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冷山》的象征意义

2021-11-28杨梦媛

普洱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艾达乌鸦战争

杨梦媛

昭通学院 学报编辑部,云南 昭通 657000

查尔斯·弗雷泽的《冷山》是一部科学和史诗完美结合的文学作品,从作品问世以来就获得了空前的赞誉。里克·巴斯称“《冷山》是美国文学中最辉煌的成就之一”,拉里·布朗认为是“它是一个奇迹”,可见此书的经典性和可读性。《冷山》以美国蓝岭南部山脉的地理为参考依据,以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历史为背景,讲述了在内战即将结束时,一个受伤的士兵英曼为了心中的爱人,离开了残酷杀戮、充满血腥的战场重返家园的危险、苦难的旅程。

《冷山》将战争、爱情、历史、自然熔为一体,战争是残酷的,爱情是美好的,而历史是一切经历的见证,自然是包容万物的永恒存在。作者在书中描绘了大量的自然景观,其中涉及到天文学、人类学、生物学、地理学、地质学等多个学科的专业知识,“弗雷泽用科学观和人文主义思想把所有这些知识贯穿起来,将人的精神、感情、心绪熔铸其中,从而形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1]。正如《纽约客》杂志所说:“这本小说中的风景描写优美生动,充满了隐晦的美丽与噩兆,一如书中对人物的描写。”

一、冷山的象征意义

查尔斯·弗雷泽在《冷山》的卷首特别引用了中国唐代诗人寒山的诗句:“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寒山子诗集·《全唐诗》806卷)寒山是一位隐逸诗僧,“他饱识儒学、佛典和道书,在三教间自由往来,兼采三教之长而化入诗中,使作品充满智慧和哲理,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色彩”[2]。寒山在日本和美国备受推崇,日本将寒山视为禅学大师,美国则将他奉为“禅圣”,作为精神领袖。很明显,美国作家弗雷泽从寒山诗句中读出了禅宗的基本意境:明心见性、纯任自然、坚忍自立……并把它们引入小说中。作者在书中引用寒山诗句,也使全书带上了中国的禅宗意境和佛教的禅机、哲理。寒和冷是近义词,书中的冷山即寒山,冷山是贯穿全书的象征,是精神的信仰之地,是灵魂的栖息之地,是家园的守望之地。当英曼经历了残酷的战争,厌倦了血腥的屠杀,他内心召唤着他回到美丽、宁静的冷山。书中多次描写了英曼在艰难的归家历程中的所见所闻,到处都是战争对大地和自然的摧毁。回到冷山,回归自然成了英曼心中执着的救赎和信念。怀着对冷山美丽景致和风土人情的思念,支撑着他历尽千难万险回归家园,冷山是他重塑生存的希望和梦想之地。在他的信念里,只要还能挪动脚步,就要追随它们去往它们所引导的任何地方。

英曼终于回到了冷山,回到了心上人艾达身边,并长眠于冷山。英曼通过死亡而获得了重生。在小说的最后,当英曼在弥留之际,“他做了一个灿烂的梦,梦见家乡。一汪清凉的泉水从石缝中涌出,黑色的土地,参天的古树。在他的梦中,时光似乎同时出现,所有的季节重叠在一起。苹果树上硕果累累,然而奇怪的是树上仍花朵盛开,冰冻结在泉眼的边缘,秋葵绽放着黄色和栗色的花朵。枫叶像在十月那样火红,玉米尖上结出了穗状花序,放满了东西的椅子被拖到客厅的壁炉前,南瓜在田垄中闪闪发亮,月亮爬满了山坡,沟渠两旁长满了凤仙,山茱萸上绽着白色的花朵,而紫荆上颤动的是紫色的小花。一切都一同出现。还有白色的栎树,大群的乌鸦,或至少是乌鸦的灵魂,它们在高枝上舞蹈、唱歌”[3]。人和自然的和谐在英曼的梦境中渲染得如此的美丽和忧伤。冷山是厌倦战争、渴望和平、珍爱生活、热爱自然的人们永远的精神家园。正如英曼在回归冷山途中反复吟唱的一首歌词:“再也没有对坟墓的恐惧/我的死就是我的重生/灵魂在晶莹的河边欢笑/我的死就是我的重生/哈里路亚,我将重生”[3]。冷山也是联系着英曼和艾达的爱情纽带,是他们爱情的见证。艾达在冷山学会了独立、自立,经受生活的磨砺,忍受岁月的寂寞,坚守冷山,守候英曼的回归,无怨无悔。

