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运营模式的优化探讨

2021-11-29萍乡学院体育学院

营销界 2021年7期
关键词:体育场馆俱乐部体育

萍乡学院体育学院 刘 兵

高校体育场馆有着对外开放的权利,我国有关的公共体育设施也为开放高校体育馆制定有关政策。高校体育馆和中小学比较存在着更多优势,一方面可以为师生提供使用场馆功能,一方面能为群众提供锻炼资源,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一、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一)社会需求

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需要学校体育设施作为辅助。我国从奥运会以后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全民健身也迎来最佳阶段,多样化体育呈现出繁华的景象。但我国人民健身需求增长快,体育资源和公共服务矛盾突出,主要表现为体育场地设施有限,无法满足群众的全部健身娱乐活动需求。高校体育场馆是全国体育场馆占有率最佳场地,若是能够合理开放高校体育场馆,则能够有效解决此种矛盾。

(二)政策需求

我国政府鼓舞学校、机关单位积极为群众提供文化体育设施,若是为单位提供服务,则可适当的收取费用。政府为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制定了有关全民健身的条例,因此高校需要对外开放体育设施,按照设施运营需求收取相关体育设施费用。我国政策鼓舞高校对外开放体育场馆,但需要在保证不影响学生学习的情况上,为社会开放体育场馆。

二、高等院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影响因素

(一)政策因素

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运营需要国家实施扶持政策,才能够让高校体育场馆的服务职能得以发挥。我国教育部门和国家体育总局应为高校体育馆颁布相关政策法规,使高校体育场馆在对外开放时将此作为凭证。只有国家颁布相关政策,才能够推动方案实施,进而使高校体育场馆职能得以发挥。经分析可知,我国体育总局和教育部门虽然将高校作为面向公众的开放单位,但并未根据学校的开放计划和实施计划制定详细的策略,使高校体育场馆在对外开放过程中缺少实施的依据。因此管理部门对于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存在着滞后性问题,无法制定针对性的方案,更满足人们的需求,使高校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运营受到政策的限制。

(二)学校管理因素

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会影响到学校的管理,高校体育场馆是用于学生训练、开展教学的场所。若是对外开放则会打乱教学秩序,但仍要遵守政策法规,因此可在学生的课余时间或无课时间对外开放。但若是在课余时间对外开放,则会使在职员工无法锻炼。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所面对的大多为社会群体,社会人员鱼龙混杂,无法保证能够全部爱护体育器材,可能会在潜移默化中,增加后勤部门的工作压力,加速体育器材损坏率。高校要通过约束校外人员进入场馆维持社会秩序。

(三)安全因素

学校是为学生提供学习和生活的场地,有着封闭性、单一性特征,如果高校体育场馆实施对外开放运营,则会有不明人士进入到校园。如果未实施有效管理,一方面无法保证师生的财产安全和人身安全,一方面会威胁到学校设备安全。因此,限制高校体育场馆开放也能够理解。体育运动有着风险性,如果在运动中由于不明原因发生体育事故也在所难免。若是社会人士未经过专业训练与指导应用体育设施设备,便会产生安全隐患,从而引发纠纷。因此,高职院校不愿因出现的伤害事务承担法律责任,便不愿实施场馆对外开放。

三、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一)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问题

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活动包括篮球、足球等类别。篮球是群众活动首选的项目,高校为群众提供的篮球资源也相对丰富。高校会设置足球场地,大多数的事业单位会应用高校的田径场地和足球场地。群众偏向于羽毛球、乒乓球和足球等活动,此些活动对体育场地的要求高,因此高校通常不会开放乒乓球、游泳等场馆。

高校的体育场馆安排对外开放时间,大多数是选择在节假日或工作日的早晚期阶段,从而满足群众锻炼需求。大多数群主会在下班后到体育场馆锻炼身体,节假日对外开放是防止场馆开出现不良影响。而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人员大多数是学生、在职员工或者是团体、单位和个人。高校体育馆完全对校内的学生和教师开放。对单位或者团体是75%开放,对个人是80%的开放。

