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薯大田期常见病害的病状特征及防治

2021-11-29高松

园艺与种苗 2021年4期
关键词:黑斑病根腐病薯块

高松

(亳州市谯城区龙扬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安徽毫州230000)

甘薯大田期常见的病害有甘薯根腐病、甘薯茎线虫病、甘薯黑斑病等,导致叶片、根茎和薯块受害,造成减产,影响薯农经济收益。文中对上述3种病害的的病原、发生规律、危害症状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旨在为甘薯获得优质高产提供参考。

1 甘薯根腐病

甘薯根腐病又名甘薯烂根病,在我国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安徽、湖南、湖北和陕西等地甘薯种植区均有发生。除甘薯外,还危害裂叶牵牛、圆叶牵牛、茑萝、田旋花和月光花等旋花科植物。

1.1 病原

病原为茄类镰孢甘薯专化型[Fusarium solani(Mart)Sacc.f.sp.batatas McClure],属半知菌亚门镰刀菌属。有性态为血红丛赤壳菌[Nectria sanguea(Bolt)Fr.],属子囊菌亚门丛赤壳属。此外,爪哇镰刀菌根生变种(Fusarium javanicumvar.Radicicola)也能引起甘薯根腐病。

1.1.1 茄类镰孢甘薯专化型形态。茄类镰孢甘薯专化型产生大、小型分生孢子及厚垣孢子。大型分生孢子纺锤形,有3~8个分隔,大小(48.4~59.4)μm×(4.4~5.6)μm。小型分生孢子纺锤形,上部第2个和第3个细胞最宽,分隔明显,3~8个,5个居多,占89%,分隔大小为(48.4~59.4)μm×(4.4~5.6)μm,分生孢子梗短,具侧生瓶状小梗,单胞,大小(5.5~9.9)μm×(1.7~2.8)μm。厚垣孢子生在大型分生孢子或侧生菌丝上,单生或2个联生,呈球形或扁球形,孢子大小为7.1~11.0μm,菌核扁球形,灰褐色。

1.1.2 血红丛赤壳菌形态。血红丛赤壳菌在自然界尚未发现,人工培养可产生子囊壳。子囊壳散生或聚生,不规则球形,初期浅橙色,成熟后红色至棕色,表面产生疣状凸起,大小为(289.0~349.0)μm×(276.0~303.0)μm。子囊棍棒形,大小为(62.4~72.0)μm×(7.2~8.4)μm,内生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椭圆形至卵形,大小为(12.0~14.4)μm×(4.8~6.0)μm,中央有一分隔,在隔膜处稍缢缩。

1.2 侵染循环

甘薯根腐病是一种典型的土传病害,带菌土壤和土壤中的病残体是翌年的主要初侵染来源。土壤中的病原菌至少可存活3年,其垂直分布可达100 cm土层,但以耕作层土壤中密度最高。

病菌自甘薯根尖侵入,逐渐向上蔓延至根、茎。病种薯、病种苗、病土及带菌粪肥均能传病,田间病害的扩展主要借水流和耕作活动,远距离的传播主要靠种薯、薯苗和薯干的调运。

1.3 流行规律

1.3.1 寄主抗性。由于品种间的抗病性差异明显,选用抗病良种是防治根腐病的最经济有效的措施。较为抗病的品种有徐薯18、烟薯2号、济薯10号、济薯11号、济薯21号,徐薯24、徐薯25、苏薯7号、商薯19、豫薯12号等。品种的抗病性有随着栽植年限的延长而逐步降低的趋势,因此病区应注意年年选优留种,不断更新。

1.3.2 气候。病害的发生与温、湿度密切相关,高温、干旱条件下发病重。发病温度范围在21℃~30℃,适温为27℃。在温度变化较小的情况下,降雨是影响发病程度的重要因素。土壤含水量在10%以下有利于发病。