二、自然形象的象征意义

在《冷山》一书中,作者借助了大量的自然景观和自然现象,赋予了不同的象征意义,营造出一种更为深刻和丰富的意境。在小说的开端,经历了血腥残酷战争的受伤士兵英曼,“每天从梦中醒来,英曼的心境都有如天下最黑的乌鸦一般黑暗”[3],象征着英曼内心深处对战争的厌倦,对战争的恐惧和无奈,从而萌生了逃避战争、回归家园的强烈愿望。此后,“乌鸦”这一自然形象贯穿全文,每次出现都人和场景的不同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在鲁比眼中的乌鸦却是值得称赞和敬畏的,鲁比认为“它们对生活的态度有很多值得人们效法之处。许多鸟儿宁愿饿死,也不肯去吃平素不合胃口的东西。而乌鸦则是有什么就愿意吃什么。她赞美它们的聪慧、没有傲气、喜欢恶作剧,以及在战斗中的狡诈。她认为这些正是乌鸦独有的才能,它们成功地克制住了自己黑暗的羽毛显示出的阴郁暴躁的天性”[3]。从乌鸦身上折射出了鲁比适应自然、独立生存的能力。同时乌鸦也预示着黑暗和厄运,当英曼弥留之际,梦见了大群的乌鸦,它们在高枝上舞蹈、唱歌,在此乌鸦即是死亡的象征。书中对许多自然现象的描写都根据主人公当时当地的处境和心情的不同,而赋予了不同的象征意义和隐喻作用。

当英曼受伤躺在医院等待一天的结束时,“日落的过程让人心头烦乱。地平线上聚集着灰色的阴云,但当太阳即将沉没的时候,却在云层中觅到了一丝缝隙,一道光线笔直地冲入天空,颜色像烧红的木炭。圆筒状的光束边缘分明,看来就像一支顶天立地的来复枪的枪管,在天边矗立足足5分钟,然后突然消失不见”[3]。这样的自然天象,对英曼而言,只昭示着战争、危险和痛苦。而此时坚守家园的艾达却从井中显示出的画面上看到希望:“艾达看见的是一轮亮光,边缘是一圈叶饰,可能象征着一条林中路,一条坡路。在亮光中间有一个黑色的人影,似乎在走路,但形象太模糊,看不出是向前走来,还是离开。不管是走向哪里,它的姿态中都流露出坚定的决心”[3]。艾达眼中的幻觉其实就是心中对英曼归家的期盼,也是对美好未来的一种憧憬。艾达耳边鸣响着圣歌《徒步旅行的陌生人》中的诗行,依然守护着心中的精神家园。

书中还多次描写到了岔路和十字路口,暗示着人生的一次次选择,而每一次的艰难选择都象征着一次精神的升华和灵魂的蝉蜕,战争破坏了一切美好的东西,给人的心灵带来巨大创伤,恐惧和仇恨已经像犬心虫一样噬穿了心脏。英曼的回归预示着:“人类亘古不变的对生命的眷恋,对爱情的执着,对和平的坚守。无论在怎样的时世里,这些信念将伴随着人类走过苦难的人生”[4]。这同时也是一场心灵的回归之旅,并最终获取内心的宁静。

三、人物形象的象征意义

有评论曾认为“《冷山》其实更像一部美国式的《奥德赛》,而英曼无疑是崇山峻岭中穿行的俄底修斯。”弗雷泽自己也曾说:“我时时面临着一种描写平行场景的诱惑……但我马上意识到,这样做未免太局限而过于造作。于是,我就把《奥德赛》停留在我的思维背后,作为一个范本来讲述一个勇士意欲将战争抛在身后,回到家乡的故事”[5]。在困难重重的返乡途中,英曼时时回忆曾经和艾达的相处,无数次幻想和艾达的未来,内心期待着和艾达的重逢。在英曼心中艾达和冷山一样是英曼的心之所属和精神依托,预示着人类对和平的向往,对爱和温暖的渴望。而坚守家园的贵族小姐艾达,在乡村姑娘鲁比的帮助下,也正经历着痛苦而艰辛的成长。也许在艾达的心里,何尝没有对英曼隐隐的期盼和祈祷,终于艾达听从了内心的召唤,对英曼写下了“我请求你回到我的身边”的话语。战争没有摧垮艾达,她没有失去尊严和勇气。艾达的成长和历练是一种从外表到心灵都发生的一次深刻蜕变,这预示着在战争的间隙里,人们依然以顽强的生存意志和本能抵抗沦落,在饱受战争摧残的世界里,人们的生活和精神唯有依赖自然得到救赎,鲁比和艾达依靠土地、自然重建家园,重新获得生活的勇气。英曼遭受了战争带给的身体重创,经历了人性精神的异化,良知的泯灭后,冷山美丽的大自然是英曼重拾生存的勇气和信仰。“这才是作者真正想传达给我们的东西”[5]。

