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治疗小儿厌食的用药规律分析

2021-11-27穆冰燕孙丽平

中国医药导报 2021年30期
关键词:新方鸡内金消食

穆冰燕 孙丽平

1.长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吉林长春 130117;2.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童诊疗中心,吉林长春 130021

厌食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临床以1~6 岁儿童多见。本病以长时间厌恶进食、食量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多由于喂养不当、情志失调、先天不足以及后天疾病所伤引起脾失健运[1]。患儿长期厌食,影响生长发育,导致矮小、营养不良、贫血等症。西医学认为脑肠肽及摄食相关因子水平是厌食发病的重要因素[2-3],体内长期缺乏微量元素、机体微生态失衡[4-5]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亦可引发小儿厌食[6]。中医治疗此病有独特的优势,认为此病病位在脾胃,病机关键是脾失健运。但是各个医家临床用药经验不同,故本研究应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平台,通过中国知网检索相关文献,挖掘中药治疗小儿厌食的用药规律,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

进入中国知网使用专业检索,检索词为SU=“小儿厌食”OR“儿童厌食”,发表日期为2016 年1 月1日至2020 年12 月31 日,共检索文献720 篇。

1.2 文献纳入标准

①专家经验介绍;②临床观察类:观察组采取单纯自拟中药方剂(包括膏方、汤剂、免煎颗粒剂等)治疗。

1.3 文献排除标准

①学位论文;②联合采用推拿、刮痧、贴敷、针刺等外治手法;③方剂用药不全;④文献内容高度相似。

1.4 中药名称规范化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7]对中药名进行规范统一后再录入,如炒鸡内金、炒莱菔子、炒苍术分别记作鸡内金、莱菔子、苍术。对于特殊炮制后有增强治疗本病效果的药物,如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则保留特殊炮制后的药名。

1.5 数据录入

将整理完成的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并由2 人反复核对,保证录入数据的准确性。

1.6 数据分析

通过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 对录入方剂进行用药频次、四气五味、归经、组方规律和新方的分析。

2 结果

2.1 药物频次分析

共计得到方剂123 首、170 味中药(含不同炮制方法),其中出现频数>20 次的有24 味。见表1。

表1 药物频次(频数>20 次)

2.2 四气五味分析

对所涉及的170 味中药进行四气五味分析,以柱状图的形式进行展示,对五味频次进行统计,频次最高为甘,其次为辛、苦、酸、涩、咸,见图1;对四气频次进行统计,频次最高的为温,其次为平、寒、凉、热,见图2。

图1 五味频次

图2 四气频次

2.3 药物归经分析

对所涉及的170 味中药进行归经统计,以柱状图的形式展示,见图3,频次最高的为脾经,其次为胃经、肺经、肝经、心经、肾经、大肠经、小肠经、膀胱经、胆经、三焦经、心包经。

图3 药物归经

2.4 组方规律分析

在“组方模块中”分析用药模式,将支持度个数设为24,置信度设为0.7,得到26 对药物组合,共计10 味药,见表2。用药模式网络展示见图4。然后进行关联分析,得到20 项关联规则,见表3。

表3 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图4 用药模式网络展示

表2 药物模式

2.5 新方分析

设置相关度为5、惩罚度为2,得到4 个新方,见表4。新方1 证属营卫不和,新方2 证属脾胃湿热,新方3 证属脾胃虚弱,新方4 证属气阴两虚。

表4 新方分析

3 讨论

3.1 药物频次

药物频次>40 的中药有9 味,药物功效大致可分为健脾、消食、理气类。健脾类:此类药物有茯苓、甘草、白术、山药、党参等药物,味甘,性多温平,厌食多由脾胃功能失调、水谷不得运化、损伤脾胃导致脾失健运或者脾胃虚弱,又因脾喜燥恶湿,故在健脾时兼有利湿之效,如茯苓、白术等药物。如脾失健运迁延不治,易致脾胃气虚,故多用补脾益气之药,如甘草、山药等。消食类:此类药物有焦山楂、鸡内金等品,小儿由于脾胃娇嫩,加之喂养不当,乳食不节,停滞中焦,故消食和胃,鸡内金擅消米面肉食,山楂擅消肉食积滞,焦制可增强消食导滞之功,可以改变气味激活中枢神经系统来治疗高热量饮食引起的食积[8]。理气类:此类药物有陈皮、砂仁等,脾气宜升则健,饮食积滞于肠胃,使脾胃气滞,砂仁与陈皮性味辛温,可行气化滞。根据现代药理学研究,砂仁[9-10]、山药[11]、党参[12]能够促进胃排空,陈皮[13]、鸡内金[14-15]中的酶类能够促进食物的消化,白术[16]和甘草[17]能够促进胃黏膜及肠道的修复。

