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铁军精神融入党史学习教育路径研究

2021-11-28袁航卢遥

唯实 2021年11期
关键词:铁军党性新四军

袁航 卢遥

铁军精神的核心要义主要体现在永葆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一心为民的无私奉献,坚守个人干净的基本底线,强化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开展铁军精神红色主题教育能够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有效载体,寻求铁军精神与党史学习教育之间的制度接口、形式接口、活动接口。探索主题教育实效性的评价机制,弘扬铁军精神、践行初心使命是本文着力探讨的问题。

一、传承弘扬铁军精神助推党史学习教育

1.铁军精神是地方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

江苏是新四军铁军精神发源地、红色基因富集区,铁军精神是地方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追溯延安精神和铁军精神的历史,可以回溯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两支主力部队——八路军和新四军,艰苦卓绝地在华北和华中地区进行敌后抗战,成为抗击日寇的中流砥柱,谱写出一曲救国救亡的壮丽篇章。秉持着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中国共产党不但赢得了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而且形成并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即举世闻名的新四军铁军精神(以下简称铁军精神)。铁军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之一,其内涵体现在听党指挥,绝对忠诚,坚贞不渝的铁的信念;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百折不挠的铁的意志;军民一致,并肩战斗,众志成城的铁的团结;令行禁止,执纪严明,秋毫无犯的铁的纪律;勇猛顽强,英勇善战,敢打必胜的铁的作风。

新四军的铁军精神成为中华民族为民族解放展示出的民族精神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体现,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由于历史背景、具体条件、环境因素等方面的不同,铁军精神所彰显的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和鱼水深情,拥有其自身独特的精神特质。铁军精神是人民主体地位的凸显。自鸦片战争起,中国被动地卷入近代社会政治运动中,无数仁人志士均在探索“‘中国往何处去这样一个历史大课题”。[1]在抗日战争时期,铁军精神突出表现为在这片红色沃土上的一支英雄连队:新四军第3师第7旅第19团第4连,即历史中有名的“刘老庄连”。全连82名壮士面对20倍于己的日伪军,无惧生死,顽强杀敌,最终全部壮烈牺牲。胡锦涛同志曾高度赞誉这支英勇不屈的新四军“刘老庄连”为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抗争的杰出代表。盐城现有128个烈士命名镇村、248处红色遗存,均可为基层党组织作为鲜活的党史学习教育现场课堂,以这样鲜活的红色资源讲好党史“第一课”,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践行先烈精神,赓续铁军精神血脉。应当用好用活红色资源,做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与弘扬新四军铁军精神贯通融合,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接地气、见实效。

2.传承弘扬铁军精神助推党史学习教育

将铁军精神融入新时代党史学习教育之中,对于培养新时代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爱国主义情感和爱国报国情怀,不断奋发有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习党史,就是要认真思考铁军精神的实质,铁军精神既是民族精神的具体承载,也是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集中体现。回首我们党在盐阜革命老区走过的历史足迹,可以看到,皖南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军长,刘少奇为政委,在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盐阜革命老区由此成为华中抗日根据地的中心,盐阜革命老区因为铁军精神的浇灌、作风的洗礼,成为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资源所在地。铁军精神作为抗日战争时代留存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黯淡。以铁军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是盐阜革命老区的文化底色。这一精神在新时代仍然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学习党史,就是要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铁军精神,聆听革命先烈的光荣事迹,接受深刻的思想洗礼。寻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近代以来全国各族人民孜孜以求的目标和梦想,始终最大限度地凝聚着中华儿女的共识。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说:“只有理想信念坚定,心中有党、对党忠诚才能有牢固思想基础。”[2]铁军精神就是坚定理想信念精神、创新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守纪如铁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的总概括,是中国革命文化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党史学习教育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

学习党史,要倍加珍惜盐阜革命老区的红色资源和红色文化,开展铁军精神红色主题教育需进一步创新党史学习教育方式方法,寻求铁军精神与党史学习教育之间的制度接口、形式接口、活动接口。