冷山,是没有被污染的一个美丽国度,是精神的一个疗伤之地,是心灵的一个庇护所。生长于冷山的年轻姑娘鲁比,是一个真正的自然之子,鲁比宛如冷山上清凉的风、廿甜的溪水,吹散洗尽了艾达的苦闷和踌躇,她身上散发着的原始和自然的气息和美丽的冷山融为一体,以致艾达认为她可以像晴天的晨雾一样随时从这里消失。艾达常常在女友身上看到了一种闪光的东西,有如钢铁击打燧石发出的火花一般闪亮耀目[6]。在艾达的生活中,鲁比是艾达的自然导师,她教会了艾达如何从自我封闭中走出来,怎样和大自然共存,自力更生,在自然中求生存。在鲁比的世界里,那些动植物的名字以及它们的生活习性,鲁比都了如指掌,她时常提到那些隐居在世界角落里的小生命。“每一个生命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自然界中流露的任何迹象,只要能表明某个生命是独立的个体,有其本身的意志,都会引起鲁比的兴趣”[3]。在鲁比的认知中,自然界中的山川河流,花木果蔬,飞禽走兽乃至细小的昆虫,它们和人类一样都具有灵性和生命,都是平等的,人类应遵循自然的规律,而不是凌驾和破坏自然。在鲁比的身上隐含了作者众生平等的思想,这也体现在和艾达的共同生活中,鲁比坚持她们是平等的,面对艰苦的生活,她强迫艾达看清现实,抛弃贵族小姐的身份和地位,和她一起为了生存而辛勤劳作。鲁比的观点是:“在一个井井有条的世界里,居民们都会非常适合自己当地的生活,它们既无必要也没有愿望去旅行。什么跌路、汽船全不需要,所有这些交通工具都会闲置起来。人们都心满意足地守在家里,……在她所设想的这样一个稳定的世界里,有些人可能快快乐乐过了一辈子,天天听着远处邻居家的狗叫,却从未想走出自己的田地,去看看那是一只猎犬还是一只赛特狗,是纯色的还是杂毛的”[3]。这和中国古代老庄所倡导的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生活相一致,这是不是作者心目中向往的桃花源般的生活呢?

鲁比这个自然之子,象征着人和自然最为和谐的关系,鲁比是没有受到世俗化和工业化污染的冷山孕育出来的自然之子,是作者对人和自然和谐、融洽最为理想的诠释。作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那是一种古老的方式,人类千百年来就是靠着这种方式修养生息,一种靠着人烟稀少的公共土地来维系的生活。非但如此,还必须依靠内心的淡泊:清心寡欲、知足常乐、独善其身、独立自主、稳定安逸、我行我素、对变化保持着一种健康的怀疑,对权利则不屑阿谀而敬而远之。而这一切的依托,便是那种对土地的深深依恋。换言之,他们所依仗的一切正是我们现代生活中大多数不可或缺的东西的反面”[5]。作家反复描写了人与土地的复杂感情和亲密关系,再一次道出了“人与自然”之间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智慧,从而带给人们意味深长而震撼人心的美。

四、结语

《冷山》是一部非同寻常的小说。查尔斯·弗雷泽采入岁月的精华,如和风般地把它沁入读者的心灵。《冷山》重新创造了一个已经消失的世界,这在当今时代依然具有振聋发聩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艾达乌鸦战争
电影《钢琴课》中通过镜头语言完成的情感表达
被风吹“偏”的战争
小乌鸦
他们的战争
乌鸦喝水后传
张学良和墨索里尼千金的一段情
战争催生的武器
乌鸦搬家
被取代的亲情
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