1.3.3 栽培因素。沙质土,肥力低的土壤,保水能力差,发病重;结构良好的肥沃土壤发病轻。连作病重,轮作病轻,连作年限越长,土壤中病残体积累越多,含菌量越大,发病也越重。

1.4 危害症状

甘薯根腐病在苗期、大田期均可发病,主要发生在大田生长期,主要危害叶片、根茎及薯块。

苗期发病,多在幼苗根尖或中部出现黑褐色病斑,致使幼苗矮小,节间短缩,茎叶萎缩,叶片逐渐变黄,幼苗生长缓慢,严重时根部腐烂,幼苗死亡。田间发病,多是受害根根尖变黑,后蔓延到根茎,形成黑褐色病斑,病部表皮破裂,皮下组织变黑。发病轻微的植株地下近地际处能再发出新根,虽能结薯,但薯小。发病严重的植株地下根茎大部分变黑腐烂,地上茎蔓分枝少,节间短,叶片小而硬化,逐渐变黄而反卷,由下向上干枯脱落,重时全株枯死。

1.5 防治方法

1.5.1 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建立无病留种田,培育无病种薯;病地实行与花生、芝麻、玉米、高粱和谷子等作物轮作或间作,轮作年限3年以上。在发病严重的地块,应及时改种或补种其他作物,减少损失;春薯应适期早育苗,多育苗,育壮苗,保证适期早栽;栽苗后注意防旱,如果无雨应及时浇水,提高甘薯抗病力;清洁田园,病田中的残体应集中烧毁,减少田间菌量;增施净肥和复合肥,尤其是增施磷肥有较好的防病增产效果。追施氮肥,要优先选择生理酸性氮肥,如硫酸铵。

1.5.2 化学防治。发病初期,用70%甲基硫菌灵WP 800~1 000倍液,或50%多菌灵WP 500倍液,或33.5%喹啉铜(必绿二号)SC 1 500~2 000倍液喷雾。

2 甘薯茎线虫病

甘薯茎线虫病又称糠心病、空心病等,是一种毁灭性病害。主要为害薯块、茎蔓,造成甘薯烂种、烂窑、死苗、死秧等,使产量和品质严重降低,一般可以减产20%~50%,严重时绝收。

茎线虫除为害甘薯外,还可为害马铃薯、花生、豌豆、小旋花、蒲公英、车前草、大豆、大麦、黑麦、草莓、苜蓿、糖用甜菜、三叶草、紫云英、蓖麻、夹竹桃、防风、风信子、水仙等300余种植物。

2.1 病原

甘薯茎线虫病是由马铃薯腐烂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Thorne)引起的。甘薯茎线虫属于无脊椎动物门、线虫纲、茎线虫属。该线虫的雌雄成虫同形,雌成虫,(0.9~1.6)mm×(0.03~0.04)mm,比雄成虫略显粗长,体形线条状,细长,两头稍尖,乳白色半透明,尾端狭小圆锥型。1条雌成虫平均每次产卵1~3粒,一共可以产100~200粒卵,卵一般是长椭圆形,没有颜色。幼虫形态与成虫很相似,只是比成虫小。环境条件适宜时,一般20~30 d完成1代。该线虫一般在2℃开始活动,7℃以上即可产卵、孵化、发育,生长发育的适温区是25℃~30℃。

2.2 侵染循环

主要通过种薯、种苗、土壤、粪肥等多种途径传播。病薯、病薯干、病苗是病害远近距离传播的主要媒介。茎线虫主要以卵、幼虫和成虫随薯块在窖内越冬,也可在土壤、粪肥中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在整个生长期及贮藏期,只要温度适宜,病原线虫可随时侵染。线虫靠吻针穿刺直接侵入,也可经自然孔口和伤口侵入。

2.3 流行规律

2.3.1 栽培条件。一般在潮湿、疏松、通气性好的沙质土发病严重;黏土,有机质多、极度潮湿和干燥的土壤发病较轻。

2.3.2 环境条件。春薯地重于夏薯地;由于茎线虫好气,在薯块窖藏时,以薯堆表层和近气洞地方发生多,为害重;甘薯品种间的抗病性存在明显差异,长期种植高感品种发生严重。