3.2 归经分析

从上述药物归经分析,治疗厌食的药物主要归脾经、胃经、肺经和肝经。因厌食的病位在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脾胃纳运失常,或脾气虚弱,造成厌食,故健运脾胃为治疗法则。在治疗厌食的高频药物中,有大量药物,既归脾胃经,又归肺经和肝经,如陈皮、茯苓等为肺脾同治之药,焦山楂、白芍等为肝脾同治之药。据中医五行学说分析,肺脾为母子之脏,两脏同治,防子盗母气,可避免肺系疾病损伤脾胃导致厌食。又因肝脾为相克关系,肝气旺盛,橫犯脾胃,亦可为厌食,调肝理脾同治,能防止肝气乘脾。

3.3 四气五味分析

四气中以温、平为主。小儿脏腑娇嫩,易为饮食所伤,多由于脾胃虚弱所致。《医学启源·卷之下十二》提出“脾胃:味甘补,苦泻;气温补,寒凉泻”,故温性善补脾胃虚。且小儿脏气清灵,病情轻浅,易趋康复,故多用平性之药。五味用药,多用甘、辛、苦。《素问·脏气法时论》:“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甘味入脾,脾虚用甘补之。小儿厌食亦可由于情志因素所致,肝气乘脾,使脾胃失和,《素问·脏气法时论》:“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故亦多用辛散之药。

3.4 药物模式分析

通过模式分析得出频次前10 位的药物组合,频次最高者为陈皮-茯苓,其次为陈皮-焦山楂、陈皮-鸡内金、鸡内金-茯苓、甘草-茯苓、党参-茯苓、砂仁-茯苓、白术-茯苓、陈皮-砂仁。其中茯苓与其他药物的关联组合最多,茯苓健脾利湿,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陈皮、茯苓相伍,可增强健脾燥湿之力;砂仁芳香辛温,为“醒脾调胃要药”,化湿开胃,茯苓合砂仁可理气化湿开胃;鸡内金开胃消食,山楂焦制增强消食导滞之效,白术性温,味甘苦,甘温能补脾虚,苦温能燥脾湿,既能补脾气,又能佐砂仁化湿开胃;党参甘平,善补脾气,此药物模式中,既能补脾健脾,又能利水祛湿,消食健胃;甘草益气健脾,调和诸药。

3.5 关联规则分析

基于关联规则分析得到核心用药为焦神曲->焦山楂、鸡内金-焦山楂->陈皮,置信度均>0.85,提示核心用药为焦山楂、焦神曲、鸡内金、陈皮,此四味药以消食健胃、健脾化湿为主要功效。

3.6 新方分析

基于熵层次聚类分析得到4 个新方。目前小儿厌食实证以脾胃湿热和脾胃食滞为主,虚证以脾胃气虚和脾胃阴虚为主[18]。新方2、新方3 和新方4 分别可以从虚实出发治疗小儿厌食。新方2 从湿热论治厌食,方中半夏、白豆蔻能燥湿行气,决明子、淡竹叶清热泻火。新方3 主治脾胃虚弱之厌食,白扁豆、山药、莲子、鸡内金,四药合用,既补脾又健脾。新方4 从气阴两虚论治,其中石斛、北沙参养阴益胃,清热生津,陈皮、茯苓理气健脾,四药合用,益气养阴。新方1 从营卫不和出发治疗厌食。“营卫出中焦,脾胃主一身之营卫”,方中桂枝温阳化气,生姜、大枣具有安内攘外之功[19]。麻黄根固表止汗,炒白术既益气健脾,又固表止汗。此证型虽报道较少,但临床亦有见证[20]。

目前西医多运用微量元素[21]及微生态制剂[22-23],但是未从脾胃消化吸收的基本功能出发,药物不能很好地被吸收利用,而中医通过健脾、补脾、消食等多种治法,亦可配合针刺四缝[24]、推拿[25]等辅助手法,改善脾胃运化功能,使脾胃功能恢复正常,从根本上治疗厌食。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中药治疗小儿厌食进行用药规律分析,得出治疗小儿厌食主要以治脾胃为主,健运脾胃,益气补脾,兼以消食。分析得到的新方为临床开拓运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但是还需在临床中加以验证。

猜你喜欢

新方鸡内金消食
消食药膳方
鸡内金打粉 让孩子大口大口地吃饭
鸡内金喷膜剂治疗口腔溃疡的临床观察
我家秘方
生麦芽鸡内金茶
基于焦树德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辨证分型的用药规律探讨
创制新方80首 治疗顽癣新突破
食欲不振喝点山楂茶
“新方”治“旧病”,让老年人摆脱难愈性创面病痛困扰
鸡内金