一百多万外国粉丝。一榫一卯,凝聚着中国古代人的千年智慧。阿木爷爷凭借精巧的中国工匠技艺向众多外国人展示了中国文化之美,领略了中国智慧的魅力[8]。还有以美食短视频讲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让外国人深度感知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美食魅力的、赢得了大量海内外观众关注的古风类美食短视频创作者李子柒为例[9],引导学生阅读其相关的英文报道,在帮助学生提升语言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教育他们学会多角度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二)线上传播与线下传播相结合

一方面基于教材、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社会和国家的需求,在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中,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用英语讲中国故事的能力。科学合理使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中国文化元素,与听、说、读、写、译等技能培养环节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为传播好中国声音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进行《新视野大学英语》 (第三版)视听说教学时,教师可以密切结合每一单元教学重点,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典型的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话题让学生通过Unipus、FIF口语训练系统、抖音等在课前或课后进行听力与口语表达训练,录制中国文化表达与传播的短小的音视屏,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评价与反馈,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中国文化素养与表达能力。

另一方面结合大学英语课程自身特点,探索“线上+线下”的跨文化传播路径,通过线上学习资源的有效拓展,结合线下的语言技能培养,促进学生的中国文化传播意识与能力提高。例如,引导学生欣赏与中国文化相关的BBC中英文纪录片、影视作品、书籍,将价值塑造、技能培育与中国文化传播融为一体。哈佛大学汉学家宇文所安(Stephen Owen) 认为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但是大部分西方人并不了解杜甫。让学生课前观看BBC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 (DuFu:China’sGreatestPoet),模仿其中的语音、语调,积累词汇、句型,校正错误发音与语法运用,学习其中的经典翻译与表达的同时,了解这部纪录片是主持人迈克尔·伍德透过中西文化的重重屏障与阻隔,深入中国文化的肌理,从西方的视角对杜甫进行了一种西方化的解读,将中国这名著名古代诗人用西方文化熟悉的神话史诗进行了再诠释和塑造。引导学生对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归纳与总结,在课堂上以观后感的形式口语展示杜甫的“渴望入仕”“忠君爱国”“忧国忧民”的思想与文化。另外,推荐学生阅读国际知名中国问题专家马丁·雅克(Martin Jacques) 所著的《大国雄心:一个永不褪色的大国梦》 (WhenChinaRulestheWorld:The EndoftheWesternWorldandtheBirthofaNewGlobal Order)一书,引导学生了解他如何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全方位地分析中国崛起在全球范围内所引起的经济和地缘政治的重大变化[10]。

(三)自主式传播与合作探究式传播相结合

培养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英语应用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与核心目标之一。大学英语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同时,应遵循语言教学规律,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紧扣课前、课中与课后教学目标,挖掘和补充教材中的中国文化内容,与时俱进地融入中国文化传播能力培育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式与合作探究式相结合,形成传播合力[11]。针对西方媒体对中国抗疫的“污名化”报道,及时给学生补充学习纪录片《中国抗疫志》 (China’sBattleagainst COVID-19),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澄清事实真相的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以及自觉传承与传播中国文化的意识。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因材施教,结合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同的学习风格,通过提问、讨论、角色扮演(role play)等灵活多变的方式鼓励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自主学习习惯,充分利用优秀的网络语言学习资源进行自学,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养、人文精神和思辨能力。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要想提高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效果,惟有唤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切身感受中国文化之美,提高讲中国故事的能力,自觉主动地传播中国文化。例如,利用People Daily,China Daily,中国日报双语新闻、英语世界等网络语言学习资源或图书资源,结合自身语言水平差异、兴趣与爱好,坚持每天利用课余碎片时间进行阅读、摘抄或听说训练。

始终围绕立德树人的主旨,把知识学习与价值引领相结合,以任务为驱动,守正创新,创造性地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大学英语教学不但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而且具有学术性和思政性。充分挖掘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课程思政资源,尤其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将其恰当地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人文教育、中西方文化对比、跨文化素养与思辨能力培养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定一些与中国文化传播相关的、难度适宜的、喜闻乐见的英语学习素材让学生自学,在对文本深入分析与理解、归纳与总结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学习与探究并合作完成中国文化讲解视频作业,然后进行合作学习成果展示与评价。例如:要求学生利用四个周课余碎片时间完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中的慕课《英语漫谈海上新丝路》 (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ontheNewMaritimeSilkRoad)的自学任务,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以合作学习完成任务,并以PPT的形式进行学习成果演示及口语汇报短视频作业,并结合合作度、参与度与学习成果质量进行个人自评、小组互评,最后教师再给予总结性评价。实践证明,用这种“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成果展示+评价”的教学方式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信心、兴趣与语言技能。同时,通过线上慕课的学习,他们知晓了“21世纪海上新丝路”沿线国家的社会文化、地理、历史、风土人情、深层次的文化传统与价值观念,提高了自身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和宽容度。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坚定了为实现“中国梦”“绿色环保”“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的信心,并对中国当代主流价值观、积极的“幸福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传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总而言之,在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中探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文化的有效途径与策略,把中国文化精神标识提炼、展示出来,宏观地引导,微观地教导学生具备将灿烂的中国文化介绍给世界的能力、使命感与责任感具有深远的意义。在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中紧紧围绕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与中国力量,多途径、多角度、多层次地灵活有效地在融入中国文化元素,有助于促使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中国文化学习、传承与传播能力的双向提升。

猜你喜欢

大学英语文化
“留白”是个大学问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谁远谁近?
读英语
酷酷英语林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