2.4 危害症状

大田生长前期一般没有明显症状;生长中后期,在近地表的茎蔓基部常出现褐色龟裂斑,茎蔓髓部出现白色干腐到褐色干腐,进而变为糠心状,如果发生严重,糠心可达秧蔓的顶端。感病植株茎蔓变短,叶片发黄,生长缓慢,甚至主蔓干枯,全株死亡。

2.5 防治方法

一个地区一旦发生甘薯茎线虫病,根治起来就比较困难,在甘薯生产过程中,要紧密结合农事操作,抓住每个环节,运用各种合理有效的栽培管理措施,进行综合防治。

2.5.1 农业防治。发生甘薯茎线虫病的地块可与其他作物轮作倒茬,但由于马铃薯、萝卜、胡萝卜、大蒜以及花生等均为甘薯茎线虫的主要寄主,故不宜选择。可与其他非寄主作物进行4~5年的轮作倒茬,以减轻连种连作造成的危害,如玉米、小麦、高粱、谷子、棉花等作物轮作,效果较好。

2.5.2 物理防治。温汤浸种,一般用51℃~54℃的恒温水浸种10 min,可以杀死薯块皮层内的茎线虫,又可兼杀黑斑病菌;高剪苗,由于茎线虫很难到达秧苗尖端部分,所以可用高剪法(离地3~5 cm)取得无病插条进行扦插育苗。

2.5.3 化学防治。用30%辛硫磷微囊SC 15.0~22.5 kg/hm2,或是50%辛硫磷EC 15.0~22.5 L/hm2防治。

3 甘薯黑斑病

甘薯黑斑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是造成甘薯烂窖、烂床、死苗的主要原因之一。该病在育苗期、大田生长期和贮藏期均能造成为害。

3.1 病原

甘薯黑斑病的病原为甘薯长喙壳菌[Ceratocystis fimbriataEllis.et Halsted],属于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球壳菌目,长喙壳科,长喙壳属。

3.2 侵染循环

病菌以厚垣孢子和子囊孢子在薯窖、苗 床、大田土壤中越冬,或以菌丝体附在种薯上越冬,成为次年初侵染来源。

3.3 流行规律

3.3.1 栽培制度。甘薯连作发病加重。

3.3.2 栽培环境。黑斑病的发生与温湿度、土质、品种以及薯块伤口的多少有密切关系。黑斑病发病温度最低8℃,最高为35℃,最适为25℃,地势低洼、阴湿、土质黏重利于发病。贮藏期间,感病最适温度为23℃~27℃。

3.4 危害症状

病斑褐色至黑褐色,中央稍凹陷,上生有黑色霉状物或刺毛状物。病薯有苦味,不能食用。贮藏期病斑初为黑色小点,逐渐扩大成圆形或棱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中间也产生刺毛状物。

3.5 防治方法

3.5.1 农业防治。实行轮作倒茬,建立无病留种田。培育无病壮苗。

3.5.2 化学防治。药剂浸苗:用50%甲基硫菌灵WP 500~700倍液或50%多菌灵WP 2 500~3 000倍液,蘸根深6~10 cm,2~3 min。种薯处理:用50%多菌灵WP 500倍液浸种薯3~5 min后晾干入窖或排种。

猜你喜欢

黑斑病根腐病薯块
番茄萎蔫膨果慢 当心根腐病
不同药剂对青稞根腐病的田间防效评价
茴香根腐病 防治有办法
大豆根腐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
碧根树黑斑病的识别方法和控制措施
红薯储藏期受害诊断技术及预防办法
红薯窖藏的“三期”管理
桂北山区红阳猕猴桃花腐病和黑斑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多黏类芽孢杆菌HT16对梨采后黑斑病的抑制效果
枯草芽孢杆菌对板栗采后黑斑病的抑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