二、实现铁军精神党性教育与

党史学习教育的良性互动

党史学习教育需要融入独具地域特色以及文化特色的红色经典元素。盐城新四军纪念馆挖掘出100多名革命烈士事迹,对本地党史党性加强研究,整理编印《新兴英烈》《地名里的红色故事》《热血忠魂——盐都区革命斗争时期烈士传略》《盐渎春秋——盐都区革命斗争时期口述史资料》等本地特色的党史学习教材。将铁军精神融入党史学习教育并成为其独特历史文化素材,是在新时代进一步弘扬铁军精神,提高党史学习教育成效的基础性、关键性、战略性举措。铁军精神是党性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拓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具有江苏特色的红色教育品牌。要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须注重三大原则。

首先,注重铁军精神党性教育与党史学习教育的系统性。铁军精神党性教育与党史学习教育实效性,应坚持分类分层原则,通过对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进行分类分层。根据教育对象的权力和责任区别,教育应有针对性地开展。铁军精神党性教育与党史学习教育的主要对象以党员干部为重点。对于党史学习教育,要注重教育对象的普遍性。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用适合教育对象层次和场域的不同表述方式,宣传铁军精神。善于借助党的创新理论和最新成果丰富学习内容,推动全党学习,注重分层分批针对性教育,应注意因地、因时、因岗、因人制宜,根据不同情况、不同层面提出不同要求,选择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通过重温革命先辈的光辉历史,把握铁军精神的真谛,真正使主题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其次,注重鐵军精神党性教育与党史学习教育的创新性。在党史教育活动中融合党性教育倡导积极创新,以宣传思想文化干部挂钩烈士命名镇村活动,通过宣传专题讲、干部主动讲、草根基层讲,让新四军的红色故事在基层广为传颂。开展新四军铁军精神“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进军营、进企业、进网络”的“七进”教育活动,让新四军铁军精神处处显现、人人向学。党史学习教育实效性要做好长效性制度化建设,使铁军精神党性教育与主题教育活动相互融合,形成具有江苏特色的主题教育品牌,切实提升党史学习教育的效果,增强党员干部党史教育学习的实效性。

再次,注重铁军精神党性教育与党史学习教育的实效性。在铁军精神党性教育与党史学习教育实效性中善于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不仅要入脑,更要入心。通过活生生的红色案例让党史学习生动起来,让受教育者的内心产生共鸣。此外,要注重学习教育的手段和渠道。善于运用3D、VR、光影传播等现代科技手段,更加直观且生动地展现在受教育者面前,进一步提升党史教育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盐城积极运用各种网络教育阵地和红色教育阵地,结合线上线下打造出20余个党史学习教育“云课堂”和400余个“实境课堂”,同步开展网上网下学习,倡导“口袋式”党史学习新模式。网络新媒体平台成为红色教育的主要教育渠道,通过网络平台上诸多党史专家和革命历史纪念馆讲解员等的宣讲,讲好党史和革命史故事,将大道理融于平易近人的小故事中,深化广大党员干部对党史和革命史的理解。进一步丰富教育基地内涵,通过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等的创新,运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不断增强铁军精神教育基地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要鼓励基层群众在融入铁军精神的党史学习中创造性地拓展教育形式和呈现手段,切实抓实党史学习教育和党性分析的有效载体,建立健全党史学习教育的长效机制,使党史学习教育更加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

三、探索铁军精神党性教育融入

党史学习教育的实现路径

挖掘铁军精神的党性因子,加强党的优良作风建设。铁军精神的生成、发展与完善的根本动力在于党。铁军精神中蕴含着丰富鲜活的党性教育元素。深入挖掘铁军精神的内涵与历史,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坚定的理想信念教育、党性修养教育、宗旨意识教育、组织观念和纪律要求教育以及责任奉献教育,让铁军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探索将铁军精神转化为党史学习教育丰富内涵的有效路径,深入实施铁军精神文艺精品创作工程,编排淮剧《宋公堤》、民族音乐剧《华中鲁艺记》等革命题材文艺作品。编辑出版《大地铭记:永不忘却的红色印记》,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烈士可亲可敬,让红色故事可信可读。宣讲铁军精神感召下汇聚革命老区人民凝心聚力、创造发展奇迹的生动故事,让党史学习教育真正取得实效。让党员在学习教育后能够切实做到务实清廉,为民谋利益,进一步推动党的作风建设。

