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2021-11-27李晓玲

学校教育研究 2021年16期
关键词:水循环示意图环节

李晓玲

摘要: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学习,是面向未来的学习方式之一,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學习的开放空间,促进地理学习的拓展和深入[1]。本文以水循环为例,利用ipad进行水循环内容的交互式学习,在ipad上运用符号和箭头绘制出水循环示意图,追踪学生的绘制过程,学生交流讨论共同提出修改的建议,引导学生运用示意图表达水循环过程。运用即时反馈的软件问卷星开展在线练习,分析测评数据,生成个性化的学习诊断报告,使课堂教学评价更有针对性、即时性,从而实现个性化、精准化的地理教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地理教学;应用;水循环

一、实践问题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地理教学改革的助推器,对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具有重要作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重构教学模式,借助网络资源来充实教学内容,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进而构建地理教学高效课堂[2]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无法对学生进行客观量化评价,针对性不强。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组织学生进行在线测评,即时生成个性化学习诊断报告,从而提高课堂评价的客观性、科学性、时效性,有助于实现精准教学。

二、方案设计

课前通过多媒体技术,收集和制作与水循环相关的微课,把微课及学习资料上传到学生的学习微信群,以便于学生的自主预习。老师利用课件制作软件PowerPoint制作本节课的课件。

课堂利用多媒体软件播放视频“小水滴的旅行”。运用生动、形象、动态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学生运用ipad进行水循环过程及类型的交互式学习,在ipad上运用符号和箭头绘制出水循环示意图,追踪学生的绘制过程,师生共同交流讨论提出修改的建议,引导学生运用示意图表达水循环过程。

课程学习之后运用即时反馈的软件问卷星开展在线练习,教师把题目以问卷的形式提前录入,设置分数和答案,然后把链接发送给学生,学生用手机或者电脑点击链接进行答题。提交后,软件自动统计并显示学生的答题数据和分数,教师可以迅速清楚掌握每个学生每道选择题的答题情况,从而进行个性化、精准化的指导地理教学。

三、实践案例

(一)教学背景分析

水循环是重要的地理过程,不仅将地球上的各个水体联系起来,还能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之间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水与热量要素结合起来,形成了地球上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和丰富多彩的自然地带。在内容深度上要说明与水有关的自然地理现象、过程、原理,引导学生辩证看待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尤其是人与水的关系。水循环是最重要的地理过程之一,教材通过讲述水体之间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高一的学生对于水循环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还不是很深入,逻辑思维还不成熟,对于应用水循环原理来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还比较欠缺;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比较弱,对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认识不够深刻,人类活动与水循环协调发展的观念淡薄。

(二)教学目标

1.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识别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描述水循环的过程,指出水循的类型。

2.结合实例,分析水循环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体会水量平衡的思想。

3.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增强珍惜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认同人类活动与水循环的协调观。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运用多媒体软件播放视频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软件播放视频“小水滴的旅行”。运用生动、形象、动态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水的三态变化以及各类水体在地球各圈层之间、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转换和运动,感知水循环的自然现象。

阅读教材活动:阅读教材中《宋书.天文志》中关于海水水量维持稳定的解释。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古人思想,鼓励学生寻找、理解、尊重自然规律。

设计目的: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通过生动形象、直观有趣的视频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在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兴趣,引出水循环的概念,体会自然界水量平衡的思想。

【环节二】运用ipad进行水循环过程及类型的交互式学习

1. 运用教材水循环示意图,理解水循环的概念,说明水循环过程。

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水循环的概念内涵丰富,既包含水体运动的空间范围,又涵盖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还蕴藏水的三态变化、地球上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以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思考:水为什么会循环运动?引导学生理解水循环的动力来源——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人类活动对水循环主要环节的影响?

2.运用水循环示意图,划分水循环类型。

水循环类型可以分为海陆间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三类水循环是根据空间范围划分的,注意空间尺度的变化。

思考:比较三类水循环主要环节的异同。

引入水量平衡原理:从长期来看,全球的水量没有什么变化,但就一个地区来说,有时降水多,有时降水少。在某段时期内,一个地区的储水变化量就是水量收入和支出的差额。

深入解读水循环示意图,在问题链中加深对海陆间水循环的理解。问题链设计如下:图中有哪几种水体?这些水体之间是如何相互转化的?存在哪些补给方式?水循环的动力是什么?联系哪些地理要素?涉及哪些地球圈层?在水循环过程中,能力是如何转化的?

