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钢琴曲《松花江上》音乐特征分析

2021-11-28孔德小雅

普洱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松花江钢琴曲和弦

孔德小雅

安徽师范大学 皖江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松花江上》是在抗战背景下所创作的红色革命歌曲,歌曲内容充分展现中华民族奋起反抗的道路,其情感内容表达激起抗战背景下普通民众的爱国情怀,对中华民族发展延续产生了积极影响。钢琴曲《松花江上》的二次艺术创作,为现代社会红色文化及革命精神有效传承奠定了坚实的艺术基础。

一、钢琴曲艺术改编优势及特点

(一)优势

钢琴曲艺术改编创作,是基于对原有艺术作品的二次创作,呈现出不同的艺术内涵,有助于提高钢琴曲艺术表现力,强化作品的艺术和文化价值。钢琴曲作为一种艺术表达形式,其本质是将具有时代意义、艺术价值及文化影响力的内容进行整合,最大限度降低信息交流门槛,使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人,均能通过钢琴曲的艺术表达汲取其中所蕴含的艺术信息。运用钢琴曲对环境和情感内容进行表达,可为倾听者提供心理和思想洗礼,从而营造出积极的心理环境。

(二)特点

钢琴曲艺术表演包括交响曲、幻想曲、小夜曲及狂想曲等多种形式,不同表演方式所传达的信息各不相同,其艺术特点也有着本质差异。从艺术角度来说,钢琴曲艺术表演,是陶醉心灵、舒缓负面情绪的重要路径。通过钢琴曲艺术表演,不仅能将单一维度艺术内容采用立体化形式进行传播,同时也能提高艺术鉴赏、音乐审美能力,是艺术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渠道。从医学角度来说,钢琴曲具有对心理疾病进行辅助效治疗作用。通过钢琴曲音乐干预,能满足大部分基础心理疾病的治疗需求,使患者能重获健康,更好融入未来的工作和生活。

二、《松花江上》艺术创作背景

《松花江上》于1935年由张寒晖先生在西安创作,其创作背景处于“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后。张寒晖先生在听闻东北地区几近沦陷,蒋介石下令消极抵抗之后,在极度愤慨情况下对歌曲《松花江上》进行创作,官兵流亡、万民涂炭惨状,给予张寒晖先生深刻印象[1]。正是在日军侵华过程中激发其爱国热情,使歌曲《松花江上》的歌词充满悲情与希望交织。在曲调方面,创作基础来源夹杂着妻子、孩子、母亲及老人在坟墓前哭诉的内容元素。利用《松花江上》歌曲曲调反映“九一八事变”在东北地区的惨烈状况,也进一步抒发了张寒晖先生对于中华民族逆境成长时代情感。

三、《松花江上》创作的社会影响

(一)社会影响

歌曲《松花江上》所抒发的民族情感,充分激起全国各地区爱国热情,反对消极抗日声音愈演愈烈。歌曲仅书写一年,便传播至祖国大江南北。正是在音乐力量逐步推动下,使全国各地区反抗组织及社会集会数量井喷式增加,最终间接地影响“西安事变”的产生。上世纪60年代末期,经周恩来原总理指示,《松花江上》正式编入音乐舞蹈《东方红》,并成为部分地区文艺汇演重要选曲。《松花江上》歌曲传承使之成为一代又一代人革命精神重要文化支柱,对提高民族凝聚力、自信心,为民族团结发展创造了多个时代机遇。2015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了“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的网络投票活动,《松花江上》赫然在列,并一举成为网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之一,《松花江上》再次绽放耀眼光辉,为我国新时代社会建设发展又一次作出积极贡献[2]。