挖掘铁军精神的理想信念内涵,加强党的队伍建设。铁军精神的核心在于树立理想信念。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在实践中锤炼自己,最终成为一个理想信念坚定、听从指挥、能打胜仗、守纪如铁、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的集合体。探讨党史教育学习中铁军精神的价值引领作用,最重要的就是要挖掘历史和现实相呼应的典型性铁军精神中“为人民”“靠人民”的红色基因。比如,开展以“依托红色资源打造‘生动课堂”为主题的“红色研学”系列活动,邀请多名革命先辈、新四军研究会专家为青少年讲述红色故事,通过这些活动增强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让人民群众在良性互动中逐渐加深政治归宿、政治信念、政治认同。

挖掘铁军精神的人本激励作用,增强党的组织力建设。精神的力量能够在实践中发挥毛泽东同志所说的“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3]的作用。铁军精神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在实践过程中逐渐获得认同,并将成长为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凝聚力的精神力量。与此同时,注重党史学习教育实效性的模式载体。十九大对新时代的党建做出新的部署,突出强调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4]组织力是一个政党生命力的重要体现,具有组织和凝聚群众的功能。铁军精神所凸显的“党群命运共同体”正是这种价值观教育和情感态度教育。挖掘铁军精神的奋发有为的激励价值,能够让人在实践的过程中完成马克思所说的“个人存在的积极实现”,因此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中,一方面要创造性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注重科学性与方向性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统一、自主性与社会化相统一的原则等”[5]。另一方面,也要在方式方法设计上实现情景交融的多样化教学手段,注意情理交融、信念升华和能力提升。在具体的载体设计上,应考虑以下三点:

一是创新教育载体。铁军精神具有鲜明的特点,盐城曾是一方红色圣地,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刘少奇、陈毅等人在盐城重新建立新四军军部,“陕北有个延安、苏北有个盐城”,盐城成为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政治、军事及文化中心。踊跃支前的民工小车队,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民工小车队、苏北老乡成为铁军精神鲜明的历史标签。铁军精神作为从抗日战争时代留存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并没有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黯淡。党史教育载体的选择设计可以考虑这些具有特点的人物、事物、史料和遗址。

二是显现时代特点。在改革开放等时代大背景下,铁军精神也在新时代得以弘扬,围绕着党员群众奋斗历史,载体又可以有新选择。盐城,蓝色的海洋和绿色的陆地在这里谱写生命的华章,生物的多样性在这里诠释和谐共生。黄海AAAA级万亩森林公园证明了红色老区的绿色发展,又为铁军精神填充了新的内容。

三是融入情感共鸣。铁军精神是有着浓郁情感关系的力量,党群情、军民情、红嫂情,无一不具有生动的感召力,处处体现了新时代的声音。党史教育与讲故事相结合,增强党史教育的趣味性。党史教育与参观红色资源相结合,丰富党史教育的实践性。党史教育与解答问题相结合,提升党史教育的有效性。学习党史就要传承和弘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伟大精神、优良作风和革命传统,从中接受精神洗礼、陶冶道德情操,以艰苦奋斗的昂扬精神状态,投身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另外,教育载体在设计和选择的过程中可采取浸入式体验的先进技术,以此增强被教育者的情感共鸣和理念认同。

结语:构建党史学习教育实效性的评价机制

党史学习教育实效性评价的办法和标准是一个待定的难题。各级党委(党组)要把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承担主体责任,主要领导同志要亲自抓、率先垂范,成立领导机构,切实把党中央部署和要求落到实处。注重吸收铁军精神党性教育的成功经验并且融入党史学习教育实效性,以社会大众对铁军精神的认同、接受、掌握、践行的程度与成效为标准,坚持“量评”与“质评”相结合,构建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评价指标体系,形成全域覆盖、分众传播、分类评价的效果评估机制。弘扬铁军精神与提高党史学习教育实效性的根本目标在于推动构建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环境,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参考文献:

[1]高瑞泉.中国近代社会思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2.

[2]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321.

[3]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90.

[4]刘红凛.管理、服务与治理功能的政治衡平——从历史变迁看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功能的新定位新要求[J].治理研究,2018(1).

[5]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67-376.

(袁航: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卢遥: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责任编辑:彭安玉

猜你喜欢

铁军党性新四军
“新四军与新中国”征文与研讨活动参考题
捧读《铁军》《大江南北》
怕什么
如何探索解决党性分析的针对性有效性问题
基层党校做好党性教育的思考
深刻洞察“党性”的精彩读本
“党性体检”让党员更“健康”
中国新四军研究会向百家图书馆赠送《新四军全书》弘扬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