【学生活动】运用ipad绘制水循环示意图

学生清楚了水循环的概念和类型之后,两人一组合作画图,在ipad上运用符号和箭头绘制出水循环示意图,边画图边说环节。教师通过观察、追踪学生的绘制过程,找出典型的作品进行展示,学生交流讨论共同提出修改完善的建议。绘图时注意海陆空间尺度,完整得呈现水循环的各个环节,比较三类水循环主要环节的异同。在运用ipad绘图、改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示意图表达水循环这一地理过程,从而深刻理解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

设计目的:通过运用ipad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借助信息技术实现交互学习,帮助学生理解水循环原理,弄清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补给类型,渗透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想,感知水量平衡原理。同时培养学生的资源意识、环保观念、人类活动与水循环的协调观。

【活动】认识砂田影响的水循环环节

案例分析:认识砂田影响的水循环环节。引导学生对比分析砂田与裸田的景观差异,理解砂石覆盖层对径流、下渗、蒸发等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问题1 :分析砂石覆盖层对水的下渗的影响。

问题2:比较砂田和裸田蒸发量的差异,说明砂石覆盖层对蒸发的影响。

问题3:比较4月末砂田和裸田土壤含水量,归纳砂田影响的水循环环节及其作用。

学生通过阅读案例,思考问题,讨论、回答问题。

设计目的:通过活动,让学生理解人类活动可以利用和改造某些水循环环节,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同时,培养学生的读图技能,提高信息获取能力和分析问题、解決问题的能力。

【环节三】借助多媒体视频和ppt学习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过渡:水循环是自然界最重要的物质运动之一,它把四大圈层联系起来,促进地球上的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对全球地理环境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水循环过程中,物质是如何迁移的?能量是如何转换的?水循环过程对大气、水、生物、土壤、地形等产生哪些影响?

1.渗透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结合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水循环如何将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有机联系起来的。以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为指导,抓住“联系”这一关键词,深刻理解水循环联系的空间之广、地理要素之多、程度之深等方面。

2.运用示意图,说明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

对教材图3.2水循环示意图和表3.1地球上不同水体的更新周期综合分析,说明水体的更新速度是不同的。

3.理解水资源的无限性和有限性。

列举黄河断流、太湖水污染等典型案例加以分析。

4.借助视频和景观图,结合案例,理解水循环是全球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的重要过程。

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思考回答问题,深入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设计目的:引导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密不可分,全面地、动态地、辩证地理解地理事物,认识自然规律。从而认识合理利用水资源的重要性,增强珍惜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认识人类活动须与水循环相协调。

【环节四】信息技术手段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

1.运用问卷星课堂在线练习,及时诊断评价

教师提前把水循环的题目以问卷的形式录入问卷星,每道题目设置相应的分数,以及标准答案。 然后把链接发送给学生微信学习群,学生利用ipad登录微信,点击链接进行答题。提交后,软件自动统计并显示学生的相关数据,教师可以迅速清楚掌握每个学生每道选择题的答题情况,从而进行个性化、精准化的地理教学。

2. 过程性表现型等级评价

制订评价标准,标准明确、具体、可操作,通过评价标准对于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过程性表现型评价,按照评价标准给学生出学生相应的等级评价,让学生清楚自己学习过程的表现情况。

四、实施成效

本案例总体上遵循“情境设疑——构建过程——探究意义——渗透观念”的思路展开,充分将信息技术融入地理教学中,提高教学效果。

课前通过多媒体技术,收集和制作的水循环微课和学习资料为学生的自主预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课堂利用多媒体软件播放视频“小水滴的旅行”,生动、形象、直观的视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学生运用ipad进行水循环过程及类型的交互式学习,在绘图、改图的过程中,运用示意图构建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过程、类型,实现了在画中学的目的,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结合多媒体播放视频、呈现案例探究水

循环的地理意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地理要素联系的观点,渗透水量平衡思想、水资源意识、环保观念以及人类活动与水循环的协调观。

课程学习之后运用即时反馈的软件问卷星开展在线练习,学生提交后,软件自动统计并显示学生的相关数据,有助于学生进行学习效果的自我诊断,和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量化诊断。结合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教师可以实现对学情的精准诊断,从而进行个性化、精准化的地理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吴健华.基于“互联网+”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J].广西教育,2018(38):76-77.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

猜你喜欢

水循环示意图环节
翠鸟博士的科学指南:水循环
依托过渡环节 构建游戏化微课程——解决幼儿园过渡环节“消极等待”的策略
谚语趣画
五环节助学教学设计案例
青铜峡灌区水循环主要因子及演变规律研究
暖通空调节能技术的应用研究
多环节可变主体行为监管的行为观测力度评估
水循环冷热凳
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
“三定两标”作好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