(二)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运营解决策略

第一,加大宣传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力度。高校体育场馆一方面可让学生进行正常的学习与训练,一方面可为校外群众提供相关的体育活动,使群众通过专项技能培训锻炼身体,并且也能够使体育场馆得到发展,宣传体育场馆对外开放事件,增加高校的知名度。高校体育场馆也可承接有关体育赛事,为企业单位提供相关比赛活动场地,从而形成娱乐健身的综合服务模式,有利于同步提高高校体育场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第二,开展多样化经营模式。高校体育场馆在实施对外开放模式时,应按照群众健身的需求和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制定方案,从而提高对外开放的经济效益。体育场馆的管理人员需要引进新型模式,创新管理人员的思维,保证能够吸引群众,提升经济效益。比如在体育场馆经营中,应用会员制解决体育场馆人力和物力的不足,也能够使体育场馆达到稳定收入。会员制的条件是能够稳定对外开放的时间,但也要高校各部门的配合,保证个人会员和单位会员间存在价格差异服务差异,使高校体育场馆在市场竞争中能够占据一席之地;第三,完善考核机制。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受传统管理影响,在经营时重视投入,忽视产出,导致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过程并未获得理想化的效益,因此需要完善内部考核制度,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消除传统思想,使员工能够积极地开展工作,将工作变成动力。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要按照自身条件选择服务模式,便于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基础上,能够升华院校形象和名誉,提升院校经济效益。

四、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运营策略

根据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产生的问题,实施针对性的运营模式。在实践中摸索对外开放的规律,根据已出现的问题制定解决措施,保证高校能够合理应用自身优势,开展多样化的开放运营模式,使高校体育场馆形成符合自身情况的发展模式。

(一)体育俱乐部模式

体育俱乐部模式指的是学校分包给校外体育场馆课余时间的权利模式,社会体育俱乐部全权负责运营,并定期向学校交付使用费。此种运营模式需要体育俱乐部有着较强的资金实力,才能够更好地运行体育场馆。此种运营模式优势是:需要有专业的俱乐部运营体育场馆,将院校训练的时间和课余时间协调好,并且也能够使社会人士得到更好的服务,提高人身安全。但此种模式也有着不足,体育俱乐部开展的目的是追求最大化利润,因此会收取较高的费用,使人们运动热情受到影响。同时由于维护体育器材工作不及时,会缩短维护器材的时间。

(二)学校运营模式

学校运营模式指的是以学校为主体,组建管理体育场馆的委员会,同时在委员会中设立多项职能。在我国所提出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政府需要对高校体育场馆提供经费补贴,因此也要有财务部门和政府联系。由政府配备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高校也要构建独立的运营职位,包括维护职位、收费的职位等,从而合理应用学校资源,使学生得到锻炼。学校运营模式的优势便于学校整合资源,一方面能够平衡对外开放经营的地位,一方面能够推动体育服务的发展。学校运营模式的不足是约束社会参与体育场馆项目,无法实现最大化的运营利润。

(三)合作运营模式

合作运营指的是学校和体育俱乐部开展合作。学校招聘专业俱乐部人员开展工作,体育场馆的管理由学校负责,学校承担协调时间和收取费用的工作。体育俱乐部需要发挥出协作的作用,辅助学校共同管理体育场馆,推动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运营效率。此种运营方式能够使学校的主导性得到发挥,并且能够调动体育俱乐部的参与性,使社会资源为人们提供最佳的服务,其存在的不足是俱乐部和学校间有着利益和权限分级。

高校在制定体育场馆对外运营方式时,要根据自身条件制定方案。同时要合理地应用政府扶持政策以及学校资源为体育场馆的实施提供便利服务,从而推动高校体育场馆的成长。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的体育场馆在对外开放时,应结合本地经济情况和高校发展情况转变管理体育场馆理念,加强构建管理体系,明确各方职责,健全评估体系和监督体系,合理使用资源,推动社会发展。高校要实施科学管理措施,保证体育场馆能够稳定运营,在提高高校育院校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够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体育场馆俱乐部体育
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研究
政府购买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化解策略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场馆经营现状及对策研究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