(二)艺术延伸

在反抗日本军国主义入侵的时代背景下,歌曲《松花江上》的出现极大振奋民族抗日精神,在提高抗日热情的同时,也加强歌曲《松花江上》传唱度。为纪念“九一八事变”,也为纪念张寒晖先生,改革开放初期阶段,先后有多部以歌曲《松花江上》为主旋律的影视作品,相关影视创作层出不穷。在步入21世纪后,随着加强民族自信力、提高青年一代民族自豪感、使命感及责任感教育口号的提出,基于歌曲《松花江上》做好教育拓展工作,成为部分地区教育发展重要内涵。正是在新时代教育引领下,使歌曲《松花江上》能在传承80余年之后仍可继续发光发热,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生量注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松花江上》钢琴曲与歌曲区别

钢琴曲版本《松花江上》与原歌曲版在内容框架上并无大幅度改变,但在细节上为满足钢琴曲版本演奏需要,基于钢琴韵律做出一定改进。从旋律上来看,钢琴曲版本为最大限度展现《松花江上》歌曲版本内容情感,对主要旋律的处理采用相对激进方法,突出总体旋律音律感官效果。由于钢琴曲版本无需人声对韵律节奏进行控制,在和弦的交替方面,并未直接基于原版歌曲曲调进行调整,而是适当加入较为宽广的音律因素。《松花江上》歌曲创作的主要旋律部分,结合妻子、孩子、母亲及老人在坟墓前哭诉的元素,但钢琴曲版本缺乏人声带动。若采用原版曲调直接运用,将使主旋律部分相对单调,不能体现悲愤、激昂情感表现。因此,在这一部分处理方面,钢琴曲版本将柱式和弦融入主旋律部分进行演奏,使钢琴曲版本既保持歌曲版本基本风貌,又在此基础上强化《松花江上》情感表现力。

五、钢琴曲《松花江上》的基本特征

(一)曲式结构

歌曲《松花江上》采用带尾声的二部曲式结构,在主体调律方面保持相对舒缓的音乐频率。由于《松花江上》侧重于对家乡情感的抒发,对于大调部分的处理并不激进,而是由缓入急循序渐进。而在小调处理方面,音乐表现形式则相对松弛,给予人一种较为直观听觉刺激,使音乐的悲壮在《松花江上》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钢琴曲的《松花江上》则与歌曲不同,其曲式结构在保持原有结构基础上,对引子到尾声部分采用F大调进行修饰。一方面,避免钢琴曲较宽音域过度离散,使音乐本身失真[3];另一方面,也使钢琴曲《松花江上》表现效果得以提升,充分平衡不同曲式结构下降各声部之间韵律频次,使钢琴曲的演奏初期阶段保持相对平缓节奏态势。而在高潮部分又进一步强化曲目感情色彩,弥补钢琴曲在情感表达部分内容缺失,提高钢琴曲版本《松花江上》环境意境。

(二)和声特点

目前,相对主流《松花江上》钢琴曲演奏,大部分基于传统和声模式对钢琴曲版本音律进行处理。但由于演奏者对《松花江上》理解差异及硬件设备差别,部分演奏在和声处理方面尝试部分创新。在歌曲的演奏方面,对韵律的控制采用F大调与D小调的双向结合,大部分钢琴曲亦沿用这一逻辑,但在和弦处理方面,则是基于五声化和弦进行处理,改变三度和弦的演奏形式。之所以在这一细节上进行优化,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是早期阶段由于钢琴设备调试精度不足,三度和弦对于满足思想感情表达需进行更为饱满的诠释。而随着钢琴设备音准水平的不断提高,早期三度和弦在整体钢琴曲表演过程中略显突兀,对于思想感情的表达也难以与整体音乐节奏进行契合。第二,由于早期阶段我国对于钢琴曲中五声音阶演奏技巧掌握能力相对不足,加之缺乏良好钢琴乐曲教育资源支持,使三度和弦常用于对钢琴曲中部分细节性内容填补。

钢琴曲《松花江上》对和声的处理,并未直接采用较为常规的表现形式,而是基于三度和弦处理方法,加入了部分二度音,使线性和声所呈现的研究效果得以大幅提升。除此之外,在第二小节的两声部部分,钢琴曲《松花江上》选择相对柔和低音三连音进行处理,目的在于推动后续声线的发展,使后半部分钢琴曲弹奏能尾声部分形成较为平缓的连接,以达到更高的音乐艺术表达效果[4]。

(三)音乐节奏

1.主体节奏的控制

针对音乐节奏的控制,钢琴曲《松花江上》主体节奏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采用较为舒缓的节奏设计,以较低的音乐频率表现作者内容感慨。第二部分总体音色强度,一方面,发挥钢琴曲音域广的基本特点;另一方面,也使感情的表达在音乐旋律上得以充分展现,进一步将高亢、激昂元素融入《松花江上》第二大段,使F大调的衬托呈现更为强烈的音频刺激。第三部分,钢琴曲再次回归相对舒缓的音律状态,以女人的哭啼声作为主体音调的切入点,可有效地将交织的情感表达以平和的方式进行展现。

为更好提高对感情氛围的渲染,在低声部的处理方面,多数钢琴曲《松花江上》演奏,均采用琶音式和弦进行演奏,使低音部分向高音部分的转换能给更为自然。在崔世光先生的《松花江上》钢琴曲演奏方面,亦进一步运用这一方式,使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不同频次音律冲击形成鲜明对比,充分强化钢琴曲《松花江上》听觉感受。

2.演奏节拍的变化

在演奏节拍的安排上,钢琴曲《松花江上》并未沿用歌曲版本的节拍排序,而是根据情感转化,对节拍的设计做一定程度优化。以崔世光先生的钢琴曲《松花江上》为例,该曲谱节拍设计选用4-3、4-4、4-2、8-9、8-6,而歌曲演唱版本则是采用4-4、4-3。之所以采用如此设计,主要由于歌曲演唱版本在人声的带动下,能将更丰富的情感表达加以融入,而钢琴曲虽然在音域、音色强度等方面有着明显优势,但在情感的表达方面无法基于原有取曲调保持情感饱满度。正因如此,在钢琴曲的演奏方面加入更为丰富节拍元素,使整体节拍连音效果大幅增强,为加厚和弦的三连音情感表达创造有利条件[5]。在此过程中,情绪的不断高涨使得对音律的处理,不仅要能形成完整情感表达整体,同时也要兼顾同向、反向和弦连音效果处理。

3.美学结构的设计

钢琴曲《松花江上》美学结构的设计,主要从两个方面作为基础切入点:第一是保持原有歌曲导向性特点。《松花江上》的艺术创作,不仅仅是为表达作者自身情感,其中也包含对民族热爱及誓死不屈的决心。本质上来说,《松花江上》艺术创作唤醒中华民族深埋心底的雄狮,在音乐力量的推动下,充分凝聚民族力量,激起更多的人对侵略者的反抗,进一步激发民众爱国意识。因此,《松花江上》实际上是运用情感的抒发与表达,将倾听者带入新的情境,使其在接受音乐洗礼的过程中,能重新地对外部环境进行审视,以音乐本身的内容导向作中心,在心理、思想上改变倾听者所处的环境意境。第二是对艺术性特征修饰。《松花江上》在推动革命建设发展方面的确起到积极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松花江上》虽然在政治上具有一定政治文化色彩,但其本身也是一部高质量的音乐艺术作品。

五、结语

综上所述,钢琴曲《松花江上》对原演奏歌曲的改编,在艺术表达形式及技巧方面仍沿用原有歌唱表达方式,但在基础内容方面却做了一定程度的修改,使《松花江上》整体曲目表达效果得以充分提升。钢琴曲《松花江上》的艺术创作,从根本上弥补了部分原有歌唱部分修饰不足,使音乐内容表现力、艺术审美价值得以大幅提高,为青年一代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新的时代机遇。

猜你喜欢

松花江钢琴曲和弦
重属和弦构成方法研究
常用的六种九和弦
一次搞懂吉他常用和弦
现代音乐中常用的吉他和弦及图表
夜的钢琴曲(六)
松花江緑石硯
夜的钢琴曲(二十八)
松花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